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7-回忆我的母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朱德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2.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3.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及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习的亲情观。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学习目作者介绍

朱德(1886—0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车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作者介绍朱德(1886—01976),字玉阶,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背景资料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文体知识——回忆录

1.概念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特点(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知识链接文体知识——回忆录知识链接3.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3.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订正字音佃农()祖籍()溺死()妯娌()和睦()私塾()衙门()劳碌()差役()横蛮()不辍劳作()检查预习diànjínìzhóulimùshúyálùchāiyìhèngmánchuò(1)订正字音检查预习diànjínìzhóulimùsh(2)词语释义

任劳任怨:

周济: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不辍劳作: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省吃省穿,泛指节俭。勉强维持家庭。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辍,停。(2)词语释义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整2.本文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的意思。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第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第三层(第14、15段):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2.本文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的意思。3.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2段:我家是佃农。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3.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2段:我家是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探究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意思:对母亲的高度评价;第三层意思:决心尽忠革命事业。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探究总领全文,点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4.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

作者小时候: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1885~1900年前后: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表现了母亲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表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表现母亲继续劳动、直到最后。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表现了母亲的勤俭持家、深明大义。抗战以后:过着勤劳的农夫生活。表现了母亲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1944年:86高龄仍“不辍劳作”。表现母亲热爱劳动、勤劳。4.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朱德是革命家,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并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品味赏析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品味赏析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4.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写法探究

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

作者深受他的母亲。对母亲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有很多。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课文开关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后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高尚的思想品质。写法探究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作者深受他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鉴赏评价

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鉴赏评价拓展延伸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因此,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的内容是为了表达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拓展延伸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2.学习了本文以后,母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请试着将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比较,看看不同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有什么不同。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有一定的文化和才干,有丰富的情感,但闭锁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来熏陶、教化子女;她为子女的受责而感到揪心般的痛苦,却又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碌,为子女无私奉献。老舍《我的母亲》一文中的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2.学习了本文以后,母亲这个形象深入人心。请试着将邹

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而且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母爱。总结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回母亲去世:万分悲痛写文怀念忆勤劳俭朴我母亲的一生聪明能干怀念的宽厚仁慈崇敬母坚强不屈亲教育影响:支持作者参加革命忠于党和人民结构图示结构图示►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的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灯,给人片丝暖意。►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公公接到夏婆婆的命令,以最高的温度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发了狂,地烤得发烫、直冒烟,像着了火似的,马上要和巧克力一样融化掉。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在来回穿梭奔跑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不舒服。外面的花草树木被热得打不起精神来,耷拉着脑袋。►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自己。►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自己。►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朱德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2.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学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3.揣摩质朴、自然、真挚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及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领会母爱的深沉,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培养学习的亲情观。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学习目作者介绍

朱德(1886—0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车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作者介绍朱德(1886—01976),字玉阶,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时,题目为“母亲的回忆”。但是这个题目容易引起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于是1984年秋季中学课本将此文题目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沿用至今。背景资料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文体知识——回忆录

1.概念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特点(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知识链接文体知识——回忆录知识链接3.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来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3.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1)订正字音佃农()祖籍()溺死()妯娌()和睦()私塾()衙门()劳碌()差役()横蛮()不辍劳作()检查预习diànjínìzhóulimùshúyálùchāiyìhèngmánchuò(1)订正字音检查预习diànjínìzhóulimùsh(2)词语释义

任劳任怨:

周济: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不辍劳作: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省吃省穿,泛指节俭。勉强维持家庭。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辍,停。(2)词语释义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整2.本文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的意思。

第一层(第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第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第三层(第14、15段):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其深刻的影响。2.本文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次的意思。3.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2段:我家是佃农。

第3段: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第5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第6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第7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8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3.请试着在第2~8段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2段:我家是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

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探究

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文章的结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意思:对母亲的高度评价;第三层意思:决心尽忠革命事业。1.第1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内容探究总领全文,点

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3.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4.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品格?

作者小时候: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的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1885~1900年前后: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我”读书。表现了母亲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表现了母亲的深明大义。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表现母亲继续劳动、直到最后。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表现了母亲的勤俭持家、深明大义。抗战以后:过着勤劳的农夫生活。表现了母亲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1944年:86高龄仍“不辍劳作”。表现母亲热爱劳动、勤劳。4.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母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朱德是革命家,他的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并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话?品味赏析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1.如何理解“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品味赏析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3.“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一句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将这件事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在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4.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写法探究

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

作者深受他的母亲。对母亲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有很多。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这一点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课文开关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后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妯娌和睦相处。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高尚的思想品质。写法探究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的?作者深受他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鉴赏评价

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个自然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给予作者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鉴赏评价拓展延伸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因此,有的同学因此认为本文不是一篇好文章。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的内容是为了表达母亲逝世后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而母亲又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所以在写法上语言质朴,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更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如果运用华丽的语言,反而不得体。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把自己心头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抒发出来,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无心于语言的考究,真情实感更加动人,质朴自然。拓展延伸1.文如其人。朱德总司令朴实、谦逊、忠厚诚恳,写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