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022/12/27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2022/12/271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运用,并灵活运用。4、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学习目标2范仲淹2022/12/27渔家傲·秋思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范仲淹2022/12/27渔家傲·秋思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3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导入新课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5
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背景链接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6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节奏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7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角连声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紧紧关闭着。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银霜满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疏通文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8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边塞特有的景色。下阕: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整体把握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边塞特有9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体把握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体把握10词人开篇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字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光不同。合作探究词人开篇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字有什么作用?统11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1)气候之异。“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2)边声之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3)边城之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和中原地区万家灯火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合作探究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1)气候之异。“衡阳雁去”,秋天12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从侧面描写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合作探究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1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合作探究“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14
归纳: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归纳: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15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窦宪的典故,语言精当典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合作探究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1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合作探究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17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合作探究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18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19(1)写景气势宏大抒情苍凉雄壮;(2)意境开阔浑成。写作特色(1)写景气势宏大抒情苍凉雄壮;写作特色20
这首词寥寥几十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风格苍凉悲壮,沉郁雄浑。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课堂小结这首词寥寥几十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21塞下秋景征人之情板书设计思家爱国渔家傲·秋思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归无计羌管人不寐白发征夫泪塞下秋景板书设计思家爱国渔家傲·秋思雁去边声浊酒归无22(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景的诗句?(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31、按要求填空。(1)《渔家傲·秋思》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诗人李益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戍边将士强烈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按要求填空。课堂检测塞下秋来风景异24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C课堂检测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课堂检测252022/12/27苏轼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江城子·密州出猎2022/12/27苏轼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江城子26
同学们,你能说出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哪些作品吗?《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处于逆境中的孤傲和旷达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去感受一代文豪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吧!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说出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哪些作品吗27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28
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这首词是苏轼写的第一首豪放词。背景链接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29聊发(fā)千骑(jì)为报(wèi)右擎苍(qíng)貂裘(qiú)鬓微霜(bìn)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聊发(fā)千骑(jì)检查预习字音字形30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缎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朝廷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疏通文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31熟读成诵,说说哪个词最能够表现出苏轼的豪放?狂。整体把握熟读成诵,说说哪个词最能够表现出苏轼的豪放?狂。整体把握32作者用哪些词句写出了“狂”?①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②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③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④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⑤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⑥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⑦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整体把握作者用哪些词句写出了“狂”?①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33“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狂”统领全篇,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整体把握“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狂”统领全篇,既是全词的34《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合35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太守身姿矫健,率领情绪高昂的众多骑士,浩浩荡荡,疾风一样,越过平展的山冈,马下尘土飞扬,弥久不散。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千骑卷平冈”的画面。太守身姿矫健36“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
不能。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而“过”没有这种效果。合作探究“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37在上片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
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可用“狂”来概括。合作探究在上片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我看38上片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片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上片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上片写出猎时的盛39下片写什么?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合作探究下片写什么?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合作探究40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合作探究开张——豪壮表现在“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合作探究41下片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合作探究下片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4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
比喻,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典故”,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合作探究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43在下片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
我看到一位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
可用“开张”来概括。合作探究在下片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44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合作探究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45
用典的好处:增加形象性,提高诗文的表现力;精炼语言,提高诗文的表现力;
避直就曲,扩充诗文的容量,产生暗示效果;典雅风趣,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合作探究用典的好处:增加形象性,提高诗文的表现力;精炼语言,46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47体会这首词的豪放词风。
上片写举止神态:着装威武、纵马驰骋、射杀猛虎。下片抒雄心壮志:勇担责任、御敌立功、报效国家。合作探究体会这首词的豪放词风。上片写举止神态:着装威武、纵48这首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说说不同在什么地方。
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狂气,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合作探究这首词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说说不49(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本词在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介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写作特色50(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表现了词人的豪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渲染,把词中的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写作特色(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写作特色51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苏轼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更是一名充满着爱国热情的政治家。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在逆境中的旷达情怀,还要学习他关心朝政,为国效命的精神。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52上片:出猎情景下片:报国之志板书设计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引冯唐持节的故事,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借孙权射虎的故事,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用弯弓射天狼来表达杀敌报国的志向上片:出猎情景板书设计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引冯唐持节的53古代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拓展延伸古代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1)541、按要求填空。(1)《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下片都用了一个“射”字,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前者突出表现的是作者的____________,后者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2)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狂气(狂气)课堂检测太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孙郎魏尚1、按要求填空。少年狂气(狂气)课堂检测太守55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C课堂检测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C课堂检测562022/12/27辛弃疾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022/12/27辛弃疾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破阵57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唐代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和寂寥。李白因遭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也发出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的喟叹。宋代也有一位文人,他下马能草檄,上马能杀贼,23岁时曾带骑兵五十人直闯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这一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便是辛弃疾,可惜他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辛弃疾的英雄豪气和悲怆情怀。导入新课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唐代陈子昂生不58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59
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艺术风格多样,以豪60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背景链接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61麾下(huī)炙(zhì)的卢(dílú)霹雳(pīlì)弦惊(xián)
了却(liǎo)字音字形麾下(huī)炙(zhì)字音字形6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停顿节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63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疏通文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64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
描写的是军旅生活。具体写了看剑、闻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军中生活情景。整体把握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描写的是军6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想杀敌报国而不得,只能在醉梦里回忆当年领兵杀敌之快意的落寞。合作探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了哪些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写了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的军营生活。营造了将士们喝酒吃肉、奏乐豪迈的气氛。合作探究“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了哪些内容?67“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合作探究“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68“沙场秋点兵”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合作探究“沙场秋点兵”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五个字紧凑有力,写6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偶和比喻。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的场景。合作探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7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合作探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7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父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合作探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72“可怜”是什么意思?最后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词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但词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可怜”一词写尽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辛酸与无奈。合作探究“可怜”是什么意思?最后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可73“可怜白发生。”词义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作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合作探究“可怜白发生。”词义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74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现实中:隐居乡间,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合作探究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7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坚决恢复中原,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合作探究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词托名76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合作探究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77“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词”吗?
