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ZMG整理_第1页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ZMG整理_第2页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ZMG整理_第3页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ZMG整理_第4页
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ZMG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9西域三十六国古西域三十六国“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况的《前汉记》即已说明。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虽然出使未获成功,但是却沟通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交往。西域三十六国位于玉门关以西,帕米尔以东,最早出唐书,依次为:(一)乌孙现新疆伊宁市附近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二)龟兹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三)焉耆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四)于阗现新疆和田一带。(五)若羌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六)楼兰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若羌县一带)。前77年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一般认为是水源断绝灭国,有争议。(七)且末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八)小宛现新疆且末县西南,车尔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九)戎卢现新疆于田县南。(十)扜弥现新疆南疆于田县(策勒县东)。(十一)渠勒现新疆策勒县南。(以上四个小国,全在现和田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湮没)。(十二)皮山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十三)西夜现新疆皮山西南。(十四)蒲犁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十五)依耐现新疆英吉沙东南东勒库尔依耐和蒲犁两国虽小,但是汉唐以来东西交通要道。唐玄奘从天竺(现印度)取经回国,取道于此。(十六)莎车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田吞并。(十七)疏勒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十八)尉头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十九)温宿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二十)尉犁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二十一)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二十二)卑陆现新疆阜康县以北(二十三)乌贪訾现新疆离现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二十四)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二十五)单桓现新疆玛纳斯东北。(二十六)蒲类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二十七)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二十八)西且弥现新疆乌苏县东南。(二十九)东且弥现新疆昌吉县以西。(三十)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三十一)狐胡现新疆吐鲁番以北。(三十二)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三十五)车师尉都国现新疆吐鲁番东南。(三十六)车师后城国现新疆奇台周围。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小宛、精绝、且末被鄯善兼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被于阗兼并姑墨、温宿、尉头被龟玆兼并危须、尉犁、山国被焉耆兼并莎车、竭石被疏勒兼并车师被高昌兼并高昌被唐朝军队灭亡焉耆于阗疏勒接受唐朝统治说明:

笔者在收集整理汉代史料中发现,网上所发有关西域三十六国的许多文章和回帖谬误繁多,不一而足。故而将旧作翻出来,参照《西汉时期全图》、《东汉时期地图》、《东汉时期西域长史府和乌孙地图》,以及《汉书。西域传》、《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核对整理。难免存有谬误,或持异议,愿与同仁切磋。不当之处,殷切期望行家里手不吝指正。文中对在西域古代史上影响较大,存活较长的大国介绍从祥,对那些弹丸之地、匆匆过客的小国简略带过。西域三十六国的概念:

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

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按照《汉书》的相关记载和有关辞书表述,首先,西域三十六国并不包括乌孙国和大宛国这两个同样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国家,其次,三十六国也不是一个固定数,只是一个约等数。再次,这些国家都属于汉朝管辖。不属都护管辖的国家列明“不属都护。”依据:1、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第二章<汉代西域>云:“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甚至西亚部分地区;狭义的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门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即主要指新疆广大地区,是汉朝政府设官建制、驻兵屯田、统一管辖的地方。”2、《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3、《汉书。杨雄传》引杨雄语:“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4、《西域图志。卷之四十五藩属二》载:“考《汉书》云: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所谓城郭诸国者,指天山以南、葱岭以东之三十六国而言。东自车师,西迄疏勒。其直北境,皆与乌孙相接。特乌孙在山北,诸国在山南耳。”5、《汉书。西域传》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遣子入侍,质于汉,汉因使赂赐镇抚之。”大宛国地处今乌兹别克斯坦国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而城郭诸国则均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6、《新疆历史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指西汉西域都护所辖治国数。但后来增多,一说五十余,一说五十四。具体含哪些国家,历来说法不一致。7、《西域地名词典》词条[西域三十六国]载:“西汉时期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在今新疆境内置城郭国和行国,到东汉时又增至五十余国。”8、《后汉书。西域传》载:“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廷。哀平间,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9、《汉书.西域传》中有介绍,但不属于都护管辖的载明。例如:“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

