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研究改_第1页
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研究改_第2页
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研究改_第3页
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研究改_第4页
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研究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核电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现状一.绪论(一)我国核电行业发展历程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6月17日这两年,中国成功地实验了原子弹、氢弹;1974年3月到1991年12月15日,从秦山核电站的原则方案列入国家计划、正式批准开工到其并网发电成功,用了17年时间。秦山核电站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技术已有雏形。从此,核电在我国的发展势如破竹,不可阻挡。我国核电的发展,历经过如下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秦山核电站在老一辈核电人艰苦奋斗中建成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提出从西方引进核电站,并且指明了大亚湾核电站以及后续的核电站的建设方向;80年代后,李鹏同志提出的“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核电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岭澳核电一期,秦山核电二期的顺利建成;2005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亚湾视察时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希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核电事业,坚信中国核电战线职工能够胜任核电行业的工作;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匹兹堡二十国峰会上郑重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核能、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强调核电是顺利正常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就如同核电发展的生命,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去年十月,中核集团工作人员说,ACP1000已具备年底开始建设的条件,它是中国自主研究的第三代核电品牌。中国三代核电站建设正在稳步向前进行着,并且在四代核电技术上也获得突破。2014年3月25日,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倡议国际社会相互协作,核能能够持久安全和发展,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核安全观”,同时也是全球首个提出“核安全观”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到2015年达到原先规划中在运核电装机容量0.4亿千瓦的目标,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上升至略超过0.2亿千瓦;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在运0.58亿千瓦,在建0.3亿千瓦。截止到2014年8月,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20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近日,国家又发出抓紧启动核电项目的信号,经过三年的“蛰伏”后,中国核电重启渐行渐近。(二)核电人才培养需求快速发展的中国核电必然会带动整个核电工业的发展,这涉及到核电项目的研究、设计、建设和管理,在项目的背后会需要大量的核电人才。在核电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核电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人短缺与需求增大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核电项目从项目的提出到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上百个项目承担企业和单位、一个或多个项目投资业主。涉及的政府部门包括:作为行业主管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其中,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对外的另一块牌子);负责规划和项目审批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核安全监督管理的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核安全局对外是一块牌子,对内是前者的一个部门);负责基础研究的科技部。此外,还有目前已不具有政府职能的机械工业协会负责核电机械设备的制造;电监会负责发电后的电力监管。这些政府管理部门在具体的核电项目中承担的更多的是管理、协调、组织、落实等事务性工作,其所需要的人才是对核电项目的特点、核安全要求、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有基本了解的行政管理人员,而非技术管理人员。核电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单位包括:从事基础理论、方法、工艺、材料等研究的科研院所;从事不同阶段、不同专题、不同专业具体研究与设计的工程研究与设计单位;核电项目建设所需设备、材料的制造、加工、生产企业;核电项目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企业;核电项目建设的监理企业;具体负责执照申请审查工作的作为国家核安全局或行业主管部门技术支持单位的审查单位。这些单位或企业在核电项目的进程中承担的更多的是具体的技术工作,其对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核电项目的特点、核安全要求、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有深入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核电项目具体投资方的业主对核电项目建设期间的投资、进度、质量、技术等承担主要责任;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对核电厂的运行和管理承担全部责任。在核电项目建设期间,业主的项目公司要有能够对投资、进度、质量、技术进行控制的项目管理人员;在核电厂运营期间,要有具有运行资质的核电厂操纵人员、设备检修与维护人员、电厂技术支持人员等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些人员要有扎实的核电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核电厂的技术特性和设计特点非常清楚,能够准确判断核电厂的系统运行状态、设备工作状态,能够针对不同的运行状态、事件、事故按照相应的运行规程进行操作和处理。单就运营人员来说,根据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参照国外核电站所需人员数目,核电机组运营人员需求比例为700/2台机组。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机组约40台,运营人才的需求将高达14000人。而同时,大规模的核电建设也同样需要大规模的高素质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人才。根据对用人部门及核电发展到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需要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生约占30%,博士生约占10%。因此,核电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以往普通电力人才的培养,而应是具有更高学历更高素养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这就对核电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高校中,开设核相关专业的高校水平参差不齐,这更加加剧了核电人才短缺的局面。

