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pdf_第1页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pdf_第2页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pdf_第3页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pdf_第4页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论纵横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赵逸亚(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摘要: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在普通大众中也日渐频繁。口译作为一种快速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并吸引光大学者的关注。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跨文化意识对于口译的重要性。口译者在口译时难免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一个优秀的口译者应该认识这些障碍,并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传递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关键词:口译;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障碍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1)04-0070-03Abstract:Inthistimeofglobaliz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spopularamongtheordinarymasses.Oralinterpretationasameansoftransmittingmessagespromptlyhasbecomeanacceptedprofessionandattractedmuchinterestfromscholars.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importanceofcross-culturalawarenessinoralinterpret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barriersareinevitableininterpreting,soaqualifiedinterpretershouldrealizethesebarriersandstrengthenhis/hercross-culturalawarenesstodealwiththesebarriersandadoptpropertranslationstrategiestoconveytheculturalelementsbehindthelanguage.Keywords:Oral;Interpretation;Cross-Cultural;Awareness;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Barriers引言从广义而言,口译活动在人类氏族社会即已存在,帮助言语不通的部落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而其作为一项专业活动,并成为大众认可的一门职业,也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地球村概念的出现,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让这些交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口译功不可没,因此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口译研究已经渐成体系,很多相关学科,诸如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模式也被应用于口译研究。但是其中大部分都还是从语言层面上来研究口译,很少有学者从文化交流层面着手。因此本文旨在将口译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相应研究。出于此目的,首先将介绍口译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口译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破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方法应用于口译。一、口译及跨文化意识的定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刚开始研究口译时还是将其视为翻译的一个分支,认为口译是将口头或书面信息通过口头输出方式转化为目标语的一种翻译行为。事实上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传递。FranzPochhacker指出口译“isperformed‘hereandnow’forthebenefitofpeoplewhowanttoengagein

communicationacrossbarriersoflanguageandculture”(FranzPochhacker(1)2004:10)他把口译定义为一种即时性活动,为有着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们沟通提供便利。从这个定义可见文化内涵和语言本身具有同等重要性,都是口译员应该转换和传达的信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口译研究学者OttoKade指出口译是“aformofTranslationinwhichafirstandfinalrenditioninanotherlanguageisproducedonthebasisofaone-timepresentationofanutteranceinasourcelanguage”(FranzPochhacker(1)2004:11)这个定义强调了口译者接受的源语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产出目的语的即时性和不可更改性。换言之,口译员直接面对受众,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一种语言快速、流利、恰当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他们不像笔译工作者可以翻字典查资料问专家,而必须依赖自身已有知识。以上两个定义体现了口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口译需要译员传递文化内涵,二是口译的直接性要求译员快速反应。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好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稍纵即逝的源语中捕捉到文化信息,并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有效地传递文化内涵。而跨文化意识即指译员应意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也会造成交际障碍。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70–2011年第10卷第04期理论纵横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口译员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判断准则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赵军峰(2)1998)。此种意识在交际发生的过程中给译员启发和指示,让他们把握好口译尺度,有效避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二、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如上文所述,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员所处理的是语言和文化双层面的问题。而一旦涉及到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也就不可避免。“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异,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双方对于各自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障碍”(张文(3)1998)。一个合格的译员应消除此种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障碍体现于三个层面,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和因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各国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突发事件等等因广泛的传播而为众人熟知,它们慢慢浓缩,沉淀为成语、俗语、习语等等,成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风气等等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以一些固定的表达存在于语言中。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词句,对不了解该国文化的人就成为理解障碍。比如:1999年3月15日,新闻中心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道:这几天台湾的选情波谲云诡,急转直下,用尽了权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不就是有人要让台独势力上台吗?这里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俗语,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司马昭的故事,知道他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想要篡位自立。即便不知道这个故事,也知道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野心很大,谁都看得出来。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司马昭”就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们也不懂这里的“心”到底指什么心。如果口译员只翻译字面意思,而不传递文化内涵,就造成交际障碍。(二)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各国在各自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地处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包括礼仪、习惯、好恶、禁忌等等。出于不同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语言表述也会有差异。比如中文里有相当数量的谦辞和敬语,因为中国文化很注重谦让和对人敬重。所以中国人在受到称赞时,首先反应就是推辞,会说诸如“哪里,哪里”、“过奖”、“承让”等等,甚至会把自己的成就说得微不足道,完全不值得称赞。口译时如果全部如实翻译,反而会让本土文化不那么注重自谦的外国人产生误解,以为受称赞的人不坦诚,甚至虚伪。这也是一种交际障碍。

