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双轮驱动_第1页
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双轮驱动_第2页
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双轮驱动_第3页
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双轮驱动_第4页
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双轮驱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凯莱英研究报告创新领衔_双轮驱动(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代雯)投资要点全球产业转移+本土创新崛起,专业化分工持续助推CDMO市场扩容。CDMO为药企隐形支持者,可同时分享药品研发及上市后的红利。伴随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持续深化,外包渗透率持续提升。全球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327亿美元(21-24E年CAGR=13.3%),增长稳健,基于:1)药品研发投入及销售额持续增加,CDMO市场持续扩容;2)大型药企注重成本管控,外包深度提升;3)中小Biotech日新月异,外包广度提升。中国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40亿美元(21-24E年CAGR=27.3%),增速明显快速全球,得益于:1)全球订单加速向国内转移;2)中国本土药企创新正崛起;3)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小分子CDMO:支柱业务,技术、订单、产能三轮驱动。21年公司小分子CDMO实现收入42.4亿元(yoy+45.7%),我们预计22-24年CAGR达27.0%,若剔除大订单影响,传统业务22-24年收入CAGR或超40%,基于:1)技术:公司在世界主流制药工艺和手段上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尤其是其连续性反应和生物酶催化技术等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领先的生产工艺应用于客户的委托项目,可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技术附加值,助力公司CDMO业务毛利率(1H22为47.4%)明显优于同行;2)订单:公司订单获取能力强劲,在手项目数充沛(1H22完成商业化、临床III期、临床前及临床早期项目分别为34、48、172个),且“漏斗效应”彰显,持续向中后期及商业化项目导流;3)产能:截至1H22传统反应釜体积合计约5300立方米,产能建设持续提量增质。新兴服务:百花齐放,步入收获期。公司新兴服务主要包括化学大分子、生物大分子CDMO,临床CRO、制剂、生物合成等,逐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新兴服务1-3Q22实现收入6.71亿元(yoy+154%),截至1H22在手订单2.25亿美元,我们看好多点驱动下,22、23年收入持续翻倍潜力,基于:1)化学大分子:为目前新兴服务中最大细分,主要承接寡核苷酸CDMO业务,1H22收入yoy+210.7%,新增项目近50个,发展势头迅猛;2)临床研究服务:1H22收入yoy+242.0%,新增服务项目超170个,在手订单超4.5亿元,凯诺医药与医普科诺团队顺利完成融合,看好板块高速发展;3)制剂:1H22收入yoy+79.4%,新承接项目约100个,固体制剂、无菌制剂等发展良好;4)生物大分子:布局抗体和重组蛋白、ADC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等,1H22在手订单超2.6亿元,逐渐进入收获期。进击中的全球CDMO领先者经营持续稳健。凯莱英成立于1998年,2016年于深交所上市,是一家全球领先的CDMO综合服务商,致力于为全球药企提供包括药物研发、生产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公司经营持续稳健,2017-2021年收入CAGR为33.3%,归母净利润CAGR达33.4%(1-3Q22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明显提速,主因大订单陆续交付叠加传统业务增长稳健)。小分子CDMO贡献主要收入,新兴业务蓬勃发展。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商业化阶段CDMO解决方案、临床阶段CDMO解决方案和新兴服务,其中商业化阶段和临床阶段CDMO解决方案贡献主要收入(两者均归属于小分子CDMO业务),其1H22收入占比分别为73%和19%,毛利润占比分别为75%和18%。新兴业务主要包括化学大分子CDMO、生物大分子CDMO、制剂、临床研究服务、合成生物技术等,其近年发展迅速(1H22收入占比已达8%),贡献新的增长驱动力。分区域维度看,海外业务贡献公司主要收入(1H22收入占比86%),但国内业务占比近年亦在快速提升(从2020年的12%提升至1H22的14%)。高管持股,股权相对集中。董事长HAOHONG博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截至2022年三季报,其直接加间接(通过ALAB)持有公司27.20%的股权和36.65%的表决权,其它公司高管大多持有公司股份,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核心管理层极具卓识。1)董事长洪浩博士经验深厚,为美国Georgia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后,曾在国际制药界最权威的杂志(JOC和JACS)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拥有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多项;2)首席科学官JamesGage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世界著名化学家DavidEvans,曾任辉瑞制药(PFEUS)公司高级研发主管,具有医药化学领域20多年的工作经验;3)其它管理层大多深耕数十年,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股权激励助力调动公司核心人才积极性。