综上所列,班固在《汉书.西域传》开篇之首所言的一段话有四层意思:

其一,文中所指西域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旨在说明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

其二,西域三十六国均在乌孙以南、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不包括葱岭内外附近地区那些属于汉朝管辖的国家。这里并没有把乌孙等西域国家排斥在汉朝管辖范围之外的含义;

其三,西域三十六国是在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本来就有的。汉武帝之后,这些国家在历史风云中变动较多,既有西域各国相互兼并的原因,也有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的管辖划分。而西域三十六国具体指那些国家自然有所不同。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大致还是三十六个国家。此时的三十六国就不再是汉武帝之前的三十六国了。对照《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列西域国家名称和数目差别之大就不难看出这种变动性。班固所云:“本三十六国”一语对汉武帝开通西域之前原本就有三十六国是肯定的;

其四,班固所云“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文中所说“稍后”这个变动期,《后汉书.西域传》已经载明:是到哀、平二帝时期,即公元前6年到公元5年这十年间,西域各国自相分割为五十余国。因此,西域三十六国是西汉时期的范畴。后人和今人往往把乌孙和大宛也算在其内,都是不符合《汉书.西域传》本义的片面揣测。

正是由于西域三十六国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此消彼长、分解加剧状态,也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均未列出汉武帝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的名录,其具体范围所指不免令人困惑,见解颇多,乃至误解。

此外,西域三十六国所说的“国”,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指散布于西域各地、各自为政的不同政治势力。乌孙国简介:

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交还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

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

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

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

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

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大宛国简介:

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

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

其次,“大宛既破,外国振恐,上欲遂困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便渐渐巩固起来,随着汉朝大统一的局面的巩固发展,中亚的历史就不再是来自西方的征服者的历史了。由于中西交通的畅通,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频繁发展,中亚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亚的历史从此也就更多地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西汉王朝历史上在西域有三次最重要的战争,其一,汉朝西伐大宛的战争;其二,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和乌孙联兵大败匈奴;其三,建绍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剿灭盘踞在康居国的郅支单于。毫无疑问,这三场战争同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西域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大致分布如下:一、天山北麓为主的行国:{自西往东排列}丝绸之路中段新北道走向:

“新北道”指南北朝以后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也是“草原丝路的一个分支”。即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米泉]、张堡守捉[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沿伊犁河谷到达弓月城[今霍城]、涉过伊犁河,南下到达碎叶[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再由此西行径康居国的撒马尔罕,前往安息[今伊朗],直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丝路的开辟是在北匈奴西迁欧洲之后逐渐形成的。

汉代天山北麓的大多是游牧国家,以下国家大多处在丝路中段新北道沿线上。1、乌贪訾离: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王治在南山一带;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初本单桓国地,后属车师,汉朝又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2、西且弥: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新疆和静县之北。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

3、东且弥:今阜康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4、单桓:今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8、郁立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今吉木萨尔县以南大龙沟河谷一带后并入车师后部。以上称为:“山北六国”。均经营畜牧业。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算为两个国家。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10、蒲类后国: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1、蒲类前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达坂城及其邻近地区。农业、畜牧业兼营。13、车师后国:现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14、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该国位于天山南麓。

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一带。该国位于天山南麓。

16、小金附国:在今吐鲁番东20余公里的胜金口一带。《汉书。西域传》未详细记载,也未单独列出。《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地节二年[前68],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车师,积谷,欲攻车师,直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攻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请击破小金附。”

《汉书.匈奴转上》也有反映:“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众东徙,不敢居故地。”由此可见,小金附国在汉宣帝时期已经规模不小。

地节二年[前68]到元康四年[前62],汉朝和匈奴激烈争夺车师长达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把车师国的民众和国王迁到渠犁一带加以保护,匈奴把车师国的民众裹挟到车师国东部,车师国都所在的地方空无民众,只剩下汉朝的屯田部队和匈奴军队对抗。

上述事实印证了小金附国的规模,汉朝在神爵二年[前60]再次攻破车师后,只是将车师民众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因为当时汉朝没有全部兼并北道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小金附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单列而已。

