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十) 教师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十) 教师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十) 教师版_第3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十) 教师版_第4页
高中历史 【最后十套】2021年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 历史(十) 教师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历史(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据《左传》记载,楚人在与他国交往中曾几次引用《诗》中词语,频率高于齐、秦等大国。同时楚人在国内议政也经常以《诗》为证。这说明()A.儒学发源呈现多元趋势 B.华夷有别观念不复存在C.进步文化影响日益深远 D.国家统一已成各国共识【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存在华夷观念,材料体现南方的楚国“几次引用《诗》中词语……国内议政也经常以《诗》为证”,说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影响到南方的楚国,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楚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其不是发源地,排除A项;“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反映当时华夷观念还是存在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楚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没有体现统一国家,排除D项。25.汉文帝时期,贾谊在《治安策》中曾为制度欠缺、国家软弱而叹息流涕道:“制度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及至汉武帝时,“兴事创制,无所不施。先王之风,灿然复存矣”。据此可知,汉武帝()A.继承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B.得到军功权贵的全力支持C.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控制D.更重视制度建设造就盛世【答案】D【解析】据材料“制度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兴事创制,无所不施。先王之风,灿然复存矣”可知,汉武帝强调制度建设对于巩固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汉武帝强调积极有为,改变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全力”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加强制度建设,与儒术无关,排除C项。26.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下表为部分地方改名情况,据此可知()原地名改后地名太平乡孝感乡安亭乡服礼乡春申乡守信乡光宅乡宅仁乡醋塘乡乐智乡A.重文轻武政策直接影响地方治理B.商品经济推动改易乡名C.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D.理学影响社会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结合所学孝、礼、信等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可知,地名的修改受理学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改后地名“孝感乡、服礼乡、守信乡”等可知,这些地名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现象,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联系,排除C项。27.清政府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治理方针,还组织编纂史书。乾隆谕令编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标榜民族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此外统治者还以官方修史的形式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上述举措有利于()A.文化多样性的发展B.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C.打破满洲贵族特权D.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编纂史书……编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官方修史”可知三则史料的共同点是官方编纂史书,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故选B项;据材料“反对大汉族主义”可知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且清朝实行文化禁锢,排除A项;清朝满洲贵族具有特权,不符史实,排除C项;清朝是满族的专制,排除D项。28.唐代的郎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史载:“尚书天下之本,郎官皆为清秩,非科名文学之士,罕与其选。”唐后期,中央委派郎官担任御史,或与御史台长官相互转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旨在()A.提升科举考试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防止官僚主义滋长【答案】B【解析】材料中“非科名文学之士,罕与其选”的郎官是由中央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员去担任监察功能的御史,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故选B项;唐朝任用高管主持考试以提升科考地位,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中御史跟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僚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29.右图为被誉为“中国杂志之巨擘,现代知识之渊薮”的《东方杂志》于1920年17卷17期上刊登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该广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B.倡导国货的时代潮流C.文学革命深入人心D.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答案】B【解析】据材料“觉悟就应使用国货”“使用国货就是爱国”,可知当时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兴起了抵制外货,支持国货的运动,商业广告迎合了这一时代潮流,故选B项;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排除A项;文学革命是指白话文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商业广告,无法体现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排除D项。30.1947年夏季,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毛泽东总结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的总结()A.增强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B.说明人民解放军控制了战争进程C.展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D.揭示出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答案】A【解析】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战争形势对解放军更加有利,从材料“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毛泽东借此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心,故选A项;人民解放军控制了战争进程是在三大战役,排除B项;该总结只是指出了人民解放战争必然胜利的结果,并非强调战争的过程,因此无法展示战争的战略部署,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排除D项。31.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中,再次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选择一部分亏损或微利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进行租赁、承包经营试点。”