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参考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参考答案】 (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2)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2)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3)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参考答案】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参考答案】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9.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参考答案】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但由此认为世界不可知,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就是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但就其发展而言,又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现在未认识的事物,将来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没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不能把“未知”当成“不可知” 。我们人类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参考答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断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11.“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参考答案】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只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12.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交:程,所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参考答案】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人类不能一下予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13.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4.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参考答案】“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15.“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参考答案】这个论断是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法。【参考答案】“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它既否定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又否定了真理观上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的。所谓真理的辩证法是指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17.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参考答案】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第一,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第二,从认识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而对具体事物本质及规律正确反映,只能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多元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所以是错误的。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参考答案】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做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 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19.人口因素在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变革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参考答案】说人口因素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变革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为什么会发生社会变革都不取决于人口因素,相反人口因素,还要受到社会状况的制约。人口的繁殖增长虽然依人的生物特性进行,但它归根到底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调节制约。20.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参考答案】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是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2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参考答案】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1)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是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国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22.人的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参考答案】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吲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川。【参考答案】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计多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马克思提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是把白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25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参考答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起点就没有终点,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附录: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易出题的有关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马、恩 )、“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恩)、“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马、恩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列宁)、“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头脑的辩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 )的运动形式的反映。” (马、恩)、“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 ”(马、恩)、“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列宁)、“辩证法对观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观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马、恩)、“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马、恩)、“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恩)、“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马、恩)、“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 (列宁)、“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恩)、“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恩)、“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马、恩)、“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恩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恩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 (马、恩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JP〗、“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列宁)、“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马、恩)、“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列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恩)、“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人的本质,在其观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 (马、恩)、“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捉琴。” (马、恩)(二)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列举、“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苟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 )TOC\o"1-5"\h\z、“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三)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 ,“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柳宗元,、是说,万TOC\o"1-5"\h\z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 (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知,材也。” (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苟予,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 (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荀子)、“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KJP43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 ,即效用。 )、“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TOC\o"1-5"\h\z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 (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五)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日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 (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 ”(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与健康的桥梁探讨如何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恢复治疗中
- 白蚁防治合同范本
- Nifoxipam-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 Ethaboxam-Intego-solo-生命科学试剂-MCE
- 磁性材料科技引领下的未来办公环境展望
- 1-Demethyl-phenazolam-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竞文化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研究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策略
- 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 GB/T 42828.2-2023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第2部分:稻田池塘渔农改良
- 泡沫混凝土教学课件
- 国际反洗钱师cams考试真题中文版题库汇总(含答案)
- DB33-T 2477-2022 消防物联网系统对接技术规范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全册教案
- 山西阳城阳泰集团西冯街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 初中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2023年安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听胎心音操作评分标准
- 风机齿轮箱的机构和工作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