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_第1页
某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_第2页
某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_第3页
某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_第4页
某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水土保持设计12.1总则12.1.1本工程在项目建设与施工过程中,由于基础开挖、修筑道路、平整土地、修建地面建筑物、弃渣及料场开采等原因,将对项目区原有的地貌和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扰动地表结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依据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及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规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文件并进行审查。本阶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进一步确认方案阶段对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坝区枢纽工程部分)中有关水土保持工程评价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次主体工程的平面布置、设计工艺、施工方法与工艺,复核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置;并对因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诱发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措施设计;复核水土保持工程量、治理进度,深化措施设计,进行水土保持投资概算。通过本次设计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程的安全生产运营;同时,通过水土保持设计的实施使工程建设区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及潜在危险得到有效遏制或基本治理,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12.1.21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主席令第49号,1991年6月29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77号,2003年9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第74号,2002年8月29日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主席令第88号,1997年8月29日颁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1993年8月1日颁布);(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1988年(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颁布);(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家主席令第86号,(2004年8月28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主席令第17号,1998年4月29日修正)(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号,1998年修订)。12.1.(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5号发布,2005年7(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1月31日颁布);12.1.2(1)《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第89号);(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8号,2000.11.16);(4)《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水保[2004]165号);(5)《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财综[2004]21号);(6)《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水保[2003]202号);(7)《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办函[2002]154号);(8)《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2005年6(9)《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吉政发[1999]30号);(10)《吉林省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吉林省物价局、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1995年4月25发布)。