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车师后,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除蒲类前、后国外,其余六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车师六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2000余。同时有移支人入居蒲类。东汉后,蒲类先后为突厥、鲜卑属地。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与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有所不同。“车师六国”:

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

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东部地区。

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于西汉时期略有不同。参看《西域都护府地图》、《东汉西域都护府地图》。“车师古道”:

古代连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便捷通道。因这条路线沟通了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故称“车师道”。唐代称“他地道”。此道走向为:由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镇大龙沟南行之天山山口,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冰达坂,经石窑子沟、塔尔朗沟,至吐鲁番的鲁克沁。车师古道地处重要交通位置,东接丝路中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到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到柳中,为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乌孙车师道”:

《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有一条从车师国都交河城到达乌孙国的秘密通道。即由车师国都交河故城,经阿拉沟、巴仑台、巩乃斯沟、过新源、巩留、特克斯,再西行到达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国都赤谷城。车师王乌贵不堪在匈奴的奴役下当傀儡,曾带领数名精骑连夜逃亡乌孙国,寻求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保护。二、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由东往西排列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1、山国:

又称墨山国。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其山出铁,兼营畜牧业、冶铁业,寄田{粮食依赖}于焉耆、危须国。该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南缘。在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的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征和四年[前90]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焉耆、渠犁和山国凡六国兵别击车师,降服车师王,迫使车师臣属汉朝。汉宣帝时期,郑吉经营西域,多次进攻车师前王庭交河故城,行军道路也都是循墨山国之路,越库鲁克塔格山,直捣车师后方。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班超曾发诸国兵讨伐之,更立其王。2、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据《汉书》所载人口3021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汉初属于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年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归属匈奴。东汉班超在西域赶走匈奴后,焉耆又归属汉朝。唐初附属突厥,后被唐军所征服,设置为焉耆都督府,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朝所置“安西四镇”之一。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焉耆为吐蕃所据。唐末为西迁回鹘所建的“高昌回鹘国”兼并。

汉代焉耆城南的开都河上有一座芦苇桥,乃是通向龟兹等地的唯一咽喉,成为汉代丝路北道必经的一道天险。

在唐代,焉耆龟兹道也很著名。其路线大致同于今焉耆至库车的公路线。或从焉耆经库尔勒沿孔雀河右岸,经策大雅等地沿塔里木河北岸直达库车老城。3、危须:今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后并入焉耆国。4、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境内,王城治所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人斯坦因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后来并入焉耆国。5、渠犁:今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汉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基地。东汉并入焉耆国。6、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大雅[今改名策云]一带。与汉朝在渠犁的屯田部队相邻。前60年开始为西域都护府治所。两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国王贤以龟兹则罗年少,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东汉在此设立都护后,遂直属都护府。

另:《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奏言中提到轮台以东的“捷枝”,实际上是个地名,不是国名,捷枝故地在今轮台东面的库尔楚一带。班固也未将其列为国家叙述。7、仑头:也称轮台。曾经是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国,故址在今轮台县城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古尔”。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因沿途小国不肯给汉军提供粮草,到轮台后又久攻不下,强攻数日,得手后屠城灭其国。大宛战争取胜后,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校尉,驻军轮台、渠犁屯田护道,以便接应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政府机构。

西域史料上所称的南轮台就是此地。另外,唐代贞观年间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督府,此为被轮台,故址在昌吉市、米泉市至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一带。

前104年后仑头国已不复存在,这里是汉朝屯田部队的住所地。8、龟兹: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大国,总人口达8.13万人,胜兵两万多人。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东部、新和县、沙雅县一带。鼎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

两汉至明各代正史对龟兹国都有记载,两汉时王治延城,在今库车县东皮朗旧城。西汉初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龟兹王迫于汉朝的威慑叛离匈奴、臣服于汉。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汉宣帝时期,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嫁给龟兹王绛宾,夫妇俩感情极好,多次去长安觐见汉宣帝,回来后,在龟兹建造了汉式宫殿,采用汉朝的礼仪制度,撞钟击鼓,欣赏汉朝的音乐舞蹈,进一步加深了汉朝与龟兹的亲密关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可谓龟兹乐舞的先驱。

