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1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2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3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4页
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考研考博-法硕法学-沈阳药科大学考研押题卷【3套】含答案详解(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1.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下列债权可以转让的是()。

A.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B.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债权

C.因侵害人身权所生的损害赔偿之债

D.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民法典》第79条的规定,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和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一律不得转让。本题中,A项属于上面表述的情形。此外,对于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债权和具有人身属性的债权,也不得转让,故B项和C项所列债权也不能转让。只有D项所述债权可以转让。

2.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B.诉讼时效是民事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

C.起诉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被驳回的,诉讼时效暂停计算

D.当事人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请求的,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断,而不是诉讼时效中止,故A项错误。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是消灭胜诉权,而不消灭起诉权,也不消灭民事实体权利和民事法律关系,而除斥期间则是民事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斥期间经过,则民事实体权利消灭,B项表述混淆了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故错误。起诉看,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被法院依法驳回的,诉讼时效既不中止,也不中断,故C项错误。当事人向仲载机关提起仲裁请求的,拆讼时效中断,而拆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时是拆讼时效重新计算,故选D项。

3.下列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特指根本法

B.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泛指典章法度,是“法律的法律”

C.古代意义上的“宪法”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没有本质区别

D.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答案:D

本题解析:

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通常泛指典章、法度,而不是特指根本法,所以A项错误。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所指的是“法律的法律”,不再泛指典章和法度,B项错误。古代由于没有产生近代的宪法概念和理论,因此古代意义上的宪法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存在着本质区别,C项错误。近代的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核心,是法律体系的核心,所以D项正确。

4.编纂《大统式》的政权是()。

A.东魏

B.曹魏

C.西魏

D.北魏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西魏编纂的《大统式》是我国第一部以“式”,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故选c项。

5.下列国家机关中,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是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A

本题解析:

我国国家机关实行工作责任制,包括集体负责制和个人负责制两种。集体负责制,是指国家机关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时,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最终责任由集体承担。个人负责制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首长个人作出最终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一种领导体制。在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实行集体负责制。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实行个人负责制。

6.元朝江西行省对世祖以来约五十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的汇编是以下哪一部法律()

A.《大扎撒》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元典章》

答案:D

本题解析:

《元典章》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元朝江西行省对世祖以来约五十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的汇编,共60卷。《元典章》虽非中央政府所颁法律,但它系统的保存了元朝法律的内容,成为研究元朝社会及法律的珍贵材料。

7.甲(14周岁)拐骗一名女孩(15周岁),准备将其出卖,其间甲多次摸女孩的胸部,后因女孩哭闹不止,甲对其进行殴打,造成轻伤。甲的行为

A.构成拐卖儿童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强奸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或者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拐卖儿童、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不属于此8类行为。甲没有强奸的故意,仅有猥亵的行为,不成立强奸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

8.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根据该决定,国家宪法日是()

A.12月6日

B.12月4日

C.9月29日

D.9月20日

答案:B

本题解析: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9.下列选项中,可以以权利作为客体的是()。

A.占有

B.抵押

C.质押

D.留置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备选项中,只有质押可以以权利作为客体,故选c项。占有和抵押的客体为动产或者不动产,留置的客体仅限于动产,故排除A项、B项和D项。

10.按照规则规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A.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C.确定性规则和委任性规则

D.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答案:A

本题解析:

根据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故A正确。依据行为的规定和限定的范围及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故B错误。依规则内容的确定程度,可以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故C错误。依据功能可以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故D错误。

11.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A.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

B.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C.某些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D.所有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首先,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其次,间接故意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认定间接故意,而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就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所以间接故意中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最后,并不是所有的直接故意中都有未完成形态。举动犯只要行为人一实施犯罪行为,就达到既遂,所以也不可能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故选A项。

12.甲、乙签订一份二手房买卖合同,约定“本合同一式三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甲、乙各执一份,见证律师留存一份,均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关于该条

A.是有关法律原则之适用条件的规定

B.属于案件事实的表述

C.是甲乙双方所确立的授权性规则

D.关涉甲乙双方的行为效力及后果

答案:D

本题解析:

题干列举的内容为合同条款,并不是法律条文,并不涉及法律原则。A选项不正确。双方约定的内容是对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的说明,而非对案件事实的表述。案件事实应当出现在法官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本文并未涉及,B选项不正确。所谓授权性规则,属于法律规则的一种,包括授予国家机关职权的职权性规则与授予普通公民的权利的权利性规则.C选项不正确。此条款约定的内容是对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的说明。D选项正确。

13.下列合同类型中,属于效力待定合同类型的是()。

A.因表见代理所订立的合同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认知能力范围内所订立的合同

C.因代理人滥用代理权所订立的合同

D.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所订立的合同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效力待定合同主要包括三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超出其认知能力范围所订立的合同,因无权代理所订立的合同,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所订立的合同,故答案为D项

