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先待后文化自觉课件_第1页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课件_第2页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课件_第3页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课件_第4页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理念一探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理念一探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守先待后文化自觉祖国大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裂确有其中国特色,我们的大学对此难辞其咎,大学制度值得进展彻底的反思。弥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裂缝、增进它们的整合,需一个软件和一个硬件。软件指的是大学理念,硬件指的是政治安排。守先待后文化自觉祖国大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裂确有其中国特一、文化的失重60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出现了极不合时代潮流的状况,其最显著的弊病即文化的失重。所谓“文化失重〞,特指全能主义政治制度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失去自身的特性,顺从、依附于自身学术以外的政治生态圈、经济生态圈,难以形成良性的学术文化生态圈。一、文化的失重60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出现了极不合时代潮流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个别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而是我们的政治制度、学术体制、科技政策、评价机制背离真正的学术精神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缺少真正的“学术理念〞。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个别人的道德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上以兴趣和好奇带动研究的精神、不媚俗的精神、不苟且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尊重前人和时贤的精神,我们一样都不具备。我们能够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研究我们衷爱的课题吗?我们能够做到竺可祯先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吗?我们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吗?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上以兴趣和好奇带动研究的精神、不媚俗的精神一、文化的失重50多年来,中国的大学以褊狭的情怀、专制的体制、专制的文化、依附的精神而傲然独立,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大学建立开展的大道。一、文化的失重50多年来,中国的大学以褊狭的情怀、专制的体制一、文化的失重哈佛大学理工科毕业生须修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8门课程的学分,方能合格。360年来,哈佛大学诞生过6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必然有一套软件和与之匹配的硬件。如果给它命名,软件的名子叫做“大学理念〞,硬件就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一、文化的失重哈佛大学理工科毕业生须修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8一、文化的失重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采用现代大学理念,注重古今汇通、文理汇通、中西汇通,这种通识教育模式为人才辈出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一、文化的失重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一、文化的失重中文学系文学组第一年必修课程:国文〔今称大学语文〕、英文〔第一年〕;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二科中选取一科〕;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三科中选一科〕;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四科中选取一科〕;其它人文学科,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中文系一样,为学生开设理科必修课一学年,第一学年不分系,理科与文科所学内容一样或近似。一、文化的失重中文学系文学组第一年必修课程:一、文化的失重民国年间的学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人文学者多具科学情怀,自然科学家拥有人文情怀。他们不畏困难,培养了大批品格纯粹、富有学养的人才。一、文化的失重民国年间的学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人文学者多具科一、文化的失重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清华大学充满着“从游之乐〞,注重古今汇通、中西汇通、文理汇通,在这样的大学理念指导下,钱中书、吴晗、曹禺、钱伟长、钱三强……一代大师鱼贯而出。一、文化的失重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名言:“学校犹水也一、文化的失重据虞昊、黄延复先生估计,从1925年〔叶企孙先生返校任教〕到1940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入学的物理系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清华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前称呼“学部委员〞〕和同等称号的就达22人之多。一、文化的失重据虞昊、黄延复先生估计,从1925年〔叶企孙先一、文化的失重他们是:王淦昌、周同庆、龚祖同、赵九章、傅承义、王竹溪、翁文波、张宗燧、钱伟长、彭桓武、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葛庭燧、秦馨菱、张恩虬、胡宁、陈芳允、李整武、林家翘〔美国科学院院士〕、戴振铎〔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一、文化的失重他们是:王淦昌、周同庆、龚祖同、赵九章、傅承义一、文化的失重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统计,从192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场招新生到1940年〔1936级〕,共计有毕业生82人,1/4强的清华物理毕业生获得院士荣誉,比例之高,当为罕见。一、文化的失重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统计,从1925年清华大一、文化的失重在体制和独立性上,我们的大学已是今非昔比了,已经行政化了。大学的主事者均由上级指派〔空降〕,毫不顾及学校师生的意愿,大学俨然变成了官场。牛津大学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学校的教授和研究员。大学的实际行政工作由院长主持,校长由各学院轮流选举产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视和工作建议那么由教员大会负责。一、文化的失重在体制和独立性上,我们的大学已是今非昔比了,已一、文化的失重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校院里,知识情怀业已被技术情绪所取代,更遑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在这里“大人〞指的是道德完善之人!“大人之学〞指的是大人修身之学!是使人成为道德完善的人之学!也就是“使人成为道德完善的人〞的规律和道理。一、文化的失重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校院里,知识情怀业已被技术情绪一、文化的失重当年蔡元培先生一再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今天,在我们的大学里“贩卖知识〞、“贩卖文凭〞、“养成资格〞却是大行其道。曾昭奋老先生在“清华园里可读书?〞一文中强调“大学者,非出大官之谓也,出大师之谓也〞。一、文化的失重当年蔡元培先生一再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极目华厦大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但更重大的隐忧那么是国人之心态。治水土流失易,治人心流失难。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导致人心之流失。