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0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指南手册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制20一、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9年新学年更名为教育学院,并增挂“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牌子,同时成立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归属教育学院,原独立设在我校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考研究中心挂靠教师教育学院。此外,我院继续挂“田家炳教育书院”牌子。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其中教育学系的办学历史悠久,是由原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家政教育系(创办于1921年)、厦门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22年)、福建省立师专教育科(创办于1941年)合并而成;教育技术学系的前身是我校物理系的电化教育专业,于1979年开始招生,1999年并入当时成立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和心理学系是在教育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7年我院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77人,教授21人,副教授25人。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2人的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6人;学院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4人,评上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1人,省级人才入选2人,省教学名师2人,校师德之星4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人。学院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史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两个博士点,在校博士生15人;同时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10个点),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基础心理学3个硕士点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三个方向)、高校教师硕士(教育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和MPA硕士(教育管理方向)3个专业硕士,在校各类研究生400多人;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教育学(1954年始招,下同)、教育技术学(1979年)、学前教育学(1986年)、心理学(2000年),其中心理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在校本科生近700人。除了承担本院各类学生教学任务外,我院还担负本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拥有3个我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福建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办有学术期刊《中外教育》。2000年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近百项;出版著作、教材100部;发表教育科研论文500余篇;获各级各类奖100多项;五年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350多人次,其中派出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达300多人次;建有1门国家级、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学、心理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心理学、教育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心理学实验中心、数字传媒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个。当前,我院正以学院的更名为新的起点,制定和实施新一轮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而努力。二、院领导简介院长:余文森,教育学教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改革工作,是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担任《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主讲教授,是《课程与教学论》省级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提名奖,连续四届福建省社科成果奖获得者,2003年第五届省社科成果一等奖获得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书记:叶建鸣,男,1957年生,物理大专和中文本科学历,文学士,副教授。1981年8月留校工作以来,历任校长办公室科员、秘书、科长、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在校工作期间曾进修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语言、省委党校、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等课程。研究领域有办公室工作、信息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改革等。在福建师大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合作编著有《高校秘书学概论》、《跨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大学生活导论》、《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等。合作科研课题《高师三种办学模式浅析及我省未来模式探讨》获省教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中国高教学会高师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项目有福建师大“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曾获校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省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副院长:连榕,男,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带头人,福建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入选者,“教育心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带头人,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福建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刊物《心理科学》编委。2001年以来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参编著作、教材9部,主持、参研国家和省级课题6项,获福建省优秀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2001年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2001、2003年应邀到马来西亚、菲律宾讲学。副书记:赵立新,男,196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学历,2003年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评为思政副教授,现任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对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网络时代党建工作探索》、《INTERNET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等十几篇论文发表在CN刊物,先后获得校先进辅导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先进党务工作者和省优秀团干等荣誉。三、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与学科基础概况(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历史教育技术学专业原名为“电化教育专业”,它在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其专业内涵和人才能力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故而更名。回顾历史,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形成阶段(1936年至1949年)20世纪20年代初期,受到美国视听教育运动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电影、幻灯和广播等媒体。南京、上海、无锡和苏州等城市最早出现了电化教育实验。····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这一专有名词被正式提出。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1938年金陵大学设电化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第一个用“电化教育”命名的电化教育专业。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各地纷纷开办电化教育办学点,先后创设电化教育专修班、培训班或开设选修课。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编印并发行《电化教育》教材,选派留学生赴美攻读相关学位等。2.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电化教育随着教育事业受到重视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文化部下设科学普及局,该局下设电化教育处,指导新中国电化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等。从1949年开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俄语讲座,建立广播学校。1951年,辅仁大学、西北大学开设电化教育课程。同年,教育部召开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讨论会,决定将“电化教育”列为教育系的选修课。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并入苏州师范学院,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影音教育新发展。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电化教育专业虽然受到影响,但是电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1953年,西北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电教室。1960年,上海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并成立上海电视大学。此后,许多高等学校建立各自的电教机构,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化教育事业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3.重新起步阶段(1978年至1993年)1978年,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广播、电视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全国城乡的电化教育系统,即由中央、省、地(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以及电化教育机构组成的学校电化教育系统;由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及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组成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由中央、省、地(市)教育电视台组成的教育卫星电视系统。为此,需要为各类师范院校培养大批电化教育课程教师,为各级各类电化教育系统培养大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产生了对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催发了电化教育专业的重生。1978年后我国一部分高等学校相继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专科)。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首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4年至1985年,教育部又相继批准一些条件成熟的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电化教育”专业名称。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及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电化教育教材委员会、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等机构也相继成立,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迅猛发展阶段(1993年至2008年)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电化教育”专业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对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的考察,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定位和学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规模和高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国的教育技术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1994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成为中国网络教育应用发端的标志。