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_第1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_第2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_第3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_第4页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实验心理学为何诞生于德国?1、西方心理学一直在思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的,而德国人擅长思辨的传统;2、德国的实验生理学比较发达,它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基础;3、英法两国尽管科学技术发达,但他们重视量化、轻视无法量化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即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1879年创建。流派一:内容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W.Wundt,18321920)艾宾浩斯、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派:布伦塔诺2、冯特简介威廉·冯特(WilhelmWundt,1832.08.16-1920.08.31),德国心理学家。他一般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人。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1856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1858年他成为赫尔曼·冯·赫耳姆霍兹的助手。在这段时间里他开辟了第一个科学地教授心理学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他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他的讲义被编辑为《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1864年他被提升为助理教授。1874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1879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3、冯特的心理科学观(1)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心理学不同于哲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着紧密联系,但在研究方法上截然不同;(3)反对把心理现象一味地还原为生理现象;(但是在实验中他无法贯彻身心平行论,这是冯特理论的重大矛盾)4、冯特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经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a直接经验是意识b心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c结合心理元素的规律:联想:方式包括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统觉: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地注意,才能够理解这个内容及其意义。“选择性注意”,cocktaileffect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2)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原则:时间、集中注意力、控制实验条件、变换刺激条件观察法:为了做到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必须利用各种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这些技术和工具包括:示波器、速示器、测时仪(荆其诚)5、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冯特发现实验方法只能研究反应时、感知觉,对于记忆、思维和想象则无能为力;冯特认为语言、神话和风俗组成民族心理的三要素;主要是关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6、对冯特理论的评价优点J1、在冯特的努力下,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它的最大贡献;2、培养一大批心理学家;3、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缺点L1、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观唯心主义的;2、没有彻底摆脱内省法,尽管他公开宣称反对这种方法;3、理论体系零乱、庞杂流派二:实用主义心理学詹姆斯(W.James,18421910)W.James是美国心理学(实用主义色彩)的主要缔造者,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者。他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从进化的观点看待意识的功能,意识是人们更好适应社会的工具。一、著作心理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事实,一些闲扯和争吵,一种仅在描述水平上的归纳和推论,但是没有一条定律足以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定律相匹敌。这不是一门科学,它仅仅是一门科学的希望。他的著名作品:《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中开宗明义: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既包括心理生活的现象,又包括其现象产生的条件;此书不沉湎意识元素的分析,而是贴近生活。二、詹姆斯的心理学主要观点1、实用的意识观在他看来,意识的作用是指导人如何达到更好生存的目的,是人适应环境的工具。这是进化论影响的结果。2、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A个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私有的,寻求思想的共同点的努力是白费的;B个人的意识状态常变常新;(赫拉柯利特)C个人意识是连续、流动的;D个人意识有自己的处理对象;E个人意识具有选择性(类似冯特的选择性注意)3、本能和习惯本能:小鸟拾草;小鸡啄米;人的休息之地;母亲爱孩子;习惯是什么?人的一生发展,经过经验的作用,形成一套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习惯是功能性的,简化了行为,使行为精确又省力,减少疲惫。如何形成好的习惯,摆脱旧的恶习,詹姆斯给后世提出5条告诫:1、选择环境,置身于进步向上的环境;2、不要允许自己从事任何违背意愿的行为,即使微不足道的事情;3、做事情干脆、彻底,不要渐进;4、不能沉湎于空想,这无异于浪费生命;5、强迫自己以利于形成好的习惯,即使有时不太令你舒服;4、情绪詹姆斯—朗格(James-Langetheoryofemotion)愤怒、恐惧、爱、恨、快乐、悲伤、羞耻、孤傲thecoarseremotion,通常伴随激烈的身体躁动;道德的、理智的,深藏不露的,身体反应较微弱,thesubtleremotion;他认为:因为逃跑而恐惧;因为哭泣而悲伤;因为打架而愤怒;即客观刺激是情绪的根源;5、我们如何评价詹姆斯?