上述政策的实施表明()A.个体经营模式进入国企改革领域B.个体经济先富模式成为改革主体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D.推动了个体经济经营结构的优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可知国家允许个人租赁、承包国企,故选A项;据材料“选择一部分亏损或微利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进行租赁、承包经营试点”可知这一政策尚在试行阶段,没有成为主体,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据材料“选择一部分亏损或微利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可知,该政策面向的是国有企业,而非个体经济,排除D项。32.在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的哥哥因背叛城邦,在死后被国王下令禁止安葬。而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最终,她因违背国王禁令被处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该剧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作品折射出希腊()A.自然法精神深植人心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世俗权力受到了挑战D.崇尚理性成为共识【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背叛城邦的哥哥,被国王处死,而国王也因此妻离子散,该剧却得到了民众的欢迎,说明民众是认可“天条”的,而“天条”代表的是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应该在死后受到尊重被埋葬,故选A项;背叛城邦的哥哥被埋葬后,一意孤行的国王也妻离子散,说明国王一味维护城邦的利益并没有得到认可,排除B项;虽然国王最终命运不好,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世俗权力受到了挑战,国王依然是世俗权力的象征而得到维护,排除C项;崇尚理性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才被更多人认可的,与题干中的“古希腊”不符,排除D项。33.18世纪末,秘鲁教育家门多萨提出教育改革,主张将亚里士多德(指亚里士多德哲学)赶出课堂,要求将自然史、文学、冶金学、自然法等课程列入课堂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据此可知,该教育改革主张()A.体现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B.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C.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D.注重于对人权意识的培养【答案】C【解析】据材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知为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教育改革,并不是政治主张,排除A项;达尔文进化论19世纪中期才提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到将自然科学等引入课堂,与人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34.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谈到:“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了当时苏俄()A.民众渴望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危机C.阶级敌人仇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部分知识分子对新经济政策不满【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可知部分知识分子通过写诗表达对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的不满,结合俄共十一大的时间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之后,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买卖与投机比较少,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俄共十大后就已经结束,排除B项;俄共十一大前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巩固,排除C项。35.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田土丘数、座落、田土宗号、亩积和租额、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收价银方式等21项内容。这表明当时契文()A.体现农业资源市场化B.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C.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D.体现土地买卖制度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土地买卖契约内容详实,对买卖双方各方面的情况都有详细的展现,表明此时土地买卖制度化,故D项正确。土地是最主要的农业资源,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资源,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资源市场化,A项错误;土地买卖契约化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关系,B项曲解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明代法律与契文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19年1月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月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材料二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和条件。(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两次加入国际组织的相似影响。(6分)【答案】(1)原因:中国参与了国联盟约的起草与完善;北京政府希望能借助国联维护国家利益;广大民众对中国加入国联的支持;国联标榜维护世界安全正义的吸引。(8分,言之成理即可)条件:按照国际联盟条约签订了对奥和约。(3分,言之成理即可)(2)背景: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华政策调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3)相似影响:都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都有利于中国借助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6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可知中国参与了国联盟约的起草与完善;据材料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可知北京政府希望能借助国联维护国家利益;国联标榜维护世界安全正义的吸引;据材料一“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可知广大民众对中国加入国联的支持。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一“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可知按照国际联盟条约签订了对奥和约。(2)据材料二“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可知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据材料二“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可知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阵营分化;据材料二“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上,……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可知第三世界崛起。(3)结合中国加入国联和联合国的背景可知都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结合中国加入国联和联合国的影响可知都有利于中国借助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都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像现代西方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教会和国家、资本和劳工、政府和私人企业诸种力量在法律规定下保持平衡。