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极目华厦大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但更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引述?大学?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梅贻琦先生心中存一坚决信念:现代大学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之大任。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引述?大学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华文化乃一种特殊之文化,在它的演化史上,不依赖宗教情怀,但却有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守先待后〞,即我们应正确对待自己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曾深情地写道:“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那么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华文化乃一种特殊之文化,在它的演化史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历史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在亚细亚这片大地上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终使之成为人类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之一。60多年来,一股民族虚无主义的浊流恶浪泛滥成灾,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中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刘国钧先生在?文科教育之精神?一文中深刻指出:“文史哲三门都有是民族精神的泉源,一国文化的精华。要了解一国的文化或其人民之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政治理想,经济构造,以及做人的标准,行为的目的,都有得取径于此。所以他们和国家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文学我们可以培养民族生活的理想,从史学我们可以培殖保护国家的情绪,所以人文科学的影响是博大而深远的。〞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刘国钧先生在?文科教育之精神?一文中深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陈寅恪先生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作之“审查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在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陈寅恪先生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作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

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中国大学欲确立通识教育模式,须建立现代大学精神;欲建立现代大学精神,须具有包容的理念、民主的体制、自由的文化、独立的精神。包容的理念即是蔡元培先生所强调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三、通识教育之途径中国大学欲确立通识教育模式,须建立现代大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开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竺可祯先生都有民胞物与的情怀,以自己的人格光照后人。大学之大正在于有容乃大,哪怕是极冷僻的学问,在大学里也有学者研究,这种研究,纯是出于爱智的天性,而不是由于什么级别的课题。大学不仅仅是培养“有用之用〞的地方,它更应是培养“无用之用〞的场所。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竺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梅贻琦先生早就批判过“只重专门不重通识〞:“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那么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识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识为根底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梅贻琦先生早就批判过“只重专门不重通识〞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今天,我们的大学在外力的干预下显得意志脆弱,在失调的政治生态、异化的经济生态的污染下变得精神茫然,充溢着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行为,大学的师生对自己的学术天职存在某种程度的迷失;神圣的学术殿堂充满着浓厚的工具理性和商贾气氛。三、通识教育之途径今天,我们的大学在外力的干预下显得意志脆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民主的体制〞之理论根底即“大师论〞,具体表达为教授治校。1949年以后,大学办成了机关,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全是在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整肃教授,1957年的反右运动更是独步一时,使士气荡然无存。中国大学始终是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其组织机构类似政府的组织机构,其制度的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民主的体制〞之理论根底即“大师论〞,具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自由的文化〞意在使莘莘学子就其性情,选择适宜的大学,切己的科目。它所要求的硬件是学分制、选修课、必修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通识教育之途径“自由的文化〞意在使莘莘学子就其性情,选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张中行老先生幽默说到:“……学术空气就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往书堆里钻,希望过些时候,能够从里边找出点名堂来。即如我这无能且杂务不少的学生,也就不得不钻图书馆,翻看书库中那些乱七八糟的,由正经正史,直到诗话词话之类。〞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张中行老先生幽默说到:“……学术空气就形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它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与学习自由等。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蔡元培先生那么把学术自由作为自己“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办学方针的内在要求。德国教育之父威廉·玛·洪堡提倡的“尊重自由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和学习自由〞成为现代大学的根本原那么。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它包括教学自由、研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蔡元培在谈到学术自由时指出:“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那么……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三、通识教育之途径蔡元培在谈到学术自由时指出:“大学以思想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蔡元培说:“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只有从学术方面努力,提高我们的科学知识,更进一步对世界做一种新的奉献,这些都是不能不首先属望于一般青年学生的。〞三、通识教育之途径蔡元培说:“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洪堡的思想:“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理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那么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说:“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洪堡的思想:“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理念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独立的精神〞旨在强调大学应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大学管理应该民主化,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保障民主程序的公正。