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报告根据省政协关于组织界别活动的有关精神,4月25日至28日,民盟安徽省委会成立了以省政协委员为主的调研组,开展了关于加强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调研。在民盟安徽省委领导的支持下,盟省委参政议政部和民盟黄山市委会共同组织、协调、落实了这次调研活动。在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座谈会上,调研组认真听取了民盟黄山市委文化委员会、徽学研究及徽州文化研究专家的情况汇报。调研组还实地考察了黟县西递古村落、歙县棠樾牌坊、鲍家花园、屯溪老街、新安江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人文景观,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一、基本情况1、徽州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徽州文化是指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的徽州以及由此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典型封建文化。它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思想为核心内容,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它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曾构建了一代商业帝国,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直达到“钻天洞庭遍地徽”、“无徽不成镇”的境地。时间可从1121年追溯到1911年。地域包括原徽州府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徽州文化历史悠远,其源头可溯到商周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渐进深化中,它经历了远古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几个阶段。它以徽商的发展为经济基础,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派刻书、徽州文献、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菜肴等等。国内外学者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更趋火热,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国、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2、加强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意义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明史的有力鉴证。徽州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力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民俗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医学、艺术领域,以及旅游、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具相当重要的价值。徽州文化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充分认识徽州文化底藴及其旅游价值,对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可以提升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水平,提高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具有其重大的、特殊的意义,对于我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徽州文化走出安徽、走出国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全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二、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徽州文化故土所在地的地方和政府对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十分重视。今天,在国人日益重视文化的软实力,日益看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经济建设、开展旅游中的巨大作用时,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突显其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近年来,黄山市依靠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大了宣传、研究、投入力度,在保护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行政区域划分的不合理,影响了徽州文化整体保护的规划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34年,蒋介石出于围剿红军的需要,强行将婺源从徽州划归江西。蒋的蛮横和文化无知受到徽州同乡和婺源上下强烈反对,产生了影响很大的“回皖”运动。返皖运动最终因民意强烈而获成功,婺源于1947年8月回归安徽。1949年,江西所属的解放军“二野”赶在安徽所属的“三野”之先占领婺源,致使婺源再次被强迫划给江西,并延续至今。今天,婺源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将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管辖的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婺源县、绩溪县历史上一直隶属徽州府管辖范畴,与古徽州其他各县不仅在地理上同属皖南丘陵,而且在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婺源是朱熹的故乡,朱文公之于徽州,一如孔子之于中华。如今的婺源,无论是人文风貌,还是建筑风格,都保留了浓郁的徽州色彩;在婺源人的心头,也充斥着难以割舍的徽州情节,老一辈仍会对外宣称自己是安徽徽州人。绩溪是“徽菜”、“徽墨”的故乡,曾涌现出学术大师胡适等一大批杰出人士,以“邑小士多”而著称。婺源和绩溪从徽州划出,使得徽州文化失去了厚重的思想根基。如今的分崩离析让人痛心,不仅斩断了徽州文化的肌理和文脉,而且也打乱了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完整性。事实表明,不合理不合情的行政区划,给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和开发设置了大障碍和大隐患。这种分而治之的格局,影响了徽州文化保护的整体统一规划。一些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对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遗患无穷。