优点J:1、后世排名148—1491880-1889冯特、詹姆斯、赫尔姆霍茨、艾宾浩斯、费希纳;1890-1899詹姆斯、冯特、杜威、铁钦纳、弗洛伊德2、美国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家和最后一个哲学心理学家;(1896年,第三次国际心理学大会在慕尼黑召开,人们视他为新世界教皇,冯特是旧世界的教皇);缺点L:他在实验研究方面非常薄弱;认为:“如果有了直接的情感和意象就够了,那么摇篮里的婴儿就成了心理学家,而且绝对无误”。同时,又认为德国实验心理实验室使得“心理学正在进入一个不太简单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墨菲对詹姆斯的评价: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心理学为人所知,詹姆斯的名字就会被提到,好几万人读过他的《原理》,更有好几十万人在大学时代就读过他的《简明教程》。在很长一段时间,说詹姆士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那似乎在说废话,因为不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承认,任何仅次于他的人都远不如他。欧洲心理学家近几十年对他的认识超过了詹姆士本国人士,他们只要有重大的心理学尝试——无论是实验的还是理论的——要提出讨论,就总要邀请他的亡灵赴会!对机能心理学的评价优点J:1、规定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2、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缺点L:1、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较为薄弱;2、生物学化的倾向,意识成为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意识的认识和社会属性弃置不顾;3、滥用进化理论,试图用动物的行为简单还原为人的行为。(混淆了自然历史进程和社会历史进程)流派三: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华生(J.B.Watson18781958)新行为主义: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班图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2、行为主义的总体观点行为主义既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流派,是指华生创立的一种体系;作为方法论,是指它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客观主义倾向。从1913年35岁《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算起,行为主义及其后来者统治心理学界近50年。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firstforce)3、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笛卡尔和拉美特里都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一架机器,即: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实用主义哲学:立足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手段;把达到效果当作目的。即刺激—反应。社会背景1、农村包围城市;2、生产企业对工人效率提出更高要求;3、政治的需要。4、《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a以往的心理学是失败的,原因是心理学以意识的结构或意识的机能为研究对象;b内省法不可靠,必须抛弃之;c心理学应该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5、华生语录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从他们之中任意选出一个,都将他培训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当然还有乞丐和小偷,而不论他们的才能、爱好、能力、禀性如何,也不管他们的祖先是什么种族。6、心理学的性质“由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其理论目标在于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内省不是它的方法的主要部分,它的资料的科学价值也不依赖于这些资料是否容易运用意识的术语来解释。”——《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必须成为“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就要抛弃意识,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心理学似乎成为一门专门研究“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自然科学,这同生理学几乎没有区别了。华生指出(146):行为主义虽然也有感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以及神经和肌肉反应的机制所起的作用,但是,行为主义的固有兴趣在于所有动物从早到晚和从晚到早将要做什么。7、心理学该研究什么?——拒绝意识,只研究行为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本质没有区别;心理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意识和心理,而代之以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刺激:能够引起反应的外界环境或身体组织中的所有事件、事物和过程;反应:由特定刺激作用于有机体,而引起的内隐或外显的机体变化。(用筷子接触淋巴;碰到硬物;眼前闪亮的眨眼反映;惊慌或者滑腻的手感)、行为:刺激——反应,即S——R(无论引发行为的诱因多复杂,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变化);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一种用仪器(测谎仪示波器脉冲仪)或无仪器(自然观察)来控制的方法2、条件反射法;分两种情况:a腺体分泌处于条件刺激控制,如望梅止渴、丢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肌肉反应。应用于一切不能使用语言的条件。如即将到来的工作导致紧张、热身赛的作用、动物行为、聋哑人、婴儿。是一种客观分析行为的好办法。3、自我报告法;适用于正常人自我观察VS内省4、测验法;无须言语,只需行为。测验被试对情景变化的反应。5、社会实验法(操作社会情境以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控制社会)9、命运多舛的华生:我们如何评价他?