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1赤壁赋赤壁赋2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4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5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6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7

试分析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试分析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8主客的感情变化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喜主客的感情变化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喜9

在本文中,主客感情贯穿着全文,那么主客为什么会有“乐——悲——喜”的变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乐在何处?2.为何会转乐为悲?3.为何而悲?4.如何转乐为悲?二、文本研读在本文中,主客感情贯穿着全文,那么主客为什么会10乐在何处?乐在何处?11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如诗如画的赤壁夜景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12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水日夜奔流不曾逝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整体感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仅仅是因为客人悲凉的箫声吗?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月月圆月缺不增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七月既望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白露横江,水光13为何乐?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为何乐?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三、豪情:14转乐为悲转乐为悲151.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16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泣诉——由乐转悲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由乐转悲17

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仅仅是因为客人悲凉的箫声吗?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18为何而悲为何而悲19客之三悲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悲”呢?“悲”什么呢?(曹操与“吾与子”对比)(“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客之三悲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20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为何而悲写景议论抒情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古人事21

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由眼前的“江22转悲为喜转悲为喜23水

日夜奔流不曾逝月

月圆月缺不增减变不变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万古江山相对永恒人生老病死人生短暂代代相承精神可存

1.面对人生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悲伤?超脱人生的欢快水日夜奔流不曾逝变不变天地万物一24喜而笑喜而笑25一层:夜游之乐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

二层:乐极悲来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

三层:因悲生悟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转喜)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乐)结构情感小结赤壁赋一层:夜游之乐结构情感小结赤壁赋26三.讨论探究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三.讨论探究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27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启示:穷则独善其身启示:28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写作运用29【运用范例】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运用范例】3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31赤壁赋赤壁赋32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学课件3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34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35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36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37

试分析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试分析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38主客的感情变化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喜主客的感情变化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喜39

在本文中,主客感情贯穿着全文,那么主客为什么会有“乐——悲——喜”的变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乐在何处?2.为何会转乐为悲?3.为何而悲?4.如何转乐为悲?二、文本研读在本文中,主客感情贯穿着全文,那么主客为什么会40乐在何处?乐在何处?41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如诗如画的赤壁夜景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42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水日夜奔流不曾逝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整体感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仅仅是因为客人悲凉的箫声吗?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月月圆月缺不增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七月既望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白露横江,水光43为何乐?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为何乐?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三、豪情:44转乐为悲转乐为悲451.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46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泣诉——由乐转悲先写歌声,后写箫声乐歌箫声怨慕——由乐转悲47

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仅仅是因为客人悲凉的箫声吗?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48为何而悲为何而悲49客之三悲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悲”呢?“悲”什么呢?(曹操与“吾与子”对比)(“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客之三悲由古今人物对比生悲由理想和现实矛盾生悲由人生短暂感触50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为何而悲写景议论抒情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古人事51

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由眼前的“江52转悲为喜转悲为喜53水

日夜奔流不曾逝月

月圆月缺不增减变不变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万古江山相对永恒人生老病死人生短暂代代相承精神可存

1.面对人生悲慨,苏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悲伤?超脱人生的欢快水日夜奔流不曾逝变不变天地万物一54喜而笑喜而笑55一层:夜游之乐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乐)

二层:乐极悲来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转悲)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悲)

三层:因悲生悟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