14.甲(15周岁)指使乙(13周岁)抢夺手机,乙得手后为了逃跑,捡起砖块将追赶的受害人打成轻伤。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抢夺罪

B.抢劫罪

C.故意伤害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D

本题解析:

乙未满十四周岁,根据刑法的规定,乙未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指使乙抢夺,但未指使乙打人,乙捡起砖块打人的行为属于过限行为,甲对过限行为不承担责任。甲未满十六周岁,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甲没有上述行为,所以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选项正确。甲不成立抢夺罪,因为甲未满+六周岁,A选项错误。甲不成立抢劫罪,因为甲只指使乙抢夺,对乙的过限行为不承担责任,B选项错误。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因为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应当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乙只致人轻伤,且乙未满十四周岁,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甲对过限行为不承担责任,甲更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C选项错误。

15.甲为撰写毕业论文,复印了某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为参考。甲的这一行为属于

A.法定许可使用行为

B.侵权行为

C.合理使用行为

D.强制许可使用行为

答案:C

本题解析: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相关知识]《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16.甲破解了张某的股票账户密码,偷偷登录其账户买卖股票“练手”,案发时造成张某股票账户资金亏损15万元。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盗窃罪

B.非法经营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答案:C

本题解析:

偷偷登录他人账户买卖股票“练手”,也不具有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目的,不是非法经营的行为,排除B项。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甲侵入的是证券交易系统,不属于上述计算机信息系统,排除D项(超纲罪名);甲没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该排除A选项。造成财产损失,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故选C项。(定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可能更妥当,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行为包括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的情形,无此选项)。

17.2010年9月9日甲创作完成小说《坚硬的泡沫》,2012年5月4日甲去世,该作品著作权保护期截止日()

A.2060.9.9

B.2060.12.31

C.2062.5.4

D.2062.12.31

答案:D

本题解析:

依据我国民法规定,公民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甲于2012年去世,所以其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2062年的12月31日。故选D项。要注意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不是从创作完成之日起计算,而是从作者死亡的那一年开始计算,至于死亡的具体日期在所不问。

18.关于唐朝刑事立法中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严格区分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B.所有的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

C.自首者虽然可以免罪,但“正赃犹征如法”,即赃物须按规定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

D.对自首不彻底行为作了严格规定,分为自首不实和自首不尽

答案:B

本题解析:

在唐朝,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经不能挽回。

19.关于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表述正确的是()。

A.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必须首先具有行为能力

B.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能分离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公民丧失行为能力,也就意味着权利能力的丧失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于其权利能力。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在公民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构成中,这两种能力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

20.“明刑弼教”是()的立法指导原则。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行教化,实行“明刑弼教”的立法指导思想。所谓“明刑弼教”,就是要注重利用法律手段推行教化,明朝设置的“申明亭”就是该立法指导思想的体现。故选D项。

21.《刑法》第1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

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空白罪状

D.引证罪状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犯罪特征的描述。刑法理论认为,罪状可以分为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的形式。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刑法》第115条第2款引用了《刑法》第115条第1款的内容,所以该款为引证罪状。

22.甲国公民乘坐乙国飞机飞越丙国领空时,殴打中国籍乘客刘某致其重伤。甲国公民对刘某的犯罪,适用我国刑法的依据是()。

A.属地管辖原则

B.保护管辖原则

C.属人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答案:B

本题解析:

刑法的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包括:①属地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只管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国刑法。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②保护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③属人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④普遍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

A项,犯罪行为发生是在乙国飞机飞越丙国领空时,发生地不在我国领域内,不能根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B项,受害人刘某是中国人,甲国公民的行为侵害了我国公民的利益,我国可以根据保护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项,犯罪人是甲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不能根据属人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D项,故意伤害罪不是侵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不能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23.依法佩枪的甲停职后,将100余发军用子弹存放在家中,拒不上交,情节恶劣。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A.私藏弹药罪

B.滥用职权罪

C.玩忽职守罪

D.非法持有弹药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128条的规定,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3款的规定,私藏枪支、弹药罪中的“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本题中,甲在停职前是依法配枪的,但是在停职后,配备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甲应当将所有的枪支、弹药上交,但是甲将军用子弹私自存放于家中,且拒不交出,符合私藏弹药罪的犯罪构成,成立私藏弹药罪。BC两项,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甲没有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也没有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不成立该罪。D项,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第8条第2款规定,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中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针对的是不具备配备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而甲最初具备配置弹药的条件,所以不成立非法持有弹药罪。

24.下列哪一项是法治的首要条件

A.法律至上

B.权利平等

C.权力制约

D.正当程序

答案:A

本题解析:

法律至上原则是指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的法治原则,它是法治中最基本的重要原则,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条件。

25.下列法律发生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的是()。

A.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B.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

