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教育学?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瞟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创始人:德国的康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 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一一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4)学校各种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 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株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一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一一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 (3)环境一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4)教育一一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一一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生理活动;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 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 倾向。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初中教 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 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在身体发展,保健和青春期教育(2)在认知方面,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3)情意,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自我教育能力,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就 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o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仓U新能力.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 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 生最主要的权利)教师职业性质 (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是职业 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途径。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实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 任务(1)首要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历史上对教学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T亍的统一过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曦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贝0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4)班主任工作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德育模式: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 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审批及归档流程及图表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精美课件
- 转让宅基地协议书
- 人工挖孔桩民工劳务合同范本
- 发电机培训课件
- 煤炭购销居间标准合同范本
- 教师实习合同协议范文
- 基于云计算的2024年度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实施合同
- 猪场入股协议书范本大全
- 干货股份代持协议超简约版
- 网约车加盟方案
- 《中国古代国防》课件
- 百部红色经典:年轮
-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大纲
- 2023骨髓腔输液技术要求
- 四渡赤水战役PPT课件模板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GJB438C模板-软件开发计划(已按标准公文格式校准)
-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课件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隐患排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