是壮词”,因为这句话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合作探究“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词”吗?是壮词”,因为这句话78(1)结构巧妙奇变。这首词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逝,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于是形成了前九句是一层意思,末句为一层意思的奇特结构。而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衬托最后画龙点睛的那一句。这种奇特的结构形式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让人读后不能不为词人的不幸而义愤填膺、扼腕长叹。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奇变。写作特色79(2)虚实有机结合。词人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而军营、犒军、军乐、阅兵、战马、弓弦,则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写成的多彩画面。然而现实并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故以“可怜白发生”来点明实情,猛然回到眼前,将词人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得含蓄而又直率。写作特色(2)虚实有机结合。写作特色80
全词从想象着笔,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之情。课堂小结全词从想象着笔,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81军旅生活雄伟壮观板书设计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战斗场面壮志未酬的卢飞快霹雳弦惊了却天下事赢得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雄心壮志悲愤慨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军旅生活板书设计醉里看剑梦回连营战斗场面的卢飞快821、按要求填空。(1)辛弃疾被称作“词坛飞将军”,这一称谓既巧妙地概括了辛词__________的风格,又点出词人生命中曾有过的________的经历。(2)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能点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字。豪放/豪迈/雄壮课堂检测行伍/军旅/抗金挑灯秋1、按要求填空。豪放/豪迈/雄壮课堂检测行伍/军旅挑灯秋83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B课堂检测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B课堂检测842022/12/27秋瑾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满江红2022/12/27秋瑾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满江红85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叙事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你知道她是谁吗?
是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木兰。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巾帼英雄——秋瑾。虽是弱女子,她身上却有让许多男子汗颜的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她积极参加反对满清的革命活动,被捕后被敌人严刑拷打却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她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满江红》,体会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叙事诗,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86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作者简介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号87
秋瑾还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她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共二百四十余首。
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秋瑾还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她短促的一生创88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时所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时,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便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背景链接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时所作,时值八国联军89为(wèi)拭(shì)
侬(nóng)莽(mǎnɡ)检查预习字音字形为(wèi)拭(shì)检查预习字音字形90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朗读停顿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91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秋瑾疏通文意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92
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整体把握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整93“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有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灰度的可郁全都暗暗泄漏出来
这两句简洁地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作者的心绪。合作探究“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两句包含了哪些信息?“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有是”三个字,94
这两句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现的喜悦之情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所表现的冷落之感,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又有佳节独宿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合作探究品味“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两句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95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这两句。
前一句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历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逼下,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下,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夕;后一句说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的束缚。合作探究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这两句。前一句9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娥眉”借代女子。这两句写出了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也表明作者并不留恋贵妇人的生活,相反持蔑视的态度。合作探究“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两句写出了作97请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合作探究请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运用98怎样理解“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因人而热”是指诗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合作探究怎样理解“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肝胆”是说“肝胆99怎样理解“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的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合作探究怎样理解“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俗子”100你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获得哪些启示?(1)要有远大的理想。(2)人在遭遇挫折时,需要有承受磨难的勇气,将磨难当成是一种人生历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合作探究你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获得哪些启示?(1)要101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或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合作探究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白居易《琵102归纳这首词所用的典故。(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又有佳节独宿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挣脱这封建婚姻的束缚。(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合作探究归纳这首词所用的典故。(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103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合作探究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104主旨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作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凌云壮志。合作探究主旨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105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合作探究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106
秋瑾的《满江红》一方面写出作者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这首词基调高昂,直抒胸臆,慷慨悲壮,一咏一叹,尽显巾帼英雄本色。课堂小结秋瑾的《满江红》一方面写出作者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107满江红板书设计上片下片挣脱家庭束缚实现自立愿望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初离家庭的矛盾心情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匡扶天下救民水火满江红板书设计上片挣脱家庭束缚有凌云壮志初离家庭的矛盾心情胸108秋瑾的经典名言语录。(1)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2)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4)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世方英杰。(5)芸芸众生,谁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拓展延伸秋瑾的经典名言语录。(1)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拓展延伸1091、按要求填空。(1)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2)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蔑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为篱下黄花开遍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1、按要求填空。课堂检测1102、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句中终破楚指的是词人想冲破家庭的牢笼。B.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此句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的生活,但她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C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词人想到离家之后知音难觅,心中顿生后悔之情,禁不住伤心落泪。D.这首词格调高昂,语言刚建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C课堂检测2、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课堂检测111再见再见112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2022/12/27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2022/12/27113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3、掌握典故在词中的运用,并灵活运用。4、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学习目标114范仲淹2022/12/27渔家傲·秋思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范仲淹2022/12/27渔家傲·秋思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115