1998年,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指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后来发展到67所网络学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有效进展。国家初步完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等资源的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在教育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迫切需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计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为各类企业培养员工培训设计师,为各类教育机构培养教学设计师、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专业人员、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专业人员、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专业人员,为各类电化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和企业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专业人员、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专业人员、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高级专门人才,为教育信息化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至2008年,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点4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3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广泛分布在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军事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等各类院校,因发展历史各有不同,各专业点往往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通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院系或部门。(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介绍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主干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丰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应用实践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学科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问题,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也关注信息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教育技术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对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对建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三)相关学科及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的因素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借鉴了国外同类学科发展的经验,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主要的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学、艺术等。1.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对教学过程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教育技术致力于从技术和方法层面来改善学习环境与教学过程。教育技术学科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等各领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支持。2.心理学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对教育技术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传播学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教育技术学借鉴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揭示教育规律、改善教学中各要素的效能、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专门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4.系统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系统建模和分析的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更得益于系统科学,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到不同层面的教学系统设计之中。5.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拓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6.管理学管理学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等子范畴。近年来,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的实践活动成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7.艺术艺术是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艺术理论主要研究不同艺术的特殊性,具体的创作规律、欣赏规律,以指导各门艺术的实践。教育媒体的设计、开发和运用,都需要综合运用艺术的理论与技巧,遵循美学的一般规律。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首届专业本科生,是全国最早办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也是我省唯一的教育技术学硕士授予单位。长期以来,本专业坚持理论与研究、技术与应用相结合,坚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人才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现代远程教育”、“通用技术”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等五个稳定的、有优势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建设和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活跃在我省教育技术领域第一线,为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以扎实的基础教学为本体,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努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本专业多年的办学思路,坚持数学课程教学二年不断线,外语教学三年不间断,教育理论学习系统化。我们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专业外语等课程,力求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方式,并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不仅需要思维的创新、概念的创新,良好的数理功底和外语能力可以使得学习者的思维方法更具灵活性。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要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实践。2.以拓宽知识领域为导向,努力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教育技术学横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一级学科,涉及教育理论、认知理论、传播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许多领域。就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来说,更需要将学习者打造成具有多学科知识、广阔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建立课程体系。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本专业培养方向中选择选修方向,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学习和指定指导教师的引领,往专业化方向发展。3.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抓手,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技能作为一名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本科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一手绝活和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必须落实在每一门课程中。我们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课时;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适度安排一定的设计性、拓展性实验,以求学生切切实实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此以外,专业还在课程安排中设有多门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要求学习者在该课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力求打通课程界线,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研发、设计成果为考评目标,在—个近似实际的情景中协作完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力求学习者在课程中学会人际交流、分工协作、项目规划和实施,直至最后项目的评价和结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习者对此要比课堂的理论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创新意识大为增强,具有更多的成就感。我们还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比如,三、四年级的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网络学院的网络课程制作,参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精品课程和校园新闻的拍摄编辑,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合作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我们还聘请了一些富有信息技术奥赛和机器人大赛指导经验的中学一线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指导团队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4.创建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技能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近3年来,学校已先后投入了422万元,建成了数字多媒体技术实验平台、网络技术实验平台、虚拟演播技术实验平台、智能机器人实验平台、电子技术实验平台和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项目支持,建设起点高、设备先进、高度共享。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同时能共享本校条件优越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演播室,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奠定了基础。5.以发展研究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实践技能,但这一切的最终体现应该归结在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是考核我们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虽然学生这种研究能力可能会出现在大学毕业若干年以后,但就本科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则是必须的。研究能力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写的能力”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一些课程中通常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小调查报告等,积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指导学生以自己的研究项目申请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计划项目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2005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取得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2007年参加全国、福建省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一个,省一等奖二个,荣获校长嘉奖;2008年参加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取得二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参加全国高师DV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第九届大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获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项,校多媒体课件比赛第一名和第三名。2009年获全国第十届大学生智能机器人比赛获一等奖一项。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届“十一五”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电视专题片类(高教组)一等奖。