优点:1、用行为替代意识,用客观方法替代主观内省,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把心理学从单纯研究人的意识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儿童、动物心理学的发展;3、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步伐,其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面向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缺点:1、只研究行为,被人称为“肌肉抽筋心理学”、“无心理的心理学”;2、机械还原论(详看后页),把任何反应归结为肌肉和腺体收缩;3、把人和动物等同;4、沉湎于“客观性”,排斥一切非实证性研究,对于心理学界的支离破碎局面负有责任;流派四:格式塔Gestalt(Configuration),意即:整体、形式和结构;又名完形心理学;是产生于1912年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起家于反对冯特和行为主义入手:强调研究现象的经验,即:自然的、不经人为分析的东西;强调整体的、有明确指向的行为;第一节思想渊源一、整体论的思想传统古罗马的一则传说;哲学(详见后页);心理学;(1)詹姆斯的意识流、杜威的反射弧为格式塔的整体论观点奠定基础;(2)厄令费尔的形质说二、康德的先验范畴时空、因果联系先天就有,属于先验知识;知觉外部世界的恒常性、组织原则都来源于经验的原始组织;第二节人物马克思•惠特海默(1880—1943)1943年《创造性思维》科特•考夫卡(1886—1941)1924年《心灵的成长:儿童心理学引论》沃夫冈•苛勒(1887—1967)1959年当选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第三节似动现象和格式塔建立始于一次火车旅行;眼睛的似动现象:这种知觉似乎是一种错觉,因为实际上不存在相应的物理运动,但是却产生了运动知觉;以前关于似动现象的不同解释:

1、认为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造成的;2、由推理的作用产生;赫尔姆霍兹支持此观点;但是为什么只有60毫秒才会产生似动现象呢?3、被试的疏忽;但是被试被要求集中于a\b两点,似动现象不但没减弱,反而更加显著了。4、视觉后象说视网膜上留下的痕迹。但是a/b两线距离较宽,且眼球全不移动,因此刺激的痕迹也不可能接近。灯管试验也证明眼球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产生似动现象。惠特海默认为以上四种解释都无法成立:原因:(1)以元素的组合,两条线的感觉无法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2)以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惠特海默认为:1、整体知觉是人脑的固有特性;2、不能简单对两条线进行解释;3、被试的整体感觉是知觉过程固有特性,使大脑整体属性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朴素不能人为分析的经验;4、似动就是似动,不能用对两条线的感觉进行解释;5、人的心理现象中,整体一旦形成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决定部分之属性;1912年,惠特海默发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标志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第四节基本观点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和直接经验克分子行为:有一定目的的、整体的行为,如学生听课、教师讲学、产生于环境之中,由环境决定;直接经验:分为主观和客观经验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真实的行为;行为的物理运动外显的行为;别人心目中的我的行为;现象的行为;我意识到的自身行为和别人意识到他的行为;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主要研究的对象。第五节知觉理论知觉的组织原则图形和背景;接近、类似、包含原则、闭合、客观定势原则、简单性原则、最重要的总原则:完形趋向性原则第六节学习与认知理论一、苛勒对黑猩猩学习的实验研究迂回实验、利用现成工具的实验、制作工具的实验、建筑实验、利用中介物的迂回实验二、顿悟说VS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45)学习是否需要理解、领会和思维等参与;学习过程是渐进的还是突变的;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248)惠特海默提出三种类型的思维:a型思维(聚集和再聚集)y型思维(尝试错误的盲目式)b型思维(一半有目的一半盲目)美国心理学界接受格式塔较慢的缘由:1、格式塔与行为主义不一致;2、语言的障碍;3、攻击的方向开始时出现偏差;第七节总体评价优点J:(1)确立了心理学的整体观,彻底摧毁了心理学研究的元素主义观念;(2)强调认知因素的研究,为认知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人文主义倾向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缺点L:它的内省法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内省法大同小异;缺乏效度和信度;流派五:精神分析代表人物(1)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2)阿德勒(3)荣格精神分析学说概论精神分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其影响力深远,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绘画、戏剧、电影、宗教、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日常生活);精神分析与其他心理学流派的主要区别:(1)其他流派研究意识、直接经验、或者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精神分析研究人意识不到的心理事实,即:潜意识或无意识;(2)其他流派属于学院派,都与某种哲学或科学的思想传统紧密相连,精神分析起源于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他们不关心心理或行为的实验设计,但同时精神分析也有别于医学,并且远远超出前两者的范围;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一、社会背景(1)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战争造成弗洛伊德心理巨大的震撼,也使他对人性、人的本能究竟是什么进行深入分析,坚持人性本恶的观念;(2)社会风气:维多利亚时代,唯美主义、浪漫色彩的表面和伪善、道貌岸然的实质并举,人们在公共场合对于“性”的问题敬而远之,这也对弗洛伊德以性压抑作为精神病的根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文化背景弗洛伊德不是研究“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和“性”(sexuality)第一人,但是,他的探讨更深入和直接;享乐主义的影响很大;如果把无意识领域比作一个神秘洞穴,那么无意识理论的先驱们只是站在这个洞穴的入口处,观察、评论人类的无意识,而弗洛伊德则深入这个神秘洞穴,进行细致和系统的艰苦探索,揭示了无意识过程的性质及其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三、科学背景(1)能量守恒(高温向低温、走向封闭系统、质的不灭性等等)(2)进化论的影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人的行为)(3)医学观点的进步;(W.Griesinger把精神病因归咎于大脑的病变,提出生理病因学,使医学取代迷信观点);(4)心理精神病因学的探索;(催眠:麦斯麦、布雷德)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一、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对心理生活的理解与学院派心理学有着本质区别。