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_第1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_第2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_第3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_第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之阅读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学段---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O(∩_∩)O-----张华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给老师的备课定位了三种角色:第一种角色是一般阅读者,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的阅读,不带任何框框,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第二种角色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把阅读教学比作一次难忘的旅游,教师的阅读仅仅是先行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途中的美景才是真正的目的,何处驻足、哪里歇脚、怎样观赏等等细节都要事前做周密思考。即教师要考虑如何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转化为阅读教学行为。第三种角色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从学生角度想想怎样学才有趣,能满足求知欲;课文解读应设想多种可能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等。窦桂梅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本读厚。于永正老师说:要想备好课、上好课,唯先于学生读书,先于学生感悟,先于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的法儿就浮于脑中,在教学中就能驾轻就熟

。孙双金老师告诉我们:“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重新走进了《二泉映月》,重新用心灵感悟这首不朽的名曲。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二泉映月》,查询到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录音,我一遍一遍地倾听,一遍一遍地比较。……我的卧室一遍遍地响起《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曲子,我的整个身心沉浸在《二泉映月》那优美、凄婉的旋律中。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之前,让学生放声把课文反反复复地朗读几遍,读得字字正确,句句通畅,入情入境,达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的境地。当学生读熟了,读透了,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对话。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读通是第一课时的特点及重点,放手试读,出声读,有意识地训练默读,读中动笔画生字词,难读句段;读中交流,提供学生学习方法;难处回读,指导、示范,达到正确、流利的效果。反复的度,长课文一般在3-5遍,短课文5-7遍,不能打折扣。然后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效果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何指导朗读关于朗读的指导,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一些公开课堂上,我们常看到教师要么对学生的朗读束手无策,不知怎样评价,不加指导;要么只是在技巧上进行程序化的指导,比如“停顿一下”,“快一点”,“慢一点”,“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去读。”“他读的不够好,你再读读好吗?”我认为,这样的指导只是让学生的朗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涉及文字的精髓。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重点词句入手,结合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学生的读才会有根。他山之石,为我攻玉,我们不妨多参考名家指导朗读的片段。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的朗读指导,是比较经典的。在学习“雪后美景”一部分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儿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还可以,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者。支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提出学习要求,做出学习评价,取点好、时机好、风趣幽默,方法巧妙。另见靳家彦老师的《珍珠鸟》片段:师:我们读这个课题,脑子里一定闪现出来,这课书要讲一种小动物,是讲什么呀?

生:鸟。

师:我们读珍珠鸟,只能这样读,可我们把它放到句子里,就有各种各样的读法。

生:读: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他强调是鸟,他这样读。谁读得和她不同。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她强调的是送我一对。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你强调的是什么。

生:什么都应该强调。

生: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朋友)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

