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答案】C【解析】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瓦解,A项错误;B项因果逻辑颠倒,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导致周王朝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2.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简显示,秦朝县下面的乡,有两百石的乡啬夫(统治乡民、收税等),还有乡佐、里典、里佐,也有乡司空(负责工程)、仓主、田官、田典等。这些乡里的吏员设置表明当时秦朝()A.官僚体系机构臃肿 B.重视农业抑制工商C.基层管理严实具体 D.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答案】C【解析】材料指出,秦朝乡里吏员设置很丰富,各司其职,反映了基层管理的落实与严密,答案选C。A项的“官僚”“臃肿”二词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可以看出重农,但不涉及抑制工商,B项错误;材料谈的是农村基层管理,既非中央,又非地方政府分权不对,D项错误。3.汉朝廷利用天下要塞及“诸塞之河津”禁止官府或个人将关中黄金、铜及其制品带往关外,还严格限制诸侯王国买马关中,对从关中输出马匹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这说明汉朝廷()A.注重维护中央集权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汉朝廷……禁止官府或个人将关中黄金、铜及其制品带往关外”“严格限制诸侯王国买马关中,对从关中输出马匹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表明,汉朝廷注重从物质基础上抑制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强干弱枝,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是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疆域内部的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4.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据此可知,作者()A.沿袭了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 B.认为明代内阁功能受制于皇权C.认为阁臣对政治的影响处于稳定状态 D.坚持明代内阁实质是传统宰相【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根据题干“内阁……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彼此和谐相处”可知,作者认为明代内阁功能受制于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作者认为内阁具备皇帝顾问的秘书性质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阐述内阁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未涉及阁臣对明代政治影响的状态,故C项错误;宰相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行政长官,内阁并未掌握行政权,所以明代内阁实质上不是传统宰相,故D项错误。5.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A.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D.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马戛尔尼访华时中英之间尚未形成政治经济冲突,排除A项;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知18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中国,排除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钦差”改为“公差”是中国传统朝贡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6.近代中国曾开展过多次宪政运动,制定过众多宪法或宪法性文件,进行过多种宪政模式的探索和建设,但最后都失败或废弃了。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根本因素是()A.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B.农民过多而市民过少C.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D.民众民主意识的缺乏【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屡屡失败,其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角度去思考,由于宪政建设属于政治近代化的范畴,所以要成功必须有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来决定,而近代中国一直是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导致了屡屡失败的结果,故选A项;农民和市民是从政治方面的阶级属性来阐述宪政建设失败的原因,这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项;救亡图存也是从政治方面去分析,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民众民主意识的缺乏则是从思想层面进行分析,也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项。7.“中体西用”是对洋务派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洋务派同顽固派论战中强调“西学为用”,同维新派的论战中强调“中学为体”,这一转变()A.有利于洋务派富强梦的实现B.反映了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C.回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D.显示了洋务思想的渐趋成熟【答案】B【解析】洋务派同顽固派论战中强调“西学为用”体现了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工业近代化的要求,同维新派的论战中强调“中学为体”则体现了洋务派保守的一面,故选B项;洋务派的富强梦是需要洋务派不断与时俱进才可以实现的,但是在洋务运动之后,维新派兴起之后,洋务派强调“中学为体”说明他们难以适应近代化的需要,所以对富强梦的实现起了反作用,排除A项;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里强调“中学为体”是反对中国改变制度的进步要求,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与回击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无关,排除C项;洋务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其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题干中的转变只是因为国内形势的变化才有的,排除D项。8.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向大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如图2)。纪念章正面铸有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图案。下列各项对纪念章解读正确的是()图2①抗日战士浮雕——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寓意伟大的抗战精神②延安宝塔山——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③黄河——奔流的母亲河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④橄榄枝——象征和平,表达对抗战英雄、烈士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的崇敬之情⑤光芒——象征伟大胜利、崇高荣誉,寓意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取得首次胜利的伟大事件,制造抗日战士浮雕可以反映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故①正确;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共领导抗战的中心,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建筑,延安宝塔山图案能体现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故②正确;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故黄河能体现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义,故③正确;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中国全体人民的艰苦抗战就是为赢得和平,故用橄榄枝体现对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人士的崇敬,故④正确;光芒是太阳之光,象征伟大、崇高,用光芒可以寓意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和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故⑤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9.