构造心理学关心意识的元素和结构,机能心理学关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两者所探讨的都是人在清醒时能意识到的心理事件和事实。精神分析所关心的是那些实际存在但却意识不到的心理事实。对于那些能够意识到的心理事实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潜意识过程,即:只是一种手段或者过程。潜意识(无意识)的特点:(1)在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达到意识领域;(2)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和没有时间特点的;(3)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欲望满足或者本能的释放;(4)潜意识系统的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始于对催眠(宣泄)法的质疑:首先,宣泄法忽视了病人的抵抗作用;其次,忽视了医患关系;再次,并没有布洛伊尔想象的那样成功;最后,宣泄法的基础是催眠法,但是许多病人并不接受催眠。于是,弗洛伊德转而寻找一种适合所有病人的方法。弗洛伊德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在早期,他甚至是一个极端的科学主义者,他开始寻求符合自然科学原则的临床方法来治疗病人压力技术(pressuretechnique)用意识的、理性的方式对待创伤经验VS无意识状态下对待创伤经验按照弗洛伊德观点,真正的精神分析起始于对催眠法的抛弃和自由联系法的启用,自由联想法是通往无意识王国的一条忠实的道路。三、人格理论:

包括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后者也称为心理性发展理论(psychosexuality)(一)人格结构理论:1923年《自我与伊底》伊底(本我)属于潜意识,自我和超我属于在成人时期,部分是潜意识的,部分是意识的。伊底(Id)的特点:(1)通常条件下,人们意识不到伊底所包含的内容,它主要通过遗传而获得;(2)迫使心灵指向本能欲望(欲望和冲动)的满足;(3)“快乐原则”,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主要能量来自伊底,属于最基本部分;超我(superego)的特点:(1)代表人类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支,处于“人格”系统的最高层,由良心、自我理想等构成;(2)“至善原则”(perfectionprinciple),监督伊底、督促自我;(3)指导和控制行为,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理想,对于好和坏的行为给予不同对待;(4)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中有不少部分也属于潜意识;(5)超我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结果;自我(ego)的特点:(1)“现实原则”(2)伊底的欲望获得满足通过“自我”这个中介实现;(3)自我的两种功能:必须成为伊底和外界的中间人;必须保卫伊底不受外在世界的伤害,(4)随着与环境的接触,伊底接近外部的那个部分逐渐分离,形成一个自我的区域,反过来调节伊底;(5)夹在超我和自我之间,是一个“左右受挤压”的两难角色;综上所述,人格结构中这三者成分如果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发展,反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二)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依靠原始本能来推动;每个人生来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能量,“里比多”(Libido),驱使人追求享受和满足;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身体区域成为里比多的兴奋和满足中心,即“欲带”(erogenouszone)见后页;儿童早期发展是否获得适当满足,决定他一生的发展1、口腔期(0—1)oralstage特征:自恋、依赖性强、给予的目的是索取;2、肛门期(1—3)analstage特征:秩序与整洁、有条理、节约3、性器官期(3—5)phallicstage特征:(oedipuscastrationelectra)complex4、潜伏期(5—12)latencystage特征:里比多处于潜伏状态5、两性期(12—20)genitalstage特征:相当于青春期,进一步发展成人的异性恋,人格趋于成熟;人格发展理论两大不足:(1)、以本能的发展解释人格的发展,似乎人格的发展不便的决定与生物本能的展开;(2)、过度强调早期经验的作用,忽视了后天性影响;四、“梦”的理论1、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揭示精神病患者被压抑的本能愿望,解释正常人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破解潜意识之谜。(1)梦不是偶然的;(2)梦是愿望的满足;(3)梦的动力由本能冲动引起;(4)无法“忆梦”的原因;2、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显梦是梦的表象,类似于假面具;隐义是梦的真实内容,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欲望。梦的工作方式有四种:(1)凝缩(condensation),即:几种本能欲望复合在一起以一种象征出现;(2)移植(displacement),即:用来表示某一事物的意义被移植成另一事物的意义的过程;(3)象征(symbolism),即:以具体形象来代替抽象的思想,把观念转变成生动的形象,就是将梦的思想转变成视觉意象;(4)润饰(secondaryelaboration),即:把凌乱的材料加以条理化,使其显得合理;梦VS日常生活性质:潜意识的、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意识的、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原发,是人类原始的思维方式;继发,逐渐形成;梦具有精神病全部的荒谬、妄想和错觉,因此,两者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五、焦虑与防御机制理论1、焦虑:概念:当个体所接收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个体就会产生创伤感,伴随创伤感的体验就是焦虑;表现: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超我焦虑;类型:客观性焦虑;神经症焦虑;道德性焦虑;2、防御机制:(1)人应付痛苦的焦虑状态的办法:个人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焦虑的方法,来歪曲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以求心里安宁,即启动“防御机制”。