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_第1页
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_第2页
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_第3页
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_第4页
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炎帝、黄帝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大融合。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是多而抽象。学生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概括出以下教学基本方法: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形成概念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一节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石蜡熔化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二、以计算为基础,使学生理解概念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1X10-27千克(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求得的?(学生计算):2.657X10-26氧原子绝对量(千克):2.657X10-26千克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16.00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但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对酸的认识:由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中含有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的准确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四、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它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一概念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下列练习,并组织学生讨论:(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4)1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5%,对不对,为什么?(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对不对,为什么?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这对后面运用该知识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并不断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加强多方位巩固练习,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组织形态,其实质就是“学习”,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超越,才能最终实现学院的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教师工作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教师除了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成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讲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1]教师的学习分为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属于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是明确的、明显的知识。关于教学的知识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不容易表述,因为关于教学的知识很多是经常使用却不能说明的。组织内教师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其中包括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传达、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传达。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开展相应学习,是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其共同特点都是以经验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合作为手段、以研究反思为支撑的。一、组织观摩教学,实现隐性知识的分享教师拥有的很多关于教学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经验,就是难以清楚地用语言加以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针对这部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隐性知识,以学校教育或大众媒体等正规的形式难以传递,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观察、模仿和练习,在观摩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缄默的隐性知识。观摩教学是从教师每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抽取出一个基本的单元――一次教学活动为例,以别人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教师集体观摩、共同研讨,从实践中改善教学技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国传统教学研究中的“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制、青蓝工程活动,日本广泛实施的在职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授业研究”都是与此类似的模式。观摩听课,就是以他人的授课作为自己反思、比照的对象,教师以审视、对比、鉴别的视角看待自己熟悉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思考如果我在平行班上,那么这节课应该如何改进,这节课对我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和帮助。授课教师可以在准备观摩课的过程中反思和授课。因此,学院应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教学性比赛,例如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活动给全院教师提供交流探讨、观摩反馈的平台。观摩教学实现的是从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达,这种言传身教虽能学习教学技能,但技能背后的教学原理却没有明确体现,这是其不足。二、开展行动研究,实现隐性知识外部化隐性知识是非公共、非言语、非意识的。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在的行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控制它或甚至都感觉不到它。”将其转化为公共的、符号化的、可意识的显性知识才能进行反思、修正和利用。开展行动研究就是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的外部化过程。在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教师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进行的反思研究。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研究和解释,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可实施的步骤,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反思。行动研究的主体就是教师自己,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这种研究学习活动使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在深思和计划行动中将原有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外显化的隐性知识才能传递和共享。与此类似的促进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形式还有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日志、网络教育叙事、教育博客、质的研究、行动研究等。这些学习反思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进行科学研究,更新显性知识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科研,这是高校教师保持专业地位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就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是显性知识组合、创新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放松对科研的要求,既要进行科研,了解科研领域国际、国内的新动态,又要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教师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完整、系统、精深、前沿的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在学科教授中游刃有余。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服务社会,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还要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教师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就会更加生动、翔实,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研先导、质量立校”的方针,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各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任职条件中明确提出科研要求,在论文、著作、作品或科研项目或科研获奖情况都有相应的要求。除科学研究外,高校或培训部门举办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认识、扩大知识面、利用前沿科研成果的方法等都采用这种模式。四、开展反思性实践,实现显性知识的内部化知识的掌握最终落实在行动中,教育实践是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是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当教师接受并且自觉地运用新获取知识时,这种显性知识就开始内部化和隐性化。与其他三种模式不同,这是教师个体层面的学习,是教师通过反思性实践在工作中践行学到的显性知识,将其转换、拓宽、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的过程。通俗地讲,反思性实践就是在工作中将“知道”转化为“会用”。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要在真实的课堂情境或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只有将宏观、抽象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才能实现教育行为的更新。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总结中提高。立足于职业实践的反思、学习、提高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职业形象,体验和创造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1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2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3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4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5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6马鲁浓百沿兰刻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马鲁浓百7维吾尔族维吾尔族8蒙古包蒙古包9摔跤摔跤10赛马赛马11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2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3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4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5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6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7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8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汇编课件19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20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中小学民族团结一家亲ppt汇编6、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7、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10、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炎帝、黄帝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大融合。炎帝、黄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雏形,在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是多而抽象。学生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概括出以下教学基本方法: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形成概念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一节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石蜡熔化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二、以计算为基础,使学生理解概念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1X10-27千克(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求得的?(学生计算):2.657X10-26氧原子绝对量(千克):2.657X10-26千克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16.00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但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对酸的认识:由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中含有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的准确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四、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它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一概念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下列练习,并组织学生讨论:(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4)1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5%,对不对,为什么?(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对不对,为什么?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这对后面运用该知识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并不断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加强多方位巩固练习,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组织形态,其实质就是“学习”,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超越,才能最终实现学院的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教师工作本身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教师除了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外,更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成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讲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1]教师的学习分为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属于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是明确的、明显的知识。关于教学的知识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不容易表述,因为关于教学的知识很多是经常使用却不能说明的。组织内教师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其中包括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传达、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达、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传达。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开展相应学习,是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其共同特点都是以经验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合作为手段、以研究反思为支撑的。一、组织观摩教学,实现隐性知识的分享教师拥有的很多关于教学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经验,就是难以清楚地用语言加以表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针对这部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隐性知识,以学校教育或大众媒体等正规的形式难以传递,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观察、模仿和练习,在观摩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缄默的隐性知识。观摩教学是从教师每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抽取出一个基本的单元――一次教学活动为例,以别人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教师集体观摩、共同研讨,从实践中改善教学技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国传统教学研究中的“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制、青蓝工程活动,日本广泛实施的在职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授业研究”都是与此类似的模式。观摩听课,就是以他人的授课作为自己反思、比照的对象,教师以审视、对比、鉴别的视角看待自己熟悉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思考如果我在平行班上,那么这节课应该如何改进,这节课对我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和帮助。授课教师可以在准备观摩课的过程中反思和授课。因此,学院应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教学性比赛,例如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活动给全院教师提供交流探讨、观摩反馈的平台。观摩教学实现的是从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达,这种言传身教虽能学习教学技能,但技能背后的教学原理却没有明确体现,这是其不足。二、开展行动研究,实现隐性知识外部化隐性知识是非公共、非言语、非意识的。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在的行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控制它或甚至都感觉不到它。”将其转化为公共的、符号化的、可意识的显性知识才能进行反思、修正和利用。开展行动研究就是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的外部化过程。在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教师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进行的反思研究。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研究和解释,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可实施的步骤,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反思。行动研究的主体就是教师自己,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这种研究学习活动使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在深思和计划行动中将原有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外显化的隐性知识才能传递和共享。与此类似的促进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形式还有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日志、网络教育叙事、教育博客、质的研究、行动研究等。这些学习反思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进行科学研究,更新显性知识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科研,这是高校教师保持专业地位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就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是显性知识组合、创新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放松对科研的要求,既要进行科研,了解科研领域国际、国内的新动态,又要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教师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完整、系统、精深、前沿的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在学科教授中游刃有余。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服务社会,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还要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教师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就会更加生动、翔实,更加注重理论与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