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_第1页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_第2页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_第3页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_第4页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诸种道德起源说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起源问题有诸多学说,有神启说、天示说,生而固有说、动物本能说、需要说。1.神启说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全知、全善、全能得神来为人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为自己指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至高的神。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EG《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heTenCommandments《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劳动勤奋,且擅长贸易,他们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再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长大后,摩西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他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祷,请求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体现了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虽然实物早在耶酥出生几百年前就找不到了,但是“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不得不承认,“摩西十诫”确实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十诫”中有一条是“你不可以杀人”,很多信徒就是因为这句话,终身不愿意持有武器。这句话只有6个字,但是反复诵念,真的有一种大义凛然、百邪不侵的感觉。《圣经》文化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而且持久的影响,并且深深侵润了他们的道德思想感情。许多宗教感强烈的人对上帝的存在坚信不疑,并自觉按照《圣经》中的教诲去做。他们认为,《圣经》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没有上帝,道德是不可能的。2.天示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不可能为自己了自立法度,而只能从我们的最大的生活背景即天地之道中去领悟我们的道德。——他们认为,人站在天地之间,什么都不懂,而且也确实不懂,于是只有通过去领悟天地之道的性质来为人自己的生活秩序、制度、品德提供尺度。——在他们看来,只有天地之道、之德、之理、之情才是我们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尺度。天高地下、阴阳和谐、四时代换,云行雨施而万物化生,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图景。于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通过领悟,认为天道有大致以下几种德性:(1)生生。“天地有好生之德”,《易》曰:“生生之谓德”。——所以,中国儒家的最高道德意象就是“生”而非“死”。(2)和。在他们的领域,宇宙是终极和谐的,而且这种“和”是“和”而不同,就是多样性、差别的和谐,这样的和,是各种不同因素的互济、协和,——所以“和实生物”。(3)秩序。天高地下,阴阳有序,这才能达到和谐。——所以对人间来说,我们也应该安排人间的尊卑秩序。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董仲舒甚至说,人的道德“皆当同而副天”,“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于天。”(4)高明广大、博厚辽远。在他们看来,“天”是高明广大的,“地”是博厚辽远的。我们也应该修养到有广阔而厚度的襟怀,这样才能以德配天配地。(5)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真实无妄之城,四时如期而至之信,这启示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6)公。“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所烛(照),四时无私行”,这是一种大公,或者天下至公,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修养到具有这样的公心。3.生而固有说(天赋论)(人性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道德的产生,也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在我国先秦,这表现为性善论。孟子认为,道德不需要外求,他就起源于认得自然本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天然就是善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道德出于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孩提之童年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王阳明后来把孟子的四心说发展为“心之本体”说,即是,一切道德价值都包含在心之本体之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康德: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它只能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4.动物本能说这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有的观点。这种理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指出:“道德感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第二,人类懂得同群诸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高度活动以及对过去的鲜明印象。”——在他看来,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EG一只幼小的短尾猿把它的头轻轻地靠在鸽子身上,这张照片拍摄于广东省内的伶仃岛。小短尾猿出生后不久就被母猿抛弃,幸运的是,岛上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喂养小猴,而这只鸽子则一直与其相依相伴。EG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2月26日,照片上一只出生26天就被妈妈抛弃的小苏门答腊虎依偎在一只5个月大的猩猩身上,后者也被猩猩妈妈抛弃了。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观点,他说“当我们在动物的各纲,从本纲的初等代表者研究到高等代表者(如昆虫类之蚁、黄蜂、蜂;鸟类之鹤、鹦鹉;哺乳动物之反刍类、猿、人)我们便会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不仅使我们得到伦理的萌芽的自然的起源之一个不可否认的凭证,而且也把更高的伦理感情的自然起源之凭证给了我们”动物本能说的根本错误是抹杀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而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5.情感欲望论道德是满足人的情感欲望而诞生商鞅、韩非:“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爱尔维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费尔巴哈“在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6.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一)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1.社会关系的形成A.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古代人们从事采集活动、渔猎活动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在此过程中,原始人群当然要发展一些交往方式,包括分工协作、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分配关系等。——这种交往当然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否则无法顺利进行。