二.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核电人才从狭义上讲是指直接从事核电科研、设计、建造、监理、执照申请审查、运行、辐射防护监管等方面的人才。广义上还应包括核电设备加工、燃料元件制造、废物处理和处置等为核电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人才。下面本文主要从高校专业设置以及企业对于核电人才培养的举措两个角度,对我国核电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分析。(一)核电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状况我国核电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核武器事业和核科技工业的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变革,在国家决策部门及教育部的共同推动下,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及完整的学科设置及专业开设体系。1.专业目录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分为“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物理、核燃料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能够深入核电建造、运营一线的核工程类人才;对于研究生而言,则在“核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下设4个2级学科,其分别为“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重点培养能够从事核电设计、管理、监测的相关人才。表格SEQ表格\*ARABIC1核相关专业类别学位类别及代码细分专业代码本科核工程类(0822)核工程与核技术082201辐射防护与核安全082202工程物理082203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082204研究生核科学技术(0827)核技术及应用082703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082704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22.专业开设情况(1)本科专业开设情况表格SEQ表格\*ARABIC2.本科专业相关统计本科专业211985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17(30)13(30)23(30)6(30)1(30)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3)2(3)3(3)00工程物理1(1)1(1)1(1)00辐射防护与核安全1(5)4(5)5(5)00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开设核工程类的高校已达30所,其中工程物理专业所占比例最低,仅有3%,从数据显示该专业仅有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开设。从表也可知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以及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分别占总专业门次8%和11%,均不足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门次的1/7。综上所述,显然我国高校本科开设的核工程大类专业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占主体,辅以其他三类专业。(2)研究生专业开设情况表格SEQ表格\*ARABIC3.研究生专业相关统计博士点自划线985院校211院校核技术及应用22(28)10(28)13(28)15(28)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11(18)5(18)5(18)8(18)核能科学与工程13(17)4(17)4(17)6(17)核燃料循环与材料6(10)4(10)4(10)4(10)图表SEQ图表\*ARABIC1.统计数据扇形分布上图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的专业设置相较于本科培养来说更加平均。其中核技术及应用和核能科学与工程这两专业占主体,分别为总专业门次的41%和37%。相对来说,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占份额相对较少,为16%,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专业不足其1/2。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相较于本科培养来说,研究生培养方向更加的具有针对性与多样性。3.课程设置情况根据核电人才的理论依据、思路及知识体系,相关专业相互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调统一,二是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两大类型,三是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规范,核学科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所学课程的学时和比例):(1)课程体系表格SEQ表格\*ARABIC4.课程体系构成表课程类别课程体系学时参考比例人文社科基础“两课”类:思想、哲学、马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人文社科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国防、科学概论等;外语类;体育类;20%自然科学基础数学类:微积分、几何代数、数理方程、随机数学、数理统计等;物理类: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其它:大学化学、化学实验、生物学等;20%工程基础基础机械设计类:机械原理、工程制图等;计算机类: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基础等;电工电子类: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模拟电子学、数字电路等;热工基础类:热工基础、传热学等;15%专业基础基础力学类:量子力学、流体力学、统计力学、电动力学;物理类:近代物理、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其它:辐射探测、核电子学、反应堆概论、辐射防护等10%专业课程选修反应堆类:核工程原理、反应堆热工、反应堆运行、反应堆安全、聚变与等离子物理等;核动力类:核技术设备、核动力测试、核动力系统控制等;核技术类:信号与系统、核信息获取与处理、核辐射测量辐射成像、核医学仪器、加速器原理、微波技术等;核燃料循环类:同位素分离、级联理论等;15%实践环节概论课与认识实习;专题实验与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20%(2)学时与学分表格SEQ表格\*ARABIC5.专业学时学分构成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学时/学分学分比例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必修1153/70.542.7选修160/106.1学科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必修720/4527.2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必修344/21.513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修160106.1专业方向选修选修128/84.8合计2665/165(二)核电企业人才培养状况人才队伍是核电安全的守护者。从世界发生的几起核事故来看,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核电厂发生的任何事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源于人因失误。