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作业_第1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作业_第2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作业_第3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作业_第4页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寒假作业一、简介《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 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 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这部纪录片让打破我狭隘的“作者一读者”观点,让我对书籍更有敬意: 书籍从作者的一个灵光,到读者捧在手上的纸质品,经转了多少人?译者、编辑,封面、装帧设计者、插画,卖书者,读者。因为热爱,他们躲在书籍之下,默默妆点,为书籍奔走呼号,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对书籍进行最高致意。 这是每一个爱书人都为之感动的短纪录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绝不是摆在各大书店的畅销书, 他更广更丰盈,书,在我们面前,不再那么扁平,而是,立起来了。每集三十分钟,讲三个小故事。短暂,我们窥见了不同人与生活的一角。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手记:选题真是好。导演和编剧把“书籍”的外延扩大了,不是单纯讲编辑,而是讲述跟书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毕竟,是人把书变得更美好,书又把人变得更美好。《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让我了解了平常读书时不会关注的那一群人,荣耀和光芒是作者的。编辑和翻译,还有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他们付出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将一本本书籍带到读者面前,自己却只有一个小小的名字,安安稳稳地待在书籍封面的一个角落。数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他们把时间串联,将无数的典籍流传下来。是他们,让孤独者们有了自己的小小屋檐,在其中休憩。1、第一集中介绍的文学编辑朱岳,文史编辑俞国林,西语译者范晔三位经历与心路历程,都有着孤独的成分。“读书人永远都是寂寞的。”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说的,“但是还有书籍”“但是”这个词的前面,可以是生活里的一切苦难的总和。 他们分别有什么故事?哪一个最让你感动?2、导演曾经说过:有十万人看过纪录片后,哪怕有一个人重新拿起了书籍,我都会感激涕零。这一集中介绍了哪些出版方的哪些作品让你有了阅读的冲动?3、从报道上看过胡歌的采访报道,胡歌送人东西一般都是图书卡或者书,而且胡歌本身也喜欢读书,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 一一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 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所以选胡歌当配音真的是非常合适的,解说词也很给力。记录一段你喜欢的旁白,并写出你的感受。4、书友手记: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当时的译本号称是中国首个获得翻译版权的版本,我读书不看译者,却也被译者流利的语言所打动。个人看来,许多翻译工作者的作品中总是带着浓浓的翻译腔,明明是纸质文字,读书时却也有着译制片的假性幻听在耳边萦绕。《百年孤独》给了我别样的体验。在《但是还有书籍》里,我看见了熟悉的封面,当时很激动,惊讶于原来《百年孤独》译者如此年轻,也惊讶于他对于西语翻译的热情。目前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我也会时常看一些英文的原版书,可是西语却很少有人阅读,只有这些译者对于文学的热爱而坚持着翻译事业, 才让我们的眼界开阔起来。当我看到,范晔翻译一本书时,便要把他的全部作品都读一遍,来寻找冥冥中琢磨不透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时,我竟然有点想哭,他对于翻译事业的认真与严谨让我敬佩。要做到他这种地步,没有一颗赤子之心,绝无可能。你在读译本小说或者译制片时有哪些让你心动的语言吗?有哪些让你铭记的故事吗?请记录并分享给我们。5、三言两语话点滴:例子:网友的点评A.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B.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C.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滴水藏海:请写出你的点滴感受6、读书的故事:朱岳说,有一次,他真的发现了一本好书,台湾作家袁哲生《寂寞的游戏》,这本书不输给任何一个西方文学大家。可惜作者袁哲生 39岁自杀了,否则可以撑起文学的江山。朱岳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可以帮忙推广。结果好朋友看都不看一眼,说这种书我不看,也不推。然后朱岳直接把这个好朋友拉黑了。 其实我非常理解拉黑这个操作。所谓书,如果就只是消遣或者商业产品, 那确实以销量为主。但是这个新媒体发达的年代,人们真的缺少娱乐吗?一本看过就忘的书,和那些一闪而过的 10秒小视频到底有什么区别?毛姆在《刀锋》中曾经写过一句话,说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就被人放在床头随意翻动两下,实在是令人心疼。你有哪些遇到看到的书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我们分享?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手记:纸质书不死书的未来。电子书买着便宜,读着方便,何乐而不为?于是有人下了论调,不过多久,纸质书就会被取代。在看完这期后,一定有许许多多爱书,爱读书的人,第一回探索到原先的盲点,原来一本书后面,还有这么多有趣,值得关注的事情。书籍是艺术品,从内容,到设计、装帧、排版 …有那么多,那么多,让人拿在手里会感受到陶醉幸福的points。