蔡元培基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大学理念,提出了“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并将之作为保障“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等得以实现的根本制度。三、通识教育之途径“独立的精神〞旨在强调大学应在精神上保持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1922年,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说:“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教会的影响。〞“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三、通识教育之途径1922年,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大学自治是指允许大学自我统治而最小程度地承受外力强制的一种权力。包括以下的含义:第一,大学自治是大学的内部权力。第二,大学自治的内容包括学校开展规划、教学与研究、内部财政、人事、招生考试等五个方面的自我决策与自我管理。第三,大学自治是指大学内部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享有自由的权力,即尽可能小地受到外界干预的权力。大学自治的核心是“教授治校〞和“学术权威〞。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大学自治是指允许大学自我统治而最小程度地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独立的精神是大学的根本属性、社会地位及其社会“边界〞,是大学在“确证〞自身之为大学方面的一种“戒备〞和努力。中国的大学承载着太多的政治功能,依附于行政权力,后来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转而依附于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独立精神显然无从表达。三、通识教育之途径独立的精神是大学的根本属性、社会地位及其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理念一探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现代大学理念一探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守先待后文化自觉祖国大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裂确有其中国特色,我们的大学对此难辞其咎,大学制度值得进展彻底的反思。弥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裂缝、增进它们的整合,需一个软件和一个硬件。软件指的是大学理念,硬件指的是政治安排。守先待后文化自觉祖国大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裂确有其中国特一、文化的失重60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出现了极不合时代潮流的状况,其最显著的弊病即文化的失重。所谓“文化失重〞,特指全能主义政治制度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失去自身的特性,顺从、依附于自身学术以外的政治生态圈、经济生态圈,难以形成良性的学术文化生态圈。一、文化的失重60年来,中国大学教育体系出现了极不合时代潮流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个别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而是我们的政治制度、学术体制、科技政策、评价机制背离真正的学术精神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缺少真正的“学术理念〞。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大行其道早已不是个别人的道德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上以兴趣和好奇带动研究的精神、不媚俗的精神、不苟且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尊重前人和时贤的精神,我们一样都不具备。我们能够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研究我们衷爱的课题吗?我们能够做到竺可祯先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吗?我们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吗?一、文化的失重学术上以兴趣和好奇带动研究的精神、不媚俗的精神一、文化的失重50多年来,中国的大学以褊狭的情怀、专制的体制、专制的文化、依附的精神而傲然独立,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大学建立开展的大道。一、文化的失重50多年来,中国的大学以褊狭的情怀、专制的体制一、文化的失重哈佛大学理工科毕业生须修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8门课程的学分,方能合格。360年来,哈佛大学诞生过6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必然有一套软件和与之匹配的硬件。如果给它命名,软件的名子叫做“大学理念〞,硬件就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一、文化的失重哈佛大学理工科毕业生须修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8一、文化的失重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采用现代大学理念,注重古今汇通、文理汇通、中西汇通,这种通识教育模式为人才辈出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一、文化的失重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一、文化的失重中文学系文学组第一年必修课程:国文〔今称大学语文〕、英文〔第一年〕;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二科中选取一科〕;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三科中选一科〕;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四科中选取一科〕;其它人文学科,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和中文系一样,为学生开设理科必修课一学年,第一学年不分系,理科与文科所学内容一样或近似。一、文化的失重中文学系文学组第一年必修课程:一、文化的失重民国年间的学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人文学者多具科学情怀,自然科学家拥有人文情怀。他们不畏困难,培养了大批品格纯粹、富有学养的人才。一、文化的失重民国年间的学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人文学者多具科一、文化的失重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名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清华大学充满着“从游之乐〞,注重古今汇通、中西汇通、文理汇通,在这样的大学理念指导下,钱中书、吴晗、曹禺、钱伟长、钱三强……一代大师鱼贯而出。一、文化的失重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名言:“学校犹水也一、文化的失重据虞昊、黄延复先生估计,从1925年〔叶企孙先生返校任教〕到1940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入学的物理系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清华物理系毕业生中,后来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前称呼“学部委员〞〕和同等称号的就达22人之多。一、文化的失重据虞昊、黄延复先生估计,从1925年〔叶企孙先一、文化的失重他们是:王淦昌、周同庆、龚祖同、赵九章、傅承义、王竹溪、翁文波、张宗燧、钱伟长、彭桓武、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葛庭燧、秦馨菱、张恩虬、胡宁、陈芳允、李整武、林家翘〔美国科学院院士〕、戴振铎〔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一、文化的失重他们是:王淦昌、周同庆、龚祖同、赵九章、傅承义一、文化的失重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统计,从192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场招新生到1940年〔1936级〕,共计有毕业生82人,1/4强的清华物理毕业生获得院士荣誉,比例之高,当为罕见。一、文化的失重据?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统计,从1925年清华大一、文化的失重在体制和独立性上,我们的大学已是今非昔比了,已经行政化了。