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完美整理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完美整理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完美整理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完美整理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完美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灰度图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是(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和措施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是方面特点: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直接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表现三方面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2.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美国桑代克。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像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生存本能的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恩那个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论。代表: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3.教育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谈不上严密的计划性;第二,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公平性;第三,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第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第六,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2)古代教育(奴隶和封建社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夏、商、西周:庠、序、校等机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书、数;教育目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西方: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使其子弟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教育的内容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显著特点。古印度宗教教育内容婆罗门教教育《吠陀》背诵经典和专研经义。寺院学府风格。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封建教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私学显学,百家争鸣;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治的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科举制度盛行;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明代八股文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朝末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古代教育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成为社会专门职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有非生产性;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发展有阶级性,等级性,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3)近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a.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第二,教育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许多新的学科。第三,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方法收到重视。第四,扩大受教育权,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b.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为了维护劳动人民自身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掌握。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萌芽阶段:国内(1)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子》一书。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西方:(4),苏格拉底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以产婆术闻名,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5)柏拉图是寓教育与游戏中的最早提倡者。(6)亚里士多德希腊,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著作《政治学》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人都应受同样地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伦理学》。(7)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著作有《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独立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观点:教学原则:强调教育的自然发展;教学制度: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及教育原则、方法;教学思想: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2)卢梭-法国《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3)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4)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论教学方法》《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小学各科教学法基础奠定人,主要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5)洛克英国哲学家,著《教育漫话》,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6)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观点: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中心论;提出四阶段理论,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学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提出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7)美国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他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主张提出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法教学: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发展阶段:马克思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1939年,凯洛夫苏联教育理论家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4)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发展:(1)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原则。(2)美国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4)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阶段(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论述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6)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学应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5-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a.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结构、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地域、文化、阶级、民族等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4)人口的流动堆积哦啊与提出挑战,城乡之间、国内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流动b.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影响这部分教育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d.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影响到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到教育内容选择以及教育方法的使用;反之,教育对文化发展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提升、选择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6.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二)外铄论(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a.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发展的阶段性: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间互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7.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决定人的发展。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如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心肺和大脑的发育,性的成熟等。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学习一定知识提供可能性。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所以,遗传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排除不良因素给人正面教育,利于品德的培养3.学校有专门训练教育工作的教师,效果好。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它应该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是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放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是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发展的决定性因素。8.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a.生理变化的不均衡性人在一生的生长发育中,有两个急剧发展的高峰期。第一个在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可增加50%,体重可增加100%;第二个就是青春期。b.高水平的能量代谢在青春期,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比较高。中学生更需要良好的营养、合理的锻炼和更多的卫生保健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c.性的发育和成熟是中学生生理发展上的又一突出特点。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发育情况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一般来说,女孩进入青春期要比男孩早好几年,但是人与人是不同的,身体发育也有早也有迟,会出现所谓的早熟现象和晚熟现象。一般正常的青春期身体发育都会给个体带来心理震荡。9.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也是一种实体教育。2)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0.现代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注重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补充: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规学制英国2.单轨学制美国3.分支型学制前苏联)11.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2.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和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横向划分:普通、专业、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分为幼儿教育、初等、高等教育,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2010.6.21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20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3.义务教育的特点:a.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义务性)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b.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c.义务教育的普及性(统一性)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肢体残疾的儿童。《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学制确立的依据:a.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b.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这个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c.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d.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素e.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14.教育目的。a.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正规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15.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斯、裴斯特洛齐、罗杰斯、福禄贝尔、马斯洛以及一些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主要观点: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多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废人自我实现。(3)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军国主义者等等。主要观点: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过肩事业;评价教育要对其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提出16.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7.教育方针a.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b.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从以上定义可看出,教育方针的制定者都是国家或政党,它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c.教育方针的特性: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d.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1)新中国成立时期: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2)文革后及至现阶段的总结: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作了一次比较具体的论述。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针被用法律(3)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8.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a.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特点: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武术、军事体育六项(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在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提出来的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b.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灵魂和统帅,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18.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研究角度多维性;研究目的针对性;研究主体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成果的多样性;研究成果的滞后性。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的作用: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实验实际是一种被控制的观察,调查法是一种间接的观察,问卷法也需要凭借观察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的手段。观察法的分类: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与非结构性观察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世纪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研究方法。