C.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

D.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立法法》第85条第1款的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故选A项。根据《立法法》第85条第2款的规定,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故排除B项。根据《立法法》第86条的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由制定机关裁决,故排除C项。至于D项,则没有必要裁决,因为新规定与旧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规定即可,故排除D项。

26.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危害结果的是

A.甲诈骗个体经营户乙的大量钱财,乙因而自杀身亡

B.甲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损坏停产停工,损失利润15万元

C.甲与女友乙分手,乙投河自尽

D.甲故意伤害乙,不慎致乙死亡

答案:D

本题解析:

危害结果分为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

27.下列关于两汉察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适应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B.这包括察举、皇帝征召两方面

C.是汉武帝时期鼎盛的重要原因

D.西汉时期就背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

答案:B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28.公安人员张某在审讯犯罪嫌疑人高某时,对其捆绑吊打,致高某颅内大面积出血而死亡。对张某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原则是()。

A.按刑讯逼供罪从重处罚

B.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C.按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

D.按过失致人死亡罪从重处罚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讯逼供罪的基本犯罪构成,而且致人伤残、死亡的,刑讯逼供罪则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应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所以,对于张某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故选B项。

29.南北朝时期具有最高水准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北魏律》

B.《大统式》

C.《北齐律》

D.《麟趾格》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北齐律》是南北朝时期具有最高水准的封建成文法典,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于世,《开皇律》就是在《北齐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故选C项。

30.派出所所长陈某在“追逃”专项斗争中,为得到表彰,在网上通缉了7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已受过治安处罚的人员。虽然陈某通知本派出所人员不要“抓获”这7名人员,但仍有5名人员被外地公安机关“抓获”后关押。关于陈某行为的性质,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是()。

A.陈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B.陈某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

C.陈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

D.陈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陈某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所以不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但是却符合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所以应当按照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

31.甲持冲锋枪抢劫银行,将枪顶在银行保安的头上,命令银行职员交出现金100万,后听到警车声音,甲迅速逃跑。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构成抢劫罪(既遂)

B.甲构成抢劫罪(未遂)

C.甲构成抢劫罪(中止)

D.甲构成绑架罪

答案:B

本题解析:

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财产权利又侵犯人身权利,具备劫取到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既未劫取财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后果的,属抢劫罪未遂。据此,《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八种处罚情节中除“抢劫致人重伤、死亡”这一结果加重情节之外,其余七种处罚情节同样存在既遂、未遂问题,属抢劫未遂的,在适用加重法定刑同时,结合未遂犯处断规则量刑。A选项说法错误。甲具有抢劫银行的抢劫罪加重情节的行为,同时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取得财物,也未造成他人轻伤以上伤害后果,属于抢劫罪的未遂。8选项说法正确。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甲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而逃跑,不是自动放弃犯罪,消除犯罪意图,而只是迫不得已的撤退,不具有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不能认定为抢劫罪的中止。C选项说法错误。抢劫罪与绑架罪在行为方式上的区别是,抢劫罪表现为行为人劫取财物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具有“当场性”;绑架罪表现为通过实力控制被绑架人向对被绑架人安危担忧的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不具有“当场性”:保安和银行职员属于一个整体,甲以保安性命相威胁,向当场的职员要求交付财物的行为,符合抢劫罪当场性的特征,不属于绑架罪。D选项说法错误。

32.以下哪一项不是立法的原则()

A.合宪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民主性原则

答案:C

本题解析:

法律制定的原则有:合宪和法制统一原则、科学性原则(法律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定权利义务、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和民主性原则(立法体现人民意志;坚持立法公开,保障公众参与立法)。

33.《法经》一共()。

A.6篇

B.9篇

C.12篇

D.20篇

答案:A

本题解析:

【精解】《法经》一共6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教选A项。现将封建成文法典篇目总结如下:6篇:《法经》;7篇:明清时期的法典;9篇:汉《九章律》;12篇:北齐至宋的法典(但《大业律》除外);18篇:《曹魏律》和隋《大业律》;20篇:《晋律》和《北魏律》。

34.在抢劫犯罪中,犯罪时间()。

A.是抢劫罪的必要要件

B.是抢劫罪的选择要件

C.是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D.与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无关

答案:D

本题解析: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要件、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客观要件。在不同的具体罪名中,犯罪时间能够成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有时也会构成犯罪的量刑情节,但是《刑法》第263条有关抢劫罪的规定中并没有对犯罪时间的表述,所以该题选择D(有关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一定要以法条规定为准)。

35.甲、乙、丙设立一有限合伙企业,丙为有限合伙人。该合伙企业委托丙与丁公司签订一货物买卖合同。签约时,丙表明自己是该企业合伙人,并出示了单位印章。后合伙企业未清偿到期货款。对该合伙企业所欠丁公司的债务()。

