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_第1页
历史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_第2页
历史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_第3页
历史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_第4页
历史非选择题 高三历史(通用版)三轮冲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解非选择题?历史主观题(非选择题,包括学科综合题、开放性试题、选修模块试题三种题型)考查的是历史认知的深度(不是重复已知才能称为主观),目的是借助已知获取新知,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路径、方法和质量(包括历史思维的视野、层次等)。主观题的基本形式为小切口、大跨度——在一个明确的立意基础上,用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的时空联系,为考生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景——从已知的知识出发去探求并获取新的认知(即考试中心提出的内容改革: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运用学科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2

概括列举分析用简练语言描述历史现象,如概括背景、措施、特点、意义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举出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列举措施等,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历史表层到深层次地描述其本质,如分析特征、目的、原因等,考查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能力指出比较阐述提取材料信息描述历史现象,如指出目的、特征等,考查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描述其异同,如比较原因、特征、作用等,考查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能力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如阐述背景、过程、影响等,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说明提取历史深层次的认识,如说明经验、教训、启发等,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评述(析)评价(论)历史现象+分析原因+影响(评价),考查历史叙述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历史现象,考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聚焦四大能力,理顺解题方法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规范表达能力(一)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1.从文字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1)先分好层(根据标点符号和语义)(2)再找关键词(定主旨)(3)最后概括(抽象本质,寻找上位概念,实在有难度可提炼主谓宾、动宾)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粮食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武汉2021.9)17.【宋代书院与传统教育】(14分)材料一中国书院教育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两宋是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可靠史料,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55位,大多是学派首领、著名学者和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做了应天书院的主持人。他明确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确定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之目标,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精英辈出。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不仅吸引了四方生徒来此求学,更会聚了众多名儒来此山村幽静之地开坛讲学。二程在此讲学十年,司马光的经典名著《资治通鉴》(第9~21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181年,白鹿洞书院邀请陆九渊讲座,演讲之成功竞让听众泪崩。在宋代,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了,并没有诞生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书院,这是非常可惜的。——摘编自刘道玉《论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复兴》材料二宋代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其独特的教育和管理形式存活于科举和官学盛行的封建社会体系中,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作为教育中心以及学术研究中心,宋代书院的繁荣也带动了理学的兴起。整个宋代理学的发展几乎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理学大师,如我们熟知的朱熹、程颐、陆九渊等人。而理学作为一股新兴的思潮,代表了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活跃了整个宋代的学术理论,不仅为宋代学术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整个中国学术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摘编自张晓荣、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宋代书院教育的兴盛。(8分)(1)著名的官员、学者参与;重儒学道统,轻现实需求;学风开放,精英辈出;古代书院教育的巅峰。(6分,任意3要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评析须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展开:原因: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科举制的完善;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4分,学生从政治、经济、科技任答两个方面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影响:推动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作出了贡献;对后世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任答2要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从统计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1)统计表纵向比较看趋势横向比较看差异关注总体与个体数据计算(加、减、除)能看出隐性信息(“总体”意识,“率”的意识,程度意识)(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3.从图像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1)地图注意方位、图例关注特殊信息(文字信息)注意宏观与微观(远观与近看)(2)图片关注图片特殊景物、文字关注题干文字关注景物之间的关系示例1: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轴由南北走向(运河沿线)转为向东(沿海、沿江)拓展。示例2特征:清代后期,上海城市地位崛起(上海从一般城市崛起为区域中心城市)其他角度: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化特征;清代,长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受经济带影响;清代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镇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

(2014·山东高考·48)(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图14、15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41945年的德国图151948年的德国(1)分别说明图14、15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概括指出图15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1)原因:图14: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15: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2)影响: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2021海南2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种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2018全国Ⅰ卷第31题)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2013年北京卷第23题)图10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二)分析历史问题背景、原因、条件表现(概况)、历程、趋势、特点(比较异同)作用、影响、意义认识、评述、评价(设问动词:分析、简析、简述、概括、归纳、理解、概述、说明、指出......)类别一原因、背景、条件类方式一: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方式二:从事件涉及对象的角度逐一分析(我你他们)方式三:从横向、纵向|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和模板历史背景是对事件起作用的社会现实,包括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背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回答的时候必须注意进行时空联系。何为背景?如何回答历史背景类题目?此处提供四种方式,仅供参考,答题时可综合运用,不能互相排斥。方式一: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锁定时空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018年全国Ⅱ卷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十年文革使科技事业受到沉重破坏;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材料)外交环境日益改善(中美、中日),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国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际)高考制度的恢复(输送人才)双百方针的恢复方式一: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材料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曾师从王阳明门徒季本,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徐渭一生科场不顺,贫困潦倒,但诗文书画皆精。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徐渭还是公认的南杂剧代表作家,创作的《四声猿》等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当时,北曲、南戏并存。他认为北曲多为“马上之音”“杀伐之声”;对南戏则赞誉颇多,认为尽管多为市井之声,却“句句都是本色语”。对于南戏中的昆山腔,他认为“听之最足荡人”。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简述徐渭在文学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6分)2021年广东卷方式一: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答案: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盛行;

