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课件_第1页
聚焦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课件_第2页
聚焦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课件_第3页
聚焦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课件_第4页
聚焦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主要内容问题的提出粮食安全内涵粮食供需基本情况粮食安全问题隐患问题的提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

2007年全年,全球粮食价格则呈飙升之势,全年飙升了4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各国主要的出口品种为基础统计得出全球米价指数(以1998至2000年为基数100)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从130上升到216,升幅高达66%左右。2007年,全球粮食储备总量已经下跌到3.09亿吨,仅仅相当于54天的全球消费量,而1999年全球粮食储备水平相当于115天的全球消费量。衡量粮食安全重要指标的存储与消费比率已由2006-2007年的20.7%降低到2007-2008年的19.2%。2011粮食危机再次冲击全球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2011年1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0.7,连续7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这个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当时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8.7亿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粮农组织估计目前这个数字可能达到9亿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2011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已成事实,而且不会很快消失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日表示,在今年的G20峰会上,粮食安全问题将首次列入会议议程

2011年2月9日,印度不同党派民众举行游行,抗议粮价上涨《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1990年至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另一方面是粮食生产减少20%,于是造成中国巨大的粮食产需缺口(3.66亿吨),即中国到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布朗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将来是否有支付能力大量进口粮食?二是若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否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足额提供?“粮食威胁论”争论再起中国人吃肉引世界粮荒?美国《生物能源文摘》2008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更有惊人之语:中国人吃肉增加才是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人均年消费肉类53公斤,是1995年的1.12倍,由此需要增加饲料粮近两亿吨。照此进度,会在2010年使世界粮食库存枯竭。如果美国关闭所有乙醇工厂,可使枯竭期推迟到2013年。报告并称,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消费水平比美国少4成5,如果中国人吃肉与美国人一样多,世界额外需要2.77亿吨饲料粮,需要6800万英亩耕地粮食安全面临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可能加剧耕地、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气候变化诱发的自然灾害等问题,可能会使中国农业更为脆弱入世过渡期结束,跨国公司开始以迅猛势头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生物能源发展、投机资本炒作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长期而深远中国粮食安全绝不是高枕无忧

国内农产品先后上演涨价大戏,成为舆论热点“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辣翻天”、“不蛋定”、“苹什么”……中国农产品市场近来仿如坐上过山车,诸多产品先后上演涨价大戏,成为舆论热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围绕"三农"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2004年~2011年连续8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少了不安全,粮食多了也不安全?粮食自给率是否在95%才安全?人均400公斤粮食是否安全?FAO最早提出“世界食物安全”概念1974年在罗马召开世界食物大会上,FAO明确提出了争取和确保“世界粮食安全”(FoodSecurity)的概念,并确定为世界共同的紧急使命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了《世界食物安全国际约定》要求有关国家履行保证世界食物安全的国际性责任,特别确定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低数量界限,即要求各国的粮食库存量要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水平,即相当于当年粮食总消费量的17%-18%

1983年爱•萨乌马的界定1983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的界定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又对“食物安全”确定了新提法,即“在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物来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的界定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在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对粮食安全作了新的界定,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粮食”从基本生活权利角度,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力得到最起码的营养

“粮食安全”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粮食安全内涵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充实的过程“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可持续安全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又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粮食安全”又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加工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和粮食卫生安全等内容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不同层次的“粮食安全”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差异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定义折射出粮食安全的鲜明时代特征新粮食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李孟刚(2009)提出新粮食安全观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在粮食的概念上,东西方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差异FoodSecurity&GrainSecurity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粮食主要指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豆类和薯类;食物,指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及水产品以“粮食安全”为重点,粮食在食物总量中的地位不能动摇,这是确保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食物安全的重中之重广辟粮食等主要食物资源,是确保国家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的决定性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的系统性粮食安全的因素或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粮食供需平衡是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供给和需求的对立和统一是粮食安全体系的主要矛盾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性不仅包括供需总量为主导的数量平衡,也包括品种、区域以及营养在内的结构性平衡粮食供需基本情况我国粮食总产情况1949-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图(产量:万吨;增长率:%)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粮食增长率放缓,未来粮食增产的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三大品种产量1949~2009年我国三大主要粮食品种产量比例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目前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仍维持在35%以上,低于建国来的最高点47%近10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重上升非常明显,自1998年超越小麦后,差距明显拉大2007年,玉米比重达到30.36%,高出小麦8个百分点之多玉米由口粮逐渐转换为饲料用粮,玉米播种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全国粮食重心北移,“南粮北调”已经逆转为“北粮南调”