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反思城市中心道路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C.固守原有革命道路D.主张工人农民结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11月后”“农民割据”“农村割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中共开始对于革命道路进行反思,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A项;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排除B项;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共放弃了原有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结盟的内容,排除D项。10.宣传画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以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下面这幅宣传画创作的主要背景是()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B.“一五”计划顺利完成C.“大跃进”时期建设热情高涨D.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漫画的标题“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结合所学,反映的是大跃进期间人们建设热情高涨以及“赶英超美”的美好愿望,故选C项;材料宣传画强调的是工业建设,而人民公社化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未出现“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的情形和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而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是在70年代,排除D项。11.16世纪初年,欧洲人稳步推进海外殖民探险事业,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麦哲伦本人却没有走完最后一段航程就被菲律宾土著拉布拉布送上了天堂,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菲律宾是麦哲伦为西班牙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海外领地B.在麦哲伦帮助下西班牙垄断了绕过好望角的印度航线C.传播天主教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精神动力D.麦哲伦的海外探险损害了当地土著的利益【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和材料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可知垄断了绕过好望角的印度航线的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故C选项正确;A、C、D表述正确,故排除。12.1834年4月9日里昂爆发丝织工人起义。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工人组织互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这次起义()A.标志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C.表明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 D.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工人组织互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人阶级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此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形成,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的联合,故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此时早已结束,故排除D项。13.欧贝尔评论:“当民众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赞成与斯巴达战争时,公民大会就宣布处于战争状态;当陪审员投一票赞成苏格拉底有罪时,他就是一个罪人。”这句话反映出在雅典民主政治中()A.民众是拥有决策权的权力公民集体B.投票是唯一的决策方式C.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D.陪审员有权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答案】A【解析】投票是表决方式而非决策方式,所以B错误;C项只是反映了材料中的第一种情况,所以排除。陪审员本身是没有权力决定人的生死,只是陪审团的投票结果才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所以D错误;无论是发动与斯巴达战争,还是判定苏格拉底有罪,都是民众投票的结果,这就说明了民众是拥有决策权,能参加公民大会并被选为陪审员的民众都必须拥有公民身份,A项正确。14.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按照这种政策,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采取措施,保护竞争,使竞争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适当的范围。同时国家又用税收、投资、财政、信贷、收入分配方面的措施干预甚至直接参与企业活动。由此可见,该经济政策()A.以自由放任为主 B.主张严厉的政府管制 C.倡导混合所有制 D.对经济恢复于事无补【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联邦德国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一方面强调经济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说明该经济政策倡导混合所有制,故C项正确。联邦德国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张将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经济相结合,故AB两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1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在城市和农村,在上层和下层正日益尖锐的矛盾就是这种要求的反应。“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B.十月革命完成了国家富强任务C.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的要求D.反沙皇专制是十月革命的目的【答案】C【解析】材料“革命是由于国家必须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决定的”说明十月革命是俄国近代化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十月革命的意义;B项“国家富强”的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是二月革命的要求;故排除A、B、D三项。16.1962年10月24日,美国海军正式开始对古巴实施封锁。从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到美属波多黎各,包括由大西洋通往古巴的各条必经水道,形成一道弧型的封锁线,美国出动兵力包括16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11艘航空母舰和6艘补给舰以及150艘其他后备舰只。随后美国中情局确认了在拦截线附近徘徊的16艘苏联船只已停止前进或返航。据此反映了()A.美国的全面封锁迫使苏联妥协B.古巴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C.双方势力均衡阻止了危机爆发D.综合实力决定大国竞争的态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最终选择妥协的根本原因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整体实力占优,处于攻势地位,故D项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材料一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它自始至终处于官方的严格控制下,笼罩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意。外国只有朝贡,方能进行这种物品交易。非朝贡国则不许有这种交易活动。从本质上说,朝贡贸易只是笼络其他国家的一种手段,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从其贸易形态可以看出,由“朝贡”和“赏赐”所表示的交换活动,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性质。……日本学者内田直作业看清了这一点:“无论如何,明代之朝贡贸易,不论从贸易政策上或财政政策上讲,都没有重大的价值,只是举扬所谓朝贡礼的服从关系而已。”