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_第1页
高中历史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_第2页
高中历史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_第3页
高中历史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_第4页
高中历史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专题剖析】一、秦汉时期1.秦朝,中央设“”“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南征夷越,设置三郡。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1)北面:对匈奴,先,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都护府,护羌校尉等。(3)东北:设;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重置郡县。(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一枚。二、隋唐至两宋时期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2.隋朝(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夫人。(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4)流求:607年、610年,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3.唐朝(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710年,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3)云南: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州等。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都护府。4.对外关系(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646年,日本进行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5)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6)751年,唐朝与大食怛罗斯之战,由此西传。(7)唐朝对外交往的三条路线:广州——越南——;明州——日本、朝鲜半岛;泉州——南海。三、元明清时期1.元朝的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因其俗而柔其人”,因地制宜(1)任用大量当官,促进民族交流。(2)忽必烈封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宣政院。(3)在东北、云南设立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4)东南,设立,管理澎湖屿与琉球(今台湾)。2.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1)北方:修筑边墙,形成明朝长城;设置军镇,号称“”。(2)册封与三娘子,并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3)采取羁縻政策:东北,设立;漠南,设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实行土官制度)。(4)敕封西藏宗教首领“法王”“”等称号,管理藏族地区。3.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1)北方:实行满蒙联姻,加强双方合作;1771年,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部。(2)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3)西南:在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27年,设置;后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在青海,设置办事大臣。沿袭土官制度,推行。(4)东南: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省。4.对外交往(1)明朝前期,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抗倭,取得胜利。(3)1553年,葡萄牙取得中国的居住权。(4)16世纪初,侵占中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5)1685、1686年,清朝组织两次之战,重创沙俄侵略势力。(6)1689年,中俄签订《》,划定两国东段的边界。(7)1793年,帝拒绝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请求,坚持闭关自守。四、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高考真题】1.(2022·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2021·北京高考·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20·北京高考·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4.(2021.1·浙江高考·2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引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5.(2020·北京高考·19)(9分)“十三行”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9分)【高考模拟】1.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2.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恢复了丝绸之路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促进了民族交融3.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A.创新了编写体例B.消除了民族分歧C.稳定了社会秩序D.助力了国家治理4.《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糜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宗教势力阻碍了国家统一B.西藏开始由中央政权管理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在西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6.下图是宁夏固原北周贵族李贤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银壶。银壶造型别致,具有典型的罗已风格,属中亚地区波斯萨珊王朝(226年—650年)手工艺品,其主题图案描绘了古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该文物的发现证明()A.北周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盛况B.域外手工生产技术传入中原C.中国与欧洲幵始了直接联系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互通7.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8.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说明清朝前期()A.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往B.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C.封建君主权力日益强化D.边疆危机危及朝廷权威9.“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B.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D.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式多样10.唐初,大臣魏征曾说:“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11.图1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图主要体现了()图1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认同B.唐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C.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D.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12.表1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表1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出处(唐)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印度炼糖技术在7至8世纪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绝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到印度吃饭时食用沙糖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D.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学界对于大一统的认识,长期以来被学人基于专制主义制度中加以批判和解构。如梁启超认为大一统由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和文化上的意识形态专制构成,抑制了共同体演进的竞争活力,导致了现代转型期遭遇列强后的不断挫败。钱穆则认为不能“以一时进落为彼我全部历史之评价”“毁我就人”,而要对国史“探其本而揽其全”,探究“我民族数干年文化本源”。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疑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科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摘编自任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