(2)防御机制的特点:它们是潜意识的;它们篡改或者曲解现实;人们往往意识不到;防御机制包括以下几种:(见后页)1、压抑repression2、投射projection3、移植displacement4、否认denial5、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6、认同identification7、退化regression8、升华sublimation1、压抑:最重要的方式;1934年《压抑》;特征:(1)压抑是一种动机性遗忘;(2)存储与潜意识中;2、投射最为原始的防御机制,就是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者动机加到他人身上,发生于妄想型心理倾向者身上较为明显;类型(1)经典投射(classicalprojection);(2)归因投射(attributiveprojection);(3)补足投射(complementaryprojection);3、移植《梦的解释》把移植分为两种类型:对象移植(objectdisplacement),情感不变、对象变;驱力移植(drivedisplacement)对象不变、情感变;(由爱到恨、苟丽详见后图)4、否认拒绝承认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5、反向作用加强行为力量以压制令人害怕的潜意识欲望;6、认同认同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也称自居作用;7、退化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和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类型:对象退化;驱力退化;8、升华原来用以满足本能的活动被更高的文化目的所取代,表现为一种对文化和文明事业的追求。“本能的升华是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成就,它使得高级心理活动、科学、艺术和意识形态成为可能,他在文化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的另类理论——精神分析,我们如何评价?优点:(1)无意识心理过程的阐述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贡献;(2)极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得心理学更加贴近生活;(3)开创了动力心理学的研究,使得动机成为继感觉、知觉、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之后一个新的研究领域;(4)确立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地位,促进了作为职业的心理治疗的发展;(5)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缺点:(1)泛性论的倾向(pansexual);(2)生物学化的倾向;(3)主观色彩浓厚,缺乏科学的客观性;426718(4)其观点建立在找寻心理疾患基础上,因此有人认为他只关心小部分不幸的人,不能运用于全体人群;(5)宿命论;流派六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皮亚杰生平攻读双博士学位期间,他通过对生物学和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发现,在从生命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到思维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一段空白,儿童思维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可以弥补之,遂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1919年,来到巴黎大学,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当助手,发现比纳标准化测验的局限性;他发展了自己研究儿童智力的方法——临床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使得研究者和儿童可以无拘无束的交谈;1921年,应邀来到日内瓦,担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所主任,开创“发生认识论”的事业;1954年,当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游学各国,获得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科学院士数十个;以自己三个孩子为被试,主要作品:《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智力起源》、《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9年之后的漫长岁月,皮亚杰完成了《智慧心理学》(47年)和《发生认识论导论》三卷本一生研究的课题主要有四个方面:智力结构、知觉理论、各种科学概念的个体起源、发生认识论后者是最主要课题;第二节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来源1、康德的认识论:是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把先验范畴改造为遗传的“格式”或“图式”,区别:康德的观点是先验的,皮亚杰的格式论是渐成论;2、结构主义:现象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受到内在结构的支配和约束,结构是一种功能系统;3、生物学的影响:皮亚杰的目标是以生物学的方法探讨认识论的问题,以便在认识论问题上有所建树,因此,没有生物学就没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此外,在渐成论和预成论的争论中,皮亚杰吸收了前者观点,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生物机能结构和认知机能结构4、数学和逻辑学的影响:他使用符号逻辑来研究儿童的智慧活动;用数理逻辑中的运算、对称、可逆等概念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5、本学科的影响:格式塔学派;整体性、转换性、自律性皮亚杰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的先天组织原则”是“没有发生的结构”;行为主义则是“没有结构的发生”。