6.努力服务海西建设,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为了更好地服务海西建设及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依托本院教师教育的优势,积极承担了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开展了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课题研究,与省教育厅基教处、省电教馆一起指导全省110多所的教育技术实验校的课题和研究工作。2006年,我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一线,指导各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工作,并通过申请省社科课题《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及时总结我省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2007年12月,我们配合教育厅,启动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并将承担省级骨干培训者培训工作。同时还为国家教育电视台、中央电教馆制作专题片,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教学及科研专题节目达369部(集),获得多项全国和省级奖项。五、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能够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育、进行教学媒体研究及开发,从事教育技术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二)培养规格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本专业学生应具有: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敬业奉献精神,能为人师表;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科学的思维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具有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3.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培养技术素养的理论与应用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能够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从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4.系统掌握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具有信息化课程资源设计、开发及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教育电视节目编导、制作与维护能力;具备实施或辅助实施远程教育的能力;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六、课程设置课程类别及学分比例课程模块学分数公共课程(27%)思想政治理论模块14大学外语模块16计算机应用基础3大学体育模块4公共选修8小计45专业课程(62%)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必修)69专业方向(选修)33小计102实践性环节(11%)教育技术项目实践4教育实习(含见习)8毕业论文/设计6小计18总计(100%)165修读要求或说明:学生必须修满专业课程165学分,素质拓展15学分,方可毕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选择参加摄影、应用电子技术、电声技术、电视教材编制、计算机课件开发、网页制作等兴趣小组,并完成相应的作品;结合专业实习、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方案、个人网页作品及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开发工作,鼓励学生在学生工作室相应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七、教师简介1.系领导简介教育技术系主任张杰副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影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电视节目制作及网络课程开发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专题片制作》、《现代远程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电子邮件zhangjie@教育技术系主任徐希景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在多媒体课件开发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摄影技术》、《数字影像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电子邮件:xj1289@。2.专任教师简介教育技术系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实验师2人;有8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也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任课教师简介:丁革民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在多媒体课件开发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83424465(H),电子邮件:gmding@。王一群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出版了多本专著,担任《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黄标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美术理论与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美术及书法作品多次获奖,担任《影视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83434061(H)。陈宏敏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教育应用,担任《计算机辅助教育》、《数字非线形编辑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陈凤斌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担任《数字音频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作》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83911389。陈颖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担任《现代教育技术》、《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马子驎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多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担任《教育技术导论》、《计算机二维动画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林木辉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担任《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杨宁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担任《教学设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83483526(H)。包正委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担任《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网页制作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83483526(H)。张龙副教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技术,在网页制作及网络应用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联系电话八、主干课程介绍1.《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整体把握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主要是从基本原理的角度着重描述和讨论了教育技术的学科概念、发展过程、应用领域、媒体开发与利用以及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对教育技术的学科概念、应用领域、基础理论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在宏观层面上较为系统、完整地了解教育技术学科,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目标:(1)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知识);(2)掌握教育技术的概念、定义、体系和学科性质(知识);(3)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4)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利用(知识、能力);(5)了解并掌握基于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课程设置及能力结构,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并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把握,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设置相应的常规媒体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2.《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既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综合运用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以期达到最优教育效果的学科。课程目标:(1)阐释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2)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3)有意把所学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明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继续从事教育传播理论的探究,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传播学而努力。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及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际,在其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发展。3.《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1)上篇:电路原理电路理论是教育技术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打下基础。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2)下篇: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路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初步分析,设计实际电子线路的能力,并为电声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4.《数字集成电路基础》《数字集成电路基础》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从学科性质上看,它综合了数字信号及数字电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数字元器件的外部特性、逻辑功能,同时探讨了数字电路中典型单元电路的分析法和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和电路设计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机及其应用》等后续课程打下牢固的硬件基础。数字电路课程通过各教学环节应达到下列要求:(1)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制及逻辑代数基础,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外部特性;(2)让学生重点掌握数字器件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和使用,掌握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的特点与分析;(3)了解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和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设计制作逻辑器件。同时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5.《摄影艺术与技术》《摄影艺术与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能力之一。这门课程也为学习后继课程《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及课件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等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照相机、镜头及常用摄影附件的操作使用,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光线和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的敏感性,能够根据拍摄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影像效果,拍摄出在构图、用光上有一定艺术效果的照片。学会人物、风景等常见题材的拍摄要领,学会黑白胶卷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的放大。并把所学的摄影技术和构图、用光、画面构成、色彩等知识运用到后继的《电视教材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中。具体如下:(1)摄影技术理论:包括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使用;各种胶片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黑白胶卷的冲洗;黑白照片的印放;常用摄影附件的使用;彩色摄影基本知识;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室内人工光的运用。