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学生学号142081201005学生姓名刘诗钊专业计算机系统结构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论文题目当代全球化下的人与自然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摘要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中国,经济和高科技技术都在飞速的发展,这个也迎合了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更将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紧紧的捆绑在一起,这对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人们一味的发展生产,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恶劣,以至于环境对人类产生了报复的行为,目前各种疾病怪病,各种自然灾害,或多或少都与人们自己行为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色的天空。关键字:经济全球化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目录摘要 绪论全球化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跨国企业对他国环境的污染加剧,严重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一味追求自身的发展,征服自然,不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在17、18世纪,发达国家寻求发展,在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在他们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将本国的高污染的企业搬至发展中国家,使得本来生态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全球化驱使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与发展,这个很容易让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现在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这点,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顾全大局。但是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这也是人类遇到的共同的难题,企业寻求利益最大化,在这期间,各国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解决平衡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共有的财产,不是某个个人,国家的,我们要共同努力去保护环境。第二章全球化2.1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作为一个问题,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然后是生态学(指人类面临的共同生态问题),文化学,政治学,而最后才是社会学。不过这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因为社会学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这些加以总结。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学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是任重而道远的。本质上来看,跨国互动就是全球化。阿尔布劳认为,全球化主要指“所有那些世界民族融合成一个单一社会、全球社会的变化过程”。而谷中原教授这样定义的: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因相互依赖而不断克服地理的和社会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整个社会领域消除差异采取得一致行动的社会互动过程。2.2全球化的趋势生产活动首先走向全球化,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国际金融融合在了一起,跨国公司活跃。文化方面,国际社会因为共同利益,把握文化的共性,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而这一切又渗透到政治,要求任何国家必须维护国际政治体系,必须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努力,必须把本国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轨道。像民主,法制,平等,人权这些价值观,如果不遵守就必然收到国际社会的唾弃。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重大转折,交通的发展使得更广泛的全球化成为可能。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对于它国的依赖性增强。8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速度再次加快。网络化,贸易自由化,跨国生产体系的完善使得全球化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两大阵营对峙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开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形成。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在致词中指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2.3全球化的标志沃勒斯坦认为社会全球化开始于15世纪,标志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其次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把世界联系了以来。波尔穆特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开始于东西方冲突的结束,标志为全球文明的形成。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待考究的,地理大发现已经改变了世界彼此隔离的状态,殖民等非友好的交往方式已经是全球将趋于统一的预兆。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应被看成全球化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里程碑。2.4全球化的表现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来主导的,政府以及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没有跨国公司这样的主动。基本,技术,管理,原材料,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只有得到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分配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无可否认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强国控制弱国的工具。2公民跨国结社或活动这是由一些国际组织引导的,这些组织是独立于国家政治主体和经济组织存在的。它们通常是民间的,非盈利的,而且自治的,具体又包括:非政府组织及其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和全球公共领域。红十字会,环保运动,以及互联网上跨国的讨论都属于此。3文化全球化在衣食住行,特别是时尚方面全世界已经是几乎相同的了。牛仔裤,音乐,电影都是国际化,全球化的。原因可归结为:(1)人类普遍价值观相似、比如民主,人权,自由,正义等等。(2)消费文化主义对于原有文化的猛烈冲击。(3)经济和交流的需要。文化的差异性给交流带来了困难,所以人们有意的学习外语以及国际上主流的文化方式。2.5全球化的缺陷1全球化是不公平的全球化的参与者所获得的利益事不均衡的。科技和资本的拥有者必将获取更多利益,参与早的国家也更适用于竞争。贫富差距的拉大不论是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在不断拉大。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但是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命题。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多的联合起来去解决问题。2便于社会不良现象的扩散大家记忆忧新的就是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这就是经济上社会不良现象的典型例子。毒品,色情文化则是其它层面的不良现象的扩散。但是,这不是主流。各国不应该因此给全球化设立障碍,而是制定政策使得全球化健康发展。在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也就是一个全球控制的失误。3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全球化是有经济和科技为先导的,而且如前面叙述跨国公司起了主导作用。这也就必然使得全球化的政策倾向于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由于本国政府要求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更多,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廉价,这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工厂搬到发展中国家,这样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的污染。在以上的缺陷中,环境问题最为严峻,因为地球是人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她给了我们一切,如果人类想长时间的生存下去,想给自己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力。我们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章人与自然人类初始,由于人对大自然的充分依赖,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感性和谐”。发展到近代,由于人文和科学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如今,人们重新审视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它已成为当今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崇尚和谐”已是当代人的呼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破坏了自然环境,就等于破坏了自己。怀特海认为,当一个实体“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它才是它自身;“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个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人类与自然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在这具有整体性的和谐中,才会显现出其自身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有效地参与自身及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就要同自然建立整体性的和谐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牧羊人和羊的关系一样(海德格尔比喻),人应该精心地看管“自然之羊”,呵护自然。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要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其自身也要在必需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和自然共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表明,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最佳理念。因此,很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加以审视。有利于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人类在追求这一伟大的理想过程中,会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荣。3.1简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1.1人与自然相互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所以,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人的属性。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3.1.2人与自然相互对立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3.2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应正确对待自然环境,自然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的状态下,每个个人,民族,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去保护环境与自然。1.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2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3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2004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3.3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3.4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制图教案:探索与创新
- 《接触网施工》课件 1.1.1施工调查与准备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技术工作文件
- 2024年课堂创新:《上学歌》教案设计探讨
- 《工程策划先行》课件
- 《国内机票专业知识》课件
- 2Excel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应用培训(2024年)
- 《小儿垂钓》课件设计要点
- 适用于教育行业的2024安全管理系统培训课件
- 2024年企业安全培训课件的制作与推广
- 2023-2024学年南京地区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自测(统编版)
- 船舶系固设备操作规程
-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验收方案
-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汇总 (超全)
-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
- 摊铺机司机班组级安全教育试卷
- 重症肌无力指南
- 限制被执行人驾驶令申请书
- 项目主要施工管理人员情况
- 个人借条电子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