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_第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_第2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_第3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_第4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5《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要求第一部分说明一、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货币银行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大专水平的课程,是电大金融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财经学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也是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

1、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或教材的衔接

货币银行学的先修课,应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史、世界金融史、中国金融史等课程。

为了完成本课程108学时教学计划,除了学习货币银行学之外,还需选用唐旭教授等著《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整个学习过程将和货币银行学结合起来。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电视学时18,计6个学分。

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7个单元,共12章,各单元的内容可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导言

第二单元:货币与信用(1,2,3章);

第三单元:金融市场(4章);

第四单元:金融机构与业务(5,6,7章);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8章)

第六单元:金融总量与宏观调控(9,10,11,12章)。

第七单元:习题练习

各单元(章)的学时安排参见下表:单元教学内容录像学时课内学时各章学时单元学时1导言122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2822第二章信用17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173第四章金融市场2884第五章金融机构及其体系1721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27第七章中央银行175第八章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2776第九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2830第十章通货膨胀17第十一章货币政策27第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87习题课44总计189294注:按教学计划,97级货币银行学为72学时,4学分,98级调整为108学时,6学分。在108学时中,应将16学时安排在《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与现代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

历史的线索: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崐物。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币材: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须具备四个特点;币材沿着历史顺序发展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金、银、铜等作为材料的称为金属货币;金属充当币材采用过两种形式。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三节货币的本质

西方的货币金属说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

西方的货币名目说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通过分析商品,科学地分析了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货币与其他商品是相对立的,是特殊的商品。因此,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还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自身有价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商品价值决定。货币单位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有的技术性规定。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职能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格、商品数量与货币流通次数。

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自货币产生以来,货币贮藏形式也不断发展变化。

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在流通中,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交替发挥作用。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支付手段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是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进行的。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与财富转移手段。第五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

(二)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三)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

(四)自由铸造、限制铸造,即金属货币流通下货币铸造权的规定。

(五)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

(六)准备制度。

货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银单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历史悠久。

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一)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遭到破坏。

(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

我国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属于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管理调控。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

3.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第二章信用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信用及其产生

信用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贫富差别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条件。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融合形成了金融范畴。

第二节信用的历史

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

高利贷之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发展,是由当时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决定的。历史上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第三节现代信用及其作用

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信用关系中的诸方面包括:

(一)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信用关系中的个人通常是资金结余单位。

(二)信用关系的中企业: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

(三)信用关系中的政府:政府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由政府的收支状况决定。

(四)信用关系中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信用媒介。

(五)信用关系中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

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一)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在利润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三)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四)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泡沫经济。

第四节现代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二)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可以流通转让,商品票据主要有期票和汇票两种。

(三)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商业信用的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其具体形式包括:

(一)出口信贷、(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三)政府贷款、(四)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五)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六)国际租赁、(七)直接投资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作用,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2.重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4.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第一节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考察利息的本质,须结合其来源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来源与本质的理论,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无法揭示资本主义利息的真正来源与本质。

(三)中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殖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第二节、利率的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

利率有两种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二)按照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四)按照利率的制定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第三节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关于利率的决定,也有着多种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认为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润率。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供求对比关系,主要有三种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

(一)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等对利率的影响。

(二)政策因素指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影响。

(三)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下的利率状况。

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主要有利润的平均水平,资金的供求状况,物价变动的幅度,国际经济环境与政策性因素等。

(一)利润的平均水平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息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二)资金的供求状况指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使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

(三)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四)国际经济的环境指国际间资金流动、商品竞争、外汇储备量及外资政策都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五)政策性因素指利率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第四节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具有五方面的经济功能,对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调节功能、分配功能、动力功能与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宏现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中。

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包括:

(一)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

(二)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一种利率变动,其它利率随之变化的联动关系;

(三)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过低或过高;

(四)合理的利率结构,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应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

2.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

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

4.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四章金融市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金融市场构成与分类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活动的市场。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者之间融资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地位: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促进资本的集中与转换。

金融市场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

(一)参与者:即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而形成买卖双方的各经济单位。

(二)金融工具:即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一般包括债权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

(三)交易价格: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四)组织方式:即金融市场的交易采用的方式。

金融市场的分类:按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所交易证券的新旧为标准,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转让市场;按交易对象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按地理范围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国际性金融市场等。