就像在电脑上看画一样,你可以感受到它的内涵,但站在它面前,又是格外不同的感受了。这集不仅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也有着非常扎实的纪实内容,尤其是第三个移动书车的故事。现在想来,、这部片子也像一辆移动书车,在某时某地不经意出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也让你猛然想起一一自己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1、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 开实体书店的都是英雄,带着心爱的人和心爱的书一起旅行太美了。纪录片中提到上海文庙那个书市, 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 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本集中提到了哪些著名的二手书店?又有哪些人和故事感动着我们?2、“书就希望它被看。”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打动。有书友留言:“听到这句突然心被戳了一下,我在加上一句,书也希望它被了解,有人问你买那么多书干什么,都看过了吗?我想说,人生很短,书很多,所以慢慢来,有人那么问我,我就会指着书告诉他,这本书的来历,他的作者有什么经历,现在他的这个版本的书不好买, 他的作品的风格是什么,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更多的是书背后的故事,还有书本身的故事,一本书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我敬重作者,尊重书, 能做的只有买下自己喜欢的书, 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持下出版图书这个行业, 支持一下实体书店,哪怕现在实体书店在网络电商的冲击下日渐稀少,我不知道实体书店将来会不会消失, 或者依旧存在着,但是我还是喜欢实体书店,喜欢在书架下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欣喜的感觉 ……”你对这句话有哪些理解和感受?3、除了片中的那几个故事,让人感触的最深的还有一个故事:吴雅慧说之前有一个老先生看完展览很感慨地对她说,这里头有很多很棒的书,现在可能快被别人遗忘了, 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被现在的人看到、 重新受到重视,非常感动。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泛起了泪花。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自己喜欢的被别人重视并感动别人?或者发现茫茫人海中有人和你一样被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幅画、……感动着?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4、纪录片的名字源于一首诗歌:但是还有书籍作者:米沃什 [波兰]翻译:杨德友TOC\o"1-5"\h\z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 ,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 ,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 ,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对这首诗,你有哪些感受和理解?5、这样的人像lulu和蜗牛这样的老板, 只是尘世里平凡的角色, 若不是这个纪录片, 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 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何尝不愿得黄金三百万, 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然而到最后,各自都走上了自己的平凡之路。世界也许不会被读书人改变,但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活在当下,别管人生的意义什么样,别管以后什么样,你现在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结合你本集内容或者你的阅读经验,谈谈还有哪些人的人生因读书而改变?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幻世界手记:我本人自诩是一个绘本爱好者。 再具体一点的原因是,我是一个麦兜铁粉,我希望可以以公谋私,看到拍摄我的偶像一一朗i■立文和麦家碧夫妇 ----麦兜他爸妈和几米,谁家里没有几本几米呢?,但因为他们本人都比较低调的原因,并没有接受拍摄成功。 一时间,我拔剑四顾、茫然无措,这才明白,我所谓的喜爱绘本,不过是除了几米之外,还知道波特小姐、桑贝、高木直子、奈良美智,家里有几本《银河铁道之夜》、《花婆婆》、《瞬间收藏家》罢了。现在想来,最初的受挫是一次塞翁失马,我因“此路不通”而转走另一条道路,因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美丽的世界。为了重新认识“绘本”。1、书友评论: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 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 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 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 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 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你如何看待上文提到的借助流量、星粉来做节目提高收视率的现象?结合这部纪录片的观看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2、这一集,拍了蔡皋、熊亮、粲然三位老师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中有哪些让你喜欢的?他们的绘本,有哪些让你心动的情节?3、导演手记:由此认识了李欧我一边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大量购入各种绘本理论书和世界经典绘本,由此认识了李欧?