——这些规则无论是什么性质,总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这就形成了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交往规则和道德意识。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动物不对任何东西产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关系范畴实际上是以一种理性意识为前提,这表明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交互作用,并且能意识到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从而把自己置于一种相互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且可以改变这种结构。比如社会关系结构,伦理关系的性质,对此,人们都可形成一种意识。B.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更加深化和复杂化。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发生了两次大的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同时,人们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并不断复杂化,从而使人们的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需要处理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从而需要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在文明社会的开端,也即奴隶社会,出现了另一次大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期,人类历史形成了一个轴心时代——即对人类的道德文化进行提炼总结升华的活动,并对道德观念进行了创制活动,对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产生了塑造性的影响。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形式反映世界,形成对对象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人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二)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1.人类道德的萌芽。人类道德萌芽于原始图腾和禁忌。原始图腾是原始人的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一般是以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而且在氏族与氏族之间的战争中,一些氏族被打败了,恐怕就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图腾标志,或者在氏族融合过程中,图腾也有了融合性、综合性的特征。"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含有与苗、瑶相类的南蛮意识“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象征"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EG: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小种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其主体部分可能是一个叫华族的氏族。这个氏族以华(通“花”)为自己的图腾,也就是说,这个氏族信仰花的生命力。这对我们民族对力量的感知起到了塑造性的影响。EG: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组织叫做帝国,号称“中华帝国”,帝,实际是花蒂,它是生命力集中之所在。所以,花蒂被赋予了许多伟大的意义,如大、宏伟、高贵等。帝国就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另外,我们又知道,中华民族又称龙的子孙,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是由许多动物的特征综合而成,如蛇身、鱼鳞、鸡爪,还有说不清什么的头等等,这表明,中华民族曾经融合了许多小种族的血液,其图腾集合了许多小种族的图腾。这些图腾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什么是好的、高贵的、善的意识;禁忌:则是人类在最初时期对有害于己的东西的联想性的感知。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法国人类学列维.布留尔的观点来说,这是由于原始的蒙昧状态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这种方式他命名为“触染律”和“互渗律”。——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与人类生存命运的联想性的联系。人类形成了对一些事情不能做的戒律和禁令。EG直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还有许多禁忌。Eg不能跨过火钳,不能践踏豆子等。这里反映了对生命的崇敬的感情和观念。Eg隔门槛不能递孩子,迷信传说孩子会成哑巴**儿童正月不许剃头,迷信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走亲戚看病人必须在上午去,忌下午晚上去**小儿取名,不能重家族中和亲戚中长辈名子的一个字**对老年人忌说七十三、八十四**击盏敲盅2.人类道德的生成。道德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次分化。人种学认为,原始人群第一次分化是使自己一分为二,即分成两个相互通婚而内部禁止通婚的胞族。婚姻形式采取过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分化有不断发展的倾向,于是各种规则被自觉地制定出来了,善恶、利害、祸福、荣辱等道德观念就形成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理智能力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因为人类在进行区别并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伙婚制。这样就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氏族出现了,氏族外婚产生了。这对伙婚制是个威胁。取伙婚制而代之的是偶婚制。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过着“暮合晨离”的生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不过,这种婚姻关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专偶制。3.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就是一个由原始群体的禁忌到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规范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道德意识逐渐自觉而清晰起来的过程。道德文化只有在经过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所以,人们的意识还有很浓厚的混沌色彩。那时的道德意识表现为禁忌或者各种禁令,有着各种原始思维的特点,直接而且感性;而到文明社会,人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们就能从理性的角度,判断、推究人们的生活而言的“好”“对”,以及人们的心灵品质如何达到一种“优秀”状态。它们是一种普遍道德规范体系,也是一种系统的道德教化的理论与实践。三、道德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1.基本特征:(1)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共同劳动,相互帮助。(2)道德观念贫乏、直观、含混(3)道德调节的狭隘性、俭朴性、外在性和权威性。2.历史地位:(1)积极方面:A.虽然还很简单和幼稚,但它以维护部落、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B.虽然凭借的只是习俗、传统和长者的威信等,但它当时所具有的力量权威,却比后来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更为强而有力。C.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部落氏族道德风尚的感染和陶冶下形成的为公共事务无条件地承担义务,以及所表现出的正直、诚实、刚毅和勇敢等纯真质朴的美德,同氏族的人相互帮助、照顾和保护等行为,都是很值得赞美的。(2)消极方面:A.血族复仇的义务B.食人之风C.血缘群婚的长期存在(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1.主要内容:(1)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其所公认的道德要求(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2.