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新人教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分享预习,导入课文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谁来说一下你们是怎么预习的?预习做了哪些事情?生1:做了批注。师:直接拿着书就做批注吗?生1:不是,是读完课文后,参考资料书做的批注.师:她参考了辅导书,然后把重要的内容摘录下来批注到书上去。这个预习做得非常好,还有同学做了其他预习吗?难道没有参考书咱们就不会预习了?生2:多读课文,然后把生字词标出来。师:读课文,标生词。其他同学是这样做的吗?还有其他的工作吗?生齐答是。生3:还标了段落,标出了不认识的生字词的读音.师:我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读了课文,查了生字词,标了段落,还有些同学参考了参考资料上面的重要内容,这就是预习,我们语文学习一定要学会预习!这样,对于课文老师不讲你也会有一定的理解的。这样有自己的理解在先,然后经过老师的讲解,你的课文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借班上课,并且是上课时才见到学生,所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是检测学生预习没有,二是放松学生心里,把学生迅速收到语文学习中来。】二、解读题目,理解作者情感师:经过预习,大家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我们来看标题,(学生读标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一封信,信有什么特征?信是干嘛用的?现在虽然我们不写信了,但是大家要发短信呀!发短信和信一样,都是两个人要进行“沟通"。那么本文是谁和谁沟通呢?生:雨果和巴特勒上尉。(师板书)师:既然是沟通,肯定要有同一个话题,是哪个话题?生:远征中国。师:谁远征中国?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师:他们沟通对这件事的看法,对不对,那么他们的看法一致吗?生:不一致。师:为什么说不一致呢?我们先来看,标题是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看出是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先写信对吧!那么巴特勒上尉给雨果的信中,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咱们从文章中找依据.生4:他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师:非常棒!其他同学赶紧画一下标出来,还有其他词语吗?生5:光荣的。师:光荣的!他觉得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一场“光荣”的战争。文中还有一句,“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把“胜利”也圈出来。【板书:胜利,光荣】对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场战争,巴特勒上尉觉得是胜利的,是光荣的.他想征求雨果的看法,那么他想要雨果怎么样呢?生:给予赞誉。师:把赞誉画出来。什么叫“赞誉”?大家查了吗?没查的话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如果手头没有工具,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推测它的词语意思。“赞”组词生:赞美。师:“誉"呢?生:荣誉.师:赞誉呢?生:赞美荣誉。师:就是指夸奖夸耀赞美这件事情,给他以荣誉。那么雨果对这件事情,给了他“赞誉”吗?生:没有!生6:在后面文章写到“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可以看出来他是反对这次战争的。【从题目入手进入文本,从文中找依据把握作者情感,然后明白写信双方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态度,这个设计自我感觉是非常巧妙的.这样进入课文,也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有更深一步的思考.】三、分析语言,明确文章写作方法师:他不但没有赞誉,并且是抗议的,反对的.【板书】好奇怪哦,这是作者直接来说自己态度的,那么从文章其他部分你还能感受到雨果的这种“抗议",这种“反对”的情绪吗?大家知道从文章哪几段中找吗?生7:第9自然段.(读)“偷窃”和“窃贼"师: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和“贬义”,这两次属于——贬义词.并且这两个字的含义非常不好,就是小偷,被人们所鄙夷.还有其他段落吗?生8:还有第6段。“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还自称是“文明人”,却干出了这种“野蛮”的事情。师:有没有注意到她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文明",一个是“野蛮”,这两个反义词。“英法联军远侵中国"应该是“野蛮”的事情,文中却称他们是“文明人”,这种手法我们以前接触过没有?叫什么?生:反语。讽刺。师“讽刺”是它的作用.这种手法的名字叫“反语”.什么叫“反语”?——就是说反话。那么这一段它的正面意思是什么?生:欧洲人是野蛮人。师:谴责欧洲人是野蛮人.在这篇文章中,雨果“反语"的使用是一种非常多的语言现象,你还发现有吗?咱们散读第五段,看看还发现哪些反语,标出来分析下.生9:彻底,更漂亮,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师:彻底,文中是怎么说的?“更彻底”好还是“彻底”好?生10:有比较,更彻底的程度深刻。师:他的语感非常强,语义把握能力非常高!