李尼奥、桑达克、托芙・扬松、玛格丽特・怀兹・布朗、陈志勇等一众世界性的卓越的绘本创作者;我这才知道,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厉害的绘本创作者; 我原本以为大陆的绘本不过是这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书籍类型, 却没想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有前辈在做这件事了,而且做得这么棒。你知道哪些优秀的绘本作品?你和它们有什么故事?6、第三集的最后粲然说过这样的话:她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七龙珠》《灌篮高手》《加菲猫》之类的,严格来说那些都是漫画,根本算不上绘本,而现在的绘本都比较完善, 好的绘本不仅能讲故事,更像是诗,传递出人类美好的事物。童书绘本是非常有力量的, 它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 或者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 就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 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独或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 这就是绘本共读,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开篇的那本立体书是新出的立体版《小王子》。这一集所有列出的儿童绘本都适合买来给孩子作为新年礼物。你读过哪些对你一生影响很大的童书或者绘本?哪些情节让你难忘和感动?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手记:这一集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 在这集里,我们是让更多人了解,纸质书在记录和叙述功能之外,被赋予的更多内涵、美感和意义。三个做书人的故事,呈现出一种似水流年的意味。曾经想象一摞洁白赤裸的稿件经过设计师的手改头换面, 这就和那些教人穿衣或者装修房子的节目一样总能吸引人耐着性子看下去 ……可那些最富有魅力的变化场景都发生在这些设计师的脑子里,而且它们大都已经发生过了。 因此现在呈现出的状态大部分是拍摄对象对设计思路的陈述。1、导演自己说:“这一集中有很多琐碎的细节,宁成春老师工作室播放着古筝曲的 cd机,何浩老师工作室卫生间马桶旁诡异的塑像,薄英的工作室里那个沉重的来自他祖母的小木桌……正是这些细节让这些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立体.也让这一集片子成为它现在的样 五”导演说:片中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片中还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满立体?还有哪些作品中的细节有这样的作用?请举例说明。2、有人说:看这一期节目时非常感动。打动他们的,也许就是那些设计师们在设计封面时和作者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对话: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 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例如:宁成春,五十五年设计了一千五百多本书的封面,设计了杨绛的《洗澡》:透明的PVC保护膜标题那是蓝色的泡泡,揭开保护膜后压印的洗澡两个字书名,就像以前的肥皂上刻印的字那种感觉。他说,不仅是表面上的洗澡, 也有思想心灵上的洗澡,真的感觉设计师可以把自己的当时的设计想法和理念分享给读者, 这样才明白书籍设计师当初的良苦用心。他们想要让读者从封面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要表达的思想。 让读者读之前就能进入到情感气氛里,读完之后,再去看这个封面时,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大悟。例如:三联的书封面风格就是低调、简洁、素雅,但是现在随着市场发展,能守住本心就是很难等可贵的,设计亦是如此。结合本集纪录片的内容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和感悟。3、很多观众对薄英很感兴趣,他他如同一个东方人一样对自然的细腻感觉运用到书籍装帧上,自己一个人做了一家出版社。桃花鱼一查才知道它是一种淡水水母。 《桃花鱼》三个版本的封面,分别为阿拉斯加雪杉、印度紫檀、非洲沙比利木,三种材料分别制作。全书都是手工制作。我好奇查了下价格…….78000一本,限量140册。突然想起某一位业界前辈说过的话:不计成本、做出好书。薄英住在树林里,感受着自然带来的风、雨、土、尘。他是这个浮躁时代的隐士,也是在这个灰色森林里寻找绿色的苦行僧。结合本集中的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薄英这一类人。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J观看手记:这一集的主题作为整个纪录片的结束很合适。快节奏浅阅读碎片化时代,人们很难拿出整块的时间静心阅读一本书籍, 读书永远都不过时,随时随地可以开启阅读生涯。阅读、思考、表达,深度阅读是终极追求,不可替代。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纪录片让我们平凡人有了重新拾起书籍, 细细品读的冲动。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在豆瓣里看短评是看见这么一句:明星没几个真的爱看书的,用流量做噱头还是差了一点。我有点难过,什么时候看书成为了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也许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无人为孤岛, 与书相伴之,收获其中的乐趣,是不读书的人无法体会到的。如果想读书,就从今天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书中的乐趣,亲身体会便可知晓。生活不易,但是还有书籍。我们还有希望让书成为全民的生活吗?纪录片完结了,但爱书人的梦还没完结,走吧,我们继续开垦精神乐土,让灵魂有地可栖。日本有个纪录片《72小时》,里面有一集讲述的是在城市和海岛之间穿行的移动图书馆。每天早上八点半,黄色的小货车准时从城里出发, 行进在山林的小路上,如同公交车一样,到达固定站点之后。