第二节金融工具及其价格

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有四个:

(一)期限性:是指一般金融工具有规定的偿还期限。

(二)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转变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三)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四)收益性:是指持有金融工具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

金融工具的种类

(一)商业票据:是由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主要有本票和汇票两种。

(二)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是指新发行的金融工具在发售时的实际价格。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

(二)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

证券行市与股票价格指数

(一)证券行市是指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收益与利率的对比,是收益资本化的典型表现。

(二)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可分为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

第三节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构成与特点: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又称作短期资金市场。主要有三个特点:交易期限短;交易的目的是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所交易的金融工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

(二)短期拆借市场:又叫:通知放款”,主要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短期资金拆借形式。

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是指商业票据的流通及转让市场。主要包括两类:

(一)票据承兑市场:承兑是指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作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二)票据贴现市场: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得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国库券市场的活动包括国库券的发行与转让流通。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CD是在银行定期存款的凭据上注明存款金额、期限、利率、&127;到期持有人提取本金和利息的一种债务凭证。

第四节、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特点: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有四: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收益较高而流动性较差:资金借贷量大;价格变动幅度大。

发行市场(初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其活动围绕着有价证券的发行而开展。

(一)证券种类的选择的标准因发行人或认购人的身份、利益不同而有异。

(二)偿还期限的确定只适用于债券,确定依据主要有:资金投向的需要;未来利率的预测;推销债券的难易程度。

(三)债券还本付息的条件包括还本方式与计息方式。

(四)发售方式的选择一是选择认购人,以决定是私募还是公募;二是选择销售人,以决定是直接发行还是间接发行。

流通市场又叫二级市场,其活动围绕着有价证券的转让流通而展开。

(一)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的投资者外,中介人非常活跃,主要有证券经纪人、证券商和掮客。

(二)组织方式按场所划分,主要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三)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信用交易等。

第五节金融市场管理

金融市场管理的涵义与意义:金融市场管理是指国家(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和有关自律性组织(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各类参与者及他们的融资、交易活动所作的各种规定以及对市场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措施及方法。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健与正常运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金融市场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各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一般有以下三个原则:

(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二)制止背信的原则、(三)禁止欺诈、操纵市场的原则

金融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工具发行的管理;对金融工具转让交易的管理;对证券商的管理

金融市场管理机构:是指专门对金融市场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中央银行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

金融市场管理手段主要有:

(一)经济手段,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政策措施影响金融市场的活动。

(二)法律手段,主要体现在各种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上。

(三)行政手段,主要体现为金融方针、政策、原则、制度、指示、命令、计划等。二、教学要求

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了解金融市场的构要成素与分类方法,理解金融市场的地位与主要功能,掌握直接融资与接融资的特点。

3.了解金融工具的基本特性,掌握主要金融工具的种类,理解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和转让价格的形成,能应用公式计算证券行市,股价指数的收益率。

4.了解货币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各子市场的主要功能与运作。

5.了解资本市场的构成与特点,掌握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主要活动内容。6.理解金融市场管理的涵义与意义,掌握市场管理的原则内容、管理机构与管理手段。第五章金融机构及其体系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银行的产生发展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银行业发展中具有两个特点:

(一)对经济发展在资金上的支配性作用。

(二)与国家政治的紧密的结合使银行在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中起重要作用。

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银行的特殊利益,包括从行业的特点与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二)银行的特殊风险,包括自信风险、资产负债失衡的风险、公众信任的风险、竞争的风险

第二节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与发展趋势

银行性金融机构在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居支配地位,主要包括:

(一)商业银行,即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

(二)中央银行,即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

(三)专业性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各个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一)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信用合作社是吸收城市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存款,办理放款业务的信用组织;

(三)消费信用机构是为刺激生产、促进消费而建立的一种信用组织;

(四)证券公司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

(五)财务公司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六)信托投资公司是专门办理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

(七)租赁公司是通过融物的形式起融通资金作用的金融机构;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二)跨国银行的建立使银行的发展更趋国际化

(三)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重组资本结构和经营结构

(四)兼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调整的一个有效手段

(五)银行性金融机构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断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大型复合型金融机构

第三节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在美国的外国银行构成。

(一)联邦储备银行设立于12个联邦储备区的指定城市中;