公司自2016年于深交所上市以来,先后5次推出针对核心员工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累计激励超650人次,切实将公司自身发展与核心员工的价值实现了深度协同。我们看好公司通过股权激励等措施,持续提升公司研发及管理骨干的积极性,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CDMO行业:专业性分工持续深化,行业持续高景气CDMO行业蓬勃发展,景气度高。CDMO为药企隐形支持者,可同时分享药品研发及上市后的红利。全球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327亿美元(21-24E年CAGR=13.3%),增长稳健,基于:1)药品研发投入及销售额增加,CDMO市场持续扩容;2)大型药企注重成本管控,外包深度提升;3)中小Biotech日新月异,外包广度提升。中国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40亿美元(21-24E年CAGR=27.3%),增速明显快速全球,得益于:1)全球订单加速向国内转移;2)中国本土药企创新正崛起;3)政策支持,鼓励创新。CDMO:药企的隐形支持者CDMO:兼顾研发创新及生产能力。CDMO全称为“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是指接受制药公司委托,提供医药特别是创新药的工艺研发及制备、工艺优化、放大生产、注册和验证批生产及商业化生产等服务的机构。与传统CMO相比,CDMO更早参与新药开发的阶段(最早到临床前),其需要在委托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工艺研发及工艺优化,除生产外更注重创新研发能力,一般技术壁垒更高,客户粘性更强。CDMO:横跨大小分子,涉及药品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1)按药物类别:分为大分子CDMO和小分子CDMO。其中小分子CDMO产业链从前向后分别是基础化学品、非GMP中间体、GMP中间体、原料药、制剂服务;大分子CDMO产业链从前向后一般是抗原等基础物料、蛋白及抗体的制备、优化和改造、稳定细胞系与工艺开发、生物制剂服务等;2)按开发阶段:分为临床前CDMO、临床CDMO和商业化阶段CDMO,生产量级一般从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的克级到临床早期的千克级再到临床后期及商业化的吨级。CDMO:商业模式优秀,分享药品研发+上市后的各阶段红利。CDMO公司不仅可分享药企长期增长的研发投入带来的订单增长,还可分享创新药上市后的销售红利(且不承担药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所以,药企研发投入和销售金额决定了CDMO理论市场规模大小,而药企自身的考量和CDMO企业的能力/素质决定了外包率,进而决定了CDMO市场实际规模(CDMO规模=药品研发投入*生产占比*外包率+药品销售金额*成本占比*外包率)。全球CDMO:赛道优质,增长稳健多因素驱动全球CDMO市场稳健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327亿美元,其预计到2024年行业规模将达到538亿美元,2021-2024年CAGR为13.3%,增速快于大多医药细分领域,主要驱动力在:1)全球药物研发投入和销售额持续增长,驱动CDMO市场扩容;2)大型药企研发生产分工逐渐细分,外包渗透率提升;3)中小Biotech发展提速,外包需求增强。1)全球药物研发投入和销售额持续增长,驱动CDMO行业逐渐扩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医药研发费用自2016年的1567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0年的2048亿美元(2017-2020CAGR=6.9%),其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954亿美元(2021-2025ECAGR=7.6%)。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民众保健意识提升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全球药品销售额不断增加;根据EvaluatePharma的资料,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将从2019年的871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12920亿美元(2020-2025ECAGR=6.8%)。药企研发投入及销售规模的持续增加带动CDMO市场持续扩容。2)大型药企研发生产分工逐渐细分,外包渗透率提升。由于药物研发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同业竞争的激烈性日趋明显,大型药企逐渐调整其药品研发生产分工以降低内部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率,越来越多的药企愿意将其部分研发生产业务外包给CXO企业,以作为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节省生产成本及确保质量合规的重要手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CRO为例,2020年全球CRO整体、药物发现和临床研究的市场渗透率(各CRO市场收入占各自对应研发投入的比重)分别为35.2%、35.5%和33.5%,其预计到2024年将分别提升至42.3%、43.3%和40.3%。我们认为,大型药企逐渐加强外包比例是未来趋势。3)中小Biotech发展提速,外包需求增强。近年来,在政策利好及资本市场关注度提升的推动下,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数量及研发支出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研发支出从2016年的92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20年的151亿美元(2017-2020CAGR=13.3%),其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49亿美元(2021-2025ECAGR=10.5%)。