材料二1846—1853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统计图——摘编自《愚蠢虚荣的朝贡贸易》(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英贸易状况,并指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重视政治目的,不计经济利益;(2分)影响:朝贡贸易危害国家经济,尤其到明代朝贡贸易严重妨碍了私人海外贸易,限制了海外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和成长。(4分)状况:英国的棉纱涌入中国,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大。(2分)原因:列强以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导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棉纺织品具有一度的抵制作用,致使增长幅度不大。(6分)【解析】(1)根据材料“笼罩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意”归纳特点;三点影响各答出1点可得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状况2分,读图分析归纳,表达意思与参考答案相近也可得分;原因答道“列强经济侵略”“洋货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每点2分,答3点可得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时曾有的三代以上贤君圣王之治是一种理想政治,政治权力之所以会畸变为专制私权,其根源在于君主的道德异化…为避免君主专权,黄宗羲在《原臣》中提出了“协同治理”的主张,认为合理的君臣关系应当是各级官员的职能同君主一样,都是从事群体的公共事务,只是分工有所不同。黄宗羲还在《原法》中阐述了“天下之法”的思想,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此外,黄宗羲还提出建立政权的监督机制:以“宰相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学校制”制约行政权力,以“方镇制”制约中央权力。材料二洛克的政治学说同样重视合理施政的保障问题。他认为:“贤君的统治,对于他的人民的权利来说,经常会导致最大的危险;因为,如果他们的后继者以不同的思想管理政府,就会援引贤君的行动为先例,作为他们的特权的标准,仿佛从前只为人民谋福利而做的事情,在他们就成为他们随心所欲地危害人民的权利。”在洛克看来,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原本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是人类成员间的协议和委托,形成专制权力的实质是执政者背弃了人民的委托。洛克认为,权力分立和法制原则应当作为防止政治权力绝对化的必要手段。在《政府论》中,洛克也强调了法治对于防范暴政的重要性:“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以上均摘编自任裕海《黄宗羲与洛克政治哲学的一种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主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洛克思想的异同。(8分)【答案】(1)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限制君权;重视法治,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健全监督机制,发挥学校监督行政权作用;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3点,6分)(2)相同点:都主张通过分权来限制君主专制;都强调法治,重视法律的作用;都主张建立开明的君主制。(2点,4分)不同点:黄宗羲的思想本质属于民本思想范畴,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洛克的思想本质属于民主思想范畴,是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代表资产阶级利益。(4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政治权力之所以会畸变为专制私权,其根源在于君主的道德异化…为避免君主专权”可以得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依据“协同治理”、“认为合理的君臣关系应当是各级官员的职能同君主一样,都是从事群体的公共事务,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可以得出提出众治的主张,限制君权;依据“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可以得出重视法治,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依据“黄宗羲还提出建立政权的监督机制:以‘宰相制’制约君主权力,以‘学校制’制约行政权力,以‘方镇制’制约中央权力”可以得出健全监督机制,发挥学校监督行政权作用;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2)对比材料一、二,结合黄宗羲和洛克思想主张从限制君主专制的方式、重视法治以及建立的政体等角度分析相同点;再从黄宗羲和洛克思想的本质分析其不同点。19.清末民初时期的征婚广告展示了近代思想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征婚广告一征婚广告二访求天下有志女子,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勿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yanchī,美和丑),均可。——《求偶》,《大公报》1902(7)在“高士满”里有一位静淑温柔的姑娘,列入舞女的阵线,她是初出道的小姐,还没有染上时下欢场女子的坏脾气,芳名叫罗雯,二九年华,生下来艳丽大方,像一朵刚出水面的芙蓉,为了生活不得意而货腰度日,近来,她已渐渐地厌倦这种红灯绿酒夜的伴舞生活,她想最近公开征婚,以便择一良好的终身伴侣早得归宿,未知谁家好郎君,能有福气去做这护花使者呢!——《罗雯公开征婚》,《革新》1933(18)提取表中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及社会生活变迁有哪些史料价值。(12分)【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3分)材料选自当时的大众传媒报刊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刊登的征婚广告是研究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9分)广告一中:天足、通晓中西学术、文明通例、尽除陋俗、有完全自主权等,反映了近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可用于研究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及社会观念、婚姻习俗的变迁广告征婚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不仅传播了西方的婚姻价值理念和引发人们对传统婚姻重新审视,而且也彰显了人们对健全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广告二中:舞女罗雯公开征婚,采用白话文,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等,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可用于研究近代西学东渐下女性意识及地位、传统婚俗的变迁两则广告中共同体现出来的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对伴侣的要求,均反映出对传统道德和制度的冲击可用于研究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和反封建斗争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材料分析论述其史料价值。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酌情给分。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据《旧唐书》卷48《食货上》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据《明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之异同。(6分)【答案】(1)内容: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征税。(6分)(2)同: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革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税种简化;征收货币;以财产为主要依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任取两点得4分)异:唐代:未直接产生近代化经济因素;明代: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2分)【解析】(1)由材料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可得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由材料一“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由材料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得分夏秋两季征税。(2)第一小问同,结合所学唐代和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背景是当时面临着财政危和土地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