他提出发生认识论,即关于“建构”的知识;第三节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一、智力皮亚杰认为:不仅在生理水平上,机体要适应环境,而且在心理水平上和认识水平上也都存在着机体对环境、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因此,“智慧就是适应”二、格式由动作或运算组成的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组织就是格式;认识:以一系列的动作或运算来改变外物或者环境;三、同化和顺应(一对辩证统一体)同化: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格式中,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理解;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格式范围的扩大,但不能促进格式种类的增多,即只引起量的变化;为了给生存创造更为理想的环境,人类发展了认识成长的第二种机制——顺应;顺应:同化性的格式或者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包括:一、把原有的格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事物;二、创造一个新的格式,以接纳新事物;顺应过程使格式产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四、平衡化和自动调节平衡化:动态平衡,目标指向是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即:认知同化和认知顺应这两极趋于更好的和谐一致;自动调节: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第三者,对同化和顺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两者的平衡;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动调节随处发挥自己的功能以保证同化和顺应正常进行;五、内化建构和外化建构六、运算特征:内化了的动作;可逆性;守恒性;不是孤立第四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平衡化前三个是发展的经典性因素;第四个条件是真正的原因;第五节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规律,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四个说明:一、智力发展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恒定的;三、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而且前一阶段发展所形成的认知结构都被归入到下一个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基本成分;四、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一、感知运动阶段智力发展0—2岁;形式: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范围: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否则便无法应用心里表象从事智力活动;二、前运算阶段智力活动2—7岁,特点:(一)以表象思维为主(缺乏逻辑性)(二)自我中心主义(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三)中心片面性(判断和推理缺乏全面性)(四)不可逆性(思维沿着单一方向)(五)非变换性(只注意事物的开始和结束)三、具体运算阶段智力活动(7—12岁)(一)守恒1、物理守恒2、空间守恒3、数字守恒(二)分类即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三)列序在内心依据大小、多少、轻重和长短对事物的次序做出安排的能力四、形式运算阶段智力活动(12—15岁)(一)假设——演绎性可能性先于现实性;(二)组合分析儿童从不同角度对组成某一个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出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分析;分为物体的组合分析和命题的组合分析第六节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皮亚杰在20世纪最杰出的百位心理学家排名中名列前茅;第一,皮亚杰以智力为研究对象,探索智力的结构和功能与年龄的关系,开创了认知研究的先河;第二,皮亚杰的理论在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不足:1充斥着生物学的词汇;2把心理内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外部环境重视似乎不够;流派七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人本主义创始人之一,(1902.01.08-1987.02.04),美国心理学家。一、简介人本主义基本观点:我们要关心社会问题,但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人本主义之前,在心理学界有两种人性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人本主义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方面,比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60年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成为人本主义生长的沃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强调人的责任;人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人是自己生活的主动建构者;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作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强调此时此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不能沉湎于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心或憧憬之中;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不会一成不变,如果受制于过去,他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强调人的成长;当生活富足、精神愉悦,你可能仍然不会满足,如果没有生活困难的阻碍,你可能会朝着最终的满足状态前进;如果有困难阻碍,则可以寻求治疗师的帮助;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从分析自我的表象入手,权衡意见,自己决定;二、是“来访者”而不是病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1、优秀的倾听者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家,“非指导式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创始人对人性充满乐观态度,相信人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2、“我是谁?”