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_第1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_第2页
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资料怀古咏史诗鉴赏训练南海一中2002/4/20阅读下面13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表述题]•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选择题)4•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题材,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C杜诗从古战场写起,进而联想到战争的情况,表述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看法,用笔冷静而又锋利。D.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整体赏析]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 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 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 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 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所选取的特写镜头探使回所集中描写的人物杨贵妃所描写的时间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时所选取的特写镜头探使回所集中描写的人物杨贵妃所描写的时间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时联想到关于“二乔”、 “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 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 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解题思路]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 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 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过华清宫绝句杜牧[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舞破中原始下来。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表述题]•两诗中的“骑”字,所指的意思均是。•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 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3•“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答:根据对两首诗的解读,填写表中的空白处。甲诗乙诗甲诗[选择题]对这两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甲]诗首句是一个远景概览,作者从长安遥望的角度,写出华清宫的富丽堂皇。[甲]诗中“一骑”和[乙]诗中“数骑”都是指骑着马的人, 前者指运送荔枝的驿使,后者指报告军情的侦察兵。C[甲]诗中的“红尘”与[乙]诗中的“黄埃”都有所喻指,前者意思是世俗的人生,后者暗指战争。D.[乙]诗中“千峰上”既扣题指华清宫,又讽刺帝王和妃子高高在上,远离朝廷和百姓而一味寻欢作乐。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两首诗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甲]诗写叛乱发生前皇宫生活的奢侈荒淫, [乙]诗写动乱发生时朝廷的措手不及。两首诗都选取了特写镜头加以刻画, [甲]诗选的是荔枝运到、妃子喜笑的时刻,[乙]诗选的是叛乱发生、歌舞停止的时刻。两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都有笔法隐曲而感触深沉的优点,曲折地流露了诗人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两首诗都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邃的特点。 [甲]诗一个“笑”字巧写神态而寓以讥刺,[乙]诗一个“破”字象征苦难而饱含愤慨。[整体赏析]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及安史之乱的那一段历史, 很多文学家以之为材料创作过出色之作,杜牧这两首诗以它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艺术技巧, 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两首诗是同一题目下的组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一致之处, 但也有差别,需要认真辨读。要看到两诗描写时间的差异。[甲]诗写安史之乱爆发前杨妃的骄纵荒淫, [乙]诗写安史之乱爆发时玄宗的昏庸轻信。实际上,[甲]诗揭示动乱的原因,[乙]诗显示动乱的后果。两首诗连起来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牧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见解。 安史之乱的酿成,实在是由于统治者无休止地耽于享乐,昏庸糊涂;而动乱酿成后,国破家亡,后果惨重。两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都在于巧妙地精选特写镜头。 玄宗和杨妃的骄奢淫逸生活可写之处甚多,而[甲]诗只选了荔枝运到而杨妃喜笑的刹那作为特写镜头, [乙]诗选的是“探使回”的时刻。史载,安禄山谋反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可是玄宗对他还是深信不疑。大臣一再进谏要警惕他谋反,玄宗才派使者前去探看。使者受了厚赂,回来谎报安禄山并无二心。结果叛乱发生时,朝廷措手不及。精选“探使回”的时刻,既是动乱将临的标志,也是玄宗昏聩透顶和耽溺享乐的集中反映。[解题思路]选择题之一检测对于诗中字句的理解, 要注意,某些古代常用的词语,有时含特定的意思,但有时也只用其字面原意, 辨别的关键就是置于全诗整体中理解, 不要穿凿附会。选择题之二检测对诗歌内容的解读, 难度较大。要弄清楚诗人所吟咏之事, 这是解读咏史诗不能忽略的。唐玄宗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有没有责任呢 ?杜牧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诗人抓住一些具体事件写进诗中,含蓄地表达出他的认识。细辨诗人所写的具体事件,就可以找出错项来了。