分类:1)按调查对象选择范围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i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个案调查对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的方法。2)调查内容分现状、相关、发展和预测调查。现状调查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货教育对象的现状进行调查;、相关调查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和考察他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发展调查对教育现象在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找出前后的变化和差异。预测调查主要揭示某一教育现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推断未来某一使其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3)调查方法和手段分为问卷调查、访谈、测量和调查表法。教育调查法的一般步骤: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历史法:历史研究法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就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1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a、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体性)b、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c、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主体性)d、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与教育的各个方面(发展性)(二)中学课程:1.课程理论流派:课程论是指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1950年,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系统展开。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及学生克伯屈。活动中心课程论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金蒂斯和布迪厄。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从课程的呈现形式划分显性和隐性课程。从课程任务来划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它是由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的特征: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易忽视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缺乏联系性。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优点:综合课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征是: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④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优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缺点是儿童学习的知识不系统。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国家课程的特征:它体现国家的意志。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显性课程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可以这样描述)隐性课程的特征:①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②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③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④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⑤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⑥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3.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a、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学习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课程门类、深度、广度、编排形式等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b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学校课程门类,制度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内容、种类和结构。c、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4.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a课程目标内涵:广义的课程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b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计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作用。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材是教师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用是获得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研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C课程评价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美国泰勒提出,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目标游离评价斯克里文评价重点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se评价(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D课程开发影响因素:社会、知识、儿童课程开发的模式有:目标模式(美国拉尔夫.泰勒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过程模式(斯滕豪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情境模式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灵活、适应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英国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操作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步。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②综合课程观,课程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有综合的现实;③内容的联系观,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化;④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⑤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习。⑥校本发展观,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6.基础教育课程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与状况: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三)中学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的概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具体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客体是教材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的双边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形成三体结构-主导是教师,学生是主体,课程教材是客体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统一;(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为积极学习奠定基础,二者相结合)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①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①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②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③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②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①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②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③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⑥组织严密;⑦课堂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3)、布置和检查作业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课外辅导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学业成绩评价方法:观察法(行为表现和技能性成绩)、测验法(最基本方法,常用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量的正确性),难度(难易程度)、区分度(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8.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见下面介绍。2)、一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要重视语言的直观二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把现代先进可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八量力性原则又可接受行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9.国外常用教学法:探究-研讨(美。兰本达)、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乔治洛扎诺夫,又启发式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法人本主义罗杰斯以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态度。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基本要求是:①做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4是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以演示为主教学法: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2)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的依据:考虑教学法本身的特点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依据教学目标选择;依据学生特点选择;依据现有教学媒体选择。11.教学组织形的概念、类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常见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内容)和道尔顿制(柏克赫斯指定自学参考书,自学独立作业)-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结合)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个别教学及其优缺点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分组教学及其优缺点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12.教学评价:1)实施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总结性评价。2)运用标准分为:相对性(常模参照)、绝对性(目标参照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过去和现在比较,不同方面的比较)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整体性13.新课程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14.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1、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关注教学的组织3、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关注教师发展(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感觉种类:①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②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③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统一感觉相互作用,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象);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什么是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映像反映客观对象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方位/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真动/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包括错觉和幻觉)。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1)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以形成整体知觉。3)语言与形象结合。4)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感觉和知觉的区别:a反映具体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性b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c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和知觉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属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2.注意的分类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二、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四、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五、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③个体的知只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主体的精神状态③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②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③明确的信号提示④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4.记忆的分类一.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识记是第一环节;保持是第二环节;再认和回忆是第三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三.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语义)记忆四种。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4.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者命题等形成为内容的记忆。(二)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三是容量较大。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二是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三是短时记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它的特点一是保存时间长,二是容量无限。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三)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分为陈述性(事实类信息)和程序性记忆(技能性记忆)5.遗忘的规律和原因遗忘: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遗忘的原因: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干扰的形式有两种: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2)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3)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图尔文6.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一、科学地识记:①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②充分利用无意记忆;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④合理的安排识记材料;⑤适当运用记忆术。二、有效地组织复习:(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之前及时进行。2、分散复习:复习时间分配有两种方式,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学习,学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学习。很多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学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但是在使用与分散复习时,时间间隔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确定。一般是“先密后疏”既在识记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复习之间时间间隔要短一些;随着知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少一些,时间间隔可长一些。(二)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先后学习两种材料时,要防止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复习两种材料时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