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_第1页
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_第2页
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_第3页
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_第4页
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时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讨论、探讨、研究,取得问题的解决。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因此,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抓住时机,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创造旧知识能解决新问题的情境,或在观察演示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抓住100以内不退位减法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两个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不同点作为衔接点。新课前,出示两组口算题,第一组28-3=?46-5=?……第二组15-7=?12-6=?……让学生自己说出结果,又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提出这两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35-7=?同时问,个位上的5-7不够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索新的问题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二、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从思路受阻到另找捷径,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切中要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思维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突破思路的重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习,能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示一道题25×36,问:“同学们,谁能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积?”学生摇头表示不能。我立刻写出积是900。接着又写出算式25×44,说:“这道题我也能很快说出答案。”接着写上1100。学生说:“老师好棒,你是怎么算的,教教我们吧!”这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给学生做了适当的提醒:“同学们都有好朋友是不是?”学生回答:“有”。“那在乘法中,25有没有朋友?”学生马上说:“在乘法中25和4是好朋友,因为4乘25得100。”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点拨:这个好朋友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于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探寻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的秘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方法:因为36和44都有因数4,并以此拓展开来,让学生再去探寻其余的简便算法。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学伊始,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是指学生较难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加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最好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中提出,在矛盾冲突中提出,使问题的提出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准备,使问题本身具有动机功能,变“教师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望,自主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圆形的?”学生回答:“钟、车轮……”教师用设疑的方法提问:“有些物体的形状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比如窗户框,它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车轮也做成是长方形的,可以吗?”学生认为长方形有棱角,车子走不动,教师马上追问:“椭圆形(像鸡蛋样子)没有棱角,那么,车轮能做成椭圆形的吗?”引起学生的争议,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验证,紧接着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样,把学生引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中,同时导出课题,让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望,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去。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教师在上新课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一种是旧知识的深入,一种是了解或解决日常生活的某一类问题。而且小学数学多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带着“问题”的心理参与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教师经常以课前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动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来全面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我就结合班上要进行数学课小助手选举,作为数学教学题材,从中蕴含了“统计”在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首先我说:“咱们班的宏伟同学由于在班上同时担任了好几个职务,非常忙,因此老师征得他的同意后,决定不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这节课我们就从现任的8个数学小组长中选一个来担任数学课代表。”(课前把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但是,总共8个数学小组长,我们选谁最合适呢?怎么选才公平?”“投票后又该怎么办呢?”学生:“投票之后,再统计出谁的票数最多,谁就是我们新的科代表。”于是就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教学之中进入教学,由于“科代表”本身就是非常关注的一件事,因此,一开始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很自然地把选举和统计联系起来,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学生的思维进入了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与体会。一、从学科渗透中创设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数学情境不能只涉及数学课本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渗透,加强数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使各学科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合意识与整合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和自己一起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学生在疑惑中背诵完之后,教师再指着地图中的白帝城与江陵问学生,“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是否是准确数字,如果不是,其实际距离是多少。学生都知道前者是夸张的写法,对后者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个实际距离和本节课的内容――比例尺有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根据它,可以计算得出上述的实际距离是312千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比例尺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还使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语文、社会等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整合思维的充分发展。二、从有趣素材的捕捉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有趣素材,以“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当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下面的信息:2004年8月22日,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张怡宁以4∶0的成绩战胜朝鲜选手金香美,勇夺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的第100枚金牌。四局的比分分别是11∶8,11∶7,11∶2和11∶2。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体育比赛是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因此,看到这条信息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这条信息中的“∶”与我们学习的“比”相同吗?请说明理由。让学生把他们很感兴趣的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学习中的“比”相比较,真可谓趣上加趣,妙趣横生。因此,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以上情境教学,学生不但对“比”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三、把创设情境与创设活动平台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点,给学生创设活动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教师让学生只用一把米尺,帮自己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组学生讨论怎么画,并比较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学生兴趣高涨,热烈讨论……以上教学情境,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个活动,给各组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积极创新的平台。各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这种分组合作,创设情景的画圆活动,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点滴体会。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就一定会提炼出更多、更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使数学教学改革更上一个新台阶。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企业用工1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2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4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5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6经济补偿金可导致支付经济补偿金情形1、拖欠工资9、无过失辞退(代通知金员工工伤,医疗期满安排工作,无2、单位提出协商解除法从事工作不能胜任工作,培训后仍无法胜任3、未办社保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无法履行合同,亦未对变更达成协议4、依法裁员单方面变岗变薪6、破产、公司解散等7、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费8、拒不提供岗位经济补偿金7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8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经济补偿金9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0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1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2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4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5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6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7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8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19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0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1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2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4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5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6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7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8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29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0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1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2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4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5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6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7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8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39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40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时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讨论、探讨、研究,取得问题的解决。