2、缺乏珍视意识,“建设性”毁坏徽州文化事件不断目前,黄山市高度重视徽州文化的保护、研究、承传和弘扬,但也有少数干部和部分群众还缺乏珍视意识,身在宝山不惜宝。在日本,大约50年以上的建筑,都作为文物加以保护。日本100年以上的建筑,不仅参观者进入室内要带口罩、换鞋子,还对每天参观的人数加以限制。然而,在外国人眼中视作珍宝的皖南古民居,在国内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了解,当年由徽商建造的千金之宅,正在皖南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由于人们的珍视意识严重缺乏,造成“建设性”毁坏的事件不断发生。如歙县西干山风景区,“文革”时建了个树脂厂,工厂烟囱要与宋代“长庆寺塔”比高低。又如屯溪三江汇合处的牛壑低,宛如上海外滩公园一样,为城市空间视廊交汇处,清华大学将其规划为“公共绿地”,这无疑是城市画龙点晴之笔和最佳选择。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里后来竟然建起了一座高达19层的“花溪宾馆”,从三个方向将所有视线挡死。专家教授无不批评“这是插在屯溪心脏部位的一把尖刀”。现在有人又打着“建设新农村”幌子,大张旗鼓地进行乡村规划和建设,将徽州文化传统的理念和遗存的精华撇在一边,无知中割断了历史文脉,完全抹去了宝贵的徽州“乡村记忆”。这些年来,乡村中那些粗劣的“马赛克”、“水泥盒”作品、杂乱无章建筑,破坏了古村落的自然和谐,也给徽州文化区域生态造成了很大的损害。3、民间保护文化的自觉性差,加快了徽州文物流失的速度古徽州由于山水阻隔,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祸,这种文化及其载体隐于一隅,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目前仅黄山市境内,1795年以前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4700多幢。特别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书的保留和发现,更被称为一大奇迹,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就超过10万件。可由于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不高,唤起民间文化自觉性不够,导致很多代表徽州灿烂历史文化的皖南古民居和徽州文物遭受人为破坏和流失严重。乡村偷盗徽州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徽州民居门楼被挖得满目疮痍,很多古建筑的砖雕、木雕也被洗劫一空。这些年,流失的徽州三雕珍品、徽州文书等徽州文物更是不计其数。一些人(包括那些欲在皖南收购古民居的富人和文物贩子)则钉紧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建筑、徽州文物等可以“发财致富”的宝贝,对徽州文化区域生态行进着触目惊心的破坏,许多幢徽州古民宅离开了徽州故土。今年,上海宝山区罗店镇正在建设中的卫斯嘉生态休闲公园,就从皖南的休宁、歙县、屯溪等地整幢“搬迁”了12幢徽派古建筑精品。长三角地区一些大城市的房产商,大肆收购皖南徽派古民居构件来装饰私人别墅庭院已不是新鲜的事。文物专家指出,让徽派古民居在异乡“圈养”,无异于文物倒买。4、保护资金短缺,皖南徽派古民居损毁日益严重以古徽州为核心的皖南地区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散布着大小5000多个古村落,拥有徽派古民居7000处以上。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是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我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当之无愧的高峰。皖南古民居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损毁日益加重,出现了倒塌、破损、无人拯救修缮等严峻现状,加上古民居维修技术要求非常高,维修投入的资金要超过同面积新建住宅,特别是木构件的保护和防腐问题无法解决,给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仅黟县就有千余幢古民居存在梁托等木构件腐朽毁坏,很多古民居开裂、倾斜甚至颓塌,有85%的古民居遭白蚁、木蜂和粉蠹虫的侵害。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并不乐观,如果不卖掉,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因为皖南地区各市、县的经济普遍欠发达,经费短缺一直是古民居保护的一大瓶颈。尽管国家及省里每年都拨给一定的专项保护资金,以及从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的保护基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保护这些古民居的。黟县因为拥有世界遗产地西递与宏村,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屏”古村落,每年得到国家与省里的专项保护资金较多,此外还有从宏村与西递门票收入中提取的保护基金。去年,该县对50余幢古民居进行了修缮,用的就是专项资金及保护基金。但是,该县的3200幢古民居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需要尽快维修,每年还有1000多万元的经费缺口。而黄山其他地方的古村落,保护状况可能要更严峻些。5、法律法规不完善,制约了徽州文化遗存的刚性保护除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外,我省有关徽州文物保护的地方法规早已出台。1989年10月28日制定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并于1996年1月27日通过了修正决定。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保护古民居的地方法规。该条例将我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民用建筑物全部归在“皖南古民居”范畴。近几年黄山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先后制定下发了《黄山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颁布了《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在保护徽州文化遗存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发挥了积极的保护和威慑作用,但也存在着法律依据不完善、刚性不足、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弹性执法、执法软弱、监管不到位等弊端。比如,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民居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没有进行登记公布;对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民居,没有及时确定为文物保护对象。这样一来,同是皖南古民居,却要面临着“贵贱”两种不同的命运。那些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古民居,明正言顺地列入了政府保护的范围,得到了较好的修复保护。