(二)商业银行是美国金融机构体系骨干力量;

(三)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储蓄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127;信托公司和崐国家专业性银行等;

(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英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典型的金融体系。

(一)英格兰银行是英国的中央银行;

(二)英国典型的商业银行包括存款银行、商人银行、贴现所;

(三)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住房互助协会、国民储蓄银行等。

日本的金融机构体系比欧美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繁杂。

(一)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包括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两种;

(三)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长期信用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五个种类。

(四)政府金融机构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或提供债务担保,原则上不接受存款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

第四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旧中国银行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金融机构体系也逐步建立与完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大一流”模式下的金融体系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二)1979~1982年建立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三)1983~1993年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

(四)1994年以来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以实现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五节国际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国际性金融机构可分为全球性金融机构与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中,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间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二)世界银行是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与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三)国际开发协会专门向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四)国际金融公司是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机构。

区域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泛美开发银行等。

(一)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二)非洲开发银行是以非洲国家政府为主合办的互助性国际金融机构;

(三)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其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的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二、教学要求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了解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理解银行的特殊风险。

3.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与发展趋势,重点掌握银行性与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共性与特性。

4.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掌握改革以来金融机构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职能、类型、形式

商业银行的职能包括:

(一)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

(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四)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在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服务性业务时执行此职能。

商业银行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并具有派生能力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各项货币政策执行中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其次表现在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经营活动和日常活动的影响上。

商业银行的类型主要有职能分工型模式和全能型模式。

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

(一)总分行制度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二)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三)持股公司制是为避免严禁设立分行的种种限制性规定而出现的制度创新,亦称集团银行制。

(四)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自然人或某个集团收购若干家银行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从而实现对被控股银行的业务及经营政策的控制。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

(一)存款负债是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二)其他负债是指商业银行的各种借入款。

(三)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通过这种业务能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

(一)现金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存放在同业的存款、托收中现金。(二)信贷资产是指银行所发放的各种贷款。

(三)投资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中间业务和其他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是结算业务、承兑业务,后又发展了代理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

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业务主要是资产负债表以外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业务。

第三节商业银行与信用货币创造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与存款货币

(一)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二)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

(三)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反映了存款货币是在多家银行的连锁反应过程中扩张的。存款派生时的制约因素: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

(二)提现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

(三)超额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过程完全统一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济活动中。

商业银行经营的方针是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时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包括:

(一)安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

(二)流动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

(三)盈种性方针,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一)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五节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

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行政管理的原则与要求均体现在一国的银行法中,主要涉及:

(一)对银行开业的管理:银行申请开业,须经主管机构审批。

(二)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管理:实行全能型制度比实行职能分工型制度的商业银行活动范围大。

(三)对存款经营的管理可分为对存款利率的管理,对存款保险管理,对吸收存款方式进行某些限制。

(四)对贷款经营的管理包括对贷款风险的管理,对贷款长短期结构的管理,重视信用贷款比率及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贷款的限制。

(五)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

(六)对银行财务和人事的管理

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与现状

(一)形成与现状:西方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在1929-1933年大经济危机爆发,大批银行破产之后形成的。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中建立最早的,1933年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9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的发展二、教学要求: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基本概念及其运用。

2.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类型与外部形式,理解商业银行的特点。

3.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重点掌握其资产负绩业务。

4.了解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货币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掌握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5.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重点掌握“三性”方针。

6.理解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掌握管理的内容,把握经营发展的动态。第七章中央银行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一)银行券发行问题:中央银行形成后,集中货币发行,克服了分散发行的混乱局面。

(二)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中央银行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性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三)最后贷款人问题:中央银行的银行,起到了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时予以必要贷款支持的作用。(四)金融监管问题:中央银行专门对金融业的监督的管理,保证了金融业的安全与规范。

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型: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监管全部金融企业的制度。

(二)复合型:国家不专门设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银行管理体制。

(三)跨国型: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会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型: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而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管理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三)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务种国际金融活动。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即中央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

中央银行的负债:即形成中央银行资金的业务。

(一)流通中的货币

(二)各项存款: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三)其他负债

中央银行的资产:即中央银行的资金运用。

(一)贴现及放款: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等。

(二)各种证券、(三)黄金外汇储备、(四)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关系:资产=负债+资本项目二、教学要求: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

