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7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颗星考点28手工业的发展3颗星考点29商业的发展5颗星考点30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颗星考点31新航路的开辟及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2颗星考点56启蒙运动5颗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来源】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考考点27难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A.专制政府的强制要求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D.尽可能地减少对农时的影响【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考点27难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3.【来源】【全国百强校】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考点27难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4.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25题)考点27难《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5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26题)考点27难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6.【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考点27中难“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7.【来源】【全国百强校首发】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点28中难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A.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B.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C.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D.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考点28中难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9.【来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5月考点28中难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10.【来源】【天府高考】2017届全国高考大联考信息卷考点28中难乾隆以后,一些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11.【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冲刺模考考点28中难《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1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28中难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来源】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29中难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理学的影响力削弱B.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C.民众创新意识增强D.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14.【来源】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C.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D.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15.【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三模考点29易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A.制瓷业享有盛誉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16.【来源】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点29易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D.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17.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Ⅱ24题)考点29易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18.【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八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考点29易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D.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19.【来源】【全国市级联考】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点30易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20.【来源】【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考点30难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清除侨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21.【来源】【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点30难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2.【来源】广东省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点30难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不久,清政府提高了浙江的关税,比广东高出一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B.江浙地区经济更加发达C.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D.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23.【来源】【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点30难顾炎武曾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租佃关系松弛B.地主圈占土地C.农产品商品化D.土地私有制度24.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27题)考点30中难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25.【来源】【百强校】2017届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材料二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考点31考点56中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考点30中难(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6分)考点27中难(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2分)26.(13分)【来源】2017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服役、人头税,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考点30中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27.【来源】2017届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二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考点30中难(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12分)考点31中难(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13分)

参考答案1.B【解析】我们要明确年这个节日是在农闲时候才有的,所以从年节的时间的变迁可以看出南方农历六月是农闲时节,也就是说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C选项与时间改变无直接关系;D选项说法没错,但不是最可能的因素。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节日产生的原因。中国的节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因此我们要从农业情况来分析春节的文化意义,由此得出其现实依据,这样本题就容易回答了。2.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是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农民被称为臣等,魏晋、宋元时期随着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农民又有了新的称呼,即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例如,夏商周时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农民称谓变化无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农民经济地位是一直低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考古现场出土的铁制农具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进而可以推断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所以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铁器在全国普遍使用的内容,所以B项错误;也看不出铁器取代青铜器的证据,所以C项错误;货币和文字的使用普遍与否与材料无关,所以D项错误。点睛:铁制农具的产生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飞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使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得以确立,精耕细作成为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4.C【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5A6.C【解析】根据“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和“但看翠浪舞”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具有灌溉功能,故选C。材料显然不是灌溉工具,排除A;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排除B;灌溉工具要因地制宜,筒车并非到处可用,排除D。7.D【解析】由材料“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和“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说明宋代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存在,故选D;材料知识涉及若干地方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分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技术问题,排除C。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人身关系,由材料的信息可知,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A犯的是以偏盖全的错误,BC与题意无关,均排除。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农业生产关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作物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小农经济尚未开始解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开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9.B【解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表明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说明市场化倾向明显,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当时并不成气候,不足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出现雇佣现象;D选项错误,材料并没体现商业的发展。1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关系,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中“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体现了雇佣关系。11.D【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是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12.A【解析】从材料来看,手工业者为了传承技术不惜牺牲女儿,为的就是保证技术在家族内传承,这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保密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换的内容;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13.D【解析】从材料来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发展表明物质生活的提升,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理学思想依旧深刻;B选项错误,明清处于君主专制强化阶段;C选项没有说明事情的本质。14.D【解析】据材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儒家以外的其它思想流派和行业得到发展,这反映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故D选项正确;A选项只涉及佛教和道教,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故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不仅仅涉及思想方面,还有其它行业,故不能说明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以及其它各个行业,“皆可为也”说明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认可,故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据此即正确判断。15.D【解析】由诗中的“舟帆日日蔽江来”可知当时瓷器贸易兴盛和水运发达,故A、B项正确;“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判断C正确;D项在诗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16.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到北宋,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逐渐超过北方,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这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故A选项正确;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是靖康之难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人口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故C选项错误;南方与北方人口的变化与全国人地矛盾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南方与北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和意义,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逐渐超过北方,其原因有多种,例如,战乱、灾害、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转移等,而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海上丝路的发展,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7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18.D【解析】A项是鸦片战争后逐渐出现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区域间的贸易;C项不选,题干不能体现而且事实上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松弛;由“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可以看出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D项。19.A【解析】据材料“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促使农民生产进一步与商品经济分离,这进一步稳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田庄影响国家税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不等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选项错误。故选A。20.B【解析】“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说明海禁造成渔民贫困、盗贼兴起的不利影响,谭纶反对海禁,主张开放海禁政策,故B正确;A与材料无关;C、D材料无法体现。【名师点睛】读懂材料是解题关键,材料大意为闽人依靠大海生存,海禁政策造成渔民贫困、盗贼兴起。21.C【解析】丘浚认为限田、均田不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并不意味“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排除A;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丘浚认为“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即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导致贫富不均的原因,丘浚认为限田、均田虽各有所取,但不是长久良策,土地兼并难以根治,故C正确;丘浚认为废除井田制后“田不在官而在民”,出现了社会贫富不均,他更认为均田制不适宜长期实行,故D可排除。22.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主要是因为当时江浙地区经济发达、贸易繁荣,B项正确。题干体现英国东印度公司前往宁波贸易,无法体现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3.D【解析】“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说明土地兼并严重,租佃情况盛行,出现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A与材料相悖;BC材料无体现。24.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和等级秩序的理解和认识。全国卷1试题在考查中国古代经济这类选择题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侧重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概括总结能力等。25.(14分)(1)背景:处于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受到中国重农思想的影响;启蒙运动兴起,自由、人权等观念日益传播,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小生产在国家经济活动中仍广泛存在。(6分)(2)差异:在方法方面,法国重农主义强调自然秩序、反对国家干预;中国重农与抑商并行、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在影响方面,法国重农主义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产生;明清时期,中国的重农思想及其实践强化了传统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6分)(3)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当予以重视,但重农不应妨碍其他行业的自然发展,同时农业发展须顺应时代潮流。(2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受到中国重农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归纳为启蒙运动兴起,自由、人权等观念日益传播,根据材料一“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角度归纳,根据材料一“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归纳为小生产活动的广泛存在,结合所学可以从世界市场发展、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一“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归纳为法国重农主义在方法方面强调自然秩序、反对国家干预,根据材料二“世宗上谕……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归纳为中国重农政策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根据材料一“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和“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归纳为法国重农主义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产生,结合所学知识,中国重农政策的影响可以从强化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归纳。(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两国重农思想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共同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任何时期任何政府都应该将之放在首要地位;综合两则材料重农思想的影响反思其具体措施的差异,可以归纳为重农不应该忽略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6.(13分)示例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带来一定消极影响。(3分)评析:(1)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另外,白银具有作为货币的天然优势,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扩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