西汉末年,匈奴势力重新进入西域,诸国之间自相分割,由36国发展成为五十余国。西域各地逐渐被莎车、车师、于阗、鄯善四国所控制。东汉初,龟兹与汉朝反目为仇,叛属匈奴,直至班超到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将龟兹征服后,龟兹又归属汉朝。班超人西域都护时,都护府就设在龟兹过的延城。东汉末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力量削弱,西域原有的几十个政权经过激烈兼并,形成天山南北有车师、乌孙、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疏勒七国争雄的局面。终汉之世,龟兹叛服不常。

魏晋时,龟兹遣使入贡。其后,先后顺属前凉、前秦、北凉。又向北魏遣使朝献。公元384年,前秦王符坚派吕光率军出关攻取了龟兹,惊叹龟兹王宫十分富丽堂皇,命文士段业写了一篇《龟兹宫赋》,现存《文苑英华》。《粱书》记载:“龟兹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等,宫室壮丽,饰以琅玕金玉。”十分可惜,龟兹王宫早已成了废墟。龟兹和疏勒、于阗、车师并称为西域四大佛教圣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吕光西征龟兹,把鸠摩罗什带回关内,鸠摩罗什在武威传译佛经15年,后来又被后秦皇帝姚兴以国师迎入长安,继续传译佛经十余年,对我国佛教的东传有很大贡献。鸠摩罗什成为与南北朝时期的真谛、唐代高僧玄奘齐名的三大佛经翻译家。吕光西征龟兹还带回多种龟兹乐器,对龟兹乐舞的东传也有积极意义。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阿史那贺为皇后,送亲的队伍中有一位龟兹女音乐家苏祇婆擅长琵琶音律,苏祇婆将龟兹琵琶七调传入中原,后来推演为12韵84调。至隋唐盛极一时,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亮点。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厌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龟兹臣属于西突厥汗国。魏晋时期龟兹迁都至今沙雅县北羊达克沁废城,仍称作延城。唐代迁归旧址,改名伊罗卢城,为龟兹都督府、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与于阗、疏勒、碎叶、同为“安西四镇”,长期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直至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被吐蕃攻占后废弃。唐末属西迁回鹘所建的“安西回鹘国”。元代曾为元帅府,明代属于“别失八里”,亦称“亦里八里”,即蒙兀尔斯坦。清代改名库车,设办事大臣。新疆建省后设库车直隶厅,后改为直隶州,隶属于阿克苏道。“龟兹于阗道”:

汉代从龟兹国到于阗国有一条交通大道。即由今新疆的库车县老城经阿克苏,然后向西南,经阿瓦提县涉叶尔羌河,在向西南过麻扎塔格山后,沿和田河到达和田。自南北朝以来至北宋,佛教僧人所经常行走这条路。正是由于这条捷径,佛教传入于阗国不久,就很快传到了龟兹国。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中也有反映,但却神话了许多。

“弓月道”:唐代由龟兹至西突厥弓月部[今霍城]的南北通道,也即现在的“夏特古道”。“弓月道”必须翻越木扎特冰川大阪,至今还是一条探险家才能涉足的旅游路线。9、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西北部至温宿县、阿瓦提县、东至喀拉玉尔滚和今拜城县西部一带。姑墨国总人口2。45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名列第四。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东段叶尔羌河以及西段塔里木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国都在今温宿县东,并非现在的阿克苏市。

姑墨国北部与乌孙国相接,东部与龟兹国相邻。西部与温宿国[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相接。西汉末,姑墨王杀温宿王,并其国。东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北魏时为龟兹吞并。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温宿、姑墨两州,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元代为别失八里属地;1346年,阿克苏曾经是东察合台汗国的立国王都。清朝乾隆年间设领队大臣,后改设办事大臣。新疆建省后至民国期间的建置相继为阿克苏道、第四行政区和阿克苏专署。10、温宿:是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的小国,东部与姑墨国相接,西部与尉头国相邻,并非现在的温宿县。温宿的分布地区在今托什干河东南,治所即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王莽时西域动荡,姑墨王杀温宿王,兼并了温宿。北魏时姑墨国威龟兹所并,西部相邻的尉头国被疏勒国所并,因而那时龟兹国与疏勒国接壤。