师:强调的是珍珠鸟,不是翠鸟,不是其他鸟,听老师读。

师: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生:强调了一对。

师:词放到句子中,有不同的理解,看你怎么读,如果把它放到文中,又有不同的理解。……师:我们把这个句子放到段落里去读,就又有新的体会了。……师:把这个段落放到全文当中去读,就会发现,他不仅仅是作者喜爱珍珠鸟,他还有深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读了全文才知道,哦,原来作者要说这个。整个指导过程细腻灵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如行云流水,学生的读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由此看来,陈宫的朗读指导失意理解和感受为前提的,技巧应该服务于情感与内容,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技巧”。只有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朗读训练巧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首先,强化默读意识。从本学期起,学生进入高年级段,默读要由第二学段的“初步学会”变为“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显提高。既然默读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训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舍得时间、多给机会让学生默读,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让学生受到默读训练。其次,培养默读习惯。任何一种技能,必须通过训练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默读与朗读的反应机制不同,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单个的字为认读的单位。正是基于此,在学生刚刚学习默读的低学年段,就提出了必须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到了高学年段,要提高默读速度,只有在继续保持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在一次又一次的默读实践中,学会快速捕捉文本信息,最终形成技能和习惯。还有,提高默读效率。如果默读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读一边圈注,学生才能在默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也只有这样,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效能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朗读教学比作“音乐教学”,默读教学则可视为“呼吸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年级课题朗读时间默读时间三下精读《女娲补天》张海红约8分钟无三下略读《夸父追日》章婷约6分钟约6分钟,边默读边做批注。三下略读《文成公主进藏》姜艳琰约7分钟约4分钟,边默读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四下略读《渔夫的故事》叶建松约5分钟约6分钟五下略读《金钱的魔力》贺蕾约6分钟约6分钟,边默读边指导学生进行概括由上表可见,从第二学段开始,执教教师已充分考虑到“朗读”与“默读”的课堂黄金分割比,尤其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内容、运用学法。新课程倡导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我们应该弄清阅读教学真正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把握中心,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真正目的。二、探究“朗读与默读并重”的成因(一)实践证明:朗读与默读,阅读涵养必备的要素先来看两个现象:现象一: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都会这样做:“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话音未落,有的学生拿起书本,站起来读;有的坐定手捧书本,一脸认真,教室里可谓是气象万千,风情各异……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朗读场面。现象二:大家到阅览室看书,在电脑前鉴赏美文,平日里读报纸,看文件很少会大声朗读。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阅读指导与有效体现的手段之一,而“默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阅读形式。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朗读引领固然重要,但默读教学也同样不可缺少。(二)课标告之:朗读与默读,阅读教学守恒的砝码阅读不是一种简单的识字活动和朗读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义、联想、想像在内的完整的心理活动。所以,仅仅看到书面文字符号或发出书面文字符号的声音,并不是阅读。理解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就朗读教学与默读教学制定了分段、分要求的总体目标。笔者阅读了相关书籍,发现诸多小学语文教学相关著作中都阐述了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及默读教学的重要性。汪潮教授在《语文教学专论》中写到:朗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发声的速度要比对字的认知速度快,朗读比默读自然。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朗读训练入手。但是,一直停留在朗读方法上,则又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必须适时、适当地培养默读技能。研究表明:学生默读技能的初步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大声朗读,轻声念诵,唇动式默读到完全无声无唇动式的默读的过程。因此,朗读教学是默读教学的前提,默读教学是朗读教学的升华。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对于数学学科,做习题是巩固、检验知识最有效的手段。而语文学科,则应该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让孩子习得阅读方法的最佳阵地。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仅仅教给方法还不够,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能让他们在课文的海洋中尽情畅游。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仅仅教给方法还不够,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能让他们在课文的海洋中尽情畅游。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出以下几种题形:(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写出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hǎohào)学。他家境贫困,买不起蜡烛,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匡衡想读书,可晚上室内又没有亮光,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洞,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当时地方上有个大户人家,主人并不识字,却有很多藏(zàngcáng)书。匡衡听说了,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遍读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于是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漆黑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遍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关于词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理解词句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那么,这篇课文拥有这方面的资源吗?如果有,又是那些呢?词的上阕这样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中的“明月”和“清风”、“惊鹊”与“鸣蝉”就很值得关注和研究。全词先以“明月”起笔,后以“清风”相承,颇具匠心。夜行黄沙道中,光线自然不足,但“明月”一出,顿使所有的景物抹上了亮色,随后再以“清风”相辅,更使整个的夜空分外清澄。尤其是“明月”、“清风”与“惊鹊”、“鸣蝉”的搭配更应引起关注:因“明月”、“清风”而引起鹊惊、蝉鸣;又因鹊惊、蝉鸣的“动”,更显“夜行黄沙道中”的清幽、宁静。我们知道,“动”和“静”原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这里却被作者演化为相辅相成、相因相生、互相转化,对立统一。在这里,作者对“夜行黄沙道中”的清静并不是直述,而是先以“明月”和“清风”来置景,然后抓住此景之下,“惊鹊”、“鸣蝉”这两个细微的动态物象来反衬背景的清幽、宁静,进而表达出作者恬淡、安谧的心态,以及追求“动中有静,寂处有音”的审美境界和情趣。另外,这半阕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也需要关注。首先应该看到,这两句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里的“蛙声”化成了人间夸赞丰年的说词。一般情况下,此起彼伏的蛙声并不是什么美声仙乐,常常是“聒噪”的代名词。但是到了作者的眼中和笔下,原本令人生厌的蛙声却被涂上了一层愉悦、欢快的色彩,化成了夸赞丰年的话语,再加上“一片”的补充修饰,自然会让人联想起七嘴八舌说丰年的场景。由此可见,这里的“蛙声”已不在是自然声响的简单实写,明显是作者心情、心境的描摹。这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作者“化蛙声为神奇”的功夫而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说,这半阕中的“明月”、“清风”、“惊鹊”、“鸣蝉”以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理应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典型范例。再来看下半阕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开头的两句,作者依据《西江月》的格律要求巧妙地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分别在上下句中嵌入了数词:“七八”和“两三”,从而构成了上下对应,前后勾连,词句凝炼、结构严谨对偶句。这种用法的作用至少有二:第一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的“星”是寥落的疏星,这里的“雨”是轻微的阵雨,而此情此景恰好与上半阕清幽的夜色、恬静的气氛和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相映成趣;第二是这两组数词的运用,不但使这一对句的外在形式更有一种均衡感,而且使词句的节奏更加工稳、和谐。由此可见,即便是平淡无奇的数词,只要运用精当,同样可以收到妙趣横生、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另外需要关注的是这半阕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路转”与“忽见”。因为这两个词语的出现,使得词作描述的情境忽地一转,陡然展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作者夜行于黄沙道中,虽然路径早已是了然于胸,但因醉心于倾听饱含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之中,竟然忘却了周围的其他事物。