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①,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①蜀相:指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一本作“丞相”。②频烦,多次烦劳。一本作“频繁”。③两朝,指蜀国两个国主刘备和刘禅两代。开济:开创大业,匡济时艰。[表述题]TOC\o"1-5"\h\z第二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2。第三、四句的景物描写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第五、六两句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的功绩 ?答:为什么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答:[选择题]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首句中“何处寻”表明了作者是专诚前往拜谒,同时也隐含着对诸葛亮身后寂寞,被人冷落的感慨。“自春色”的“自”字有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与姜夔《扬州慢》词中小序“寒水自碧”的“自”字意义相似。“空好音”的“空”字用语精巧、贴切,表现了黄鹂的美妙歌声在空中到处传播,歌颂着诸葛亮。第六句中“开”是开创基业,“济”是救助艰危,分别写诸葛亮在辅助刘氏父子两朝时的重大贡献。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第一、二两句是设问自答的句式,这一问一答中不仅指出诸葛亮祠的所在地,而且写出了祠堂庄严肃穆的外观。这首诗在写景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既象征了祠堂主人一生的品格、功业,也包含着诗人的追怀和感伤。C全诗对于诸葛亮的一生业绩作了充分的评价,既有具体细致的叙述,也有高度精练的概括。D.最后一句写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而辞世表示了痛惜,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整体赏析]首联一个“寻”字,表明诗人是专诚前往,而不是信步而至。 接着借茂盛繁密、高大参天的柏树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象征了诸葛亮一生风骨凛凛的浩然气节, 寄托了诗人崇敬追怀的感情。这一联设问自答的句式隐含一份感伤。“何处寻”一问, 可见拜谒之人少,祠堂之路僻:而“柏森森”占据了视野,也可见肃穆中透着寂静。颔联表面写草色怡人、 鸟声悦耳,然而美景中却插入“自”和“空”二字, 正表现了诗人在这一刹那的复杂感情,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蜀国安在,蜀相已杳,英灵冷落,有美莫赏,感物思人,无限哀惋。颈联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开”、“济”,分别写诸葛亮辅助刘备和刘禅的重大贡献。两句不仅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而且表现出他忠贞不渝的高贵品格。 两句是议论,可是议论中却带着情感,流露着深沉怀念和钦慕景仰之情。尾联写诸葛亮的悲剧,并直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慨。英雄之泪为国、 为民、为事业而下,表达了诗人宏愿未遂而遗憾终生的悲怆之慨。[解题思路]读解怀古之作,除了对诗人所咏的人和事要明了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这些感情均体现在一字一句的锤炼上,找到第 5题中哪一项对字词的解释与诗中感情基调不一致,这就是错项。第 6题检测对此诗写法的认识。诗歌通过拜谒诸葛亮祠堂的方式来表达对英雄的怀念和仰慕,侧重于评价而并非侧重于描述。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表述题]1•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2•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了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 ?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答: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答:[选择题]5。 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杜诗的第一句中“事不期”的意思是胜负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杜诗的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辱”才能算是“真男儿”,实际上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C王诗的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的“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D.王诗的第四句中的“势难回”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B.王诗充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C这两首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言之成理。D.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有理。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整体赏析]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 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 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侨,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 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解题思路]对史实都进行了高度提炼。解读这里需要用些逻辑思维,理清两命题者设置错项时,正是把其中一对史实都进行了高度提炼。解读这里需要用些逻辑思维,理清两命题者设置错项时,正是把其中一时首先要明了诗人针对什么事发议论, 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位诗人的思路,找出他们以什么根据来论证自己的论点。个重要论据做了错误的解说。选择题后一题的错项在于评价两诗价值时,褒贬失当。