A.丙不承担责任

B.丙承担有限责任

C.丙承担按份责任

D.丙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答案:D

本题解析: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但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由于丙表明自己是该企业合伙人,并出示了单位印章,对方有正当理由相信其为普通合伙人,因此丙应当同其他普通合伙人一样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6.下列属于债的消灭原因的是

A.不当得利

B.侵权行为

C.无因管理

D.混同

答案:D

本题解析:

债的消灭,也称债的终止,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复存在的法律现象。债的消灭的原因主要有:(一)清偿(二)抵销(三)提存(四)免除(五)混同(六)债务更新

37.尽管()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A.1701年《王位继承法》

B.1689年《权利法案》

C.1679年《人身保护法》

D.1215年《自由大宪章》

答案:D

本题解析:

【精解】英国宪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历史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不同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判例构成的,主要包括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自由大宪章》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法律,但它对英国宪法的发展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故选D项。

38.梁某已八十多岁,老伴和子女都已过世,年老体弱,生活拮据,欲立一份遗赠扶养协议,死后将三间房屋送给在生活和经济上照顾自己的人。梁某的外孙子女、侄子、侄女及干儿子等都争着要做扶养人。这些人中谁不应作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人

A.外孙子女

B.侄子

C.侄女

D.干儿子

答案:A

本题解析:

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人不能是对受扶养人有法定扶养义务的法定继承人。

39.普通公民甲采用暴力方法阻碍军官周某依法执行军事职务。甲的行为应定为

A.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

B.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

C.妨害公务罪

D.寻衅滋事罪

答案:A

本题解析:

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军人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本题中普通公民甲采用暴力方法阻碍军官周某依法执行军事职务的行为构成了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答案选A项。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是特殊主体,即犯罪主体只能是军人,包括现役军人、文职人员、武装警察官兵或者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或其他人员。妨害公务罪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与题不符,故不选。

40.简述作为民法调整对象的财产关系

答案:

本题解析:

《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是指平等主体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上财产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财产的所有关系,另一种是财产的流转关系。财产的所有关系是民事主体在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表明财产的归属关系体现某一特定的财产归谁所有,以及其他民事主体就该财产与财产权利人之间的利用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在转移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动态的财产关系,包括商品流转关系、遗产流转关系以及其他财产流转关系,其中商品流转关系是最主要的财产流转关系。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和股权等财产流转。财产的所有关系主要着眼于利益的享有,是财产享有的安全,为静的安全,这种安全主要由《物权法》等来保障。财产的流转关系着眼于利益的取得,是动的安全,是交易的安全,几乎所有的民法都调整财产流转秩序,最为重要的是债和合同法。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的目的在于维护财产的归属秩序,以保护财产的静的安全,而调整财产的流转关系的目的在于维护财产的交易安全和秩序,以保护财产的动的安全。财产关系作为民法的调整内容,必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

41.下列选项中,具备法人资格的是

A.合伙企业

B.个体工商户

C.个人独资企业

D.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答案:D

本题解析:

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

42.以下哪一部门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委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答案:A

本题解析: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下属机关的权限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43.根据物权客体的种类,物权可分为()

A.完全物权与限定物权

B.主物权与从物权

C.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D.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答案:C

本题解析:

根据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可将物权分为完全物权和定限物权。对定限物权按照物的支配内容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根据物权标的物种类不同,可将物权分为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有无从属性,可将物权分为主物权和从物权。本题考查的是以客体为标准对物权的分类,则应为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答案选择C项。

44.下列选项中不成立累犯的是

A.甲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B.乙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C.丙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D.丁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20年又犯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

答案:A

本题解析:

一般累犯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即对于缓刑考验期满的缓刑而言,相当于刑罚从未执行,因此不符合累犯的构成条件,甲不构成累犯。

45.根据《担保法》规定,下列财产中,不得抵押的是

A.乡办企业的厂房

B.国有企业的机器设备

C.学校的教学楼

D.私营企业的交通运输工具

答案:C

本题解析: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下列财产不得用于抵押:(1)土地所有权;(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6)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由法条可知,本题中学校的教学楼为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的教育设施,不得被抵押,故答案为C。

46.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由()批准。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省级人民政府

答案: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89条第15项的规定,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故选C项。

47.有权解释宪法的国家机构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政协

答案:B

本题解析:

【精解】依照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

48.贾某与甄某酒后斗殴,分别被科以200元罚款和5天拘留。这类处罚属于()。

A.行政处分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民事制裁

答案:B

本题解析:

行政制裁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劳动教养(如今已被废除)等。行政处分的对象是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员或所属人员,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特定行政法规的公民或社会组织。本题情形并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属于特定公民违法的情形,故答案选B项。(此考点在2011年非法学专业综合课单选第8题出现过,可见其重要性。因此考生务必理解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区别。)

49.冠婚之礼在西周时期被称作()

A.吉礼

B.嘉礼

C.宾礼

D.凶礼

答案:B

本题解析:

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冠婚之礼被称作嘉礼。

50.关于假释的撤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并罚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严重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即使假释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也应撤销假释