然而该类型公司通常专注于药物发现阶段,自身生产能力有限,因此有望为CDMO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中国CDMO:产能转移+创新崛起,行业迎来发展机遇中国CDMO市场蓬勃发展,增长强劲。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CDMO市场2020年规模为40亿美元,其预计到2024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05亿美元,2021-2024年CAGR为27.3%,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市场,主要驱动力在:1)全球订单加速向国内转移;2)本土药企创新日新月异,CDMO需求旺盛;3)政策支持、鼓励创新。1)海外订单加速向国内CXO企业转移。中国CXO企业凭借多项优势,加速吸引海外订单向国内转移,这些优势具体包括:a)工程师红利优势明显,研发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得益于完善的体系和持续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高质量人才数量不断提升。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2022年,中国共培养了650多万名硕士和60多万名博士,其中理工科高端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为包括CXO行业在内的技术驱动型本土企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国内CXO企业高度重视人才招募和培养,研发人员数量保持快速增长。b)研发及生产成本优势突出:凭借国内成熟的CXO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和多年积累的项目经验,国内CXO企业所承接订单的单位成本普遍较西方发达国家更低。根据上海医药研究临床中心的资料,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相关企业在研发及生产的各主要阶段上都有明显成本优势(仅占欧美发达国家试验成本的30%-60%)。c)收购优质基地,看好产能扩充的同时实现高端客户的深度合作:出于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的考虑,部分大型跨国药企和海外CXO公司近年来不断调整自身产能布局,陆续关停或出售了一批自有工厂。其中,国内CXO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抓住机遇,陆续收购了多个海内外优质生产基地。考虑部分基地在完成收购后仍将继续为原有跨国药企和客户供应相关产品,我们认为这一进程不仅能帮助国内CXO企业快速扩充优质产能,更有利于国内CXO企业与海外高端客户建立持续且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海外高质量CXO订单。2)本土药企创新日新月异,CDMO需求旺盛。近年来,随着药品研发政策导向的转变和资本市场培育环境的向好,国内大型药企和中小型Biotech公司纷纷加大对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力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药品的研发支出自2016年的788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703亿元人民币(2017-2020CAGR=21.2%),其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并进一步增长至2025年的3423亿元人民币(2021-2025ECAGR=15.0%),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vs全球2017-2020CAGR=6.9%,2021-2025ECAGR=7.6%)。受益于国内创新药领域研发投入的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审批和临床试验的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国内CDE一类药物IND审批数量从2018年的238个增长至2020年的550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从2016年的333个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029个(2017-2020CAGR=32.6%)。国内CDMO公司立足本土,具有承接国内订单的区位优势、协作优势及成本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本土药企创新的崛起。3)政策支持,鼓励创新。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管机构及相关政策制定方出台了多项行业利好政策,持续打造良性发展、鼓励创新的行业环境。其中,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的整体指导方向;2019年,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在试点3年后正式在全国施行,此举将药品所有者与生产者进行分离,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允许没有生产能力的中小型Biotech或有产能转移需求的大型药企与CDMO企业合作,加快药品研发及商业化进程;2021年,《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陆续颁布,进一步引导创新药行业加速创新。这些政策的推行,将为国内CDMO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稳定的助推效应。