那么我们看刚才那个同学还抓住了一个“荡然无存”,这是反语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什么也没有了!师:是反语吗?——不是的。后面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是反语形式。生11:胜利者,把两个强盗比作了胜利者.师:在雨果的眼里他们不能被称作是“胜利者”,却依然使用这个词语,所以是反语。生1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手挽手,笑嘻嘻是反语。师:为什么是反语?生12:描绘出强盗得手后的罪恶的样子。师:描绘出强盗得手后的罪恶的面孔,或者说丑陋的状态。非常好,大家赶紧批注下来,我们要学会学习同学的优秀思维。师:这两个词语是“反语”吗?描绘出——生:不是!师:我们能够直接看出强盗的丑态,所以不是反语.反语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故意用词语本来意思相反的意思的词语,如果是一个人笑嘻嘻进来了,用反语应该怎么说?生:哭丧着脸师:对,哭丧着脸。你笑着别人却说你哭丧着脸干吗,大家立马就知道是反语。这里的“笑嘻嘻”只是说明他们的丑态的,所以不能说是反语.好的,大家对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那么如果作者不用“反语"来说,他会怎么说?换换这些词语和原文比较一下,哪个语气更强烈些?生:反语。师:是,反语语气更强烈些.其实咱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情况,比如早读七点上课你八点才到,有时老师会说——生:你来得真早呀!师:反语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以后再生活中、作文中是可以用到这种技巧的。请大家高声读读这一段,读出味道来。学生读课文.师:我发现大家在读这一遍时候和前边读的感觉不一样,大家在读到反语的时候重读,你们为什么这么处理?生:强调,讽刺。师:强调什么语气?表达什么感情?生13:愤怒的感情。【板书:反语的作用:讽刺,愤怒】师:除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之外,文中还有一些词句是可以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的。称呼是什么?生:强盗师:朗读课文“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什么叫做“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似乎"圈一下,什么意思?好像.那么这句是什么意思呢?去掉后读一读,意思一样吗?同桌两个商量下。生14:讽刺,委婉的语气。师:也是讽刺。如果不委婉会怎么说?生14:去掉“似乎”。表达更直接了!师:“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加上“似乎”后意思是什么?得胜之后可以不可以动手行窃?再读,加上去掉比较一下意思.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得胜之后不可以动手行窃”,但他用了“似乎可以动手行窃”,加上“似乎”,揣摩的是强盗的心理,强盗明明知道不可以行窃,但却依然自我心理安慰。咱们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语文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关注下。郑振铎的《猫》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回去可以分析下师:我们接着学习。刚才大家回答问题时候提到“巴特农神庙",大家对巴特农神庙有所了解吗?生15:是古希腊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师:他查阅的资料非常完整。是希腊最著名的一个艺术水平最高的宫殿。它是为了歌颂雅典娜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的。但它的结果你们知道吗?被谁毁了?生:额尔金。师:我们看这段文字“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一个“还"字,什么意思?生16:他的儿子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师:两大艺术奇迹同样毁在一个家族手里,一个“还",表达出作者的愤怒之情.我没看下句“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不能不”什么现象?圈出来。前面有这些语言垫底,后面的反语表达就更有基础了!我们语文学习一定要学会咬文嚼字的。【反语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这种语言现象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在理解时候确实囫囵吞枣,相关的不相关的划拉一气都归在“反语”中,所以本环节讲了反语这种表现形式,更和他们一起分辨这种语言现象,将他们理解力的“伪反语"剔除出去。后面的分析语言重点在于文章用词,尤其是“虚词”的使用分析上,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作者言语表达形式,以养成语感。这是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所不具备的,所以用时颇多。】四、品析段落,理解作者情感表达师:刚才我们分析了雨果的思想感情,他在讽刺侵略者。那么一封信沟通时候我们把事情说明白就可以了!巴特勒上尉问雨果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雨果说我很愤怒,我反对这件事情就行了,可他为什么前边还要写个第三段呢?第三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不能去掉?