而那些散落在徽州乡村、不够“保护级别”的,但又具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却频遭异地收购、遗弃毁损,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等严重威胁。由于没有古民居产权归属问题的立法规定,影响了保护的实际效果。目前,散布在皖南各地的古民居产权大部分仍旧属于私人,由业主继续使用。这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方面宪法保护私有财产,古民居所有权人有权居住,甚至出租给外人居住,这种情况下,产权人如拆建、变卖古民居将很难被及时制止;另一方面政府只能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才有责任出面保护和干预。这种“政府监管在明处,私人行动在暗处”的现状使得皖南古民居的保护愈加困难。政府虽然可以要求业主负责保护,或者必须“修旧如旧”,但在没有经费资助的前提下,这样的要求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很难收到实效。6、产业化认识不足,阻碍了徽州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徽州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其特有的魅力。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弘扬徽州文化,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因为,徽州文化本身就是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随着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的。然而在我国,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定位为事业。虽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产业行为,但是一直不被社会认可,当然更不会被社会所看好。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羡慕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另一方面我们又以事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待我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其实,文化本身就具有两层性,有的属于事业,有的可以归入产业。在文化中,有的部分必须注重社会效益,注重社会教育和宣传功能,只能是作为事业而存在;有的部分则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发展自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而在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号召之前,我国对文化的事业与产业是不加区分的,即使是作为徽州文化发源地和徽州文化主要遗存地的黄山市也不例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这为徽州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调研发现,即便是在老徽州这块土地上,人们对徽州文化的产业化认识也很不到位,产业化观念淡薄,产业发展的氛围也不是很浓,在人才队伍、研发资金、工作机制等方面都比较短缺。虽然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开发和经营,但只是仅凭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从不被社会所重视。三、几点建议1、客观认识徽州文化,重视徽州文化生态区域整体保护首先,徽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作为中国特定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完整地保留了儒学色彩厚重的中国汉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揉入了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后中国商业文明的进取因素。经过数千年的蒸育胚变,“商成帮、学成派、名人成群”,地域特色鲜明。这是在长期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中,在一种超稳定的社会历史结构中,在“儒风独茂”的特殊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离开这个特殊地域环境,缺少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割断这种一以贯之的历史文脉,就没有“徽州文化”可言。所以,徽州文化的保护,最为重要、最为紧迫、最值得关注的,是对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一个徽州古村落,一处徽州古民居,一块徽州精美木雕,固然需要保护,但是这种保护,如果离开了“徽州”这个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其实是一种剥离,那也不过是收藏了一个“古董”而已。其次,徽州文化又决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由于古徽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原移民的特别历史变迁情况、宋以来程朱理学的特别影响以及徽商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博吸纳,徽州文化本质上是中华儒学文化的厚实积淀、标本和缩影,徽州文化是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再现了宋以来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这一特点,使得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有其重大的特殊的意义。第三,徽州文化不可能代替安徽文化。目前,我国特别是我省的徽州文化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宣传的力度还很不够,徽州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很不高。随着徽州文化在国内外声誉的提高,可能是出于对安徽发展需要的考虑,一些人努力将“徽商”泛化为安徽之商,将“徽菜”泛化为安徽之菜,将“徽戏”泛化为安徽之戏,还有人想当然地将安徽人简称为徽人,总之将“徽州文化”泛化为安徽文化的“徽文化”,将“徽州学”泛化为安徽之学的“徽学”。对徽州文化中一些特有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心所欲地进行“诠解”和“阐释”,通过曲解从根本上消融了徽州文化区域生态的客观存在。不错,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无意、也不可能代替整个“安徽文化”。