11、尉头:今新疆柯孜勒苏自治州阿合奇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尉头是西域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由于是游牧民族,故而王治也无定处。其分布地在今托什干河中游以南地区。据《汉书》所载,尉头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今巴楚县属于汉代尉头国的领地,唐代称尉头州。

早在公元75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率吏士36人赴西域,曾在图木舒克山麓唐王城驻守17年。该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也是从北向南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唐王城是东汉政府当时在西域设立的唯一据点,而发展成为城堡较晚,从哪里的佛教遗迹看,大概在南北朝或者盛唐时期,至今尚有大片屯田的遗迹。12、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疏勒是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据11世纪《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默罕默德。喀什噶里注释:“克孜”一词突厥语为红色之意,那么赤水就是克孜河。赤水在喀什之难即阳面,因而有人依据《穆天子传》里记载的:西周穆王姬满曾坐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西巡西域,“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从而推断周穆王西巡曾到过喀什。另有喀什七十年代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出土的石镰、陶器、小件红铜制品等与陕西、甘肃一带发现的仰韶文化十分相似,说明在公元前30005000年间,喀什一带已有人类活动,并与黄河流域有一定渊源关系。

通往葱岭以西的丝路南道、丝路北道在这里交会。然而疏勒国的兴盛并不是在西汉时期,而是在东汉以后。西汉时期的丝路北道并不直接通往喀什,而是从库车[古龟兹国]西行经拜城到温宿后,翻越别迭里山口越过天山山脉进入吉尔吉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到撒马尔罕,与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相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去大月氏就走的这条路线。西汉时期,汉朝和大宛国的往返使者也大都是走从楼兰、若羌、于阗、莎车、疏勒这条丝路南道前往大宛。据《汉书.疏勒传》记载,西汉时期的疏勒人口才1.8647万人,胜兵2000人,可见那时的疏勒还是一个小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国这是的人口已成为“户二万一千,胜兵三万余人”的绿洲城邦。

疏勒国的兴盛发展与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以及贵霜帝国与疏勒的关系有直接联系,在《汉书.班超传》中有较祥细的记载。疏勒于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东汉初,疏勒役属匈奴、莎车、于阗、贵霜。后来在班超的扶持下推翻匈奴扶立的傀儡王而自立,班超父子死后,汉安帝元初中[114--120年间],疏勒在贵霜王的扶持下即位疏勒王,逐渐强盛,后来莎车国叛离于阗臣服疏勒,由此疏勒国实力大增,因而与龟兹、于阗为敌,雄立西域。北魏时疏勒国兼并了尉头国,姑墨国兼并了温宿国[今乌什县],疏勒国才与龟兹国相邻。如今的喀什人提起班超几乎无人不知。

佛教的东渐加速了丝路北道的兴旺。出生在东晋时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九岁到北印度的克什米尔深造佛学,十二岁回到龟兹,中途在疏勒逗留一年,在那里博览了各种经典,还研究了天文学。疏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沙门喜见的建议,为了勖励国内僧众,兼以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举行大会,恭请鸠摩罗什升座讲经说法,,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益著。后来鸠摩罗什又在姑墨国以论议挫败当地一有名高僧,名声大振,龟兹王亲自来接迎他归国。鸠摩罗什的生平活动进一步印证了丝路北道直线的畅通和佛教东传的轨迹。