(2)摄影艺术理论:包括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自然光的运用;摄影作品赏析。(3)摄影发展史、摄影艺术流派简介。6.《数字音频技术》《数字音频技术》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人类听觉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分析和设计声学环境的方法,掌握对音质的评价和改善的方法。掌握各种电声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用电声设备合理地组建电声系统,并合理熟练地调节使用系统;掌握电声教材、音频节目的编制方法。具体如下:(1)了解与电声技术有关的声学基础知识,掌握主要电声器件、电声设备及电声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维护技能;(2)掌握电声测量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能,了解电声技术的发展动态。(3)初步具备编制电声教材及资料的能力。(4)了解电声技术的教学功能,懂得利用电声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语言、音乐、音响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要素,电声媒体以其独有的知识信息传播功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媒体。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教育科学研究实际,要求学习者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的综合应用。7.《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合格的毕业生将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合在教育机构和其他传媒机构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上篇:影视基本理论与手段(电视传播概论,影视语言论,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影视镜头论,影视剪辑论);下篇:电视教材编制(电视教材及其编制过程,稿本制作,电视教材的录制工作,电视教材的评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1)掌握影视制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手法,主要包括:电视的传播特性,影视语言,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影视镜头的造型力与运用,镜头剪辑规则;(2)正确理解与掌握电视教材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电视教材的意义,特点,类型。(3)掌握电视教材的选题、选型与选材的原则、方法。(4)掌握电视教材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创作方法,包括结构处理,画面与解说词的写法。分镜头稿本的格式,分镜头的方法,景别技巧的运用,解说词的再加工,音响与音乐的运用。(5)掌握镜头拍摄的基本要领,能正确用光,能按镜头构图的基本原理及要求拍摄各种类型的镜头。(6)掌握画面编辑的基本法则,能按画面编辑的规则正确组接镜头。(7)掌握配音技术,能正确处理声画关系,提高电视教材的教学效果。(8)熟悉电视教材的编制过程以及导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录制前期、现场、后期)各阶段的工作。(9)了解评价电视教材的标准和基本方法(调查统计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测验成绩统计法、S—P表分析法)。8.《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开发》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研究实践课程,学生在学习了一系列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后修学本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技术,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打下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本课程选用目前在学校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1)掌握多媒体的基础知识,知道数字视频及数字音频的基本类型及技术指标(理解);(2)掌握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处理技术(应用);(3)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步骤,会设计课件、编写脚本(应用);(4)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Authorware各个图标使用的基础上,灵活应用Authorware来创作实用性的课件(应用);(5)知道如何评价多媒体课件(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注意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实验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及开发教育软件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本课程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建构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注重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基于新课改理念下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又要使学生把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适应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目标:(1)了解教学系统设计(ID)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过程模式(理解);(2)掌握ID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ID成果评价(应用);(3)掌握ID应用的方法,初步具有利用ID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相互协作、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应用);(4)掌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ID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步骤(初步应用);(5)理解“双主”ID的理论基础及模式的主要内容(理解);(6)对ID产生兴趣,并希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感目标);(7)关注自身在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和项目管理方面技能的提高(学习策略的认知目标)。《教育系统设计》课程是在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之前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密切联系,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相联。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教育通论》、《心理学导论》、《教育心理学》等一些基础课程,同时,学习者要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接触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10.《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着重阐述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中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法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会给出一些完整性好的和不好的教学软件案例。学习者可以评议其中的教学设计和制作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制作教学软件的兴趣和能力。本课程提倡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有关内容的时候,还可以追踪最新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动态,将历史发展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自己研发的着手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愿意加入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行列者,帮助其开拓视野,找到一个研究的高起点。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初步的了解,最好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属本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科学作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正确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分类、基本程序(理解);(2)正确掌握科学研究方案和工具的设计方法,其中包括研究计划的设计、教育技术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内容分析类目表格的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的设计等,并能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应用);(3)正确掌握教育技术专门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学习反应信息分析法、评价研究方法(应用);(4)正确掌握研究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检验方法以及逻辑分析方法,会应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应用);(5)掌握研究论文的撰写(应用)。本课程的学习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练习和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如下各种形式:(1)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讲授;(2)设计练习;(3)讨论、报告;(4)案例分析;(5)参加研究实践、撰写研究报告。1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如何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国内本课程的建设情况来看,本课程注重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探索基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原则、方法、策略。本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将学到的教学设计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又要使学生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为教育实习的顺利展开,以及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奠定基础。课程目标:(1)掌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及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课程的基本特点、任务和内容体系、教学过程、方法和策略;(2)掌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教法,了解各模块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3)掌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写教案、制作演示文稿、和讲授(试讲)。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之后,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适应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奠定了基础。九、推荐阅读书籍[1]《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主编,李运林、祝智庭副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电化教育学》.南国农、李运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5]《摄影技术教程》.徐国兴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二版[6]《论电影艺术》.林格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7]《电影作为语言》.马尔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8]《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项国雄,周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修订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2011级本科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标准推行计划
- 娱乐休闲行业前台服务心得
- 互联服务销售工作总结
- 电商仓库管理员服务职责
- 纺织原料采购工作总结
- 语言学校前台工作总结
- 水产加工厂保安工作总结
- 第二单元 一年级下教案
-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小学劳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眼科常见疾病护理》
- 202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提纲
- 暂缓执行拘留申请书
- 乙肝五项操作规程(胶体金法)
- 15《石狮》(说课稿)- 2022-2023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 岭南版
- 医学课件-新生儿腹泻护理查房教学课件
- 苏教版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玩偶之家》评课稿
- 运用PDCA循环提高标本送检率品管圈QCC成果汇报
- 线性代数PPT(本科)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