C.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同种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

D.在假释考验期满后,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有他罪未判决的,应撤销假释,数罪并罚

答案:D

本题解析:

如果在假释考验期满后,才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不得撤销假释,只能对新发现的犯罪单独定罪处罚,不能与前罪实行数罪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共45题)1.关于元明清司法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A.元明清一直以御史台作为我国的中央司法监察机关

B.明朝厂卫干预司法,杀人致惨而不利于法

C.明朝参与九卿圆审的官员包括三法司长官和通政使等

D.明清两代盛行文字狱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隋、唐、宋、元时期,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而明、清时期,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故A项错误。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明代,厂卫干预司法严重,且杀人手段残忍,不遵循法律,即便三法司也无权过问,故B项正确。明朝参与九卿会审的官员包括三法司长官(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六部尚书(刑部为三法司之一)和通政使司的通政使,合称九卿,故C项正确。文字狱在明清两代十分盛行,清朝尤甚,这是专制主义在封建社会晚期恶性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

2.以凌迟刑作为法定刑的朝代有()。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凌迟刑首次出现于五代,因此,唐朝没有凌迟刑,故排除A项。

3.甲、乙二人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如果甲之子在一年内出国,则甲将房屋卖给乙,这一民事法律行为()。

A.既未成立,也未生效

B.已经成立但未牛效

C.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D.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答案:B、C

本题解析:

【精解】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条件具有或然性,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期限是必然发生的,具有确定性,故选C项,排除D项。该题属于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厅为,对于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之前,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法律行为的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因条件未成就,法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但不生效,故选B项,排除A项。

4.关于组织卖淫罪,说法正确的有

A.在组织卖淫过程中有强奸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B.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的,与组织卖淫者成立共同犯罪

C.组织卖淫者事先与拐卖妇女的犯罪人通谋的,同时构成拐卖妇女罪和组织卖淫罪的,应当数罪并罚

D.组织卖淫者对所组织的卖淫者有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答案:A、B

本题解析:

《刑法》第358条第3款:“犯前两款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并有杀害、伤害、强奸、绑架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这是《刑法修正案(九)》的重大修改,A选项说法正确。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虽然刑法分则作出了特别规定按照协助组织卖淫罪定罪处罚,但这并不改变其与组织卖淫者仍然是共同犯罪的性质,这也印证了共犯之间的罪名可以不同,B选项说法正确。根据《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第18条的规定:。将妇女拐卖给有关场所,致使被拐卖的妇女被迫卖淫或者从事其他色情服务的,以拐卖妇女罪论处。有关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事前与拐卖妇女的犯罪人通谋的,对该经营管理人员以拐卖妇女罪的共犯论处;同时构成拐卖妇女罪和组织卖淫罪的,择一重罪论处。”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组织者对所组织的卖淫者有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的,不是数罪,仍然只构成组织卖淫罪一罪。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对于这一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规定属于合理的差别对待

B.该规定与宪法平等原则相抵触

C.政府对残疾人差别对待须负举证责任

D.对残疾人实行优惠措施应当是必要和适当的

答案:A、C、D

本题解析:

此题考核平等权。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宪法中,我们所说的平等保护,从原则上来说,对于所有的公民应当采取无差别的待遇,除非存在进行差别待遇的合理理由。一般来说,合理差别有以下几种具体类型:(1)由于年龄上的差异而采取的责任、权利方面的合理差别;(2)依据人的生理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3)依据民族的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此题对残疾人的特殊照顾,属于基于生理差异所采用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是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当然政府对此差别对待须以实现重大利益为目的,负有举证责任。

6.甲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赵某,为硕士学历,但声称自己是博士学历,在一律师培训班做讲座,介绍司法实务经验,培训班按照市场价格给予赵某授课费。期间结识律师孙某,孙某代理一乙市案件遇到难处,赵某谎称自己与乙市法院院长交情深,从孙某处索要20万元疏通关系,其实赵某根本不认识乙市法院院长也并未帮忙。关于本案说法错误的是

A.赵某冒充博士在外授课,构成招摇撞骗罪

B.赵某凭借法官身份在外上课,属于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他人财物,构成受贿罪

C.赵某从孙某处索要20万元,构成索贿型受贿罪

D.赵某从孙某处索要20万元,属于斡旋受贿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A选项,招摇撞骗罪是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为,赵某并没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错误。B选项,赵某在外讲座的行为,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与其职务无关的活动获取合理报酬的,不是受贿,错误。C、D选项,赵某是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名骗取财物,但是并没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7.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肯定的

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根据

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选项B、C是考“法是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的特征,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国家政策作为法律以外的其他社会规范,也可作为司法机关裁判案件的根据,因而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另外,选项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的含义与“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等说法是一致的。

8.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是()。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地方各级人大