——“自我”和“自我实现”“自我”:认识个体不断成长发育,形成一种类似“属于我的”的观念;“自我实现”:认识主体在遗传范围内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3、了解痛苦,但是更了解快乐——“功能完备的人”能够积极向着不断成长和自我实现方向行进的人;特征:坦诚面对过去;关注此时此地;相信自我感觉;不为别人而生活;4、别人的评价有时和自我感觉相背离怎么处理?5、治疗师不是万灵丹——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治疗发展史,“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种方法的观点:来访者最终才能对改变状况负责;治疗师提供一种氛围;5、向善的罗杰斯优点:(1)罗杰斯开辟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无需长期严格的训练,而且治疗时间较短,富有人情味;(2)发展了人格理论;(3)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4)他的心理学理论获得业内外人士广泛接受;缺点:(1)主观色彩过分强烈,他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之上,忽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2)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对某些患者或患者的某些问题有效;(3)这种方法过于民主,形成放任的我行我素,过分强调人性中好的一面;三、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马斯洛许多心理学者专注于人们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马斯洛认为这样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认为应该关注和理解心理健康的人,研究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建立乐观、幸福和健康的人格。1、生平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需求层级理论(Need-hierarchytheory)最为人熟悉。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生于纽约,家庭不幸,犹太人;2、需要层次理论(在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增加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生理需要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饿、渴、睡眠和性;安全需要包括需要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有序;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和朋友、家人的相处;自尊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少数人可以达到,是指潜能在低层次需要都获得满足后,得以充分发挥;3、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对现实有良好的保证;悦纳自己,友善对人;单纯自然;就事论事;能把孤独当成享受;不受环境和他人意见束缚;欣赏生活中的一切;高峰体验;关心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幽默感;创造性;4、到自己的天堂去旅行——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没有焦虑,有回归自然或天人合一的良好情绪;高峰体验发生在不同场合:梦想成真、亲人相见、洞悉秘密、留连美景;类似中国的四大喜事;高峰体验的不同反应:极度狂喜、深度睡眠;5、对马斯洛的评价优点:J(1)马斯洛以整体和动力的观点探讨人的心理,提出了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2)关于人类的潜能及其发挥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巨大的实用价值;缺点:L(1)他的方法过于主观,缺乏可信性;(2)他的研究对象限于西方人,而不是全人类;(3)他认为自我实现是内在本性的实现;(4)他强调人的价值潜能的自我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5)强调个人要抵制社会文化的影响,反对对社会文化的适应;(6)很多概念不好界定,比较模糊。流派八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流心理学界酝酿一场新革命,一些对只关注人的外界行为的行为主义极度不满的心理学家,从感知、思维、想象、;联想、记忆、注意、语言入手,兴起了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模式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储存、变换和利用知识。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语言、智力、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创造性等。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法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认知是信息的加工过程;(目前占优)输入、转换、简化、编码、存储、输出(二)认知是问题解决;(三)认知是思维;(四)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处理;(五)认知是知觉、记忆、推理等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一)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二)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三)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主观能动+客观观察,反对白板说和逻辑经验主义)(四)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影响。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信息加工方法把人的认知分解为一组连续的步骤,在每一步中都对某个抽象的对象(信息)进行分析;(二)观察法无法直接观察,可以通过参考指标进行间接观察,据此推断内部心理变化过程;(三)错误类型法(四)计算机模拟法最具有代表性把总的认知任务分解具体步骤,根据这些步骤编写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再将运行结果和从人的认知实验中得到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以此分析人对认知过程是否正确;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关于感知觉的研究(一)对模式识别的研究1、模板(template)匹配模型即:把现有的感知觉的刺激信息(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和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经验模板(微型摹本)加以匹配;2、原型(prototype)匹配模型原型:对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