12.1.2(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8);(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372-1995);(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8)《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10)《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03]67号);(11)《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6~95);(12)《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88-1999);(13)《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14)《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1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12.1.2(1)《***水利枢纽工程(一期)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2)《***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3)《关于报送***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报告》(水设总[2007]665号)。设计深度与设计水平年.1设计深度本次水土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相同,为初步设计深度。.2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的基建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开工后的第四年。12.1.4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8)及已批复的《***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中的设计成果,坝区枢纽工程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建设类一级。12.1.5***水利枢纽工程由坝区枢纽工程、防护区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本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坝区部分进行水土保持设计。根据主体工程可研设计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结论,对上一阶段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结论性意见及内容进行复核,并深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设计。12.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2.2.1工程地理位置***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东南20km,松花江流域第二松花江干流下游河段,距第二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口处约60km。12.2工程任务***水利枢纽工程(一期)是以吉林省西部地区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供水为主,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3工程●工程名称:***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工程地点:吉林省松原市;●工程性质:新建;●工程规模与等级:大(1)型、Ⅰ级;●总装机容量与机组台数:总装机容量为27.6MW,共四台机组;●多年年均发电量:1.1×108kW·h;●施工工期:总工期42个月●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含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04元。12.2.1***水利枢纽工程由坝区枢纽工程、防护区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坝区枢纽建筑物布置自左至右分别为混凝土重力坝、河床式电站、溢流坝、土坝;引水灌溉系统布置在左岸,建有渠首闸,闸后接输水干渠;库区左岸设置防护堤和强排站。本阶段根据主体工程的平面布置、设计工艺、施工方法等对水土保持方案中的项目分区进行了复核后:(1)本次设计中将新增加的交通道路与方案中的进场公路和临时道路合并,根据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原则进行单独分区,增加为交通道路区。(2)为减轻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经施工组织优化设计,主体工程开挖料基本全部利用,不需布置永久弃渣场,但需增加4处临时性的暂存场。故本次设计增设暂存场区,取消弃渣场区。(3)将施工临时占地区改为施工临建区。项目组成(坝区枢纽工程部分)详细内容见表12.2-1。

表12.2-1***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组成表(坝区枢纽工程部分)项目名称项目组成主体工程1、坝区土坝、溢流坝、混凝土重力坝、河床式厂房2、枢纽管理区办公综合楼、永久生活区及生产管理机构、其他附属建筑料场1、粘土料场A1粘性土料场2、砂砾料场B1料场3、混凝土粗骨料场B5、B6料场(商品料场)4、块石料场C1、C2料场(商品料场)暂存场1、#I暂存场位于一期上游横向围堰外侧2、#II暂存场位于一期下游横向围堰外侧3、#III暂存场位于一期上游横向围堰内侧4、#IV暂存场位于一期下游横向围堰内侧施工临建1、炸药库左岸上游处山沟2、左岸临建机械修配厂、汽车修配厂、供风、金结安装场地、木材库、房建材料库、生活资料库等3、左岸上游临建混凝土拌和系统、细骨料筛分冲洗厂、水泥库、左岸临时堆料场4、左岸供水系统布置在混凝土拌和系统上游侧5、右岸供水系统布置在右坝头外侧153m高程处6、枢纽临时施工区一、二期围堰内施工场地7、转运站七家子转运站交通道路1、永久道路310国道至左岸坝头公路左岸下游环向公路2、临时道路生活区及厂区内部公路上游围堰公路→混凝土拌和系统→B1料场→炸药库公路右岸上坝公路右岸下游环向公路等.5施工组织与工艺a)施工组织1)施工进度与施工时序***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期分为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工程总工期为42个月,施工准备工期从第一年7月初开始至第一年10月末结束;主体施工期从第一年11月初土坝土方开挖起至第三年12月末,首台机组第三年12月末发电,首台机组发电工期为26个月;工程完建期为12个月。