陆陆续续的,就会有很多老爷爷老奶奶从屋后的房子里冒出来,颤颤巍巍的拿着小布袋子来装书。 这些老人大多是独自居住, 屋前种着花和蔬菜,海风吹拂着书页。在短视频、自媒体兴盛的现代社会,实体书店、纸质书看似被挤压得退到时代舞台的幕后,甚至是边缘,但我们坚信书籍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向前碾过,拥有着人类文明光辉的书籍依然并且始终屹立不倒。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人类终将如何自处,但是,还有书籍在。1、其实每个人都有阅读诉求,只是有时候会忽略它的存在。拿起一本书需要一个契机,2020年了,希望大家能更早的遇见那个契机。2019年,你读了几本书?这算得上是灵魂拷问之一吗?记得在很小的时候,除了课本,我并不爱阅读其他图书。甚至可以说,我非常不爱读书。因为书本又厚又重,拿手里装包里,都很占位置;因为读书很容易犯困,每当睡不着觉,就随便拿一本书,躺床上翻一翻,不出五分钟,周公就准时出现; 因为书的价格很贵,它不是我的生活必需品,我宁愿多买一袋小当家抽限量版水浒卡,也绝不给自己的钱包和大脑增加负担; 因为读书很费时间,读一本书的时间,我可以和伙伴们在一起玩很久……其实成年人抗拒读书的逻辑也逃不过这几点:空间、时间、投入产出比……今年 8月,有幸参加2019年最美书店周的闭幕式,现场公布了一份《新青年阅读文化风向标》。调查结果显示:76.8%的人,每日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一月读书5本以上的,占9.2%。说实话,这个数据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我的通勤时间几乎占据了每日生活的六分之一, 有时候,在地铁上会突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便将目光放在周围的乘客身上。 使用电子设备必然是大家消耗时间的第一选择, 但也总能看到手捧大大小小的图书,静默阅读的人。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 穿着一件白色的羽绒服, 手里的书封露出一抹鹅黄。他低头认真地读着那本书,到了换乘的车站,可能因为没带书签吧, 他将右手食指放在刚才读过的书页上,“啪”地合起书本。一路上,左手都端握着书脊,仿佛双手捧着的,是一件珍宝。到了换乘点,我站在了与他相隔 4个车厢的位置等着地铁,转头看他,又沉入了书中的故事。又一次,是一对母子。妈妈本在考验儿子的英语背诵, 后来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简爱》,两人就书中的故事情节讨论了一段车程。还有一次,是一对伴侣。双双抓着某资质考试资料,一边吐槽考试地点遥远,一边互相提问知识要点,你来我往,虐死身边的单身狗。你有注意到身边的人读书、爱书的故事吗?有哪一个片段打动到你?2、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果腹的粮食, 也需要为自己提供支持的精神食粮, 这是我们不断进步的一种本能。不善于表达,并不一定会成为内向的孤独患者,笔下的故事, 会成为展现有趣灵魂的不二法门。纵然我没有真的见证历史的变迁,没有真的游历过山川大河,但在书里,我就是世界的唯一主角,灵魂已经随着不同书中不同的主人公, 感受了不同的人生。我们从小就被培根这句话洗脑: 读史让人明智,读诗让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我们读过的书,会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能以更加开阔的目光去接纳身边的问题,拥有更加多维的角度去审视自你认为我们读书的目的或者意义是什么呢?3、观后感:看了这部纪录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观后感示例:孤独的朝圣与坚守本来读书就是件孤独的事,它毕竟是我们面对自己的朝圣时刻。 阅读时的冲动、感奋甚或是热泪盈眶,你都没办法跟任何人分享。 这正应了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话。任何读书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所以后浪出版公司文学部主编朱岳, 才会在纪录片第一集《书海编舟计》里,说自己曾因为出版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拉黑了一位多年的铁哥们。这固然显得朱岳执拗、不近人情。但这件事透露更深层的,其实是读书人最大的无奈,和最后的倔强。无奈是我们身为人类最深刻的孤独, 只有面对它,才有最后的诚实与不诚实。而朱岳选择的是对自己诚实,拉黑沟壑原来如此巨大的哥们一一这就是他最后的倔强: 既然没办法在更大的精神层面达成共识,那不如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书海编舟计》,讲的就是读书人的这种孤独、无奈和倔强,而承载这个主题的,分别是文学图书编辑朱岳、俞国林,和国外文学译者范晔(翻译了《百年孤独》)。在目前已经释出的三集里,它可能是最丧的一集,给人的感觉,像极了朱岳衣服上的四个字:精神恍惚一一你能理解他们坚守的终极信仰和意义, 但数十年如一日地耗在一本书或一件事上,很难不让人「精神恍惚」。如果说《书海编舟计》讲的是读书人的孤独、无奈和倔强,那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和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则是在讲述读书人内心世界的丰饶、 繁盛和富足。比如蔡皋,作为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虽然年届 73岁高龄,但长年浸润在书画世界里的她,却浑身上下都洋溢着童真。哪怕是只在楼顶花园的一方天地里, 只要安安静静地坐着,她就会觉得「阳光来,蜜蜂来,文字也会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一一这段自述里,蔡皋着重强调的「很养我的」一句,道出了读书人的自足状态:拥有一本书,就能拥有一整个世界。创作者如蔡皋,在书里拥有的世界可能更丰盛,他们毕竟是要创造一整个世界。而我作为一个新手父亲,蔡皋和她的绘本世界,也就成了我书单里的常客。她的作品很多,除了被黄永玉盛赞为「湖南有福了」的《晒龙袍的六月六》,她的知名作品还有《百鸟羽衣》《人与花》《一凭雨水一凭禾》《月亮耙耙》等。但最能体现她精神的,却是两本风格截然不同的绘本,偏黑暗色彩的《荒原狐精》,和充满明丽与绚烂的《桃花源的故事》一一前者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短篇《贾儿》,帮蔡皋赢得了国际声誉;后者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