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_第1页
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_第2页
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_第3页
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_第4页
新课标历史开放试题答题技巧【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41题)答题技巧【感悟41题的难度】近三年新课标全国I卷41题难度及均分统计表(湖北省)2012年2013年2014年难度人均分难度人均分难度人均分0.526.240.263.130.242.85直观信息:41题难度逐年加大,均分逐年下降三个疑问:1、41题究竟难在什么地方?2、为何前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呈倍数下降?3、为何后两年其难度、均分两项数据略有下降,但却又对平稳呢?【41题的命制特色】1.考查四大学科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前提和基础)4、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查的核心)2.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考查层级目标: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2010年,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考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2011和2012年的评“西方崛起”题和评析“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届的“修改说明”题→考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1题的前世今生】1、2010年独辟蹊径,首开先河(新课标全国卷40题第三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2、2011年该题独立成题,初露峥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3、2012年进一步巩固该题的独立地位,但略缺新意(“评析‘冲击---反应’模式”)4、2013年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比较两图,提炼信息并予以说明”)5、2014年则继往开来,匠心独运!(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2010---2014课标高考真题解析】[2010·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摘编自[英]E.E.

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4分)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析】本题第三问是要“阐述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这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考生作答时要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全面解读三段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都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但它的萌芽状态在前资本主义就已经具备并开始孕育了,不过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前提,它也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成熟的生产方式。雇佣劳动就是一个例证。只有这样理解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雇佣劳动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史实,考生需要针对这些史实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自己对恩格斯论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针对“历史前提”的内容,针对“历史前提”的要素,针对“历史前提”转化的条件和原因,针对中外在“历史前提”上的差异,等等,种植,围绕“历史前提”的方方面面都可如题。在谈自己的认识时需要注意题目的要求,要紧紧围绕“历史前提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学生可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五大基本要素:劳动力资金原料市场技术以及中外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差异来组织答案[2011·课标全国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I:西方崛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

罗马的出现”,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民主政治所提供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在经历了

漫长的中世纪后,古希腊人创造的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重见天日,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再版”。古罗马人所创造的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崛起,实际上就是西方站在古希腊古罗马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的崛起答案Ⅱ: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了外因决定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各地出现了许多城市,城市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出现了改造传统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型资产阶级。西欧封建社会母体内部孕育的这一新的因素,引起西欧社会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而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增强,促使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资产阶级,扬帆起航,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原料、市场等要素而不辞劳苦地奔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伴随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工场手工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又催生了工业革命。同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增强,导致新型资产阶级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教会和专制王权势同水火。为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这些运动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科学和理性的发展,铸就的新教伦理精神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强大动力,结束了封建专制和教会束缚,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

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答案Ⅲ:11~12世纪的西欧,各地出现了许多城市,城市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意味着西欧进入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已经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因为农业社会是一个静态的发展缓慢的社会,即使其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暂时领先于工业社会,但作为动态的发展迅速的西方工业社会,注定会赶上并超过东方农业社

会而成为后起之秀,农业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最终受到工业社会的支配是必然的。因此,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41.[2012·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o"全品高考网欢迎您!!!"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41.[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提示:(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2013·课标全国卷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答案解析:历史地图也像文字一样,包含多方面的信息,需要根据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提取总结,只要方法得当、思路正确,题目并不是很难。

1、我们对两幅地图州、道的分布比较发现,东汉时的州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唐朝的道南北分布相对均衡,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自然就可以形成如下答案:

要点一:信息:汉代的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通过地图的对比我们还会发现,东汉的州和唐朝的道地理划分的依据不大相同,我们可以总结为如下答案:

要点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的“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如依据长江、汉江、武夷山等划分各道。

3、从宏观看,我们会发现东汉时期的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而唐朝的道面积普遍较小,说明唐朝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所以需要改变。

要点三:信息:东汉时期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唐朝的道面积普遍较小。

说明:唐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方人口的增多,地方事务更加复杂,需要加强管理。

4、从微观看,我们从地图中发现只有东汉的交州和唐代的岭南道管辖地盘变化不大,可以形成如下答案要点:

要点四: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地区变化不大。

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5、在汉代地图上,我们看不到吐蕃、南诏和流求,而唐朝地图则标注明确,说明唐朝和这些地区关系友好。

要点五:信息:唐朝地图上标注有吐蕃、南诏和流求,而汉代地图则没有标注。

说明:从汉朝到唐朝民族边疆地区有了新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

6、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地域辽阔,且道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监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要点六:信息:唐朝疆域比汉朝扩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说明:唐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方法归纳】从以上答案解析可以看出,这种命题延续了前两年材料题的开放性意图,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言之有理,史论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够很好地考察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实际上,近几年历史高考命题有一个明显的失误,就是缺少对历史地图和历史地理知识的考察,古人尚讲究学习历史“左史右图”,今年的命题无疑是对这种缺失的补充,是明显的进步。相信这种考察和命题方式应该坚持几年。

在解答这一类问题,建议注意以下答题方法和原则:

1、和文字型材料解析题一样,一定将地图、图片当做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今年高考历史41题学生之所以回答的不理想,主要是忽略了这一原则,多是依照课本知识归纳汉、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点,忽视了命题意图和考察主旨。

2、提取材料信息坚持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由大及小,由宏观到微观。宏观的信息比较明显,比较好分析归纳。微观的区别有时也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不可忽略。比如,上述41题答案解析,前三个答案要点,均属于宏观分析,而后两个要点主要是从局部分析得出的结论。

3、以图片所给信息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答案。上述41题第六要点就是结合所学知识形成的。任何命题虽然大多会借助于材料和图片,但是都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和所学知识,所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永远不变的法宝。

4、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排除干扰项。高考试题为了增加难度以体现高考的选拔性,都会设置一些的无用和错误信息,以干扰学生。所以,在形成答案之前,一定要依据所掌握的的知识和能力摆脱陷阱,排除干扰项目。

5、依据赋分总结答案要点,力争要点全面,言简意赅。

[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本题以汉唐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汉唐政治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地图的信息。解答方法是根据地图先概括历史现象,然后说明现象体现的道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概括现象、说明问题即可。东汉的十四州在黄河中下游就有9个,分布较集中;唐朝的十五道全国各地比较均衡;经济决定政治,说明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也可以从名称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对政治的影响。[2013·课标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41.[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解析]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圣坛”,普及了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2014·课标全国卷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学科网(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从题中所给的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来看,它显然忽视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以及苏联,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所做的贡献,因此目录中应该增加国民党所组织得四大会战,并阐述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意义(其实就是淡化革命史观,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正面抗战)。此外,可在第二十七章增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史实,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战场的支持。答案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