(三)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这不同的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体现在映射文化的语言上。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他们侧重推理、分析和辩证逻辑关系。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说话直截了当,较少用非言语形式传递信息。相反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是螺旋型的,侧重的是对自身以及外界的观察和直觉体悟。因此中国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把很多信息通过非言语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欧盟口译教程——跨文化意识”这一课的视频教材中提到:在一次商务谈判成功结束后,客人起身离开时看到主人办公室墙上挂的一幅画,顺便称赞了几句,并提到自己的妻子很喜欢这种风格。译员照实口译了。于是主人就坚持把画送给客人。结果主人为失了一幅喜欢的画而心疼,客人因得了一幅不想要的画而烦恼。在此例中客人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模式,他喜欢这幅画,就称赞了,并没有言外含义。而主人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模式,他听到称赞马上产生联想,认为这话一定有言外之意,肯定是客人想要这幅画。他想做成这桩生意,只好忍痛割爱,把画送给客人。在这两种思维差异之间,口译员没有做好调解,结果酿成交际障碍。三、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解决方法跨文化交际障碍起于不同的原因,成为口译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使跨文化跨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一个译员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之后,才能调整自己的口译策略,达到最佳交流效果。(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并非通过掌握语言自然习得,而需要对文化的下意识学习。译员应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尽可能接触不同文化,从而达到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融合。意即发现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并接受它们,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配合相异文化的模式和风格却并不抛弃自己的文化。达到这一境界的译员能够站在源语发言者的角度观察到源语的文化内涵,并且以目的语听众的角度去理解源语文化。若没有跨文化意识,理解没有到位,口译也就无根可循。比如:2007年3月16日,新闻中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时,在开场白中提到一件事:尽管再忙,我还是用毛笔亲笔给孩子们回了信,鼓励他们茁壮成长。译员将其译为:AlthoughI'mverybusyandnomatterhowbusyIhavebeen,IstilltooktimeouttousethetraditionalChinesewritingtool,theChinesebrushtowritethelettertohimorher.AndinthatletterIencouragethechildtogrowinanall-roundandsoundmanner.此例中温家宝总理提到的“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古代是书写必不可少的用具,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它在2011年第10卷第04期–71–理论纵横现代仅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比如题字、题词、书法等。总之,用毛笔一定是郑重其事的。温总理这里特意强调用“毛笔”写回信,也就暗示了自己对给孩子回信这件事高度重视。而译员并没抓住这层意思,没有将其传递给听众,尽管加了对“毛笔”的解释,这层意思还是遗失了。因此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是成功口译的一个前提。有了这种意识,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源语文化用目的语听众可以接受的目的语传达出来。换言之,目的语听众对源语发言人意图的理解要和口译员一样。(二)适当翻译策略的采用意识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是前提和基础,怎样用合适的方法向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传递这种差异是译员需要下苦功去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难在没有定法,直译和意译难分高下,大多数情况要加以必要的解释和灵活的处理。在例三中,重点并非在“毛笔”是怎样的一种工具上,而在温总理写这封信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因此,口译中需要增译的内容不是关于毛笔,而是关于态度。但如果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发言人介绍的主题是中国书法,此时若提到“毛笔”,则该对这种写字工具加以解释了。口译的直接性要求译员反应快速且一般不允许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并没有时间考虑选择哪种翻译策略更好,他们所作的判断都基于日常训练总结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一般来说,出于对听众的考虑,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此外,口译出口后难以再修改的特点也给这项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因此译员的实战经验对口译质量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四、总结随着中国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官方和普通民众都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跨文化交际。本文在探讨跨文化意识与口译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跨文化意识实为成功口译的前提。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在所难免,成因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层面,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和因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为了处理好这些交际障碍,译员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Pochhacker,Franz.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4.[2]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5):29-31,38.[3]张文.论口译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85-91.

关于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仲国民褚衍清骆宝丞(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精英人才培养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本文以“精细化培养”新思想和新理念为研究核心,引入企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人才培养进行整体设计,在教育模式、培养过程、评价激励、素质拓展、教师培养培训等环节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关键词:精细化;精英人才;教育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11)04-0072-02我国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