明末思想的活跃;

心学的盛行;方式二:从事件涉及对象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020年全国Ⅰ卷以中国和民主德国为例——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

中国和民主德国关系变化的原因涉及中国、民主德国两个主题,还涉及一个隐藏的主体——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离不开世界局势)。中国民主德国世界方式二:从事件涉及对象的角度逐一分析中国实行一边倒,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封锁中国民主德国紧跟苏联,建国初和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友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和中国关系冷淡美苏冷战;两极格局方式三:从横向、纵向/主观、客观等角度进行分析即联系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同时代历史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同方式一。即联系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前代因素(受到此前哪些历史因素的影响)。纵向的时空联系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历史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的主观原因起到重要作用(非决定作用)。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2014年全国Ⅰ卷特点:具备一定实用性;以传统科技为主;多总结,少创造。方式三:从横向、纵向/主观、客观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如果横向罗列明清时代背景,结果如何呢?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商品经济繁荣;闭关锁国。思想文化:早期启蒙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2014年全国Ⅰ卷特点:具备一定实用性;以传统科技为主;多总结,少创造。方式三:从横向、纵向/主观、客观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长期积累的结果。(纵向)2、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主观)类别二特点类角度答题术语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如明清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阶级力量(如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近代中国的改革受到西方冲击)。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特点类试题答题语言须简明扼要,一般不必分析说明;答案要点化,并结合分值尽量多分要点,要广度不要深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一般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角度答题术语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兼顾各阶层利益、或具有特定时代目的等。如清末新政本质上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罗斯福新政本质目的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五四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过程过程是否顺利过程曲折;不断完善(呈渐进性);呈上升趋势;发展迅速等形式以何种形式进行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各阶层广泛参与;立法来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计划推动(缺乏计划性)特点类试题答题语言须简明扼要,一般不必分析说明;答案要点化,并结合分值尽量多分要点,要广度不要深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一般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角度答题术语内容涉及面是否广泛、内容最突出的地方内容广泛、措施全面;侧重于……(注重……);对……的继承发展(借鉴……);服务于现实需要;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彻底性;范围包括地域

、领域等涉及领域广(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个领域)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资本主义性质;影响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深远(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后世);效果显著;影响有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特点类试题答题语言须简明扼要,一般不必分析说明;答案要点化,并结合分值尽量多分要点,要广度不要深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特点一般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例题解析材料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危机日趋严重,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救济,国家前途,危险将不堪设想”,开始重视农业问题,农村复兴问题,着手于农业科技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发动了一场农村复兴运动。自1927-1937年间先后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当时的“农村复兴运动”中,来自民间各种自发的行为可谓为农地改革之中坚。当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主的民间团体以及大中职院校,在各地,或与政府合作、或独立建立实验区,从事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乡村建设。——摘编自: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1)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8分)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的高度重视民间力量成为中坚力量内容广泛【2020全国Ⅱ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据《海河志》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8分)例题解析【2020全国Ⅱ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年11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据《海河志》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8分)c重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cc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治理效果显著例题解析表现、历程、趋势、特点(比较异同)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⑧影响:影响深远;“发展、变化”答题词:①从……到……从……到……发展逐渐……不断……由……过渡到……进入……的阶段/时期②使得……变得更加……日益…………越来越……③使得……转移到……促使……和……的分离/融合……发生……的变动类别三影响、作用、意义、评价类一、解题思路和技巧第一种方式:从对事物本身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再扩展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政治影响政治影响=阶级+政权更替+政治格局+制度、政策调整+民族关系等经济影响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思想文化影响思想文化影响=思想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悟等)+文化影响(艺术、科技、文学、风俗等)第一种方式:从对事物本身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再扩展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政治影响政治影响=阶级+政权更替+政治格局+制度、政策调整+民族关系等经济影响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思想文化影响思想文化影响=思想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悟等)+文化影响(艺术、科技、文学、风俗等)如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巴黎公社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如三次王朝战争使德国走向统一。如工业革命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如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如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如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重化工业的比重,降低了轻纺工业的比重。如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如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纲常伦理,解放人的思想。如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的兴盛、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请从对货币本身的影响分析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开启新的货币体系ccccc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便利了货币的流通(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请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经济上: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稳定民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第二种方式: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不再是相互孤立,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出现,在对本国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对整个世界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对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造成双重影响。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莱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9分)国内: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际: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对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种方式:从当时及后世两方面来分析。许多历史事件不止对当时(可参照前面多角度来分析)产生深远影响,还会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如罗马法对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影响、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作答时表达方式为:对后世的×××(写具体点)产生深远影响。材料

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ccccccc后世:重视法律的思想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当时:加强中央集权