行业展望:加速分化,看好龙头份额提升海外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环比改善,看好龙头长期发展。生物医药领域融资规模作为判断CXO/CDMO行业订单景气度的先行指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受全球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影响,今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活动总体处于相对低位,然而海外市场已呈边际改善态势。根据动脉橙产业智库的资料,2022年10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披露融资总额约25.40亿美元(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其中,海外生物医药领域累计实现融资约23.63亿美元,环比上升约11%。我们认为,行业整体变化对不同公司影响或呈现分化态势,主要取决于不同公司的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凯莱英作为全球领先、国内领军的CDMO公司,有望凭借突出的技术工艺、强劲的订单获取能力、高效高质量的交付能力在竞争中持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小分子CDMO:支柱业务,强者更强小分子CDMO:技术、订单、产能三轮驱动收入速增长。小分子CDMO为公司支柱业务,21年实现收入42.4亿元(yoy+45.7%),我们预计22-24年收入CAGR达27.0%,若剔除大订单影响,预计传统业务22-24年收入CAGR超40%,基于:1)技术:公司技术工艺优势突出,在世界主流制药工艺和手段上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尤其是其连续性反应和生物酶催化等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构筑核心壁垒;2)订单:公司订单获取能力强劲,在手项目数充沛,且“漏斗效应”彰显,持续向中后期及商业化项目导流;3)产能:产能建设持续提量增质(截至1H22传统反应釜体积合计约5300立方米),并在新建厂房中加强连续性反应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持续助力生产效率提升。技术工艺全球领先,构筑核心壁垒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生产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创新,以构建不断进化的技术工艺平台。目前公司核心技术包括连续性反应、生物酶催化技术、偶联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不对称合成反应、有机金属反应、杂环反应、电化学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反应、晶型筛选技术等,在世界主流制药工艺和手段上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尤其是其连续性反应和生物酶催化等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鲜有的步入工业化级别应用的厂家。相关技术已实现在抗感染药物、神经系统药物、代谢类疾病药物、抗肿瘤药物、抗丙肝病毒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等多个创新药品种中的应用。1)连续性反应技术:连续性反应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反应釜批次生产提出的,其具有、低耗、高效、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大幅降低三废排放量等诸多优点。根据Frost&Sullivan,连续性反应技术被视为药物制造行业最尖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公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将连续性反应技术应用于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实现在第三线培南类抗生素、第二代艾滋病类药物、抗癌药物等多个创新药品种上的应用,包括小试、中试、商业化生产等多个阶段。2)生物酶转化技术:公司的生物酶催化技术同样被Frost&Sullivan定义为药物制造行业最尖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已成功用于他汀类、格列酮类、培南类等重磅药物的商业化生产中,可提供包括酶筛选、酶进化、酶生产、实验室制备、工艺优化等多种服务。公司通过自建生物转化技术平台,开发药物合成中的常用酶,并利用DNA重组、定向进化以及酶的理性设计等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人工修饰以获得更高活性、更强稳定性和更长生命周期的新酶。根据公司年报,公司自主研发的固定化酶已经应用到多个商业化项目的生产中,并正式接到固定化酶的生产订单,为国内首家具备该能力的公司。3)光化学、不对称合成等其它代表性技术:公司成立初始就采用了不对称合成反应、杂环反应、交叉偶联反应等国际前沿化学合成技术,目前在世界主流制药工艺和手段上已与跨国制药企业并驾齐驱。其不对称合成反应技术主要用于抗丙肝类药物,无需额外的纯化即可满足产品规格要求,收率显著提高,成本显著降低。此外,公司持续加大对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投入,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传统反应的规模局限,解决了此类反应长期以来无法放大生产的技术难题,建立多公斤级规模化生产体系,成为全球范围内成功实现光化学环加成反应工业化生产的先驱之一。先进的生产工艺应用于客户委托项目,体现为毛利率显著领先于行业均值。根据公司2021年年报,公司最具代表性的连续性反应技术与生物酶催化技术等在承接的临床中后期项目中的应用率已超过30%(截至2021年)。领先的生产工艺应用于客户的委托项目,可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技术附加值,表现为其CDMO业务毛利率(21年为44.8%)显著领先于行业均值(21年主要竞争对手毛利率均值在35%-40%)。