主体工程施工程序:首先进行一期导流围堰的施工,在一期围堰的维护下,进行厂房工程、混凝土溢流坝工程、门库及取水段、混凝土重力坝及左岸一期土石坝段的施工;待左岸主体建筑物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坝顶具备通车条件后,进行右岸二期导流围堰的施工,在右岸二期基坑内,修建右岸二期土坝工程,期间采用左岸混凝土溢流坝段过流;当右岸二期围堰具备挡水条件后,利用右岸二期围堰蓄水发电,将厂房进水口下闸,进行厂房内机组安装调试工作,第一台机组安装完成后,将溢流坝段泄水闸关闭,蓄水发电。2)施工交通运输(1)对外交通***水利枢纽工程对外交通非常便利,有长春-白城铁路及302国道在坝址左岸通过。长白铁路七家子站到坝址距离,具备设置施工货物转运站的技术条件。302国道到坝址距离。从七家子火车站至坝址全程采用公路运输,现有国家一级公路(302国道)可以利用。本工程对外永久交通公路总长,其中利用段长,新建段长4.5km。场外临时交通中需新建七家子转运站至302国道段,长。302国道到坝址需修永久道路2.5km。对外永久交通公路里程见表12.2-2。表12.2-2永久对外交通一览表单位:km运输方式区间利用段新建段备注铁路、公路联合运输松原市-七家子铁路七家子-302国道三级公路302国道-坝址三级公路小计公路运输松原市-坝址三级公路小计合计(2)场内交通场内交通主要解决施工期场内交通运输、联接施工辅助企业、仓库、内部各工区、弃渣场、当地材料产地、各生产生活区之间的交通,并与外部交通相衔接。场内均选用公路运输方式,需要修永久公路km,临时施工道路5.9km,详细内容见表12.2-表12.2-3场内交通道路一览表单位:km性质名称里程等级永久公路生活区及厂区内部公路三级公路左岸下游环向公路三级公路小计临时道路上游围堰至B1料场公路三级公路至炸药库公路四级公路混凝土系统至下游围堰公路三级公路右岸上坝公路三级公路至二期围堰戗堤砂土料场公路三级公路小计合计(3)施工场地布置本工程枢纽所在地地形较为平坦,坝址区内河谷底宽为~3025.0m,河谷两岸地形不对称,坝址两岸低矮,右岸分布大大小小的波状砂丘,地形波状起伏,场地布置困难,左岸坝头及其上下游地形坡度平缓,高程均在10年重现期洪水位以上,是比较理想的施工场地,并且本工程主体主要布置在左岸。根据施工总布置原则和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主要施工临建设施布置在左岸台地。(4)施工用水用电枢纽施工用水及消防用水采用河水,生活用水采用地下水。施工用电枢纽部分左岸从坝址附近的66kV农前甲乙支线接入经工地变电站降压后使用,右岸从附近10kV农网引入电源经工地变电站降压后使用。(5)施工导流方式施工导流采用两期两段施工方案,其主要施工程序为:一期束窄河床导流,主要施工重力坝段、溢流坝、厂房及部分土坝段;二期通过完建的16孔溢流坝导流,施工剩余土坝段。b)主要施工工艺(1)土坝施工土坝为粘土均质坝,土坝工程包括基础清基、地基振冲处理、坝壳料填筑、反滤层铺设、碎石垫层铺设、块石护坡、坝顶路面及混凝土防浪墙浇筑等。基础清基:采用88kW推土机推土集料,m3土坝填筑料取自A1土料场,采用12t羊脚碾配合74kWkW蛙式夯夯实;反滤料来自砂砾石料场,采用人工铺筑。碎石垫层材料、块石护坡石料均外购,分别采用人工铺筑砌筑。地基振冲桩:填料取用暂存渣场采用3m3挖掘机挖装20t自卸汽车运输,平均运距;采用25t起重汽车吊75kW振冲器造孔,3轮胎式装载机向孔内填充砂砾料,边填边振实。混凝土防渗墙:采用冲击钻配合液压抓斗机成槽,泥浆搅拌机制浆固壁。混凝土取自上游左岸混凝土加工厂,水平运输采用3m3kW弃料压重:采用3m3挖掘机装20t自卸汽车运输,运距。压实采用74kWkW蛙式夯夯实。(2)电站厂房、重力坝、门库及溢流坝施工电站厂房、重力坝、门库及溢流坝施工包括土石方开挖、帷幕灌浆、固结灌浆、混凝土浇筑、机电设备安装及金属结构安装等。土方开挖采用88kW推土机集渣,3m3挖掘机挖装20t自卸汽车运输至暂存渣场堆存。石方开挖采用YQ-100型潜孔钻,辅以手风钻钻孔爆破,88kW推土机集渣,3m帷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水泥取自水泥仓库,150型地质钻机钻孔,中压泥浆灌浆泵灌浆;电站厂房、重力坝、门库及溢流坝固结灌浆水泥取自水泥仓库,中压泥浆灌浆泵灌浆。混凝土浇筑:采用10t自卸汽车载3m3混凝土罐运至重力坝工地,再采用高架门机吊混凝土罐进行浇筑,坝址上下游各布置一台MQ540/30型高架门机。凝土浇筑采用10t自卸汽车载3m3(3)料场开采方式土料场开采:覆盖层用132kW推土机推至料场边缘堆放,有用层土料采用3m3轮胎式装载机装20砂砾料场开采:覆盖层采用132kW推土机推至料场边缘堆放,有用层采用132kW推土机集堆,3m3轮胎式装载机装20tC)料场规划与开采本工程所需的当地建筑材料主要有块石料、混凝土骨料、反滤料、土料及碎石料。土料主要用于土坝坝体的填筑,块石料、反滤料及碎石料主要用于大坝、厂房及围堰的防护,混凝土骨料用于主体及临时工程的混凝土工程。粘性土料(A1)×104m3,A1粘性土料场位于坝址上游,距坝址km,无用层厚度(含扣除层)0.6m,无用层体积1×104m3。有用层厚度为0.7~9.6m,有用层储量为2×104m3×104m3(2)砂砾料(混凝土细骨料、反滤料和振冲料)本工程所需砂砾料为混凝土细骨料×104m3(自然方),×104m3,B1料场位于河流左岸,距坝址,无效层体积78×104m3,有用层厚度14.0~m。料场占地为耕地,占地面积×104m2,有用层稳定,储量丰富根据所勘察的各个料场的质量、储量、开采条件等方面比较分析,选定B1砂料场为本工程的主要开采料场。砂料场×104m3(3)混凝土粗骨料场本工程所需砂砾料为混凝土粗骨料×104m3(自然方)。混凝土粗骨料场由两部分组成,即B5料场和B6料场,这两个料场均为商品料场(4)块石料场本工程共需块石料为64692m3(自然方),碎石垫层料为52184m3(实方)。块石料场由两部分组成,即C1块石料场和C2块石料场,这两个料场d)暂存场暂存场共设四处,即#I、#II、#III、#IV暂存场。#I暂存场位于一期上游横向围堰迎水侧,堆渣×104m3(堆方);#II暂存×104m3(堆方);#III104m3(堆方);#IV×104表12.2-4暂存场特性表 名称占地面积(hm2)暂存量(堆方)(104顶高程(m)堆高(m)占地类型#I暂存场河滩地#II暂存场河滩地#III暂存场河滩地#IV暂存场河滩地合计e)土石方平衡及流向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15×104m3(自然方),土石方填筑总量为2×104m3(实方)。×104m3(自然方),其中直接利用量为×104经过土石方平衡计算,本工程利用土石方主要来源于围堰、厂房、溢流坝、重力坝的开挖料。其中能够利用部分,直接挑选利用。不能直接利用部分在暂存场堆放。为减少围堰拆除和基坑开挖料的占地,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过多的影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在本阶段设计中经施工组织设计论证,二期围堰基础开挖及拆除不能被直接利用部分被用于加宽土坝上游弃料压重平台,该部分用料量为×104m3本工程设四处暂存场,堆渣总×104m3土石方平衡及流向见表12.2-5,土石方流向框图见图12.2-1。