保障军队兵源当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当时: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从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第四种方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评价一个历史事物一般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答题时要权衡两方面影响哪一方面占据主要地位,答题时分清主次,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如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以消极为主,但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以积极作用为主,但仍存在全盘汉化、抹杀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弊端。第四种方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积极: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消极(局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综合运用【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无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对其本身影响:方便纪年政治影响: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后世影响:后世沿用,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影响: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作用、影响、意义(1)多角度(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当时、长远)(2)多层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发散思维)(湖北2021)19.[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14分)材料一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素》等材料二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2分)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任意一点2分,答对三点及以上6分)(对科学研究本身、对生产关系、对国家实力、对国际格局:我、你、他、们)此类题在答案组织中,一般句式为“...了...”(如促进\推动\提高\强化\阻碍\形成\创立\加速\维护\壮大\打破了...)、“有助于...”“有利于...”、“不利于...”、“对...产生消极\积极影响”、“对...做出...贡献”“为...提供经验\教训\借鉴”等。二、答题术语类别四比较、变化类一、解题思路和技巧1、比较类(相同和不同之处)(1)审清试题类型。按照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三类:类型问题呈现形式求异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与...相比....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变化、特点)?求同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相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异同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型。(2)找准比较角度。对比不同的题目尽量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对比,或者将需要对比的两个对象割裂开来各自阐述,要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一角度进行比较。

一般来说,已经设定了比较点的题目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一般情况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比较:背景从两个比较对象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对比过程如果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可从事件进程来对比(内容、措施、方式)结果失败或成功;成效显著或成效甚微性质、阶级对比分别属于什么性质、代表哪个阶级影响对比影响力的大小、影响方向的差异(3)有序组织答案。在确定比较的角度后,逻辑清晰地组织答案,答题格式一般是:角度1:A……B……角度2:A……B……

如比较“启蒙思想”和“明清进步思想”,可对比如下:背景:启蒙思想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明清进步思想产生于专制制度高度强化的封建社会。阶级:启蒙思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明清进步思想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影响:启蒙思想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明清进步思想影响极小,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第1步:审请试题类型——异同型第2步:找准比较角度:?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方式不同:英国由民众自发,自下而上

中国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形式不同:英国私立教育发达;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工科人才内容相同:都偏重生产技术方面2、变化类什么是变化类历史试题?

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变化类历史试题的三种形式1.前后变化型:即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2.阶段变化型:即分阶段归纳。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3.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变化”类试题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变化?(X分)”“变化”类试题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关系改善)类别五启示类一、解题思路和技巧1、“启示”一词的含义:即我们通过思考,得到一定的启发。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两方面回答。比如:●

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什么启示?(应该怎么做)●

文革告诉我们什么启示?(不应该怎么做)反对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关系要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全球化。2、答题注意问题:(1)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2)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3)从今天认识的角度,强调其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4)符合主流价值观、政治正确(5)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意发挥

目前为止,高考中启示类的题不多。但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强调,需要倍加注意。3、如何利用材料:答案组织要结合材料,那么如何利用材料得出答案?归纳总结材料的做法如果材料的做法是正确的,只需稍加改造就是答案如汉武帝改革的启示是:改革应当顺势而变,适应实际需要。如果材料做法是错的,则反面的东西正面说如大跃进的启示是:经济发展不能未被客观规律,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4、答题语言汇编政治类某一政策或者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中共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符合民主、法治的发展趋势;政治改革要顺势而变,灵活变通(反对模式僵化),稳步推进(反对急于求成);社会变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成功。经济类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顺应某种经济发展趋势(如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等);中西方互相借鉴,根据国情进行体制转型和政策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思想文化类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中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文明外交类外交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要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外交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发展等;要维护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教育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促进教育公平;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转型,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借鉴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经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问题一:缺乏技术装备,要从国外订购问题二:忽视客观实际,急于求成。问题三:缺乏资金问题四: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才成功启示一:技术和资金保障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启示二:现代化要遵循客观规律,稳步发展。启示三: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在曲折中前进。材料

1978年以来,温湿度和防火防盗电子监控、防霉杀虫、机械化修裱等技术和设备在档案事业中已普遍应用。随着社会发展,档案工作已实现了主要为历史研究服务的转向。1982年和1995年,我国先后创办了世界上唯一的国家级档案专业出版机构档案出版社和专业报纸《中国档案报》,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档案宣传精品。早在1980年,我国国家档案局就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并于1996年成为主席国。

——杨冬权《发展、提高、创新——新中国档案事业60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启示。(9分)启示一:应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启示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国家规模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事业的政治基础,应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启示三:应将中国档案事业推向世界,借鉴他国优秀经验。认识、启示、评析、评述、评价

一般从背景、内容(特点)、影响角度作答;

注意辩证作答(积极、消极;进步、局限;正面、负面;主观、客观;整体、局部......)启示类问题一般作为问题的概括升华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要求学生对材料相关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等。启示=思考经验教训(分析问题得与失)+今后怎么做(努力方向)+今后不怎么做(避免消极问题出现)一是紧扣材料主题,不要空谈理论,组织答案具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影响历史解释(认识、评价)的因素:立场不同

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例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时代不同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例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这说明(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占有史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20世纪之前,人们一直对《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持怀疑态度,认为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