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核电运行人才队伍是保障核安全运行的坚强“防火墙”。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内各核能集团更是将确保核安全提至“天大”的地位,在全面体检,加强安保措施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确保核安全受控。多年来,国内核电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构建着自己的人才库:校企联合、海外引进等。但若从企业战略发展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方能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营、推动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撑。1.中核集团2012年,中核集团发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13年~2015年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期规划暨管理提升计划》,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其中,明确提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形成“网络式体系”:横向——按照专业技术领域不同,形成核电操纵员培训、核燃料工程知识体系培训、后处理工程知识体系培训、核能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培训等;纵向——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同,形成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层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从而形成整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体系。事实上,早在27年前,中核集团就已建立起专业的教育机构。1985年,核工业研究生部经国家教育部和原国防科工委批准。这个作为核工业较早的人才培养基地由中核集团成员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管理。研究生部主要任务是为核工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人才、为在职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曾经多位院士都担任其主任。依托原子能院人才优势的支持,如今,研究生部已培养出几千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其中多已成长为研究工作主力、学科带头人或科研院所各级领导骨干。1987年,中核集团又建立了核工业培训中心——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在多年的实践中,为核工业培训了数千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随着国际、国内核电发展的变化,同时为了适应核工业改革发展和企业战略的需要,2012年11月,中核集团整合研究生部与管理干部学院资源建立了核工业大学,梳理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研发部、培训部、合作办学部、职业教育培训部等四个部门职能;创新办学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中国广核集团公司2005年,中广核组建了“核电学院”,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人才的培养经验,坚持“核电发展,人才先行”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了“授权上岗、全员培训、终身教育”、“培训就是生产力”、“培养人而不仅仅是培训”、“知行合一”等人才培养理念。据了解,中广核的人才管理战略需要五大方面的人才支撑,基于此,核电学院开始了包括企校联合培养、核电运营人员培养、核电工程人才培养等,培养工作由核电学院的五大培训中心全部承担。而事实上,员工从进入中广核到培养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再至培养成高端科研与技术人才,亦或者被培养成管理人才,中广核都会为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中广核在培训上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大亚湾运营培训中心在引进法国操纵员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以在岗培训、技术理论培训、模拟机培训为主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同时以选拔、培训、考核、取照、复训为具体手段来保障运行人员的培养质量。此外,其运营培训中心还自主开发了520门标准化的培训课程。每门课程具备“七件套”,包含课程描述单、培训任务书、标准教案、标准教材、标准考核大纲、标准试卷、标准的评价单,保证了核电专业培训的纵深度和及时性。3.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而作为实现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引进、自主化发展研发平台、工程建设载体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加快推进相关核电技术自主化进程,带动核电关键环节技术进步,组织了国内13个集团32家单位开展了AP1000核电技术推广和培训,先后选送30多万人次到技术转让方接受培训,为三代核电标准化、批量化和系列化安全高效建设创造条件。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国核大学。“这是一所没有基地的虚拟大学,大学整合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和公司知识创新成果,搭建了覆盖全员、满足随时随地地学习、支持个性发展、融合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平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魏锁介绍。为了保证员工学习效果,国核大学先后制定了培训管理、学分管理、讲师建设和课程开发等管理制度,并将教育培训与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干部培训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4.中国核建集团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核建,近年来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更驶入了“快车道”——建立了全球首个以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核电人为主的“国际核电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国核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中国核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为世界各国和中国核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此外,除了实地培训之外,中国核建还建立了“中国核建网络大学”,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在培训设置中,除了引入外部优秀课程之外,还将集团战略与文化、职业素养等开发成课程,以供员工自主选学,为员工提供了自主选学的网络教育方式。(三)我国核电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在核电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借鉴国内外核电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1.