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5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梳理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3.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七子之歌·澳门》,是由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所作的词。在祖国山河破碎的时候,闻先生写下了“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的爱国诗篇。现在,让我们随着臧克家的笔端,看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在风雨如磐的年代,用生命践行着什么。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诗人,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知识链接闻一多(1899—1946)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参加了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6年7月15日,遭到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写作背景

1930年夏,闻一多受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前往国文系任教。不久,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因高中开学不久,臧克家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命,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学过,所以报考青大时,数学成绩最后为零。而当时青大国文考试共有两题,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两题可任选一道。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在《杂感》一题中,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虽短小却饱含哲理,主考官闻一多看后,却极为欣赏。他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出臧克家是可堪造就的诗才。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臧克家98分的高分。而后,更是力荐学校将数学考试为零,根本无法录取的臧克家破格录入青大外文系。师生情

入学后,因臧克家对英文实在吃不消,便想转读国文系。当臧克家鼓足勇气走进国文系主任闻一多的办公室时,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他们都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不行了,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了,只剩下臧克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便问:“你叫什么名字?”臧克家回答道:“臧瑗望。”(臧克家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克家凭借着《杂感》,顺利转入国文系。入国文系后,臧克家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向闻先生请教。闻先生总是热情地对他的每首诗作出点评:他告诉臧克家,他每首诗的好处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哪个想象很聪明,哪个字下得太嫩。有时他也会在自己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师生情写作背景

在闻一多精心教导下,臧克家很快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那时,臧克家先后创作了《炭鬼》、《像粒沙》、《老马》、《难民》、《元宵》等诗歌。其中《难民》、《老马》还被闻一多介绍到《新月》月刊发表。受闻一多先生影响,这一时期,臧克家不仅注意诗歌的韵律,而且还非常注意诗歌的遣词造句,对每一首诗,每一个字,他都是反复推敲。正是出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他们渐渐成为了无所不谈、惺惺相惜的“知己”师生。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闻一多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得知后立即帮助联络王统照等人,帮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推荐。师生情写作背景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立即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并手书他那首献给鲁迅先生的名诗《有的人》,献给他敬爱的老师闻一多:“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写作背景知识链接师生情知识链接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体。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他传)。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学习、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件。传

记仰之弥高

赫然而出

警报迭起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热情澎湃

wùmí

hèdǒu字词梳理字音字形diéqièjiǒnglìpéngpàiyá(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衰微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赫然而出形容埋头读书。目不窥园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尽心血形容做事用心专注。潜心贯注字词梳理词语释义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心会神凝完全与以前不一样。一反既往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慷慨淋漓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年字词梳理词语释义很不一样。迥乎不同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气冲斗牛整体感知1.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闻一多先生。文章的写作内容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的事情。文章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尽可能挖掘标题提供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写法乃至主旨有一定了解。教师总结整体感知2.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个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整体感知借助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我们可以梳理出文章层次。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开篇,先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即“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再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即“说了就做”。最后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教师总结整体感知3.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编写《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学

者革命家整体感知以闻一多先生自己关于“说”和“做’的言论开篇教师总结先生编写了三本书来表现他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并以7、8、9三个自然段过渡用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等三个片段来表现先生作为革命家是“‘说’了就‘做’”以作者高度赞扬“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收束全文文中多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既呼应标题,又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精致严谨。细读分析1.文章第9自然段写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迥乎不同于作为学者的一面,而且一反既往。比较阅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找一找两种身份下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不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他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是“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终于结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研究硕果。他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取得了巨大成果却毫不张扬。作为学者的方面“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闻一多先生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中国传统文人崇高的人格追求。比较阅读细读分析闻一多先生是“‘说’了就‘做’”。他用政治传单“说”,宣传和动员革命;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地“说”,揭露和斥责反动派;他昂首挺胸站在游行示威队伍前头,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做”,言行高度一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融合为一,“说"即是“做”,“做”也是“说”,凸显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比较阅读细读分析1.文章第9自然段写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迥乎不同于作为学者的一面,而且一反既往。比较阅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找一找两种身份下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不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他研究古代典籍的目的是“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终于结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研究硕果。他为救国救民诚朴踏实地做学问,取得了巨大成果却毫不张扬。作为学者的方面“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闻一多先生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中国传统文人崇高的人格追求。关联阅读细读分析2.两种身份之下的“说”和“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彼此之间有无关联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联读时代背景资料,在小组中交流看法。关联阅读联读资料卡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1932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结合课文和时代背景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对于“说”和“做”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在作为学者的时期,他致力于文化救国,在古代典籍中寻找救国的良方。在作为革命者的时期,因流亡西南,亲眼目睹政府腐败、百姓生灵涂炭,先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受国道路有了另外的选择。他于是以笔为枪,启通世人排击时爱国谁积根技身车命呐贼助威。可以说,前后期两种身份经历了足不下楼钻研学问到慷慨激是昂投身革命的变化。细读分析

