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F污染课件_第1页
土壤F污染课件_第2页
土壤F污染课件_第3页
土壤F污染课件_第4页
土壤F污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氟污染1、土壤中氟的来源

自然来源:大气中的氟化物会对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而大气氟化物的沉降,火山喷发是自然土壤积累氟化物的主要来源,火山喷发时,一部分含氟的气体和尘埃随巨大的喷流腾人高空,经重力作用沉降或随降水回到地表,一部分直接进入土壤,另一部分含氟的大块碎屑物质,则大量地积累在火山附近地区,掺人或掩盖原来的表土,后又经过风化,将其固定的氟释放。和土壤母质、岩石矿物风化后,其中的氟很易溶解转移到土壤中人为来源:在工农业生产领域中产生大量含F废弃物直接或间接的进入土壤。土壤F污染已工业F源为主,由于含F废水的排放几灌溉农田,不同程度地导致土壤F的积累。如:磷肥厂、冶金、炼钢等等。土壤中氟的主要来源土壤是自然界氟循环的一个介质,氟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受母质、成图过程和人为活动的作用影响,并且同类土含氟量也不同。据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土壤氟背景值为453ug/g,变幅在191~1012ug/g,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成土母质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土壤,呈现出不同的氟背景值含量。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存在大片干旱的富氟盐碱低洼地,表层土壤含氟量可达2000mg/Kg(是背景值的10倍),是由地下水含氟较高所致。事实上,土壤中的氟存在形态极为复杂:吴卫红等对浙江水稻土及早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探讨,发现土壤pH值相对高的土壤,可交换态氟含量也较高,各形态氟含量顺序是残余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有机态>无定型氧化铁态。土壤中氟的迁移转化主要依赖于土壤的含水状况和水动力工程,同时也与土壤中氟的活性有关,而氟的活性取决于土壤的PH.不同土壤对氟的吸附能力差异很大,表现为:黄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氟污染还会影响土壤胶体的稳定性。土壤中的氟还可被土壤粘土矿物、有机大分子吸附而失去活性。土壤对氟离子的吸附能力主要因素一是吸附后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化合物的溶解度越低,吸附能力就越强二是OH一离子的半径,被吸附离子半径越接近OH一离子的半径,其交换吸附能力越大,氟离子的半径与OH一离子的半径比较接近,而且它们的电荷数相等,极化度相似,所以土壤氟取代吸附表面的OH一离子的能力非常强,因而容易被吸附

3、土壤中氟含量的影响因素(1)磷肥和土壤母质的影响最大——成土母质是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是决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土壤母质的不同,也会造成土壤含氟量有较大的差异。(2)地域——西北省份氟含量较高,可能是因为西北地区干旱少雨,风化、淋溶的程度弱,氟不易迁移,所以土壤中氟含量较高;而东南沿海的各省市,氟背景值偏低,主要是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强,酸度大,土壤氟易迁移淋失,含量较低。4、土壤中氟污染的危害(1)对植物的危害土壤氟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是一个慢性积累的生理障碍过程,主要表现为植物剩余前期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成穗率降低,成熟期谷粒和产量降低,易导致营养吸收组织、光合成组织受到损伤,出现叶尖坏死,受伤害组织逐渐褪绿,很快变为红褐色或浅褐色,造成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减产,对桃、李等果树生长和发育也有不利的影响,主要植物根部吸收F-、AlF2+、AlF2+等离子和叶片吸收大气中的氟。我国的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分为3种:第1种是饮水型氟中毒,这是病区分布最广泛、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淮河、秦岭、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与病情关系。第2种是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主要分布于云南、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