骤然间,“路转溪桥”,熟知的、社林边的茅屋小店已尽在眼前。“忽见”一词,不但写出了作者顷刻间看得分明情境以及见到“茅店”之后的欢欣,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于稻花香中,以至忘却了道途远近而怡然自得的迷恋程度。“路转”与“忽见”这两个词语,有如弹丸脱手,一下子敲开了新的画卷。因此,认识、把握“路转”与“忽见”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了的作用至关重要。还应强调的是,本文数词的运用更是一大亮点。比如上阕的数词“半”,就点明了时处半夜。“一”就点明了到处是蛙声。特别是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的数词更是佳妙。天外之星“七八个”,说的是乌云密布而有间隙;山前之雨“两三点”,说的是大雨欲下却有收敛:星一多,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很可能是大雨。唯有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能构成清朗、恬静的境界,才能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作者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即便是平平常常的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甚密,同样值得欣赏、玩味。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对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多元的。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感染与尊重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课后练习的设计,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5“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诺贝尔》课后练习4“选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部分,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叙事性作品形象生动、故事性较强,这种作品因为适合本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所以成为了第三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性作品适合复述、描述,另外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他们对作品中的人物都可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感受。2、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早在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就要求能复述作品大意,感受作品的语言,关心作品中的人物,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因此,小学第三学段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应该从能复述、描述整个故事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此基础上表现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对于叙事性作品,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生动的故事情节,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考虑文章该怎样分段,段落大意是什么,我们不能刻意地追求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可以跳过段落的训练,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在了解故事梗概基础上,简单描述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这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复述、描述的主体,他们对作品中的事件、人物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感受,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化心得和评价,自己的喜欢、憎恶等各种感受也能随着描述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第11册)一课时,在初读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儿最令你感动?你想说些什么?先让学生交流,接着教师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及时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学生在肖邦乐曲声中对肖邦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对波兰人民的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命运感触更深。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么把人的情、意在文本中实现出来。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他的这番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文老师应该始终引导孩子去关注三个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最终,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点拨),能读懂任何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即内容);又能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即写法);更能通晓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阅读的目标是彻底达成了,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也已不是一般的高了。1、诗歌的特点和要求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诗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诗歌的阅读方法指导古诗,大体读懂诗句,更要的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美、情境美。品味语言,首先大体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给古诗学法。首先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然后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情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第11册)时,在初读的基础上,我首先教给学生分解词义的方法,通过交流、工具书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接着引导他们感情朗读,他们的朗读抑扬顿挫,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内容,而诗歌的情感也寓于其中,也学会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3、诗歌教学的个性要求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针对诗歌的特点,建议老师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诗歌教学:(1)创设情境,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诗歌语言凝练、内容简约、意境深远等特点,标志着诗歌的留白多,想象空间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六上),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诗突出一个"狂"字,表达了他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教学时,教师如果扣住"狂"字,引导学生读书想象,就会把"却看""漫卷""放歌""纵酒"的"狂"态真切地展现出来,也能把"青春""作伴"极速"还乡"的"狂"想情景呈现出来。特别是尾联写"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推敲"穿""下""向"等动词的表达效果,不但可以想象出作者"人未走,心已到故乡"的心情,而且也可能想象出作者行走、辗转于还乡途中的不同状态,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2)"感动"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诗歌是用情感写出来的。教师要想运用诗歌打动学生,自己先得被诗歌所感动。教师是发自肺腑、热情洋溢的解读,还是流于形式、苍白无力的说教,这必然对学生的读诗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投身其中,忘情其中,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使学生"感动"起来。从而达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为整个课堂营造出一个浓浓的情感场。说明性文章的特点和要求1、说明文性文章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在学习说明文性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介绍的知识上,而对其独特的语言形式较少关注。就算老师加以引导,也大多机械地了解一些说明方法,而难以融会贯通。《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2、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文章,要根据这类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要点,并弄清每个要点是怎样说明的,领悟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这类作品的能力。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苏教版第11册)一文,笔者不是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还把侧重点放在这些知识是如何介绍的。首先让学生默读5-8自然段,思考: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人类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接着让学生自由汇报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并请学生上台板书知识要点。在师生根据板书引读,按顺序梳理知识点后,教师提问:这些知识都是关于人类利用海洋的,作者没有把它们写成一段,而是分四段来写,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明白了把同一方面的内容放在一起,知识介绍得更加有条理,更有逻辑,符合认识规律。有了这样的定位,才能确实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章的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HYPERLINK"/user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