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叹世陈草庵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 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表述题]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前者写景气势,后者写景。2•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4•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前者饱含之情,后者流露之意。[选择题]对两首元代小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两首小令切入的角度相同,都以写景入题,但前者写景气势雄壮,而后者写景平和恬淡。“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三国鼎分牛继马”两句各有深意, 前者饱含着愤郁之情,后者流露的是嘲讽之意。C两首小令的结句用语相仿,意义相同,都以”兴”、”亡”对举,议论精辟深邃,饱含哲理,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D.两首小令表达的主题不同,前者怀古讽今,表达了对封建王朝的罪恶的揭露和鞭挞;后者叹世归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冷淡和嘲弄。[整体赏析]两首小令都是怀古叹世的名作。张作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纷争而感慨, 透过历史的烟尘,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 “宫阙万间”是百姓的白骨垒成, “都作了土”,又是百姓做了殉葬品。作品难得的是对王朝兴废本质的揭露一一“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管它是汉是唐,管它姓刘姓李,江山易主,政权更迭,都只会给人民带来苦难,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深刻的哲理性,超越时空,震撼千古。陈作对于天下兴亡、朝代更替,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历史的一切并无是与非之别,所有的你死我活的政权纷争, 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闹剧。 “三国鼎分牛继马”一句含着冷峻的嘲弄, 魏、蜀、吴三国为夺取天下大动干戈,到头来是司马氏渔人得利;有谁料到,司马氏的江山又给姓牛的暗中夺去呢 !一切是这样荒唐!兴亡由它,逍遥在我。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作者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这实际上是现实黑暗的折射,它有着曲折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意义。 写法上,两作均以景衬情。张作写景气势不凡,既充满动感而又饱含感情。陈作写景也十分出色, 寄情于鱼樵,流连于山水,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是此作动人之处。[解题思路)怀古、叹世是元代散曲的流行题材,然而同是“叹世”题材,思想价值却有高低之分。这两首作品价值之高下主要体现在哪些用语中呢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⑧,不问苍生问鬼神。注:①宣室:酉汉未央宫的正殿。②贾生:即贾谊。汉文帝时,任太中大夫。为大臣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几年后汉文帝曾召见他。⑧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坐席,靠近对方。[表述题]1•诗中提到的“逐臣”和“贾生”是否同一人物?答: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主角是谁 ?答:•作者对所咏的人物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选择题]•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第一句“宣室”是用宫殿名代指皇帝,“逐臣”指遭贬逐的贾谊。此句表现汉文帝求贤似乎十分迫切真诚。B。 “才调”指贾谊的才情更无价,意为言语没有条理层次,表现出贾谊受宠若惊的神情。C“前席”描写了汉文帝倾心聆听的神情动态,但加一个“虚”字,表达了作者对他这种态度的否定。D.“苍生”指百姓,此处与“鬼神”相对,表示对汉文帝不关注百姓表示谴责。•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用意在于借史事指责统治者不是真正地重视人才。B.前两句欲抑先扬,写汉文帝求贤的广泛和迫切,文帝和贾谊似乎是君臣相得。C后两句才是主旨所在。“可怜”二字表示可惜,化赞赏为慨叹,化歌颂为讽刺。D.这首诗妙于转折,从赞扬汉文帝倾听大臣意见的诚恳转为讽刺他不向百姓求教,反求鬼神保佑的荒谬。[整体赏析]艺术构思妙于转折,首句从这首诗针对有关贾谊和汉文帝的一些历史记载来抒发感慨。艺术构思妙于转折,首句从反面说起,写汉文帝求贤的真诚和迫切, 连放逐远方的臣子都要召回求访, 似乎这位皇帝真是励精图治、爱才如渴了。次句承上,正面写贾谊。一方面是文帝求才心切,一方面是贾谊才情无与伦比,那么文帝一定是问得其所了。 这两句事实上是先抑后扬, 但在行文上却很平顺,读者看不出下面会突然出现大转折。 第三句是由正面陈述转到反面议论的关键。 “夜半前席”四字仍写君臣谈得投契,听得入神。但在这四个字之前,却安上“可怜”二字。在“前席”之前又加了个“虚”字,于是化赞赏为慨叹,化歌颂为讽刺。结句说明“可怜”和“虚”的原因,在于“不问苍生问鬼神”, 点明题旨。应该切实关心的国计民生不去询问,竟问那虚无缥渺、无影无踪的鬼神,可见皇帝的昏庸;也可见贾生的悲哀。他的真正价值竟不被重视,受到赏识的却是无稽之谈,作者为之感叹。诗人妙于转折,给人意外的辛辣之感,而在这辛辣中,又有着使人苦笑的幽默。[解题思路]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这是一首出色的咏史之作。作者的才华表现为旁敲侧击,妙于生发,别出新意。答题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作者态度各是什么 ?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表述题]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 “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之情。2•“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葬送了基业。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答: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答:[选择题]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蜀先主”指刘备,“天下英雄”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 惟使君与操耳”。B。 “五铢钱”是借钱币之说,暗喻刘备不甘江山落入曹姓之手而欲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C“得相”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象”即“法”,“不象贤”是说刘禅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0末两句写刘禅降魏后蜀国百姓的凄凉,连蜀妓也因而背井离乡为魏而舞。6•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万分感叹。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极为工整。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整体赏析]首联写面对刘备塑像时的联想。 “天下”二字作“英雄”的定语, 既含有对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的肯定,也指出他威慑天下的功业。进一步用“千秋”二字引起读者心中的时间感。时历千秋,而刘备的志向、气概和英雄功业依然令人怀念。不能忽略的是诗人在“天下英雄”后加了一个“气”字,在“千秋凛然”中插了一个“尚”字。 这告诉人们,作者吟咏的是“蜀先主庙”,庙堂的气象,塑像的传神,在两个字中透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身处庄严的庙堂,面对英雄的塑像,肃然起敬、层云荡胸的感受。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大志。作者用“势分三足鼎”简括准确而隐含敬意地概括了刘备的英雄业绩。再巧用“五铢钱”之典指出刘备的志向并不仅仅满足于鼎足三分局面,他要统一天下,复兴汉室。颈联写出由盛转衰的变化及原因, 出句写刘备由于诸葛亮的辅佐, 开创了大业,对句写由于儿子的不肖,葬送了基业。尾联进一步写刘禅的不肖,再次说明了,刘禅虽继帝位却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后主的“不象贤”正是蜀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全诗在对比中总结历史教训,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解题思路]读解这首诗会遇到如何理解典故的难点,第 5题的选择肢均在这难点上设题,必须认真读读注释,思考作者用典之意何在。第 6题考查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 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 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 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明确这一点,就容易找到分析中不合作者原意之处了。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表述题]•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答:•诗人认为隋炀帝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劳相提并论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答:3•这首诗评说历史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什么 ?否定的是什么?答:[选择题]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前两句说,都认为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掘了这条运河,可是至今还靠它日夜运输、交通千里呢。“汴河”是运河的一段,这里用来代指运河。后两句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水殿龙舟”暗指隋炀帝扬州游玩的奢华。C诗题“怀古”实为伤今。隋朝的灭亡是由于隋炀帝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拼命追求荒淫享乐的结果,但他开挖运河,功不可没。D.诗人认为,从运河开发的客观功绩来看,运河的疏浚是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比美的。在当时,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僻字难典]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高四层, 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整体赏析]这是一首翻案式的怀古诗。历代诗人吟咏大运河,多为隋炀帝奢侈亡国而感叹。而这首

诗的第一、二句即针对这种见解而发表己见, 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沟连了南北水路交通, 造福人民。“至今”二字从时间之久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 “千里”二字从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作用之重大。让人们客观地看待历史。但是,诗人的用意只是为大运河翻案,并非为隋炀帝翻案,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褒贬。意为假如没有水殿龙舟这样荒唐奢侈的事情,那么隋炀帝与大禹可以相提并论了。 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 此诗的笔法抑扬交错,含义深刻。先肯定大运河在交通上的功劳,评价公允,再批判隋炀帝的奢侈,斥责辛辣。[解题思路]解读怀古咏史诗切忌只循着先入为主的思路去想。一看到“隋亡”的字眼,就以为笼统

地批判隋炀帝的奢侈,那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此诗怀古咏史的用意和笔法了。 诗人从客观角度评说了大运河的功劳,却又从开凿者的主观意图来评说隋炀帝的罪责。从这个角度来回答表述题,分辨选择肢的正和误,大概就能顺利找出答案了。怀古咏史诗答案两首《赤壁》•周瑜曹操•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3•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弓I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D(没有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 )两首《过华清宫绝句》骑着马的人2•“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无人知”三字指出只有杨妃知道,是荔枝送到了。既是陈述,又包含着飞骑送荔之举的荒唐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的讥讽和愤慨。安史之乱爆发时4安史之乱爆发时甲诗乙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