南方地区,粮食产量急剧减少,先行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的粮食主产区将承担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它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总量情况我国粮食消费总量2006年突破50000万t后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粮食消费需求的增幅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粮食消费量为51700万t粮食消费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从1999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消费量则逐年下降1981~2007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单位:千克/人)粮食消费结构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的比重业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数据显示,2009/2010年度用于口粮消费的水稻、小麦和玉米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56.4%,其中水稻和小麦口粮消费分别达到86.1%和75.9%饲料用粮消费的稳步增长2009/2010年度饲料粮需求占三大粮食品种消费总量的27.4%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工业用粮占三大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4.6%在中国,生产1公斤普通白酒大约需要粮食2-3公斤,而酿造1公斤茅台或五粮液这样的高档白酒则需要消耗近5公斤粮食种子用粮需求数量及其在粮食需求总量中的比重稳中略降2009/2010年度种子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比例最小,只有1.7%粮食消费品种稻谷仍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品种和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大米消费在人均细粮消费中占60%以上稻谷饲料用量下降幅度更大,致使稻谷的总消费量持续下降玉米、大豆的消费量的需求呈现规模和比重双增的态势玉米消费自90年代中期超越小麦后一直是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二大品种粮食进出口情况我国粮食贸易量增大,同时贸易量波动也比较大自1980年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7年谷物进口量为155万吨,仅占粮食进口量的4.8%伴随谷物进口的回落,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2007年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为1996年进口量的27.8倍,占粮食进口量的95%玉米已经取代大米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粮食品种。到200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639万吨,占当年出口量的73.8%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粮食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但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2009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据预测,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工业用粮需求趋于平缓。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加。2020年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粮食安全问题隐患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占用耕地200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3亩,2005年下降到1.4亩,2007年底,这一数字仅为1.38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0%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不好全国大于陡坡的耕地有近9000万亩(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9%沿海和中部省份耕地面积减少较快灌溉水源短缺、水质恶化人均水资源不足,灌溉水源短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生产1吨小麦需要150吨水,大米2659吨,玉米450吨,大豆2300吨,平均生产1吨谷物需要耗费约1000吨水资源。照此估算,我国年产万亿斤粮食,需耗费的水资源多达5000亿吨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加剧农业用水紧张。2004年-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由5548亿立方米增加到5910亿立方米,增长了6.5%,但是农业用水占比却由64.6%下降到61.9%,而工业用水占比由22.2%上升到了24.1%水资源分配不均,地下水开采过度在过去10年中,增产最多的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东等5省,恰好全部处于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北方地区,5省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66%、32%、67%和22%。河南和山东两省的情况最为糟糕,两省供水总量中,依靠地下水的部分已经分别占到了60%和46%。辽宁情况不容乐观,该省地下水占供水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7%。相反,在过去10年中粮食产量下降最快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等6省,多数处于南方的沿海地区,6省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88%、93%、147%、34%和157%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诱发的自然灾害等问题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农业更为脆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到2020年全球农业产量预计降低16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受的影响会更大。不仅如此,气候变化还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来50年至80年使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我国极端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冰雪灾害,涉及湖南、安徽、江西等多个省市;2008年冬季至2009年春天,我国北方主要产麦区又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严重干旱,2008年11月1日以后近百天时间,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降水不足一毫米,北京连续111天无降水,成为全国范围内连续无降水日最长的地区;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旱情持续半年之久,5000万人口受灾今年以来,由于近7个月降水量持续偏少,传统的丰水省份、稻谷主产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相继爆发严重旱灾,仅湖南省受旱农田面积就接近1900万亩,约占耕地总数的31%,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0亿元旱涝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从旱涝灾害受灾、成灾面积来看,1980-2009年间,除2008年旱涝灾害成灾、受灾面积占比在46%左右外,其余年份我国旱涝灾害成灾、受灾面积占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的比重均在68%以上从受灾、成灾面积占比看,东北、西南地区的旱情灾情呈明显的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呈减少趋势;从成灾率看,东北、西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等六个区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粮食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看,主要因素之一是自然灾难据统计,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0%。