今天,一些人漠视徽州文化的特性,泛化曲解徽州文化,不利于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2、淡化行政区划概念,打造徽州文化资源的大旅游航母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徽州文化地域被人为和错误地肢解,徽州文化资源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过去的一府六县,而且还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而多年来,一些人主张的很得人心的建立“大徽州”构想,可能在目前实现的概率极小。只有一个泛徽州旅游经济圈团结起来,那么无穷无尽的徽州文化才有绝对的竞争力。因此,调研组认为应淡化行政区划概念,打破在徽文化旅游中的人为障碍,跨区划整合徽州文化资源,构建徽文化资源开发的协调机制,全方位地调配和合理发掘徽文化品牌产品,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区,打造徽州文化大旅游航母,以求发挥徽州文化世界级品牌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皖南这一地域的全面发展,增强这一地域在融入长三角、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的份量。黄山市组构的“7十3”模式值得借鉴。所谓“7+3”,是一个大徽州文化旅游经济跨区域实体概念,即徽州文化地域基本属地的黄山市三区四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徽州区、屯溪区、黄山区)加上历来属于和基本上属于徽州文化地域的江西婺源县、宣州市绩溪县、旌德县。3、拓展融资渠道,多方筹集徽州文化保护和开发资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省里非常重视徽州文化的保护,逐年加大了对徽州文化遗存的专项保护基金投入。尤其黄山市,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一亿多元,抢修保护重点文物古迹200多处,新建地方博物馆和徽州文化主题公园20多处,在保护、开发和传承徽州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黄山市所辖的一些县(区)也加大了保徽、改徽、建徽力度,基本上做到了保护中有开发,开发中重保护。比如,徽州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农舍建设,从2006年开始,投入1000多万元,对所属40多个村庄中的现代建筑进行徽派风格改造。目前,徽州区对现代建筑的徽派改造工作已经完成90%以上。今年,歙县投入2千多万元把一千余幢和徽派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平顶房作了徽式建筑风貌改造,进一步突出了徽州古城的徽风徽韵。由于徽州文化遗存点多面广,自然毁损和流失严重,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保护与开发资金。保护徽州文物,民间资金的参与是一条可行之道,也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就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外,认领保护就是利用民间资本的一个新的举措。最近,黄山市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该保护模式既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破解“经费不足”这一文物保护难题,又能唤起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为原地整体保护皖南古村落贡献力量。为更好地融纳民间资金,调研组建议:(1)完善认领保护办法和鼓励措施,增强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促进认领工作顺利开展。(2)广泛宣传,政府牵头,多组织一些公益筹集善款的活动,满足一部分徽州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承者以及广大弘扬社会美德者的愿望。(3)政府应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体和个人,以商业运作开发的方式,或者以合作经营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保护与开发徽州文化的资金。(4)做好结合,广泛开展村民自筹资金的工作。比如,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将“改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环境相结合,与挖掘目连戏等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大力推进“改徽”工作。“改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该村通过村里补贴与村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来筹措资金,即:村里出资建“马头墙”,配套工程村民自筹。(4)适当利用外来资金进行先期保护的启动和旅游经营承包方式运作。当地政府可引进一些外来企业投资,采取承包经营方式,买断古村落的旅游经营权。借助这些企业投入的资金,整治古村落的基础设施,修缮古民居,兴建旅游接待服务配套设施等,通过旅游门票收入,获取利益,为古村落的保护带来了双赢效果。如宏村、南屏、关麓被北京中坤集团公司承包,为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带来了勃勃生机。4、增强珍视意识,坚持“徽”味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调研组认为任何徽州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应增强珍视意识,必须坚持“徽”味,不可忘记“徽”字,而任意为之,搞相当然地开发,破坏徽州文化生态区域的完整性。每一处徽州文化人文景点的开发,都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其独特徽州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其徽州文化实质,决不可游离于徽州文化之外,搞什么急功近利的商业性“创新”。当年棠樾女祠内“观音投币”一类点子遭人非议,开发新安江小鹅小鸭划艇,南屏改祠堂为“染坊”,西递“抛绣球”很可笑地入选“十大民俗”等等,就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坚持“徽”味,为吸引游客眼球,增强旅游收入,搞想当然的商业炒作,被许多专家学者所反对。事实证明,离开“徽味”的开发,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带来不少后遗症。比如,黟县西递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生态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可有人却觉得村中缺水影响旅游兴旺,在既没有报文物保护部门审批,也没有合理规划设计前提下,就人为地、想当然地挖了一口池塘,不仅破坏了传统生态空间,还自毁了风水。据说,以前西递的旅游收入高过宏村十倍,现在反而不如宏村了。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徽州文化保护的执法力度调研组认为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