二者又是彼此关联、相互贯通的。不管是作为学者编撰著作,还是作为革命家写传单、大骂特务参加游行,都是为着教国教民作为学者的谨严勤息与作为革命者的英勇无畏,都高度统一在爱国这个前提之下。因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大勇的志士,更是伟大的爱国者。细读分析

这节课,我们通过标题切入,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梳理了文章思路。通过比读文章前后部分内容以及联读背景资料,理解了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感知了先生作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志士、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特征。课堂小结第二课时小组协作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诗人,本文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诗人。臧克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读来情真意切,意蕴丰赡。接下来,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本文的诗意语言进行研读。研读语言小组协作研读目标: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研读成果汇报:以“我从文中‘_________’(字、词、句、段均可)品味到语言的诗意,这个字(词、句、段)的诗意体现在_________”的句式进行班级汇报。研读语言研读路径: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多义词的使用,饱含情感的叙述、描写和议论等。小组协作例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1.从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特点?其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句子凸显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勤勉。“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等对所用本子的细节描写,细致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群蚁排衙”则对“密密麻麻”进行了补充,写出本子上的小楷不仅密集,而且整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一丝不苟。研读语言:分类汇报小组协作此外,文中典型的细节描写还有——“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总是头发凌乱”,细腻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刻苦勤勉;闻一多先生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形象地体现出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研读语言:教师总结形象生动地进行细节描写,是一种诗意表达。所以,本文语言的诗意特色首先就体现在:细节传神,形象生动。小组协作例2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语句,想想分号前后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分号前后的语句多为短句,有的甚至两个字就成一句话;前后句为并列关系,语意互补。研读语言:分类汇报知识链接

这种前后句的字数基本相同,文意相对的语句叫做对句。本文的对句不少,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一个前后文意形成对比的对句。格式工整的对句,一般句意明晰,节奏明快,读来音韵铿锵。对

句通过朗读来感受短句和对句的表达效果。小组协作研读语言:朗读体会【朗读材料】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篇课文除了多处使用对句之外,也有不少成对使用的四字词,如“目不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等,读来也是响亮有力、朗朗上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成对使用的四字词,感受一下铿锵的力量。小组协作例2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3.如果将这个句子改成“越钻研,越起劲;越钻研,越不放弃”,会不会更简洁一些?修改之后固然简洁,但表达效果不好。原文所引典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颜回称赞老师孔子的话,意思是颜回认为孔子的学问及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及。这里借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对于古代典籍钻研的兴致勃勃、执着坚韧,同时也蕴含着臧克家作为弟子对老师闻一多的景仰。使用典故,使文章表意含蓄、内涵丰富。研读语言:分类汇报小组协作

工整警策的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使文章充满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因此,本文语言的诗意特色还体现在:对句工整,节奏铿锵。研读语言:教师总结4.本文多处出现“说”。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组不同语句中的“说”的表达效果。第一句中的“说”是指向他人宣布自己做了某事,这里用人家先说再做的自我标榜,反衬出闻一多先生先做再说的务实低调。第二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联系下文,先生的钻研由唐诗转到楚辞,又向“古典新义”迈进,都是在别人赞美惊叹之声中完成的。“做”了没有“说",除了表现闻一多先生的低调谦逊之外,更凸显出一个爱国学者为救国救民研究学术的孜孜不倦。第三句中的“说”是指以笔为枪号召民众,抨击反动政府,是一种救国救民的实际行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作为民主战士的“言”与“行”高度统一,敢想敢为,英勇无畏。例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现在,他“说”了就“做”。小组协作研读语言:分类汇报小组协作

“说”一字的多重意蕴,使文章耐于咀嚼,具备诗歌语言一般的凝练之美。因此,本文语言的诗意特色还体现在:用心炼字,语意凝练。研读语言:教师总结5.联系全文来看,以“巨人”和“高标”的评价来收束全篇有什么好处?“巨人”指身材远远高大于普通人的人,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说”的境界——远胜于普通人。作为学者,他专注于古代典籍研究,潜心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以笔为枪唤醒国民、反对独裁,在群众大会上痛斥特务,该“说”时绝不沉默。例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小组协作研读语言:分类汇报例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小组协作研读语言:分类汇报“高标”意为最高标准此处用来评价闻一多先生在行动方面堪为楷模,可供世人参照模仿。作为学者,他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刻苦钻研唐诗和《楚辞》《周易》《诗经》等;作为革命家,他更是亲笔起草传单,亲身参加游行,“明知凶多吉少”,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闻一多先生“做”得果决坚定,“做”得执着勇敢。这句话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了高度提炼,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是一个饱含情感、响亮有力的议论式收尾。小组协作

言辞中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