D.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62条第2项的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故选A项。根据《宪法》第67条第1项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故选B项。根据《宪法》第99条第1款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故选C项。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7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有权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议、命令、指示、规章、地方性法规、决定等,故选D项。

9.法律草案的审议结果有哪些情形()

A.提付立法机关表决

B.搁置

C.终止审议

D.下次会议再审议

答案:A、B、C

本题解析:

我国法律的制定程序包括法律草案的提出、审议、表决与通过、公布。法律草案的审议的结果有:提付立法机关表决、搁置、终止审议,故ABC正确,D项“下次会议再审议”是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行政法规草案的结果之一。

10.甲在街头摆气球射击摊,因向顾客提供的六支枪形物被鉴定为枪支,被法院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同时宣告缓刑。法院的做法符合()。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答案:A、B、D

本题解析:

A项,《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法院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对甲定罪,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B项,《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本题中,甲非法持有枪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很小,主观恶性也很小,或者几乎没有,所以为了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院对甲宣告缓刑。C项,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指只能依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处罚较轻的除外。从旧兼从轻是新旧法的时间效力问题,题目中没有涉及。D项,主客观相统一是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并要求主客观两方面有机统一。本题中,甲主观上没有非法持有枪支的恶性,只是用于娱乐性经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没有主观恶性或主观恶性比较小,所以判处缓刑,从轻处罚,这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11.庞德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利用法的实施的观点,上述的命题论述正确的是()。

A.法在制定出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于应然状态;法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

B.法的实施使法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使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权利、职权、职责变成了现实

C.法的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的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

D.法的实施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即使有再好的法律,没有切实的法律实施,那么也只能说是形式上的法治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精解】此题考查的主要是法的实施的含义,要求结合一些法学家的名言来分析。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实现法律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通过法的实施,就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将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所以A、B、C、D都正确。

12.下列犯罪属于结果犯的有()。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劫持航空器罪

D.分裂国家罪

答案:A、B

本题解析:

【精解】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实际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形态叫做结果犯。故意杀人罪既遂要求死亡的结果发生.盗窃罪的既遂要求获得财物。所以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是结果犯。而劫持航空器罪与分裂国家罪是行为犯。故选A、B项。

13.甲拾得乙丢失的手机,向乙索要2000元报酬,乙表示面谈。见面后乙称只给500元,甲因此拒绝返还手机。乙要求甲返还手机的请求权有()。

A.侵权请求权

B.物权请求权

C.不当得利请求权

D.无因管理请求权

答案:A、B、C

本题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314条和第316条的规定,遗失物的拾得人负有下列义务:①将拾得物返还权利人的义务。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②妥善保管的义务。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A项,本题中,甲拾得手机拒不返还,属于侵犯乙的财产权的行为,乙可以侵权请求权要求甲返还手机。B项,甲拾得乙的手机后以拾得遗失物为法律依据对手机进行占有,乙请求甲返还手机,甲拒不返还,此时的占有属于无权占有,乙作为物权人可以占有返还请求权或返还原物请求权等物权请求权要求甲返还手机。C项,甲拾得手机不返还给乙,甲没有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乙的财产受损,乙可以不当得利请求权要求甲返还手机。D项,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甲侵占遗失物,没有为乙谋利益的意思,不属于无因管理。

14.唐律规定的婚姻解除的要件为()

A.七出

B.三不去

C.义绝

D.和离

答案:A、B、C

本题解析:

关于婚姻的解除,唐律规定以“七出”“三不去”和“义绝”为婚姻解除的要件。“和离”指的是承认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效力,不属于婚姻解除的要件。

1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图加速()的发展。

A.经济

B.文化

C.卫生

D.科技

答案:A、B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4条第2款的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选A、C项。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

A.甲欲杀害乙,自感人单力薄,遂极力请求朋友丙一道前去。丙则劝阻甲不要杀害乙,但未成,遂打电话报案。公安干警火速赶到,将正在赶赴乙家途中的甲抓获

B.周某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李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李某负轻伤

C.黄某向检察机关投寄诬告信,捏造马某贪污国家财产5万元的事实,检察院对马某立案侦查

D.刘某夜间潜入某妇女房内企图实施强奸,他摸索到妇女床前将妇女惊醒,妇女大呼有贼,刘某害怕,迅速逃离

答案:B、D

本题解析:

【精解】A项中,甲由于尚未着手实施犯罪,所以是犯罪预备。B项中,周某已经实施杀人行为,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是犯罪未遂。C项中,黄某的行为已经得逞,是犯罪既遂。D项中,刘某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是犯罪未遂。

17.关于教唆犯,说法正确的是

A.教唆犯也可以是实行犯

B.教唆犯都应按主犯处罚

C.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D.教唆犯可以独自构成犯罪

答案:C、D

本题解析:

教唆犯的基本特点是,教唆他人实行犯罪而自己并不参加犯罪的实施,是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人。所以教唆犯不能是实行犯,A错误。对教唆犯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主要作用的,按主犯处罚;仅起次要作用的,按从犯处罚。B错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C正确。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则教唆犯独自构成犯罪,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正确。

18.不同法学流派对于“法是什么”的认识不一。下列关于法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有()

A.社会法学派认为,法是公意的体现

B.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

C.古典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理性的体现

D.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答案:C、D

本题解析:

社会法学派是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为研究方法,认为法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社会生活因素对法的影响的派别。A选项错误。分析法学派是将眼光转向现实的法律现象,以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流派。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历史法学派认为,自古以来,法就像语言、风俗、政治一样,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j:B选项错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一些学者将法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理性和本性。C选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D选项正确。

19.下列关于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A.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B.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

C.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D.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

答案:A、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宪法》第94条的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但不报告工作,故选A项,排除B、C项。根据《宪法》第89条第3款的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故选D项。

20.法律的溯及力是指()。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是否适用的问题

D.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答案:C、D

本题解析:

【详解】

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适用。其中,法的溯及力指法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法颁布施行后,对其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所以应选CD。

21.下列各种概念中可以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有()。

A.社团法人

B.社会团体法人

C.财团法人

D.私法人

答案:A、D

本题解析:

【精解】股份有限公司属于私法人、社团法人,而不是社会团体法人和财团法人。

22.宪法的解释方法有哪些()

A.文义解释

B.目的解释

C.体系解释

D.字面解释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为了探求宪法规范的意涵,往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宪法进行解释。宪法解释的方法有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其中,文义解释也叫字面解释。

23.下列关系法律解释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A.法律解释都具有法律效力

B.法律解释实质上是一种类比推理

C.法律解释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并非一成不变

D.法律解释应当考虑社会需要,有时不限于立法愿意

答案:C、D

本题解析:

根据是否具有效力,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非正式解释指学理解释,没有法律效力,所以A项错误。法律解释的推理方式不限于类比推理,B项错误。法律解释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C项正确。法律解释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并不完全限于立法原意,故D项正确。

24.甲在某酒店就餐,邻座乙、丙因喝酒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打斗,酒店保安见状未出面制止。乙拿起酒瓶向丙砸去,丙躲闪,结果甲头部被砸伤。则()。

A.对于甲的损害,乙和酒店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B.甲的医药费由酒店承担,但酒店可向乙追偿

C.甲的医药费由乙承担,酒店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D.甲的医药费由乙和酒店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答案:A、C

本题解析:

【精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分共同侵权和各自过错,在共同侵权的情形下,行为人的主体具有复合性,行为具有共同性,结果具有单一性。单从行为判断,酒店和乙没有共同行为,故不能认定为共同侵权,只能认定为各自过错,因此,酒店和乙也没有连带责任关系,故排除B项和D项。注意:在各自过错的情形下,要区分主要责任和补充责任。本题中,乙承担主要责任是显而易见的。

25.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

A.《约法三章》

B.《左官律》

C.《九章律》

D.《傍章律》

答案:C、D

本题解析:

【精解】汉朝的基本法律框架就是指构成汉律六十篇的法律,包括《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和《朝律》,故选c项和D项。

26.下列关于宪法分类的表述,正确的有()。

A.英国宪法属于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

B.在法国宪政史上,出现过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C.成文宪法都是刚性宪法

D.美国宪法是民定宪法、成文宪法

答案:A、B、D

本题解析:

【精解】英国宪法属于典型的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故选A项。在法国宪政史上,出现了多部宪法,令人眼花缭乱,有钦定宪法,如1804年拿破仑帝国宪法,协定宪法,如1830年路易·菲利浦宪法,民定宪法,如法国现行宪法,故B项表述正确。不成文宪法都是柔性宪法,但成文宪法不一定都是刚性宪法,如新西兰宪法既是柔性宪法,也是成文宪法,故C项错误。美国宪法是典型的民定宪法、成文宪法,故D项正确。

27.某地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该省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定与国家某部委制定的规章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在此情形下,根据我国《宪法》翻《立法法》,下列处理办法错误的有()。

A.由国务院决定在该地方适用部门规章

B.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该地方是适用地方性法规还是适用部门规章

C.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加以决定

D.由国务院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在该地方适用部门规章

答案:A、B、C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立法法》第86条的规定,A项和B项的表述错在:如果国务院认为适用规章,此时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c项的表述错在:最高人民法院无权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不一致时,作出裁决。只有D项表述正确。

28.依据大陆法系国家通行的观点,博物馆属于()。

A.社团法人

B.财团法人

C.公益法人

D.私法人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大陆法系国家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而私法人又有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之分。公法人主要指国家各类机关,故博物馆不是公法人。博物涫主要是财产的集合,故为财团法人。博物馆以公益事业为目的,故为公益法人。

29.下列选项中,国家主席需要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行使的职权有()