南北朝时期的疏勒国保持相对独立,却又不得不向强大的突厥贡送物产,突厥曾将公主下嫁疏勒王加以控制。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唐初。唐太宗派军攻破龟兹后,西域各国纷纷摆脱突厥控制,归附唐朝。唐朝设安西都护府,疏勒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座军事重镇,名列“安西四镇”之一。吐蕃崛起后曾攻下安西四镇,后又被唐朝夺回去。到安史之乱后,疏勒再度被吐蕃占领。随后回鹘崛起,原属于突厥部落的葛逻禄人也于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迅速扩展,一支西迁回鹘和葛逻禄人联合当地的样磨人建立起喀喇汗国,先后以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国首都比什凯克东部的托克马克]、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为首府,后来东迁至疏勒作为王都,改名为喀什。12世纪中叶疏勒曾被迫依附西辽,到13世纪时归降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明代恢复了丝路交通,绿洲丝路仍是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往来的交通要路,但是海上丝路易迅速发展起来,因而喀什的商贸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疏勒的地名历史上变故较多。西汉时为疏勒,王莽时称“世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竭叉、沙勒、去沙、宝利讫粟多底、迦师诋离、乞思合儿、可失哈耳、可失哈里、等等,唐时称繘沙、元时称哈什合儿,明时称哈什哈尔,清初称喀什噶尔。

清初准噶尔汗噶尔丹曾一度占据天山南路,后来被康熙帝出兵平定。改作喀什噶尔,派驻回疆大臣。乾隆年间,喀什的大小和卓曾发动叛乱,乱平,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统辖南疆八大城。同治年间中中亚的浩罕汗国派遣阿古柏入侵新疆,以喀什为中心盘踞南疆十多年,直到光绪年间被左宗棠率军平定。光绪九年[1883]设疏勒直隶州,辖疏附县,隶属喀什噶尔道。清末至民国年间相继这里喀什噶尔道、第三行政区和喀什专署。

喀什这座历史上的丝路重镇,至今保留着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到世界四大文化中国、波斯、印度、希腊等多种文化因素在这里交融回合。这一切都印证了它在丝路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也正是这座绿洲城市的魅力所在,故而人称:“不到喀什就等于没来过新疆。”车师王国--高昌王国--高昌回鹘国--高昌古城车师王国综述:[两汉至北凉]

车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名“姑师”,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姑师人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其活动遍布新疆东部地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将军和中郎将王恢率兵击破姑师,改其国名为车师,分为车师前后王国及山北六国。车师是匈奴进入西域的门户,又地处由玉门关沿丝路中段北道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先贤掸因与篡位的右贤王争夺权位失利而处境危机,毅然率部归属汉朝。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西域联兵五万余人前去接应成功,从此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宣告结束。汉宣帝将车师国分为车师前部、后部,亦称“车师前、后王国”。前王国都城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后王国都城名“务涂谷”,在今吉木萨尔县南泉子街一带。车师国于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8年]在车师前部始设“戊己校尉”。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戊己校尉耿恭和关宠分别屯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柳中[今鄯善鲁克沁]。汉安帝延光中[122--125],班勇为西域长史时,也以柳中为治所。汉魏之际,“山北六国”都并入车师后部,今乌鲁木齐一带成为车师后部的中心地带。

三国时曹魏所设的西域戊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部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并赐后部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

西晋时车师两部皆属西域戊己校尉。此后只见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不知去向,有可能并入厌哒人自立的呼得国。

前凉政权曾以其地为高昌郡实行郡、县、乡、里的政权管理制度,历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数代。前秦符坚曾封车师前部王为“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北魏也曾授其王位“平西将军、前部王”。“高昌王国”:[北魏至隋唐]