生17:介绍了圆明园的豪华,后面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不对的.生18:写出了圆明园的传奇,为后面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恶做铺垫。师:这两个同学发言内容基本一样,但后面同学发言的用词更准确些.有一种文学现象叫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破给人看。本文虽然不是悲剧,但和这类手法类似,圆明园写得越美,被摧毁后人们就越愤怒。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圆明园的。圆明园怎么美,怎么好.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传奇",非常好,雨果给他的定义是—-“奇迹”,什么叫做奇迹?你能想象出来吗?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作者开始时先将圆明园与欧洲文明进行对比,欧洲文明是“理想",东方文明是“幻想"。“理想”和“幻想”的差别在哪里?你有“理想"没?有什么理想?生19:期中考试考到班级10名师:每个人心中对未来的期望,可以实现的,能够看到的,就叫做“理想”,那“幻想”的?想象不到的,和“空想”类似的,没有依据的,没有目标的.哪个艺术更高些?所以雨果在评价圆明园的时候,还有一个名词在评价我们的民族——“超人的民族"。和“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如果"圈一下,幻想能有典范不能?这艺术想象不到,无法想象。下面我们就来读作者的具体描述,请大家读出这种幻想,读出这种无法想象,读出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来。学生读内容师:你们读的时候读出那种感觉了吗?读的时候心理有那种感觉吗?好像没有。大家有一个毛病,就是读得太快了!下面我们慢慢的读.这是一个长长的句子,描绘出圆明园的美妙。我们一定要慢慢的品,用声音来体会这种美.学生读长句。师:那就是这座名园,光彩夺目,奇珍异宝,眼花缭乱,如此美如此美的圆明园却被毁了!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呀!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雨果为什么要反讽,为什么要反语,为什么要讽刺,他的愤怒你能感受到吗?好,我们再来读第5段,读出作者的愤慨来!学生读课文.师:读得很好!再慢些会更棒!下去大家再练习练习。大家预习过了,大家查了雨果的资料了吗?哪国的?他的信是写给哪个国家的?生:法,写给英法联军的。师:同样是法国人,同样是一体的,但是他俩对同一事件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要得罪权贵的呀!我们看第一段,“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用法国人的话来说,雨果是不是法国的叛徒呢?用文中语言找找。如果不是叛徒,他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说的?生20:人民的立场.第7段最后一句。师:站在法国人民还是世界人民的立场上?第3段后面也有。“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敲钟人伽西莫多都是社会底层人民。雨果是人民的代言人,他的笔下有穷人,有弱者,有妇女,有儿童,有悲惨受难者,但雨果都是他们的维护者。所以雨果有一句名言大家一定要知道,那就是“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人心就是雨果关注的,导语里有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人道主义"精神做底色,所以雨果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才和英法政府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也正因为此,他获得世界人们的赞赏。2010年10月16日,圆明园罹劫150周年,雨果半身雕像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揭幕.雕像底座雕刻英法文这封信.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到北京去,圆明园遗址一定要看看。人道主义精神、人心、人类在这一刻是平等的。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思想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有更深刻的感觉!【这个环节显得较为仓促,尤其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候,想把自己发现的语言现象全部教给学生,所以是拉着学生走,引着学生读。很无奈的事情,一节课时间只有那么多,重点在反语的品析上时候,这个环节内容势必要减免。如果放开让学生找学生说,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但关注点绝对在修辞手法而不是言语品析,所以此时的拉一拉想来还是必要的.】

言语学习应是语文的重点内容

我的课朴素很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用“幻灯片",而这,竟然震撼了一拨人.后面的评课环节,有很多老师说“没想到你竟然敢不用幻灯片上课!”听到这话,我很无语。我们的语文课什么时候成了幻灯片的衍生地了?语文和幻灯之间有什么共通点以至于必须来用呢?幻灯片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课堂必备部分.可惜这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很多活动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