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因此,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抓住时机,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创造旧知识能解决新问题的情境,或在观察演示时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二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抓住100以内不退位减法与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两个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不同点作为衔接点。新课前,出示两组口算题,第一组28-3=?46-5=?……第二组15-7=?12-6=?……让学生自己说出结果,又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提出这两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35-7=?同时问,个位上的5-7不够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探索新的问题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二、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启发式教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思考,从思路受阻到另找捷径,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切中要害,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思维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突破思路的重困,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习,能自己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乘法的简便算法。我先出示一道题25×36,问:“同学们,谁能口算出这道算式的积?”学生摇头表示不能。我立刻写出积是900。接着又写出算式25×44,说:“这道题我也能很快说出答案。”接着写上1100。学生说:“老师好棒,你是怎么算的,教教我们吧!”这时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给学生做了适当的提醒:“同学们都有好朋友是不是?”学生回答:“有”。“那在乘法中,25有没有朋友?”学生马上说:“在乘法中25和4是好朋友,因为4乘25得100。”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点拨:这个好朋友在另一个因数中能找到吗?于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探寻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的秘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归纳出口算方法:因为36和44都有因数4,并以此拓展开来,让学生再去探寻其余的简便算法。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欲望问题意识是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学伊始,教师要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是指学生较难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加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最好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中提出,在矛盾冲突中提出,使问题的提出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准备,使问题本身具有动机功能,变“教师要教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望,自主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圆形的?”学生回答:“钟、车轮……”教师用设疑的方法提问:“有些物体的形状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比如窗户框,它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车轮也做成是长方形的,可以吗?”学生认为长方形有棱角,车子走不动,教师马上追问:“椭圆形(像鸡蛋样子)没有棱角,那么,车轮能做成椭圆形的吗?”引起学生的争议,然后通过动画演示验证,紧接着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样,把学生引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教学情境中,同时导出课题,让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望,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去。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教师在上新课时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一种是旧知识的深入,一种是了解或解决日常生活的某一类问题。而且小学数学多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带着“问题”的心理参与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教师经常以课前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驱动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目的,并以此来全面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统计”,我就结合班上要进行数学课小助手选举,作为数学教学题材,从中蕴含了“统计”在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首先我说:“咱们班的宏伟同学由于在班上同时担任了好几个职务,非常忙,因此老师征得他的同意后,决定不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这节课我们就从现任的8个数学小组长中选一个来担任数学课代表。”(课前把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但是,总共8个数学小组长,我们选谁最合适呢?怎么选才公平?”“投票后又该怎么办呢?”学生:“投票之后,再统计出谁的票数最多,谁就是我们新的科代表。”于是就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教学之中进入教学,由于“科代表”本身就是非常关注的一件事,因此,一开始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很自然地把选举和统计联系起来,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学生的思维进入了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好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做法与体会。一、从学科渗透中创设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数学情境不能只涉及数学课本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渗透,加强数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使各学科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合意识与整合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和自己一起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学生在疑惑中背诵完之后,教师再指着地图中的白帝城与江陵问学生,“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千里”是否是准确数字,如果不是,其实际距离是多少。学生都知道前者是夸张的写法,对后者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这个实际距离和本节课的内容――比例尺有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根据它,可以计算得出上述的实际距离是312千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比例尺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还使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语文、社会等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整合思维的充分发展。二、从有趣素材的捕捉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有趣素材,以“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习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当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下面的信息:2004年8月22日,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张怡宁以4∶0的成绩战胜朝鲜选手金香美,勇夺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的第100枚金牌。四局的比分分别是11∶8,11∶7,11∶2和11∶2。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体育比赛是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因此,看到这条信息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这条信息中的“∶”与我们学习的“比”相同吗?请说明理由。让学生把他们很感兴趣的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学习中的“比”相比较,真可谓趣上加趣,妙趣横生。因此,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以上情境教学,学生不但对“比”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程度地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三、把创设情境与创设活动平台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点,给学生创设活动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圆的画法》时,教师让学生只用一把米尺,帮自己画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组学生讨论怎么画,并比较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学生兴趣高涨,热烈讨论……以上教学情境,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个活动,给各组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积极创新的平台。各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这种分组合作,创设情景的画圆活动,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点滴体会。只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就一定会提炼出更多、更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使数学教学改革更上一个新台阶。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企业用工41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42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43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44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45企业用工法律风险防范课件46经济补偿金可导致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