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_第1页
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_第2页
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_第3页
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_第4页
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一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摘要:面对旧中国教育“沿袭陈法‘:”仪型他国”的弊端,陶行知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勇气,孜孜不倦地寻求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之路,在课程、教材、教法、学制、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近乎成功的探索。当今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新课改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探索性、不确定性,面对新的教育问题,一些教师不知何去何从,一些教师有畏惧情绪。同样的际遇,陶行知的担当启示我们,要做一名现代的“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教师。关键词:“新理”教育研究陶行知教师当今是一个改革的时代,新课改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探索性、不确定性,面对教育教学中新问题,一些教师不知所措。美国思想家史坦利说:“每个问题都蕴含着破解的种子”,它强调了一个事实,只要我们去认真寻找和发现,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每个问题都“有解”,但这个“解”是不会自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它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有些教师认为自己职责是使用别人的理论进行教学,对以探索“新理”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抱有畏惧情绪,导致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对此,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写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TOC\o"1-5"\h\z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①文中的“新理”可以理解为适合中国教育实际的教育理论,“新理”需要教师大胆去探究。陶行知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探究精神的教育家,他针对20世纪20年旧中国的教育“沿袭陈法”、“仪型他国”的弊端,孜孜不倦地寻求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之路。陶行知在课程、教材、教法、学制、师范教育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与“行”,为今天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底气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硕果累累,能够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与其本人的专业素质相关度极高。他品德高尚、学贯东西、了解实际、思想独立、勇于实践,这些都使他具有探明符合旧中国教育实际“新理”的底气。1.高尚的品德陶行知最可贵的品质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了孩子,敢做骆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每天要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为了做好教育工作,忘我无私,他曾将编写《平民千字课》所得版费1000元全部献给平民教育之用,曾将所有1000元积蓄用于创办晓庄学校,有人嘲讽陶行知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校长日益不济,他对为国家、老百姓服务的“步步下降”感到“很愉快”。高尚的品德及其催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陶行知立志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陶行知认为,“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脱离了民众的需要,中国教育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必须寻一条生路。在南京高师任教时,看到学校普遍存在“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受教”,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思考到中国大而贫穷,地区差异悬殊,陶行知“发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②;在晓庄学校期间,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止匕外,提倡“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生活教育理论等,都是陶行知探询民族教育之路的创造。2,渊博的学识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硕果累累,与其本人的专业素质相关度极高。他最先求学于旧私塾,从7岁到14岁一直拜在吴尔宽门下“寒窗苦读”,读完“四书”、“五经”,又学了不少中国历史与哲学,打下了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后入教会学校学习两年,学过“西学”的英文、算学、代数、格致、西洋历史、地理、音乐、体操及一些浅近医药常识,尽管只有两年,陶行知在知识领域却眼界大开,自此起步,他开始了“会通中西”的知识体系的建构。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在此,他系统学习了中西文化,以总分第一名成绩毕业。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社会学等课程,并取得博士学位。即使工作以后,陶行知仍不断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先后提出了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渊博的学识使陶行知具备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底气”。依靠深厚的理论积淀,他能够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他很敏锐觉察到中国教育的问题症结是沿袭因循守旧的“老八股”,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的“洋八股”。为此,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是破除八股,创造中国的新教育。他也能深入浅出地将教育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等。3.“见”与“行”的能力“见”是指教育思想,“行”是指教育实践。基于对旧中国教育状况的了解,陶行知努力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以后,陶行知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因此他于1927年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陶行知于1931年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实践着“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理念,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陶行知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见”与“行”的能力。陶行知具有自己的主见,杜威是陶行知最为敬佩的恩师,但陶行知不迷信权威,将“教育即生活”在中国翻了个筋斗,将整个教育改变了方向,这就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见”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的和现实,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改造和吸取的基础上完成的。陶行知敢于实践,在忧国忧民使命感的导引下,他能够迎难而上,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不管是晓庄、山海工学团,还是重庆育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遭遇困难,但陶行知毫不退缩,每次都迎难而上,他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③通过“行丁将自己的“见”落在实处。二、提升教师“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实力的策略陶行知立足中国教育实际,所做的都是开拓性的工作。作为一线普通教师,我们做不了陶行知所做的大事,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关乎学生成长和未来。我们要学习陶行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精神,践行陶行知的育人思想,努力研究教育问题,寻找发现教育规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工作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为做好教育工作而努力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编:《学习陶行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5页探究教育教学规律,不计个人得失,追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我们的品德无法达到陶行知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应该达到社会对于教师品德期望的底线。在现代社会,底线体现在《公民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要求里面,作为公民,教师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育人者,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良好品德的形成既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外在因素是教师个人无法掌控的,但是教师个人可以通过发挥能动性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一是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认识到教师工作对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的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用心去探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理”C二是要不断向榜样人物如陶行知、陈鹤琴、魏书生等学习,学习他们为做好教育工作敢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品质,并努力向他们靠拢。三是要有教师意识,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教师为履行好职责会时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心理、行为习惯、品德状况、人际关系、个性特征等,学生身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去教育。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未明“新理”的过程。.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发现“新理”、改进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劳动,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就可能视野狭窄,看问题浮于表面,发现“新理”就无从谈起。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出发,可以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④,其中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致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缺乏,本体性知识不过关,文化知识单一,最终结果是教师的研究素养缺失。所以对在职教师而言,一定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从事研究、发现“新理”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拓展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不断学习,“学”泛指对知识及理论的汲取,并不断积累,逐步建构起知识的结构及大厦;“习”泛指经常复习与练习,温故而知新。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发现“新理”的第一要件,学习贵在平时,临阵磨枪不仅被动,而且很难发现“新理”。其次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任何一个教师在研究之前,都不可能研究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学到手,更多的时候是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边学边用也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陶行知曾表示过:世界上伟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奇等的成就,“无一不在试验,无不在发明”,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陶行知的试验也就是今天的教育研究,其实教师每天都在研究,教师遇到问题④洪早清,吴伦敦主编:《教师职业素养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时会萌生一些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姑且可称为研究假设;对于相对成熟的假设,教师要敢于付诸实践检验;也就是要处理好“见”与“行”、“知”与“行”的关系,做到“见行合一”或“知行合一”。一名教师只有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才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勇气,但研究能力不是天赋的,是在实践中逐步成熟的。培养教师研究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实践磨练。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所以“行”需要“知”或“见”来引导。在具体的实践中首先要构“见”,为此,一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二要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三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其次是践“行”,在“行”中,教师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掌握正确的程序和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新手教师而言,要采取正确的策略,一是要能够完成。要选择一个适宜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其进行到底,直至取得成功。二是思路清晰。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难点在哪里,下一步该做什么。三是方法要简单,这样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四是不要怕失败,若是“见”与“行”不一,要认真寻找原因,重新验证。相信通过由易到难逐步尝试,教师研究能力会逐步增强,发现“新理”的底气会愈来愈足。三、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