前“企”后“校”培养模式前“企”后“校”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模式。这里的“企”是指核电企业,“校”是指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高校。也就是说核电企业可以提前介入高校核工程与和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定向培养计划,择优录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模式来培养核电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这种前“企”后“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高校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并进行调整;企业以提供实习基地、教学资源等方式全程介入教学,把企业文化、企业工作环境融入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养成职业习惯,并能很好地解决专职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同时核电企业也为学生直接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尽早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目标明确,勤奋学习,早日成才。该种模式的典型案例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开设的“定向班”。定向生学制为四年,由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联合培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1996年起每年为中核集团招收“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定向生约60名。该班级数学、物理的学时较多,要求较高;技术基础课覆盖面较广,在机(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等)、电(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热(热工基础、流体力学等)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训练;专业课方面主要学习与核能(以核电工程为主体)、核技术(以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为主体)有关的课程。整个学习期间保持计算机和外语两方面学习的连续性和不断上层次,并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技术的能力。定向生在录取是有一定的降分政策,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由中核集团支付,并享受中核集团生活补贴(具体可详见中核定向生招生简章)。录取时必须签定合同,毕业后必须到中核集团所属100余家单位(企业、公司、研究院所等)至少工作五年,具体工作单位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2.“订单+联合”培养模式“订单+联合”的培养方式,是为了适用核电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索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核电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就是采用这样种方式为核电企业培养人才的,华中科技大学就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核电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一般,核电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在高校原有的计划基础上按核电企业的要求调整或增加培训课程和实习内容,培养核电企业的后备人才。第二,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核电企业每年从高校核电相关专业全日制二(三)年级本科生中预招聘一定数量的在校生就其签订“就业意向书”。第三,在满足高校相应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期间的教学和培养计划。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派优秀和合适的教师、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原有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核电企业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开展各种培训。第四,核电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开设不同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育才奖,分别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同时,企业承担学生培养期间的学费以及相应的生活补助等。高校与核电企业的这种“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为核电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还避免人才流失,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该种模式的典型案例为中广核在各高校开设的“中广核联合培养班”。中广核联合培养班遍及包括中科大、华电、武大、华中科大等知名院校在内的14所高校,招聘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以及自动化等,这也是中广核“白鹭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学校电力特色,不断探寻“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分别与中广核、中电投、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即采用“3+1”的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前三年按照华北电力大学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1”是指第四年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截止2013年,中广核联合培养班累计毕业学生468人,中电投48人,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13人。3.“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这里的“校”指的是高校。“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其他学科领域早就实践过,而且对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是这样的;我国核电专业的学生在中国学习两至三年之后送到国外高校继续学习两年或一年,成绩合格的颁发学士学位。该模式一方面加强了“校”与“校”之间人才培养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华北电力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是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流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需要在华北电力大学完成3年的学习,在达到法方学校的语言及学分绩(每年均变化)的前提下,第4年在法国进行学习。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输送学生30余人。