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导入新课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116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对苏辛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117
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背景链接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118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节奏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119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角连声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紧紧关闭着。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银霜满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疏通文意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120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边塞特有的景色。下阕: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整体把握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边塞特有121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体把握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体把握122词人开篇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字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光不同。合作探究词人开篇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字有什么作用?统123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1)气候之异。“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2)边声之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3)边城之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和中原地区万家灯火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合作探究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1)气候之异。“衡阳雁去”,秋天124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从侧面描写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合作探究从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12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合作探究“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和我们曾126
归纳: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归纳: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127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窦宪的典故,语言精当典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合作探究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128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合作探究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129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合作探究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130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131(1)写景气势宏大抒情苍凉雄壮;(2)意境开阔浑成。写作特色(1)写景气势宏大抒情苍凉雄壮;写作特色132
这首词寥寥几十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风格苍凉悲壮,沉郁雄浑。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课堂小结这首词寥寥几十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133塞下秋景征人之情板书设计思家爱国渔家傲·秋思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归无计羌管人不寐白发征夫泪塞下秋景板书设计思家爱国渔家傲·秋思雁去边声浊酒归无134(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景的诗句?(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351、按要求填空。(1)《渔家傲·秋思》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诗人李益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戍边将士强烈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检测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按要求填空。课堂检测塞下秋来风景异136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C课堂检测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课堂检测1372022/12/27苏轼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江城子·密州出猎2022/12/27苏轼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江城子138
同学们,你能说出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哪些作品吗?《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苏轼处于逆境中的孤傲和旷达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去感受一代文豪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吧!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说出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苏轼的哪些作品吗139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140
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下此词。这首词是苏轼写的第一首豪放词。背景链接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宋141聊发(fā)千骑(jì)为报(wèi)右擎苍(qíng)貂裘(qiú)鬓微霜(bìn)检查预习字音字形聊发(fā)千骑(jì)检查预习字音字形142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缎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朝廷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疏通文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143熟读成诵,说说哪个词最能够表现出苏轼的豪放?狂。整体把握熟读成诵,说说哪个词最能够表现出苏轼的豪放?狂。整体把握144作者用哪些词句写出了“狂”?①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②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③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④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⑤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⑥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⑦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整体把握作者用哪些词句写出了“狂”?①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145“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狂”统领全篇,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的依据。整体把握“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狂”统领全篇,既是全词的146《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合147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太守身姿矫健,率领情绪高昂的众多骑士,浩浩荡荡,疾风一样,越过平展的山冈,马下尘土飞扬,弥久不散。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千骑卷平冈”的画面。太守身姿矫健148“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
不能。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而“过”没有这种效果。合作探究“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149在上片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
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可用“狂”来概括。合作探究在上片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我看150上片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片写出猎时的盛大场面,表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意气风发的气概。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合作探究上片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上片写出猎时的盛151下片写什么?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合作探究下片写什么?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合作探究152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合作探究开张——豪壮表现在“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下片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合作探究153下片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合作探究下片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15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
比喻,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典故”,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合作探究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155在下片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
我看到一位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
可用“开张”来概括。合作探究在下片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可用哪个词来概括?156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
引“孙权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乘马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冯唐持节”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合作探究简述词中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射天狼”等典故分别表达157
用典的好处:增加形象性,提高诗文的表现力;精炼语言,提高诗文的表现力;
避直就曲,扩充诗文的容量,产生暗示效果;典雅风趣,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合作探究用典的好处:增加形象性,提高诗文的表现力;精炼语言,158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159体会这首词的豪放词风。
上片写举止神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短期借款法律合同范本2025
- 万亩良田联产承包合同新政策
- 个人厂房租赁合同典范
- 产权清楚车位买卖合同细则
- 上海市房地产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食品调料采购合同
- 个人贷款借款合同模板
- 劳动合同管理制度7
- 个人借款合同书及还款细则
- 个人住宅购房合同条款及样本
- 充血性心力衰竭课件
- 2025年日历(日程安排-可直接打印)
- 《VAVE价值工程》课件
- 分享二手房中介公司的薪酬奖励制度
- 安徽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 挖掘机售后保养及维修服务协议(2024版)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公司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涂碳箔行业现状调查与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