A.会晤外国总统

B.授予荣誉奖章和光荣称号

C.发布动员令

D.批注同外国缔结的重要协定

答案:B、C、D

本题解析: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特赦令、紧急状态令、动员令、宣布战争状态等。C项正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宣布批准或废除同国外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D项正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国家主席代表国家向那些对国家有重大功勋的人或单位授予荣誉奖章和光荣称号。B项正确。国家主席对外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是国家主席的两项独立权利,不需要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故A项排除。

30.唐朝有关婚姻缔结限制的情形包括()。

A.尊卑不得结婚

B.同姓不得结婚

C.不得与逃亡女子结婚

D.良贱不得通婚

答案:B、C、D

本题解析:

【精解】唐朝对婚姻缔结的限制表现在:同姓不婚、非同姓但有血缘关系的尊卑间不得为婚、严禁与逃亡女子结婚、监临官不得娶监临之女为妾、良贱之间不得为婚,故选B项、C项和D项。A项错在:尊卑不是不能通婚,而是非同姓但有血缘关系的尊卑间不得为婚。

3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其相同之处在于()。

A.二者同属于法的效力

B.二者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C.二者的效力都来自于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

D.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具有普遍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A、C

本题解析:

【精解】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法的效力来自于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法的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因此,A、C项应入选。B项本身表述错误,D项表述正确,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具有普遍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而这是二者的区别,不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32.犯有数行为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有()。

A.继续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答案:B、C、D

本题解析:

【详解】

根据刑法理论,犯有数行为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情形,即处断的一罪。属于处断的一罪的犯罪形态包括三种: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而继续犯属于实质的一罪,而非处断的一罪。

33.下列权利中,属于用益物权的有

A.建设用地使用权

B.地役权

C.宅基地使用权

D.土地承包经营权

答案:A、B、C、D

本题解析:

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等。留置权属于担保物权。

34.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享有向全国人大提案权的主体包括()。

A.全国人大主席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国务院

答案:A、B、D

本题解析:

【精解】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9条的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全国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故选A、B、D项。

35.逃税罪的主体包括()。

A.纳税人

B.税务机关

C.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

D.扣缴义务人

答案:A、C、D

本题解析:

【详解】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3条对《刑法》第201条修改后的规定,逃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其中,纳税人包括按照法律规定有义务向国家纳税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扣缴义务人包括根据法律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显然不可能成为逃税罪的主体。

36.下列选项中构成抢劫罪的有:()

A.甲携带管制刀具抢夺赵某财物

B.乙杀死愁人钱某后,随手拿走其手机

C.丙趁孙某醉酒搜走其随身携带的2000元现金

D.丁扒窃得手后被李某发现,拿刀子威胁李某不得声张

答案:A、C、D

本题解析:

《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A项,甲携带管制刀具抢夺赵某财物构成转化型的抢劫罪;B项,乙杀死仇人钱某后,随手拿走其手机,乙并不存在为拿走手机而杀死仇人的动机,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C项,行为人丙用酒灌的方式使被害人孙某处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状态下搜走其随身携带的2000元现金构成转化型抢劫罪;D项,丁扒窃得手后被李某发现,拿刀子威胁李某不得声张,构成转化型抢劫罪。

37.下列关于犯罪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具有犯罪目的

B.为报仇而杀人,报仇属于犯罪目的

C.犯罪目的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必要主观要件之一

D.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犯罪目的

答案:A、C

本题解析: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的基本内容就是追求某种犯罪结果的发生,包含着犯罪目的,所以刑法对故意犯罪通常不明示犯罪目的。但是对某些犯罪,刑法条文规定特定的犯罪目的。A选项正确: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B选项错误:报仇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属于犯罪动机。C选项正确:拐卖妇女儿童罪必须以出卖为目的,所以是构成该罪的必要的主观要件。D选项错误:刑法对故意犯罪通常不明示犯罪目的,但对于某些犯罪,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特定的犯罪目的。例如,赌博罪等

38.张某死后,遗产包括1张100元的存折,1台电视机和一些旧家具。张甲、张乙、张丙是张某的三个儿子。因无遗嘱,故三人经协商后,张甲继承了存折,张乙继承了电视,张丙继承了旧家具,一段时间后,王某向张乙出示了自己将电视借给张某的借条,张乙将电视还给王某。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遗产时张乙自愿要电视机,故无权要求张甲、张丙进行补偿

B.张甲、张丙构成不当得利

C.张甲、张丙应承担权利的瑕疵担保责任

D.张甲、张丙应按其所得遗产比例向张乙进行补偿

答案:C、D

本题解析:

【详解】

依《继承法》第33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民法典》第87条规定,债务人一方人数为2人以上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享有连带债权的每个债权人,都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负有连带债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履行了义务的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债务的人偿付他应当承担的份额。

39.小王把小李打成重伤,小李住院治疗花费人民币卜万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