公元460年,柔然进入西域,立阚伯周为高昌王,此为“高昌王国”的发端。高车副伏罗部迁入后,高昌王国国力衰弱,或臣服高车,或依附柔然。至突厥强盛,高昌王鞠宝茂娶突厥公主为妻臣服突厥汗国,因而深受突厥习俗的影响。传至鞠伯雅时,臣服隋朝,并娶华阳公主为妻。唐初,高昌王鞠文泰入朝,唐太宗赐其妻宇文氏为李姓。后因高昌王勾结突厥,劫掠西域如唐使者和商人,阻绝西域和唐朝的交通,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朝发兵灭国,改其地为“西昌洲、西州”。安西都护府曾设于高昌城中。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径高昌国时受到鞠文泰的盛情款待,并在高昌讲经说法一月,深受崇佛的高昌王喜爱,两人结为兄弟。那时高昌城三万人口,僧侣就有3000人。高昌王鞠文泰苦留不住玄奘,便厚赠玄奘金银衣物,足够玄奘往返二十年所用,又剃度四名小和尚作为随拌,备马三十匹,修书24封给沿途诸国,并派遣使者陪同玄奘去见西突厥叶护可汗,已得到沿途官府的支持,对玄奘西行帮助极大。有了高昌王鞠文泰和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鼎力相助,玄奘后面的旅途就十分顺利,一路畅通无阻。高昌回鹘国”:九世纪中叶,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国都被黠嘎斯攻破,亡国的回鹘部众分别向南、向西两个方向迁徙逃亡。回鹘王子庞特勤率领十五个回鹘部落西迁此地,建立起“高昌回鹘国”,又称“西州回鹘国”。收复了焉耆、龟兹等许多城市,由于南迁汉地的乌介可汗尚在,庞特勤自称叶护,以焉耆为治所,余部活动于吉木萨尔与吐鲁番一带。后来又从黠嘎斯手中夺回清镇[玛纳斯]、轮台[今乌鲁木齐]和北庭[今吉木萨尔],任命大将仆固俊为北庭首领。高昌回鹘的疆域包括唐朝的伊州[哈密]、西州、庭州三洲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高昌回鹘从公元843年立国,到1275年被反叛元朝的都哇大兵压境、围攻灭国,历经四百多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命的王朝之一,在世界史上也相当罕见。辽、金、元三代,高昌被讹称为:“火州”、“和州”。高昌回鹘是由游牧文明向农耕定居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大量佛教、摩尼教回鹘文献产生于此,还诞生了一系列优秀诗人,因而成为西域重要的文化艺术、宗教中心,木刻印刷和壁画艺术都很发达。西辽建国,高昌长期臣服西辽。五代、宋朝与高昌也有密切的贸易关系。13世纪初期高昌王主动依附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元代也曾统治高昌,明朝改称吐鲁番,隶属东察合台汗国的别失八里政权管辖。清朝设立吐鲁番直隶厅。现在的吐鲁番一带就是汉代的车师前王国和狐胡国的地方。高昌古城:高昌古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高昌古城就是现在的高昌故城遗迹处,汉朝初年,这里还荒无人烟。追溯高昌城的起源还与汉武帝西伐大宛有一定联系。汉武帝非常宠爱妃子李夫人,在李夫人弥留之际,汉武帝答应李夫人以后决不亏待她的兄弟。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令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挂帅出征,前去讨伐杀害汉使、轻视汉朝的大宛国。由于千里行军,水土气候都不适应,加之汉武帝的这个小舅子养尊处优,不知爱惜士卒,途中因病、因伤和积劳疲惫而掉队的不计其数。李广利便在途中就近选了一个地方,修筑壁垒,把掉队者集中留在公式里修养保护起来。因为那个地方地势高敞,故名高昌,又称“高昌壁”。这就是高昌一名的由来。后来汉军在这里驻扎、屯垦,使高昌附近地区得到了开发。汉、魏、晋历代都有戊己校尉在高昌驻扎,故而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从北魏开始,张、马、麴氏先后在此称王,史称“高昌国”。

1209年,高昌回鹘臣服蒙古汗国,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给高昌王。13世纪中叶,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蒙古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坚持“仍旧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区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高昌回鹘国。1275年,都哇亲率12万大军围攻火州[高昌城]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战死在同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回鹘民众被迫向河西走廊逃亡,亦都护的儿子去向忽必烈求救,忽必烈让他继承了亦都护的职位,留居在甘肃武威,将逃散的回鹘民众收集起来,交付给他,亦都护寄居内地。在元朝的支持下,亦都护“复立畏兀儿[维吾尔的早期族名]城池”。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旧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吐鲁番东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