订单获取能力强且临床项目储备丰富,持续赋能商业化订单订单充沛,漏斗效应明显,临床项目持续赋能商业化订单。凭借全球领先的技术工艺及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订单的能力持续提升。公司1H22年完成商业化阶段、临床III期阶段、临床前及临床早期项目数量分别为34个、48个、172个,2021年分别完成38个、55个、235个,与往年同期相比,各阶段项目数量均明显增加,体现优秀的获客能力。商业化项目由于金额大、确定性强、抗周期等特点,为CDMO公司制胜关键。公司当前商业化项目主要涉及病毒、感染、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糖尿病等多个重大疾病治疗领域,目前临床前及临床早期项目储备丰富,客户粘性较强,有望持续向后端临床III期及商业化阶段导流,漏斗效应持续凸显。大订单带来腾飞契机,持续贡献公司业绩。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于21年11月-22年2月期间与美国某大型制药公司就某小分子创新药物累计签订三次的CDMO供货合同,合同金额分别为4.81亿美元、27.20亿元人民币、35.42亿元人民币。根据公司公告,21年公司就该项目确认了12.31亿元的收入,1H22确认了30.38亿元,我们预计22全年有望贡献50-60亿元收入,显著增厚公司业绩,看好23年持续贡献。产能投放有序进行,项目承接能力进一步释放重视投入,资本支出及固定资产净额持续增加。产能充足是CDMO公司承接订单的重要前提。为匹配快速增长的外包需求,公司持续进行产能投入,投入速度与收入增长基本成正向关系。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资本开支为16.2亿元,固定资产净额达到28.4亿元,资本开支及固定资产持续增加且大多用于厂房扩建及工程改造。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资本开支与收入的比值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1年资本开支/收入为35.8%vs21年主要竞争对手资本开支/收入均值约为25%),公司重视产能建设以助力业务的长期发展。产能投放有序推进。公司在国内现已建立了天津、上海和苏州为研发中心,覆盖辽宁阜新、吉林敦化、江苏泰兴、上海奉贤等地区的小分子研发生产基地的战略构架。小分子产能目前主要依托天津、敦化、阜新等基地,在长三角地区,公司已启动苏州研发中心的整体规划设计及泰兴小分子生产基地的各项报建审批程序,公司预计将在2023年内交付。截至1H22,公司传统批次反应釜体积约为5300立方米,产能有序扩张。新兴业务:多点开花,逐渐步入收获期产业链布局不断拓展,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借助自身在小分子CDMO领域建立的成熟研发生产体系和良好客户合作基础,公司不断延伸服务布局,持续推动化学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制剂、临床CRO和合成生物技术等新兴业务发展;该板块通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又一重要驱动。公司新兴业务板块2021年实现收入3.98亿元(yoy+67.4%),我们预计22-24年板块收入CAGR有望接近100%,基于:1)化学大分子提供综合服务方案,有望持续发力;2)制剂持续丰富剂型品类,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3)临床CRO建成全流程闭环服务,看好长期发展;4)生物大分子布局先进疗法,产能有序提升;5)生物合成技术持续夯实基础,助力公司发展。化学大分子:提供综合服务方案,有望持续发力技术布局全面,服务能力完善。公司提供多肽和寡核苷酸等产品在内的综合化学大分子CDMO解决方案,具体包括:1)多肽:公司目前已拥有固相/液相合成、色谱分离、膜浓缩/纯化、冻干和喷雾干燥等技术在内的多肽技术平台,并利用连续反应和生物转化技术实现了绝大多数高质量复杂非天然氨基酸关键原料的供应;根据公司官网,其目前已与超30家国内外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在多肽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寡核苷酸:公司的寡核苷酸技术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从临床前样品制备到寡核苷酸原料药和制剂GMP生产的全流程服务;根据公司官网,公司寡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团队拥有约20名资深员工,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80%,且管理人员均拥有超过10年的相关行业经验,人才实力雄厚。业务高速增长,合作持续推进。公司化学大分子业务持续高速发展,板块收入1H22同比增长210.7%,成功开发新客户超10家,承接新项目近50项。其中,公司寡核苷酸CDMO业务1H22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0%;从项目数量看,承接新项目超20个(包括3个PhaseII之后阶段项目),从项目类型看,包括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核酸、CpG佐剂、核酸适配体等丰富品类,实现业务发展的量质双升。与此同时,公司持续提升在毒素-连接体、固液多肽合成、多肽-药物偶连体、药用高分子、高分子-药物偶连体和阳离子脂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1H22承接新项目超20个(包括RDC前体、PDC、脂质、树状大分子等项目),完成2个验证生产项目,并扩充了多个商业化脂质GMP库存。制剂:持续丰富剂型品类,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成立创新研发中心,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公司的制剂业务已建立从固态筛选和选择、处方前研究、处方和工艺开发、分析方法开发及验证、临床产品生产、注册申报到后期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能够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需求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公司设立了药物递送和制剂研发中心以进一步丰富剂型品类并提升服务能力;公司目前的制剂开发服务已涵盖绝大多数剂型,包括普通片剂和胶囊、缓释控释片、肠溶片剂、颗粒剂、无菌溶液、无菌冻干粉、滴眼液及基于脂质体、纳米乳、微球等的注射剂、透皮制剂、吸入剂等品类。