2.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条件,熟悉各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央银行的几种主要类型。

3.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与特点,重点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4.能看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重点分析表内资产负债各项目的关系。第八章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外汇及种类

(一)外汇的含义:外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外汇的种类:自由外汇,记帐外汇。

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

(一)直按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1个或100个,10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

(二)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汇率种类方法: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电汇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

汇率的决定

(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金休位制下,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外汇汇率在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

(二)纸币流通条件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水平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的。而影响外汇供求变动的因素又构成了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

第二节国际收支及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一)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二)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国际经济交易,包括交换和无偿转让两类。

(三)一国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及法人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构成:

(一)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下设贸易收支,劳务收支、转移收支三个子项目。

(二)资本项目

包括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个子项目。

(三)平衡项目

包括错误与遗漏、黄金外汇等官方储备两个子项目。

国际收支的失衡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原因会引发周期性经济波动,而各国处于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也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二)经济结构性原因:一国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结构失调,也会引发国际收支失衡。

(三)货币价值的变动: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通过物价的变化也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四)国民收入的变动: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调节方法:

(一)商品调节

(二)实施金融政策:调节利率;调节汇率。

(三)实施财政政策:扩大或缩小财政开支;调整税率。

(四)利用国际贷款

(五)直接管制

第三节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概念与构成:

(一)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作为金融资产的黄金。

(二)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管理机构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

(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各会员国存在基金组织普通帐户中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

(四)特别提款权(sdr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对会员国根据其缴纳份额分配的一种帐面资产。

国际储备的作用:

(一)削减国际收支困难

(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

(三)充当对外举债的信用保证

国际储备的管理:

(一)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确定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考虑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经济发展目标及经济开放程度、中央银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中央银行拥有的国际储备之外的国际清偿能力,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选择、未偿还外债的总额及偿还期特点等因素。

(二)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包括对货币结构的管理、储备资产运用形式以及黄金储备数额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将使储备资产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项原则间实现最佳组合。

第四节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或融通的场所。有广义、狭义之分。

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

(一)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包括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和贴现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

(二)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买卖,调剂外汇供求的场所。

(三)黄金市场:国际上买卖黄金的场所。

(四)欧洲货币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

第五节金融国际化

银行机构的国际化、银行业务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监管国际化二、教学要求:1.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了解外汇的含义和种类:掌握汇率的种类,能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方法套算汇率;正确理解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与调整问题。

3.了解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各项目的关系;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并掌握调节失衡的主要方法。

4.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念与构成,理解国际储备的作用,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方法。

5.了解金融国际化的主要表现,理解金融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

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的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货币需求是个存量的概念:

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假设条件;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交易方程式。p=mv/t;简要评价。

(二)剑桥方程式。m=kpy;简要评价。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

(二)谨慎动机: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

(三)投机动机: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四)把三种动机结合起来的考察:l1=l1(y);l2=l2(i)。

现代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总财富的多少;是指包括货币在内的总财富的集合,以稳定的恒久收入为代表。

(二)财富的结构:即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

(三)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指因持币而丧失的各种潜在收益或遭受的损失。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货币需求实证及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分析

利率和货币需求

货币学派的实证分析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差;而詹姆斯·托宾及其后一些学者的实证结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是十分敏感的。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实证分析发现,1974年前的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而1974年后的货币需求函数则表现出不稳定的性质。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一)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二)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三)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四)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五)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七)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八)其他因素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计量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量是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

(一)划分的主要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三)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是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能为政策所选择。

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信用创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

第五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

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

(二)央行策源的货币供给过程的例示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数额的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影响。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国外净资产,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及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

(二)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等因素。

(三)货币供给及影响因素小结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两个特殊因素是:财政性存款和借贷计划管理。

我国的货币乘数公式。

我国的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新论

第六节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则为货币失衡。

(二)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三)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一)健全的利率机制、(二)发达的金融市场

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

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

(一)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二)国家财政收支状况、(三)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四)国际收支是否平衡

我国的货币均衡

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二、教学要求1.准确地识记本章的基体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2.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把握宏观和微观分析的角度。了解西方各种货币需求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精髓。