表12.2-5坝区枢纽工程土石方平衡表单位:m3部位项目开挖设计利用部位弃渣量暂存场一期围堰二期围堰二期围堰弃料压重弃料压重弃料压重一期围堰后冲刷填料重力坝溢流坝段回填厂房及开关站土方石方直接利用直接利用二次倒运不碾压(二次)碾压(直接利用)碾压(二次)二次倒运二次倒运二次倒运二次倒运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自然方松方堆方土坝土方9568495684127260石方重力坝土方162116212156石方931931溢流坝土方414065304848109217145259石方733543296834021545821527厂房土方520005200069160石方7420074200门库土方21834812793190417290403石方98379837一期围堰土方31736914793614793621498225347石方128431284367088922二期围堰土方268836137971935768174618350石方合计1539088147149281746886856

f)工程施工占地据施工总布置图和施工征地图复核,确定本工程施工总占地159.37hm2(不含水库表12.2-6施工占地面积表单位:hm2项目建设区防治分区永久临时耕地林地河滩地小计耕地林地河滩地小计主体工程区429.29料场区843.78暂存场区00施工临建区92946.30交通道路区011.0011.00小计57.60482.3792977.0012.2.2项目区12.2.2项目区地处松辽平原之松嫩平原的东南部。在差异性升降运动等新老构造控制作用下,形成以台地为代表的剥蚀堆积地形和以岗地漫滩为代表的堆积地形两大成因类型。而河流侵蚀与堆积、风蚀与风积等近代地址作用则塑造了目前的地貌形态,由此构成了本区的冲洪积、湖积~冰水堆积平原(地面高程200m~293m),冲积湖积平原(地面高程160m~200m)和河谷平原(地面高程130m~160m),三个明显阶梯。12.2.2.坝址区地层以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主,下伏白垩系下统姚家组夹粉砂岩薄层的泥岩。主要岩性结构:壤土、中砂、砾质中砂等组成。12.2.2第二松花江流域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冷暖气团交替控制下,四季气候变化明显,主要特征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短暂,秋季多晴爽天气,冬季寒冷漫长。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年内区别大,多集中在6月~8月,为全年总降水的70%。区内年无霜期134天。年均日照时数为2767.4小时。因季风影响,据统计,风速≥5m/s的天数一般为68~120d,且多发生在春季。瞬时风速≥17m/s的天数一般可达19~85天之多。可见大风频繁,风力作用普遍而强烈。12.2.2a)土壤本区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松辽沉降带,有具厚的新生代地层沉积在盆地内部。分布面积最大的疏松沉积物,是上更新统(Q3)的黄土状亚砂土,其上发育为黑钙土或淡黑钙土。项目区主要土壤类型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碱土(含盐土)、沼泽土及风沙土。黑土、黑钙土及草甸土多分布在中北部的微起伏低平地和西部的丘陵地区。碱土(含盐土)多分布与前郭、乾安两县的闭流泡沼沿岸。沼泽土多分布于岗间洼地、湖泡边缘及沿江低洼地段,分布面积较少。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前郭、扶余二县河流沿岸、乾安县西南部古河阶地和滨湖地区。b)植被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化草甸植被和草原植被,林草植被覆盖率30.93%。自然林木较少,除少量榆树、山杏等木本植物外,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被类型主要有草原植被、草甸植被、盐生植被、沙生植被等。主要植物有:羊草、狗尾草、风毛菊、罗布麻、禾豆草、小叶障、野麦草、芦苇、三棱草、碱蓬、碱蒿、榆树及山杏等。人工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和农田植被,森林植被有农田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及疏林地,主要分布在农田防护带、沙岗、泡沼和村屯周围,农家庭院和道路两侧。12.2.2.5a)水土流失现状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项目区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区位于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水蚀现象。松原市总土地面积km2,由于气候、土壤、地貌、地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所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428km2,占松原市总土地面积的30.5%,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07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63.3%,中度流失面积2,占21.96%,强度流失面积2,占14.72%。在水土流失类型中,风蚀面积2,占水土流失面积96.3%;水蚀面积2,占3.7%,详见表12.2-7。分类分级单位水蚀风蚀合计轻度中度强度小计轻度中度强度小计扶余县、宁江区前郭长岭乾安合计619表12.2-7松原市水土流失面积表单位:km2项目区东部以微度~轻度风力侵蚀为主,西部以中度~强度风力侵蚀为主。中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沙丘覆盖平原和湖积平原及扶余县南部第二松花江沿岸,在湖泡周围有部分中度水蚀区,湖泡周边为大面积的盐土、盐渍化土壤,地表松软、植被稀疏、土体裸露;强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沙丘覆盖平原,地貌为平缓的垄状河岗及网间风蚀洼地,仅生有极稀疏的黄柳、沙蒿、沙蓬等沙生植物,沙岗可见链状沙丘,岗间多风蚀洼地,此区土沙移动强烈,春季大风季节,形成沙暴,该区耕种十分困难,农田易遭到严重风害,造成毁种,对农牧业生产威胁较大。库区以南为水力侵蚀区,其主要特点:微度侵蚀区一般地面平坦,坡度小于2