基本特征:(1)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同时又是从原始社会的淳朴道德顶峰的极度堕落。(2)这两个社会的道德成为了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道德和金钱道德从资产阶级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个人,挣脱了宗法制度的约束,成了独立、自由的人,当然,工人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资产阶级又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尊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原则相联系,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待人接物、处世处己的价值恒尺。第二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一、所谓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这一观点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道德堕落的情形,或者说,社会发展必定以道德堕落、腐败为代价,社会发展要由“恶”的势力来推动。这种观点自有其深刻之处。但它不是科学的观点。——卢梭是典型:他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加深和道德的堕落:“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海水每日的潮汐经常受那些夜晚照临我们的星球的运行所支配,还比不上风尚和节操之受科学和艺术进步的支配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德性也消失了”这种观点:深刻的地方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由人的恶劣的情欲和贪欲来推动,因为每个人都是为着自己的目的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的。所以,在采取了私有制之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甚至残酷的战争时有发生,人们的贪欲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行为确实与此有关。但是由此得出社会发展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普遍结论却是片面的。原因:1.他们没有看到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革,更没有看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将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犯了非历史主义的错误2.把道德这个包含有众多层次结构的负责社会现象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只把道德归结为一种利他主义的品质,从而误认为某些道德品质的失落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堕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崇拜的实际上是远古的淳朴自然和缺乏主体意识的道德风尚。3.把某一时期、某些阶级或某些人的道德堕落说成是人类全部道德、整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堕落。二、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独立完善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看到,道德逐渐取得独立的学科形态,并对自己的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且道德思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它就能更好的推动社会日渐合理,个人日渐独立完善。——个人独立的意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道德思维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思考,才能确认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平等权利和道德资格,——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生发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而对社会来说,我们的道德思维对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进行衡量,为社会管理规范、社会法律规范进行正义价值的奠基,也为社会基本善的分配制定正义的规则。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生活领域越来越广泛,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和深化,所产生的道德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道德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作用;——我们现代的道德调节方法也不断完善,因为可以更为广泛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日益丰富了。相比于古代而言,伦理学的类型大大增加了,并且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态。在古代,伦理学的类型一般是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但现在,发展出了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各种应用伦理学。出现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个体的道德意识也日益细化和深化。比如:道德规律意识、道德动机意识、道德效果意识、道德评价意识、道德涵养教化意识等。这的确表明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三、评价道德进步的标准1.主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进步,要在主体身上来寻找标准,因为,道德是对主体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衡量和评判。主体的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是否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及其性质,就是他是否有道德的标准。2.客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道德的标准存在于已经发生的行为过程以及行动的实际后果上。换句话说,效果好不好不能用动机是好的加以辩解。3.主客统一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有进步一方面看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是否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其性质相互适应,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伦理范型必须体现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比如:当代,如果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然是有尊卑等级秩序的,那一定是腐朽落后的。二是看这个时代的道德价值原则是否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人道尊严的理解,是否促进社会朝着更加人性化方面发展;三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持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是否反映了这些要求,人们是否在这方面形成了相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美德。以上三种观点,的确都说出了道德进步标准的某些方面,但尚未推论到深处。我们认为,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最终极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分两个方面:(1)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应该同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因此道德进步的归结性标准是生产力标准(2)生产力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组成,所以其核心是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