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耿直和忠心、真诚和仁慈这些整个家庭体制反复灌输的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法律是政府必需的一种工具,而个人道德才是社会的基础。古代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法制观念淡薄而出现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被儒家学说牢固地连在一起。这一伟大的伦理制度在中国的地位之重要相当于法律和宗教在西方共同所占的地位。——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2分)评析: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和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建构,确立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家庭伦理关系再到治国理天下的基本行为规范。此后,又历经孟子、董仲舒以及朱熹等的发展,其价值逐渐为统治者所重视,自汉以降就被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通过官学教育、科举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儒学的统治地位。由此,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儒家思想也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正因如此,中国社会可以在法制观念淡薄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很好地维系。综上,儒家思想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的发展重要因素。(10分)(其他观点:法律和宗教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东西方社会思想的差异等。)【解析】据材料“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耿直和忠心、真诚和仁慈这些整个家庭体制反复灌输的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可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个人道德才是社会的基础,古代中国社会被儒家学说牢固地连在一起,据此归纳观点为“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结合所学可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和稳定的社会秩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建构、确立了从个人道德修养到家庭伦理关系再到治国理天下的基本行为规范;此后又历经孟子、董仲舒以及朱熹等的发展、其价值逐渐为统治者所重视、自汉以降就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通过官学教育、科举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儒学的统治地位等方面来评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稳定产生深刻影响。最后进行总结。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至1898年,清政府陆续组建了湖北护军、自强军、新建陆军和武毅军四支新式军队。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人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此外,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由于财力困窘,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1)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军事改革。(7分)【答案】(1)特点:受甲午战败刺激,具有应急色彩;照搬西法练兵;深入军事体制层面;侧重于陆军改革。(8分)(2)评价:提升清军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体制近代化;为日后新政改革提供借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7分)【解析】(1)由材料“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可得,受甲午战败刺激,具有应急色彩;由材料“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可得,照搬西法练兵;由材料“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可得,深入军事体制层面;由材料“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可得,侧重于陆军改革。(2)结合所学,根据辩证分析的原则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即可。具体来说,积极角度,这次军事改革采用西法训练,并且涉及军事管理体制,有利于提升清军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体制近代化;同时,从长远看,为日后新政改革提供借鉴。局限性,由于这次改革具有应急色彩,而且财政不足,由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结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对于那些参战的人来说,战争的经历是无与伦比的恐惧。奔赴前线的人以为战争会像19世纪欧洲战争那样短暂,而且有机会成为英雄。受公众人物宣传的影响,参战士兵认为,战争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状态更加高尚,还说从1815年以来,太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使欧洲“深受其害”。结果,他们在四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过的激战。西线的士兵在肮脏的战壕里连续苦熬了数个星期或数个月,他们要应付老鼠、虱子、泥泞和毒气。当他们缩着身子趴在地下时,未曾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轰炸他们的掩体。当他们跃上战壕准备冲锋时,他们面对机枪和死亡,或者眼看着自己的战友死去,死亡的人数高达几百万。他们经历太恐怖,战后回到家中都不敢告诉自己的亲人,结果他们变得神经衰弱。在战后复原的士兵中,弹震症是普遍的精神疾病。战场变得无情而荒凉,是一个墓地,饱受轰炸,烧成焦黑,布满了铁丝网。坦克代替了骑兵。机器残杀了大量的生命,荡除了战争的骑士精神。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音乐极其刺耳,预见并捕捉到士兵们孤单的情绪。战后,在所有的战争小说和回忆录中,德国作家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最具影响力。雷马克说这场战争摧毁了“甚至是战斗的幸存者”。——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参加一战的士兵在一战前后对这场战争认识的变化。(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参加一战的士兵对这场战争认识变化的因素。(6分)【答案】(1)认识变化:(9分)从认为战争是短暂的到认为战争是长期性的;从认为战争会给自己带来荣耀到感到恐惧;从认为战争是高尚、光荣的到对战争产生了残酷、恐怖的心理;从精神高亢到心理创伤,情绪迷惘;从厌倦和平到战争中恐惧战争,战后意志消沉。(5取4点9分)(2)因素:(6分)残酷战争的经历;战前统治者虚假战争宣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政治和军事领袖权威的怀疑。(4取3点6分)【解析】(1)据材料“奔赴前线的人以为战争会像19世纪欧洲战争那样短暂……他们在四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过的激战”可知从认为战争是短暂的到认为战争是长期性的;由材料“而且有机会成为英雄……他们经历太恐怖”可知从认为战争会给自己带来荣耀到感到恐惧;据材料“参战士兵认为,战争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状态更加高尚……弹震症是普遍的精神疾病”可知从认为战争是高尚、光荣的到对战争产生了残酷、恐怖的心理;由材料“受公众人物宣传的影响,参战士兵认为,战争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状态更加高尚……战后回到家中都不敢告诉自己的亲人,结果他们变得神经衰弱”可知从精神高亢到心理创伤,情绪迷惘;据材料“从1815年以来,太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使欧洲‘深受其害’……在战后复原的士兵中,弹震症是普遍的精神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