º。大田作物给地面以最大程度覆盖,植被盖度70%~80%,地表径流冲刷极轻;轻度侵蚀区一般位于分水岭向河谷过渡台坎区域,地面稍陡,坡度5º左右,面蚀程度比台面加重,局部可见浅沟产生;中度侵蚀区位于支流切割较重的台地区域、台地表面波浪起伏,面蚀严重,土壤亚表层出露台坎侵蚀沟发育,地面切割;强度侵蚀区地表裸露,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缓坡台地多为农田耕地,径流冲刷严重,表土扒皮。b)水土流失主要因素1)风力因素松原市水土流失以风力侵蚀为主。全年大风天数平均在35天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南风,最大风速达24m/s,平均风速/s。松原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地形平滩开阔,形成较强风蚀现象。2)降雨因素主要为暴雨产生的高强度径流侵蚀地表,同时也由于暴雨雨滴的动能对地表的击溅作用加剧了侵蚀过程。项目区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局部暴雨产生坡洪,冲刷力较强,造成水土流失。3)地形地貌及植被因素项目区第二松花江沿岸多为沙丘及半干旱冲积平原,植被稀少,为风蚀及水蚀造成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c)水土保持现状松原市和前郭县、扶余县、乾安县、长岭县先后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机构,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制订水土保持规划,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并通过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封山育林、保护现有植被、禁止陡坡开荒等措施,使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针对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编制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监督和竣工验收,有效地控制了本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通过工作实践,松原市形成了以“三项制度”和“三个机制”为框架的管理模式。“三项制度”,即制定了《西部治碱工程乾安市盐碱化草原治理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西部治碱工程乾安市盐碱化草原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实行报账制度。“三个机制”,第一是联管制,第二是承包制,第三是股份制。对已治理的盐碱化草原,采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经营。截至2006年底,松原市共建设生态项目45项,完成投资5.1亿元。完成草原“三化”治理20×104hm2,占全市“三化”面积的66%。西部治碱工程项目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比治理前增加160元左右。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1119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000h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24.1%,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d)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松原市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主要措施有土地整治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及坡面拦蓄工程等。林业是松原市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屏障,一方面在荒山、荒坡及“四旁”植树种草,加大国营林场造林力度,另一方面发展草原在松原市的优势条件,大力开展人工种草,认真实行封山禁牧政策。.6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a)社会经济状况松原市下辖一区四县,分别为宁江区、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扶余县。松原市幅员总面积2,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1.8%,2004年末总人口280.78万人,国民生产总值284.7亿元,分别占吉林省总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和8.9%。2004年末耕地面积2,占吉林省耕地总面积的19.0%。。b)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松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松原市总幅员面积2,其中耕地面积为2,林地面积为2,草地面积2,林草植被覆盖率30.76%。松原市土地利用情况见表12.2-8。表12.2-8土地利用情况一览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km2)占总面积的比例(%)耕地林地经济果木林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1506.5交通用地为利用土地合计12.3水土流失预测12.3本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区域主要为工程施工区。该区的水土流失是工程施工挖损地表及占压地表后,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间。在不同施工阶段,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也不同。12.3.1本阶段根据主体工程布置及施工组织设计对新增水土流失因素作进一步分析。1)施工初期:主要包括施工临建设施施工、交通公路修建等。首先将进行施工场地平整,然后进行部分土方的开挖及回填和垃圾清运工作。由于地表扰动、地面覆盖物被清除,大面积的土地将完全暴露在外,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道路的施工区域呈线形分布,挖填方量较小,一般土方都沿道路堆放,容易产生水土流失。