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如何品味语言:以《小石潭记》为例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积累上,放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把一篇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文言名篇分解得支离破碎。若感受不到文言文语言的美,就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这里以《小石潭记》教学为例作了一些探索。一、由关键词切入,体会语势的连贯《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采取的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描写了作者探寻、游赏小石潭的整个过程。作者每走一步就会欣赏一景,连接这些景色的是作者的观察点。观察点正是学习本文的密钥,学生阅读时要找出这些观察点,画出作者的游赏路线,体会本文语势的连贯。由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以及“坐潭上”几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游踪和视角的转换。小丘—篁竹—小潭,作者移步换景,由声到形,由远及近,写出觅幽探胜的经过。潭中—潭西南—潭上,作者定点观察,“中”“西南”“上”三个方位词准确体现作者的观察视角,由近及远,由观到感,描绘出“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凄清之境。六个观察点把整个小石潭的景色连成一气,语意畅达,语气连贯,将整个过程写得清晰而有序。本文先写小石潭的景色,再写小石潭的源头,而作者另一篇游记散文《钴鉧潭记》却先写潭的源头,再写潭的景色,这会不会造成语势的断裂呢?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中观察点的方位和路线图。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小丘西行,闻声而来,被潭水吸引,所以先写水,再写潭岩,然后写潭周围的景色。潭源在西南方向,不是首先映入眼帘的,顺序自然是先潭景再潭源。而在《钴鉧潭记》中,源头冉溪奔流如注,声势浩大,水势湍急,作者自然先被这样的宏大气势所吸引。另外,第二段笔锋一转,还写了钴镯潭岸边上的一户农家。先潭源,再潭景,然后是潭边的一户农家,这样的顺序更加连贯合理。若是《钴鉧潭记》像《小石潭记》一样,先写潭景再写潭源才会造成语势的断裂。由此看来,作者选择的观察点,选用的方位词,都是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细细品味,就能真正感受到语势之连贯。二、多角度比读,品悟语言的韵味柳宗元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一文中说:“言而不文则泥。”他主张文章要有文采,语言要“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在《小石潭记》一文中,作者借助简约凝练的词语表达个人情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描绘山水意象,采用长短结合的句式构筑节奏之美,极富艺术感染力。教师应该从遣词造句、修辞、句式等方面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小石潭记》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百二十步”,看似平常却暗藏着作者的深意。这里可让学生思考:你在旅游时会不会数自己的步数呢?一次数步数,可能是兴之所至,但《永州八记》中大多都记录了步数,比如《游黄溪记》中有“南行六百步”,《钴鉧潭西小丘记》有潭“西二十五步”,《石渠记》有“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等。这是为何呢?适时引入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永州八记》是游记散文,记录游踪是其重要特点;更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排遣贬谪后的压抑心情。《永州八记》的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记载作者常常惶恐不安,外出游玩只是毫无目的地走,到达后不是赏景而是喝得酩酊大醉,醒来后就直接返回。贬谪产生的愁苦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数步数这一无意识的记录是他想排遣内心愁苦的真实写照。作者观潭景之乐,赏游鱼之喜,只是暂时的,当被“其境过清”的环境一触发,作者又回到了愁苦之中。文章最后,作者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立刻感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短暂的快乐又被长久的愁苦所代替。《小石潭记》第二段以实写虚,见鱼而不见水,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怡然”“俶尔”“翕忽”三个词有动有静,写出鱼儿的自由自在、精灵可爱;“似与游者相乐”,情景交融,寄寓作者的情感色彩。短短四十余字,手法多样,词丽而意美,很值得细细品味。语言之美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得以彰显。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这段语言之后,可以找几句描写鱼的诗文让学生比较赏读。例如: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⑤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第一例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写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神态,体现采莲人内心的欢愉。第二例运用白描手法,写出鱼儿自由嬉戏,细石历历在目,侧面体现江水的清澈明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例运用借代和对偶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湖光春色图。第四例中的“肥”字表面上写鳜鱼正肥,实际上渲染出渔父富足的生活。第五例通过写鲈鱼味道之鲜美,体现了捕鱼者的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捕鱼者的深刻同情。同样都是写鱼,手法各异,情感不一,突出了作者独运的匠心。通过比较赏读,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柳宗元写鱼之工,寥寥数语,动静俱妙。作者还把句式的长短变化与音韵结合起来,造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表达效果。比如前四段的首句,由长而短,音韵由前两字的“u”转为后两个字的“ang”韵,由急促转向平缓,暗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句式上,比如“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两字排比,“为”字连用,突出作者的急切和惊喜之情。再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句子先五字,然后四字连用,接七字,后五字,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朗读起来有抑扬顿挫、跌宕生姿之感。三、披文以入情,品味语言的深意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是由内而外的,先由外界环境触发,进而产生内在的情感,再将这种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沿着语言去追溯,一定能探寻到作者写作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最能体现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加以品味。教学《小石潭记》,可选择四个副词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水尤清冽。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学生结合上下文体味词意,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变化。如对“尤”的品咂,有学生说“尤”体现了水的格外清凉;有学生补充说与上文水声联系在一起,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写法,描绘出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发现作者听水声时就已经“心乐之”,再看到“尤清冽”的水,“乐情”更甚,作者贬谪之愁被眼前之乐所代替。学生思考交流,对其他三个副词也形成了统一的认知:“似”的意思是好像,是作者的主观感觉,并不一定是真实情况,作者的乐情有所减弱。“不可知其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作者西南而望,溪水如斗似蛇,或明或暗,已无潭中鱼那样的明丽之景,而是幽深之景,作者触景生哀,乐情又减。一个“过”字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让人无法忍受,作者乐情尽失,又回到哀愁之中。作者因哀而寻乐,结果乐只是暂时的,他还是无法跳出贬谪给自己带来的巨大伤痛。将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四个副词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细细推敲,“披文以入情”,他们就不会只在字义上绕圈子,而是“沿波讨源”,真正领会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或思想。四、探究矛盾,体悟言外之意在阅读《小石潭记》第五段时,学生发现了几处矛盾。其一,作者在第五段记下了五位同游者,但是在第四段却说“寂寥无人”。其二,作者在前四段写了寻潭、赏潭、离潭三个部分,已经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他为什么又用一段来写同游者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但是在《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七“记”中都没有这样写。其三,作者把同游的五个人分成两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宗玄,以及“隶而从”的恕己和奉壹。恕己和奉壹也是同游者,作者为何强调这两个人呢?作者这样写有哪些言外之意?一些由矛盾或者困惑引发的问题是开启深度学习的最大动力,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语言解读,追求思考和探究的深度、广度,即使暂时找不到答案,他们也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对第—个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有学生说“寂寥无人”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作者把与他一起来的人排除在外了;有学生说作者完全沉浸在自然环境之中,全然忘却了他人的存在;也有学生说“寂寥无人”是作者内心的“寂寥无人”,没有理解作者的内心……为了让探究更充分,让更多人参与交流,教师可以给学生建立规约:讨论交流不是为了驳倒别人,而是尽可能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不需要形成统一的看法,只要表达的观点清晰、准确、有理有据即可。这样,很多不同的观点汇聚在—起,就会形成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再努力思考和探究,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形成更加合情合理的观点。在探究为何强调恕己和奉壹时,有学生说这是因为这二人的名字暗合了作者的心志,“恕己”是“扩充自己仁爱之心”的意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奉壹”是“守一以终”的意思,是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作者把这两个名字放在文章最后是向当权者表明他要用“恕己”之心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