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课件_第1页
临床教学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课件_第2页
临床教学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课件_第3页
临床教学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课件_第4页
临床教学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

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1主诉和现病史患者,女性,59岁“发热伴皮疹1个月余”患者8月20日开始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波动于37.7℃~38.2℃,自服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未见好转。22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接受林可霉素治疗后,当天晚上出现颈部、四肢及躯干全身散在针尖样皮疹,伴瘙痒感。25日接受喹诺酮类药物(具体不详)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后,患者即出现颜面部浮肿,不伴腹胀、下肢浮肿等不适。主诉和现病史患者,女性,59岁“发热伴皮疹1个月余2主诉和现病史29日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接受中药治疗后,患者皮疹以及颜面水肿较前好转,但仍发热,最高达39℃。9月3日,患者入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80%。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轻度增高。接受磷霉素以及甲泼尼龙治疗(具体用量不详)后,皮疹基本消退,体温仍波动在38℃~40℃,加用左氧氟沙星。9月14日改用琥珀氢化可的松150mg,每日两次治疗。患者入本院前3天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以上。主诉和现病史29日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接受中药治疗后,3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背部可见散在粟粒样皮疹,未高出皮面。口咽部稍红,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皮肤、黏膜无明显黄4入院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血常规:WBC10.8×109/L,N46%,L43.7%。血沉(ESR)42mm/h。肝功能异常胆碱酯酶(ChE)4965U/L()。C反应蛋白(CRP)68.6mg/L(参考值<8mg/L)。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他风湿指标均阴性。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和EB病毒的免疫球蛋白M(IgM)均为阴性。

B超、腹部CT示胆囊炎。※※※※※※※※※入院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血常规:WBC105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考虑药物性肝病,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TAD)、多烯磷脂胆碱胶囊、腺苷蛋氨酸等保肝,补充白蛋白,予新癀片退热,并予营养支持治疗。

点评:治疗药物性肝病最关键的是,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的药物。同治疗其他肝病类似,也可给予保肝药物。此时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对无肝性脑病者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考虑药物性肝病,予复方甘6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8℃~40℃之间,肝功能检查出现波动。10月5日,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病理结果显示,送检肝组织镜下可见4个肝小叶范围,其间3个汇管区均水肿,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小叶内肝细胞较多点灶性坏死及胆汁淤积,肝窦内亦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未见肿瘤性病变及肝淀粉样变。考虑诊断药物性肝炎。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8℃~40℃之间,肝功能检查出现7药物性肝病病理改变微泡型脂肪变性,在肝细胞内可见小的脂肪滴,细胞核不移位;急性肝炎,肝小叶杂乱,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汁淤积,胆色素沉着,细胞肿胀,炎症较轻;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药物性肝病病理改变微泡型脂肪变性,在肝8进一步治疗10月6日开始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每天两次。10月16日改为早晨40mg、下午20mg,静脉注射。10月18日改为甲泼尼龙片和羟氯喹口服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11月4日出院。

点评:通过停用相关药物及保肝治疗,多数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而对有过敏性特征的药物性肝病可试用皮质激素治疗。进一步治疗10月6日开始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每天两9肝功能结果TB(μmol)CB(μmol)A(g/L)G(g/L)ALT(U/L)AST(U/L)ALP(U/L)γ-GT(U/L)入院时26.620.425292449283024767410.384.472.3301776693938730411.118.48.9332715951252394肝功能结果TBCBAG(g/L)ALTAST(10文献对药物性肝病报道药物性肝病:占所有因黄疸而住院患者的5%~10%占重症肝炎住院患者的10%。李蕾等调查:近6年来7.1%~24.0%的急性肝损伤为药物所致,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占10%~20%,其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应该详细询问其最近3个月中服用的全部药物,并能够尽量寻找线索将肝脏损害与某种药物联系起来。文献对药物性肝病报道药物性肝病:11诊断学思维要点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应该详细询问其最近3个月中服用的全部药物,并能够尽量寻找线索将肝脏损害与某种药物联系起来。诊断学思维要点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12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迄今为止,至少有8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包括抗菌药物、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中药等。

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13药物性肝脏损害致病机制机制尚不明确药物对肝脏的毒性损害。包括药物和(或)代谢物的直接或免疫毒性等。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与遗传性因素,如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基因变异、2型N-乙酰基转移酶(NAT2)失活、巯氧化缺陷等有关。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抗结核药可能直接损害肝脏,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则与异质性反应有关。而诸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妊娠、酗酒、药物相互作用、原有肝病等因素,均可影响药物性肝病的发生。药物性肝脏损害致病机制机制尚不明确14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可表现为多种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无症状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急、慢性肝炎表现肝衰竭、胆汁淤积表现。药物性肝病甚至可发展至肝硬化、肝脏肿瘤,导致脂肪肝(类似酒精性肝病)和肉芽肿(类似于肉状瘤病)、继发的磷脂沉积症或布-加综合征。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可表15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大致可归纳为:①用药后1~4周(或更长时间)内出现肝内胆汁淤积或肝细胞损害的临床表现;②初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瘙痒等肝外表现;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或白细胞增多;④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⑤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均呈阴性,并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因素;⑥偶然再次给药又发生肝损害;⑦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损害的实验室和病理征象。