三.我国核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人才供给与核电行业发展需求不平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不平衡。八十年代后期核工业处于第二次创业期,国家在核能发电上没有投资新建项目,对高校毕业生需求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招生与就业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加上核专业人才流动的单向性、专业冷门、培养周期长等因素,高校核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招生和输送方面处境日趋艰难,另外,受教育产业化、追求经济效益等思想的影响,核专业与其它专业在竞争上处于劣势,就高等院校的核专业而言,当前除面向核电站的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建设条件较好以外,其它大部分核专业处于维持状态甚至有些重点专业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这样导致我国各大高校有关核能发电方向的教师都一度没有足够的学生生源,有的甚至准备转业,造成了该专业人才出现了断层现象。20

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核电,情况就有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需要核电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超过了可分配毕业生的人数。在本科方面,根据前文中的叙述,目前我国已有30多所高校开展“核电专业”的招生与教学,每年毕业生约在2000人左右;研究生方面,能够招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50余家,每年招生人数达1500多人。但是,真正到核工业岗位就业的人却只有当年的30%-50%。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核电人才市场,而且阻碍了我国核电事业前进的步伐。(二)综合素质与核电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电技术的不断更新,核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电企业不仅要求核电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还必须懂得国家关于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经济管理、法规标准等有适当的了解;核电人才除了具备在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能力,还要有突破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因此,面对核电事业的发展的新要求,我国高校培养的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核电企业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在人文素质方面当前核电专业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比较窄,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掌握,对相关知识的了解都比较欠缺。这不仅与国家对工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满足不了核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核电人才在人文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2.在能力素质方面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电企业对核电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表达和社交能力;在核电的科研开发领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能够分析归纳,整理总结,撰写论文。过去我们培养的核电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外,很少在以上几个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培养的人才要不就是理论是的“呆子”,要不就是实践中的“傻子”。这种“蹩脚”的人才已经不能够适应核电行业发展的要求。3.在心理素质方面心理素质问题是在人才培养中显现出的一个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高校核电专业的独生子女也不断的增加,加上本身该专业的特殊性以及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紧张的学业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表现出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自我期望值高,挫折应变能力低。加上高校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开展的教育也不够,导致学生踏上核电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己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对核电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4.在实践能力方面核电专业是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受到国家核电政策和资金问题影响,以前我国的核电教学没有齐全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施,高校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实验设施。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这与当前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加强和完善高校核电设施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三)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与核电行业发展不适应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核电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对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核电应用研究型人才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核电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的辅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已经由以前单纯的“技术型”发展为现在“研究型”和“技术型”,仅仅是“技术型”已经不能够满足核电发展的要求了,还要特别注重学生个人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在技术研究领域的突破。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核电专业学生的现状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1.培养定位低,发展潜力不足当前,高校对核电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都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并且其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比较低,造成了要求不严,培养标准不高,而学生又不能够“自学成家”,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及相关的实践知识即可,使得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沿,科技动态的了解相对较弱,而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以及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科技研究开发,更不利于核电行业的发展。如果高校把特殊人才培养定位为精英教育的行列,也许可以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2.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偏弱中国高校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知识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近年来,才开始注重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能力和素质教育,特别是在一些理工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据调查在核电企业,一般毕业的本科学生都愿意接受分配的工作任务,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其实不是这些学生没有勇气,而是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忽视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与核电行业发展不适应就核电专业教育而言,相关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优势和发展的需要,充分组织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高效有序的教育机制,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去慎思和研究的。本文仅从核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反思目前存在的不足。1.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关键因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核行业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核电人才培养相关投入不足,我国的核专业濒临灭亡,许多高水平的老师也不愿意从事核电专业的教学工作,纷纷转业,教师队伍不稳定,核电教师严重缺乏。另外,随着核电行业的发展,核电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年龄结构、再教育与培训等各个方面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存在差距。2.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我国核专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造成了由于基础、经费、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核电技术更新换代快,核电知识更新的步伐也在加快,但是教材建设却跟不上核电技术进步的速度,造成了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前瞻性不够等问题。虽然相关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改进的步伐太慢。3.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核电专业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相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是强化该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和工具。当前,我国相关高校的现的实验室和设备基本不能够满足核电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实验室的条件和规模与核电人才培养的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核电实验室建设费用一般都过百万,而高校本身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实验室,导致实验室建设的步伐缓慢。4.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作为核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的必备条件。实习基地要求具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环境逼真、按照实际生产过程运作等特点。我国相关高校由于资金限制,实习基地的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师;产学研之路走得不够顺畅,学生见习、实习、毕业设计难以获得核电企业的支持与配合;校际为了在竞争中维护各自的利益,难以真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不大等。当然,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存在一些外部的因素,如国家没有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与法规。5.课程建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与低,都直接关系到核电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仍然沿用“三段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即把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失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有机地融合与,课程设置僵化,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相分离。这些状况与核电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与核电行业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6.教学体系建设核电专业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还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本专业培养的是应用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保障。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却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再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够很好的融合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实践条件的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供学校实践教学,必须借用核电企业的设备,而这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一般会把实践教学集中在理论课程完成后的某个学期,这样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除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相脱节外,在内容上也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另外,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以及管理人员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学评价也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注意的问题。从当前核电行业发展情况以及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核电人才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核电行业发展对核电人才的要求,找出存在的问题,让我国的核电事业能够在世界核能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本文将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解决的办法。