据史书记载,有“西域门户”之称的高昌,当时人口3万,僧侣3千。高昌城当年有12个门,布局似唐代长安城。

高昌古城虽显苍老,但仍然气势雄伟。全城约200万平方米,略呈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宫城位于最北端,残存的几处巨大的土台基,可以给人勾勒出当年殿阁重叠、楼台相接的景象。内城在外城中间、宫城之南,内城有两座用土坯砌成的高十余米的佛塔,宛若大、小雁塔,另一座分地下地上两部分的多层建筑,当地人传说是可汗宫。外城是居民区,这里房屋、坊墙、寺院的遗址栉比相连。西南隅有一寺院遗址,寺门、广场、殿堂、佛龛及高塔均保存尚好。寺院座西向东,院中大殿气宇轩昂,殿前北侧是一上圆下方形制奇异的建筑,据说这就是当年唐僧讲经的地方。

高昌故城和吐鲁番市西面的交河古城是一对完全不同风格的“姊妹城”,同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三、昆仑山北麓的南道城郭诸国[由东北往西排列/以下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丝路中段南道走向:

南道指汉代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因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全线在新疆南部,故称南道。其走向为:

由敦煌西出阳关,过罗布泊白龙堆沙漠南缘,到罗布泊南今若羌东北的鄯善国[古楼兰国南迁后的新国名]、经且末国、精绝国、纡弥国、到达于阗国[今和田市]。从于阗向西分两道:一条经皮山、莎车,到蒲犁国[今塔什库尔干],经现在的红旗拉甫口岸,穿越瓦罕走廊直达大月氏国的国都蓝氏城[在今阿富汗之巴里黑]。

此道为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时的主要路线。11世纪后期,马可波罗自鸭儿看[今莎车,元代地名]以东一段行程亦取此道。

另一条由于阗国经莎车北上可达疏勒国,穿越葱岭的乌兹别克里山口出境,可到达大宛国。南道与丝绸之路西段相接部分补述:

再由大宛国西行经塔吉克斯坦国的法扎巴德到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再由马雷经安息国直达地中海沿岸,可渡海到罗马帝国。

也可由疏勒国北上,直达楚河南岸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国都比什凯克东部邻近的托克马克]。由碎叶经伊塞克湖西岸向东南而下,可达乌孙国都赤谷城;由碎叶向西北,可通往康居、奄蔡[咸海一带的游牧国家],与最古老的亚欧大陆草原丝路相接。由此沿伏尔加河西行,经黑海,到达伊斯坦布尔。这条路线也称为丝绸之路西段的北支道。丝绸之路的中段都在新疆境内。1、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地处偏僻,不在南道交通线上。民游牧为生,不种田,粮食依赖山鄯善、且末,山上产铁,能自制兵器。2、鄯善:[楼兰]:楼兰古城原在今罗布泊西北孔雀河畔,公元前77年迁都依循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在今若羌县的东部。现仅存楼兰遗址。

古楼兰王国形成国家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初受月氏统治。约在公元前177-176年间,匈奴打败月氏,楼兰役属匈奴。楼兰国都城在今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上,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

楼兰古城曾是楼兰王国前期的重要政治中心,当时楼兰是交通咽喉,称“楼兰道”,在丝绸之路上也是盛极一时的古城。据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可见楼兰和姑师这两个国家都是有城市的。综合史料记载,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等等最早都是通过古楼兰进行交易的。

楼兰的历史是很不幸的,由于楼兰处在尴尬的地理位置,就不免老是扮演骑墙派的尴尬角色。两个太子分别送到汉朝和匈奴为质,国王也是在汉朝和匈奴两个强国之间摇摆不定。后因楼兰贵族曾联合匈奴劫杀汉朝官员,汉元凤四年[前77年],汉朝大司马霍光派遣傅介子以赏赐为名在宴席上刺杀了楼兰王,更立新王。新立的楼兰王尉屠耆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处境,以前数代楼兰王都是因为身处汉、匈两强之间无法平衡而身遭横祸,于是向汉昭帝请求派兵到楼兰驻扎,并提出迁都的计划,得到汉朝批准。从此楼兰国南迁到今若羌县的东部,改国名为鄯善。汉朝选派一名司马率领40名士兵,前往伊循[今米兰古城遗迹]屯田,镇抚楼兰,后又设置都尉,成为控制西域的重要支撑点。东汉时期,班超也在这里用“深入虎穴”的办法斩杀匈奴使节。

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继续存在了400年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