凡具备上述第1项,加上第2~7项中的任何两项,即可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早期进行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肝损害的严重程度。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药物性肝病的诊16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治疗上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给予解毒、保肝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注意某些中草药的肝脏毒性。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治疗上应早期明确诊断,及17图1、图2为患者肝脏病理表现(图2中黄箭头所指为嗜酸性粒细胞)图1、图2为患者肝脏病理表现(图2中黄箭头所指为嗜酸性粒细胞18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

案例2: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19主诉和现病史患者,女性,59岁“发热伴皮疹1个月余”患者8月20日开始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波动于37.7℃~38.2℃,自服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未见好转。22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接受林可霉素治疗后,当天晚上出现颈部、四肢及躯干全身散在针尖样皮疹,伴瘙痒感。25日接受喹诺酮类药物(具体不详)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后,患者即出现颜面部浮肿,不伴腹胀、下肢浮肿等不适。主诉和现病史患者,女性,59岁“发热伴皮疹1个月余20主诉和现病史29日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接受中药治疗后,患者皮疹以及颜面水肿较前好转,但仍发热,最高达39℃。9月3日,患者入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80%。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轻度增高。接受磷霉素以及甲泼尼龙治疗(具体用量不详)后,皮疹基本消退,体温仍波动在38℃~40℃,加用左氧氟沙星。9月14日改用琥珀氢化可的松150mg,每日两次治疗。患者入本院前3天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以上。主诉和现病史29日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接受中药治疗后,21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背部可见散在粟粒样皮疹,未高出皮面。口咽部稍红,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皮肤、黏膜无明显黄22入院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血常规:WBC10.8×109/L,N46%,L43.7%。血沉(ESR)42mm/h。肝功能异常胆碱酯酶(ChE)4965U/L()。C反应蛋白(CRP)68.6mg/L(参考值<8mg/L)。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他风湿指标均阴性。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和EB病毒的免疫球蛋白M(IgM)均为阴性。

B超、腹部CT示胆囊炎。※※※※※※※※※入院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血常规:WBC1023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考虑药物性肝病,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TAD)、多烯磷脂胆碱胶囊、腺苷蛋氨酸等保肝,补充白蛋白,予新癀片退热,并予营养支持治疗。

点评:治疗药物性肝病最关键的是,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的药物。同治疗其他肝病类似,也可给予保肝药物。此时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对无肝性脑病者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考虑药物性肝病,予复方甘24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8℃~40℃之间,肝功能检查出现波动。10月5日,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病理结果显示,送检肝组织镜下可见4个肝小叶范围,其间3个汇管区均水肿,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小叶内肝细胞较多点灶性坏死及胆汁淤积,肝窦内亦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未见肿瘤性病变及肝淀粉样变。考虑诊断药物性肝炎。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8℃~40℃之间,肝功能检查出现25药物性肝病病理改变微泡型脂肪变性,在肝细胞内可见小的脂肪滴,细胞核不移位;急性肝炎,肝小叶杂乱,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汁淤积,胆色素沉着,细胞肿胀,炎症较轻;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药物性肝病病理改变微泡型脂肪变性,在肝26进一步治疗10月6日开始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每天两次。10月16日改为早晨40mg、下午20mg,静脉注射。10月18日改为甲泼尼龙片和羟氯喹口服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11月4日出院。

点评:通过停用相关药物及保肝治疗,多数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而对有过敏性特征的药物性肝病可试用皮质激素治疗。进一步治疗10月6日开始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每天两27肝功能结果TB(μmol)CB(μmol)A(g/L)G(g/L)ALT(U/L)AST(U/L)ALP(U/L)γ-GT(U/L)入院时26.620.425292449283024767410.384.472.3301776693938730411.118.48.9332715951252394肝功能结果TBCBAG(g/L)ALTAST(28文献对药物性肝病报道药物性肝病:占所有因黄疸而住院患者的5%~10%占重症肝炎住院患者的10%。李蕾等调查:近6年来7.1%~24.0%的急性肝损伤为药物所致,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占10%~20%,其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应该详细询问其最近3个月中服用的全部药物,并能够尽量寻找线索将肝脏损害与某种药物联系起来。文献对药物性肝病报道药物性肝病:29诊断学思维要点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应该详细询问其最近3个月中服用的全部药物,并能够尽量寻找线索将肝脏损害与某种药物联系起来。诊断学思维要点临床医生对任何肝病患者都30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迄今为止,至少有8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包括抗菌药物、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中药等。

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31药物性肝脏损害致病机制机制尚不明确药物对肝脏的毒性损害。包括药物和(或)代谢物的直接或免疫毒性等。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与遗传性因素,如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基因变异、2型N-乙酰基转移酶(NAT2)失活、巯氧化缺陷等有关。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抗结核药可能直接损害肝脏,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则与异质性反应有关。而诸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妊娠、酗酒、药物相互作用、原有肝病等因素,均可影响药物性肝病的发生。药物性肝脏损害致病机制机制尚不明确32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别很大,可表现为多种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无症状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急、慢性肝炎表现肝衰竭、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