3.能对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4.理解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概念,掌握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各国的异同,了解货币供给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争及意义。5.掌握货币供给过程的特点与机制,能具体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会计算货币乘数,了解货币供给新论的主要观点。6.正确理解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掌握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与机制,能具体分析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因素,理解我国货币均衡的特点。第十章通货膨胀及其治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分类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二)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四)通货膨胀与物价的持续上涨相联(五)通货膨胀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主要有:(一)消费物价指数。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二)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四)隐蔽型通货膨胀的测定通货膨胀的分类(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等几种类型(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同,一般又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性通货膨胀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一)短期性(二)非政策性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的深层资原因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需求拉上: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消费需求膨胀等。成本推动:通常是指由于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要求以及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格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其中,工资推动,是指由于工资提高使用产成本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利润推动,是由于生产投入品或要素的价格因市垄断力量的存在而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结构因素:除了总量因素以外,一国国民经济的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比例结构等的失调,也会引起货膨胀。(一)北欧模型。是一种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对象,从经济结构、部门分析通货膨胀的一种理论模型。(二)我国的结构失调:其他原因主要表现在各大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之大产业的比例结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商品品种比例结构失调等方面。其他因素:(一)供给不足。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相对不足,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二)预期不当。在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公众对通货膨胀会产生预期。如果预期不当,对通货膨胀的走势产生过于乐观的估计,物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形成实际上的本期通货膨胀,这又会对下一轮的公众预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未来的通货膨胀。(三)体制因素。体制不完善也会引发通货膨胀。第三节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西方学者的争论和我国学者的共识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大致形成了三类观点:(一)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二)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三)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影响,两者间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存在于开始阶段极短的时间内,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性极大。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通货膨胀打破流通领域原来的平衡,使正常流通受阻;加剧流通领域的供求矛盾;使潜在货币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货币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使流通领域更加混乱。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从社会成员角度考察: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和财富占有比例;从企业为主的初次分配来看,通货膨胀使企业的销售收入不真实,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财政再分配来看,财政分配的资金不足以转化为实际物资,打破财政原有的预算平衡;从银行融资来看,使信贷资金来源急剧减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剧,甚至可能出现信用危机。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减少了居民的实际收入,使消费水平下降,限制下一阶段生产的发展;通货膨胀中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损失不同,会加剧社会成员的矛盾。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治理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案:控制货币供应量。即针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货币供应过多,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而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二、教学要求1.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掌握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熟悉通货膨胀的常见分类,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2.正确区分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重点分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3.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影响的争论,重点掌握我国学者的基本共识,能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4.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方案与对策,全面具体分析各种方案的适应症状。第十一章货币政策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一)稳定物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急剧的波动。(二)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三)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四)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开放经济部门占总体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更是如此。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有的则相互独立;但更多地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一)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这是因为二者之间通常存在着一种此高彼低的替代关系。(二)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二者既统一,又有矛盾。(三)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是由于二者并存的条件事实上不存在。(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是因为随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从而出现贸易逆差,恶化国际收支。西方货币政策目标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新古典综合派理论、货币主义理论与弗莱堡学派理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由“双重目标”修正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作用与基本要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选取的基本要求有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包括:(一)利率作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三)超额准备金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四)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就是中央银行直接调节基础货币量。西方学者关于中介指标选择的争论集中在利率与货币供应量这两个金融变量上。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一)货币供应量,一般包括流通中现金和社会公众、单位在银行的存款。(二)信用总量,包括银行信用量、合作信用量、国家信用量、股份信用量、企业间商业信用量、银行间同业拆借信用量、民间信用量等,是上述信用量的总和。(三)同业拆借利率是指各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的临时资金融通的利率。(四)银行备付金及其比率:备付金西方称之为超额储备,银行备付金率是银行(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备付金与当期存款总额的比率。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为“三大法宝”,即:(一)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二)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性行为。选择性政策工具是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贷款方面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投机。(四)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是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其他政策工具主要有两大类:(一)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二)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环节的顺序是: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西方学者关于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主要指后者。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一般作用体现在政策的“松”与“紧”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的功能差异(一)传导过程差异: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财政政策的传导过程具有直接性。(二)政策调整时滞差异:货币政策调整时滞比较短,财政政策调整时滞长。(三)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一般地讲,货币政策侧重于对总量的调节,而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的调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