业务提质增速,驱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制剂业务保持高速发展,板块整体1H22收入同比增长79.4%,新承接项目约100个,实现收入及项目质量的协同提升。其中,固体制剂子板块在1H22完成了2个项目的NDA注册批次和工艺验证批次的生产并顺利开始稳定性研究;无菌制剂子板块项目类型逐渐由早期向后期扩展,并在1H22新承接了2个NDA类型项目;无菌滴眼液子板块1H22收入同比增长350%,并且顺利完成了混悬型滴眼液项目的中美双报。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相关产能布局,新建高活制剂车间,并进一步扩展固体制剂和无菌制剂的现有产能,不断驱动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临床CRO:全流程闭环式服务,看好长期发展服务类型齐备,内部有机协作。公司临床CRO业务已建成全流程闭环式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临床前项目管理、注册事务、临床监查、临床研究项目管理、SMO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第三方稽查、药物警戒、医学撰写及翻译及上市后研究等服务内容,能够为包括肿瘤、内分泌与代谢、肺科及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临床试验提供完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让临床CRO团队与CDMO团队之间形成有机协同,打造创新药物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式服务,不断提升客户合作的深度及广度。业务持续突破,看好长期发展。公司临床CRO业务持续向好,板块1H22收入同比增长242.0%,新承接项目超170个(其中,新增优势领域如肿瘤、免疫、抗感染及传染类临床研究项目超50个),并实现了承接细胞治疗药物领域干细胞和免疫细胞IND申报及I期临床试验一站式服务的突破。得益于公司闭环式的服务体系和内部跨团队间的高效协作,公司临床CRO业务客户粘性不断提升;根据公司公告,截至1H22,板块在手订单超4.5亿元,高质量发展可期。生物大分子:布局先进疗法,产能有序提升布局先进,持续精进。公司持续布局包括质粒、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等先进疗法在内的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并建成了抗体和重组蛋白(mAb)、抗体偶联药物(ADC)一站式CDMO服务平台,能够支持生物大分子原液生产工艺开发、成品药生产工艺开发、临床/商业化产品的GMP生产以及申报/审批的整个过程。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公司持续加强相关产能建设并已进入兑现期;截至1H22,公司已完成2x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抗体原液产能建设,100LADC偶联原液中试车间及苏州质粒、mRNA业务中试产能已经投产,上海市奉贤商业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得益于公司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板块在手订单持续提升;根据公司公告,截至1H22,板块在手订单已超2.6亿元。生物合成技术:夯实业务基础,助力公司发展强化底层平台,支持公司发展。公司在21年创立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以推动现有小分子药物高效合成的酶筛选、开发、进化、固定化、酶发酵生产和工艺放大的酶工程一体化,并同时拓宽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及药用蛋白生产能力,从而持续推进从分子生物学(重组表达)开始的一站式合成生物服务的整体战略布局建设,为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和新兴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截至1H22,公司工程酶库数量已接近2400个,其中拥有专利的超800个,覆盖超20个品种。我们看好公司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完善,持续助力公司业务发展。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有望凭借技术工艺行业领先的小分子CDMO业务和全产业链布局的新兴业务服务平台持续发力。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1.87/107.24/117.93亿元,同比增长119.6%/5.3%/10.0%,实现归母净利润32.49/27.89/30.02亿元,同比增长203.9%/-14.2%/7.6%。盈利预测及关键假设:1)2021年,公司商业化阶段CDMO业务收入25.15亿元,同比增长51.7%。考虑22年某小分子创新药物大订单进入批量交付期,公司22年商业化阶段CDMO业务收入有望显著增厚;考虑板块常规业务23-24年虽保持快速发展,但受整体高基数影响,我们预计23-24年板块表观收入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计22-24年公司商业化阶段CDMO业务收入增速为185.0%/-18.0%/-23.0%。公司21年商业化阶段CDMO业务毛利率为47.6%,同比上升2.3pct,我们推测主因大订单于4Q21起陆续交付带动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考虑高毛利的大订单项目在22年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