我国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亿亩左右,因干旱损失的粮食产出约300亿公斤,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粮食单产与受灾比重弹性系数达到-0.21,即受灾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就会下降0.21个百分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测算,每1亿元灌溉投资可增加灌溉面积1.56万hm2,每增加1万hm2灌溉面积可使粮食产量增加3.1万吨,因此每1亿元灌溉投资可增加粮食产量4.836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基建投资数额大幅增长,到2009年增长307倍,但水利基建投资额在全国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却呈下滑趋势,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下降到2009年的1.9%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劳动力加快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农田水利投工量由120亿工日/年锐减至20亿工日/年,降幅达到83.3%生产成本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长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3%,比上年涨幅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前者涨幅高于后者近6个百分点,使种植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种粮效益偏低,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冲抵了农民从惠农政策中得到的好处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大量耕地抛荒据统计分析,到2007年10月,全国抛荒耕地达9000万亩左右,数字十分惊人新闻:广东种粮的比较效益与其他作物即使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每亩耕地的种粮效益也才两三百元目前,广东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蚕桑等主要园艺作物的面积虽然只占全省农作物面积的30%到40%,但是产值却占了种植业产值的60%,在一些经济作物经营得比较好的地方,每亩纯收入过万元的情况并不少见科技支撑不强、服务体系薄弱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根据有关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提高到2007年的48%。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则更为突出。1984―2007年间,生产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早稻和中籼稻分别为70.6%和71.8%,玉米和晚稻约为60%,小麦和粳稻分别为42.1%和44%发达国家农业增长的80%、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0%都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仍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战略型农业科学家不多,直接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专家还不能满足需要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有的科研项目缺乏有效分工与协作,浪费了科技资源,降低了创新效率,影响农业科技发挥整体效力人口基数大、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我国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净增长状态2009年我国人口比2008年增加672万人,全国总人口达到13.35亿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6亿,2020年为14.5亿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转移据估计,每年有逾1400万人转移到城市。2009年城市化率达46.6%,比2008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1519万人截止2009年底,我国有近2.3亿农民进城务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渐趋多元化从世界粮食消费经验来看,人们膳食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的过程,伴随着粮食等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20年,我国人民的膳食营养结构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接近亚洲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膳食营养结构和水平:人均每日供给热能基本维持在2600大卡,人均每日供给蛋白质8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接近50%,人均每日供给脂肪78克,动物性脂肪占35%生物燃料兴起、加剧全球粮食短缺以美同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推行以生物能源部分替代石油能源的政策,使传统的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平添变数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在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技术条件下具有较大差异,对粮食净出口国和粮食净进口国、粮食消费者和粮食净供给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粮食生产率没有同步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过快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与人争粮、与畜争食”的问题美国《2007能源法案》设定了可再生能源强制使用量:2008年为85亿加仑,2009年为105亿加仑,2010年为120亿加仑,此后5年每年递增5亿加仑,到2015年达到150亿加仑。2016年以后,开始增加新型生物燃料(如纤维素乙醇等)使用量,每年递增30亿加仑,到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欧盟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20%,生物燃料的比例达到10%。德国确定的目标是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50%,生物燃料的比例到2015年达到8%,2020年达到17%生物能源对于世界粮食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 粮食价格能源化据IFPRI(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预测,假定石油价格保持高位,到202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41%,油料(包括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种子)的价格将上涨76%,小麦价格将上涨30%IFPRI认为,主食食品的实际价格每上涨1%,世界范围内粮食不安全人数将增加1600万人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负的外溢效应,特别是给这些国家的穷人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和挑战加剧粮食作物品种之间以及粮食作物与能源作物对农业资源的竞争美国生物质能源的原料以玉米为主。玉米是其第一大作物,其常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占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的20%左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和消费地区,其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菜籽油,2009年占到生物柴油原料总量的70%。油菜籽是欧洲最大的油料作物,年产量占世界的1/3。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其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以甘蔗为主。巴西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