四.我国核电人才培养的建议及意见

(一)政府、核电相关企业与学校的角色定位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在核电人才培养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三者对核电人才的培养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三者的角色定位,对其在核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1.政府的角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的发挥教育事业在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我国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政府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调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典型的服从与命令的关系,政府是是一种“全能型”的政府,高校是一种完全“服从型”的高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与社会对人才教育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出,高校对市场需求的人才的灵敏度不高。特别是对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和领域,其中核能行业就是一个典型。八十年代以前核技术主要应用于核武器的研究,所以国家对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实行严格的招生和分配计划。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民用核能源的发展,核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质量不高、人才的就业率低等矛盾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办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如何更好的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兼顾各方利益,推动核行业人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当务之急。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角色,从一个“全能型”直接管理者转变为“积极型”宏观调控者及服务者。第一:宏观调控者。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盲目性和自发性的缺陷,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能够完全根据市场经济来运作,必须由政府进行宏观控制。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宏观的可以是政府对该专业的财政拨款、政策引导等;微观的可以是学校对该专业培养的计划、该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等。经济手段主要是政府通用财政和税收杠杆对社会发展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规模来进行控制。对核电专业来说就是国家对该行业教育进行政策调控。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和主要依据,是高校核电专业人才教育的保障。如:2004

年我国高等教育司就我国核电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国家特殊人才紧急培养计划”,并商请国家财政部拨款支持计划的实施。第二:服务者。核电专业人才市场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存在信息错位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是特殊专业,而市场上对该专业的信息及研究机构都跟不上核电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人民大众对核电行业认识尚属空白,谈“核”色变。因此,政府介入成了必然选择。一方面,政府要建议相关部门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对方面采取积极鼓励和吸引相关人才进入核电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近年来,为适应核电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探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人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成了一种新的趋势。本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就双方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等相关事宜已经达成了协议。这是国家在特殊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2.核电企业核电企业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教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人才需求者。核电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实验室的建立还是师资队伍的组建,都与核电行业是我国的特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专业性、对口性的特点密不可分。核电行业与高校就如同“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企业根据顾客的要求提供所需的产品,顾客的消费需求主导着企业的生产方向。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核电行业发展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实践课程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如果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忽略了核电行业的存在,那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可能发生偏离,课程设置就难适应核电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内容就难与实际技术要求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也许就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第二:服务者角色。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电企业对核电人才技术性、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平时的理论课程外,实验课程比必不可少。我国当前仅有八所大学设立了该专业,而现有实验室和基础设施基本是不完备的(核电厂热工实验室、核电厂安全工程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新实验室和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核电厂系统设备

VR

实验室,核电厂材料和水化学实验室、核仪表与核电子学实验室等)。因此,核电企业成了学生上实验课程的天然场所。同时,核电企业的资深专家客座高校,为该专业的学生讲课,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如:上海交通大学聘请美国西屋公司堆芯设计部高级顾问工程师、亚太区技术合作经理赵荣安博士为客座教授,在他的帮助下,美国西屋公司将会赠送核电厂设计的软件包,并派专家来该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当前在政府部门还不能够完全负担的条件下,核电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定单+联合”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中广核电集团以“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挑选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年时间就已培养了大学毕业生近

150

人。核电企业不仅为高校提供实验室等教学资源,还提供培养学生的相关经费,为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3.高校角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也只有高校能够培养大批量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高校在核电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了办学主体角色,同时也是核电行业和政府的服务者。第一:办学主体角色。高校根据核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并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为核电企业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同时,高校根据核电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方案等。在核电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都是高校在实施。此外,高校聘请核电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开设相关的课程,建立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本科教材体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才能够更加适应核电企业的要求。因此高校是核电人才培养的主体。第二:服务者角色。高校是政府和核电企业忠实的服务者。高校根据国家政策和核电企业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为国家和核电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我国核电人才培养建议1.合理制定核电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是建设目标,政府部门应择优支持在核电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实施国家核电人才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的“能源实践班”、华北电力大学的“卓越工程师班”,加大对核工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多途径加快人才培养规模,经过

3-5

年的努力,培养

3000

名高水平的核工程专门人才,为我国核工业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是建设内容,核电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培养的是核工业发展的研究、设计、管理人才,本科生为核电专业及大学二年级后转专业的学生。这些学校在实施应该以国家发展战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加强核电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最后是规模与布点,根据核电企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建议选择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具有一定条件的高校为特殊人才培养计划单位。2.加大核电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第一:从培养能力看,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招生与教育部的目标基本吻合。本文认为核电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养质量、人才流失以及教育经费问题,建议教育部、国家法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人事部、国资委等部门协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今后在政策上要注意人才流失以及在就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鼓励和吸引相关人才进入核电建设,避免人才流失,学非所用的尴尬局面。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核电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支持力度,建立核电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尤其要加强核电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践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核电企业,定期组织核电人才培养基地检查评估,促进基地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学校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关学校核电相关院系的招生政策和方案,建议设立国家奖学金、减免学杂费、减免助学贷款偿还额度等政策以鼓励吸引有志于国家核电事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专业。3.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核电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设立“核电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核电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包括核电研究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奖学金、师资培训、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国外优秀师资、聘请核电企业兼职教师等。第二:核电部门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