大学的主事者均由上级指派〔空降〕,毫不顾及学校师生的意愿,大学俨然变成了官场。牛津大学的主要行政人员,均选自学校的教授和研究员。大学的实际行政工作由院长主持,校长由各学院轮流选举产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毕业生组成的大学评议会负责选出每任校长,而实际的行政监视和工作建议那么由教员大会负责。一、文化的失重在体制和独立性上,我们的大学已是今非昔比了,已一、文化的失重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校院里,知识情怀业已被技术情绪所取代,更遑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在这里“大人〞指的是道德完善之人!“大人之学〞指的是大人修身之学!是使人成为道德完善的人之学!也就是“使人成为道德完善的人〞的规律和道理。一、文化的失重在当代我国的大学校院里,知识情怀业已被技术情绪一、文化的失重当年蔡元培先生一再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今天,在我们的大学里“贩卖知识〞、“贩卖文凭〞、“养成资格〞却是大行其道。曾昭奋老先生在“清华园里可读书?〞一文中强调“大学者,非出大官之谓也,出大师之谓也〞。一、文化的失重当年蔡元培先生一再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极目华厦大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但更重大的隐忧那么是国人之心态。治水土流失易,治人心流失难。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导致人心之流失。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极目华厦大地,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但更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引述?大学?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梅贻琦先生心中存一坚决信念:现代大学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之大任。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引述?大学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华文化乃一种特殊之文化,在它的演化史上,不依赖宗教情怀,但却有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守先待后〞,即我们应正确对待自己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曾深情地写道:“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那么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华文化乃一种特殊之文化,在它的演化史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中华民族是唯一一个历史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在亚细亚这片大地上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终使之成为人类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方之一。60多年来,一股民族虚无主义的浊流恶浪泛滥成灾,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中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刘国钧先生在?文科教育之精神?一文中深刻指出:“文史哲三门都有是民族精神的泉源,一国文化的精华。要了解一国的文化或其人民之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政治理想,经济构造,以及做人的标准,行为的目的,都有得取径于此。所以他们和国家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文学我们可以培养民族生活的理想,从史学我们可以培殖保护国家的情绪,所以人文科学的影响是博大而深远的。〞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刘国钧先生在?文科教育之精神?一文中深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陈寅恪先生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作之“审查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在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陈寅恪先生为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所作守先待后文化自觉

一、文化的失重二、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

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守先待后文化自觉一、文化的失重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中国大学欲确立通识教育模式,须建立现代大学精神;欲建立现代大学精神,须具有包容的理念、民主的体制、自由的文化、独立的精神。包容的理念即是蔡元培先生所强调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三、通识教育之途径中国大学欲确立通识教育模式,须建立现代大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开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竺可祯先生都有民胞物与的情怀,以自己的人格光照后人。大学之大正在于有容乃大,哪怕是极冷僻的学问,在大学里也有学者研究,这种研究,纯是出于爱智的天性,而不是由于什么级别的课题。大学不仅仅是培养“有用之用〞的地方,它更应是培养“无用之用〞的场所。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梅贻琦先生、竺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梅贻琦先生早就批判过“只重专门不重通识〞:“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那么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识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识为根底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梅贻琦先生早就批判过“只重专门不重通识〞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今天,我们的大学在外力的干预下显得意志脆弱,在失调的政治生态、异化的经济生态的污染下变得精神茫然,充溢着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行为,大学的师生对自己的学术天职存在某种程度的迷失;神圣的学术殿堂充满着浓厚的工具理性和商贾气氛。三、通识教育之途径今天,我们的大学在外力的干预下显得意志脆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民主的体制〞之理论根底即“大师论〞,具体表达为教授治校。1949年以后,大学办成了机关,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全是在党委的一元化领导下,整肃教授,1957年的反右运动更是独步一时,使士气荡然无存。中国大学始终是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其组织机构类似政府的组织机构,其制度的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三、通识教育之途径“民主的体制〞之理论根底即“大师论〞,具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自由的文化〞意在使莘莘学子就其性情,选择适宜的大学,切己的科目。它所要求的硬件是学分制、选修课、必修课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通识教育之途径“自由的文化〞意在使莘莘学子就其性情,选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张中行老先生幽默说到:“……学术空气就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人往书堆里钻,希望过些时候,能够从里边找出点名堂来。即如我这无能且杂务不少的学生,也就不得不钻图书馆,翻看书库中那些乱七八糟的,由正经正史,直到诗话词话之类。〞三、通识教育之途径张中行老先生幽默说到:“……学术空气就形三、通识教育之途径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它包括教学自由、研究自由与学习自由等。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蔡元培先生那么把学术自由作为自己“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办学方针的内在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