2)土建施工期:水库坝基开挖、基础处理和坝体填筑,建(构)筑物的建设,施工材料运输、土石方外运和回填量均很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3)机组安装及测试期:该时段对地表的挖填扰动全部结束,土建施工期的临时堆土、石料及设备材料均已清理运走,该时段仍有少部分裸露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流失强度已大大降低。施工结束后,将土方回填,平整土地,水土流失大大减少。12.3.1.2自然恢复期(运行本工程建成后,大部分区域被建筑物、地坪、道路所占压使用,裸露的土地采取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施工临建区采取了土地整治措施后恢复植被,交通道路设置了完整的排水系统,两侧进行绿化。料场采取了工程与植物措施防护,占用耕地的进行复耕。运行期人为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很小,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水土流失将大大减少,水土流失因素将以自然因素为主。12.3.212.3.2.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8),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将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为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运行初期)两个阶段是合理的。本阶段工程工期42个月,故建设期预测时段为42个月。自然恢复期(运行初期)1年。12.3.2.2预测预测范围为项目的责任防治范围,依据主体工程设计的建筑物布置、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对方案中预测单元复核,并进行修正和完善。复核后将项目区划分成5个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即主体工程区、料场区、暂存场区、施工临建区及交通道路区。12.3.2.3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规定,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如下:(1)扰动地表面积的预测扰动原地表和占压植被情况的预测,依据主体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总布置,调查工程经过地段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对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等植被的程度和面积分别进行统计、量算、预测。(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的预测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预测,依据施工总布置,结合实地调查计算。(3)弃土、弃石、弃渣量的预测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经统计分析开挖量、回填量与弃渣量的关系,预测可能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渣量。(4)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通过实地勘察,结合施工总布置,利用地形图和其他有关资料,依据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情况,了解废弃物的组成、结构及其堆放位置和形式,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侵蚀量,根据各年新增的侵蚀量,求得项目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运行初期)的侵蚀总量。对建设过程中扰动的地表,在自然恢复前,将逐年侵蚀量达到自然覆盖后的允许侵蚀量为止。自然恢复后,不再计算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该项目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不同程度的水力侵蚀。原生地表土壤侵蚀量,按下列公式计算:…………………………(12-1)对于扰动地表,不同的分部分项工程、不同时段、扰动形式和程度不同,其侵蚀模数亦不相同。因此扰动地表土壤侵蚀量,按下列公式计算:…………………………(12-2)新增土壤侵蚀量按下式计算………………(12-3)公式中:_____原生地面土壤侵蚀量(t);_____扰动地面土壤侵蚀量(t);_____新增土壤侵蚀量(t);_____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km2);_____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_____第个预测单元的占地面积(km2);_____不同预测单元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_____预测时段(a);(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依据主体工程设计及以上4部分内容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建设过程中开挖、扰动原地貌,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对其危害的分析主要是对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12.3.312.3.3.1依据主体工程设计报告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永久占地”等对水保方案进行复核,本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总面积hm2。分区详细情况见表12.3-1。表12.3-1项目区扰动地表面积表单位:hm2防治分区单元工程扰动面积小计耕地林地河滩地坝区枢纽工程区主体工程区坝区24.77枢纽管理区4.52小计29.29料场区粘土料场占地(A1)37.3737.37砂砾料(B1)小计43.7843.78暂存场区#1暂存场#2暂存场#3暂存场#4暂存场4.204.20小计19.7019.70施工临建区炸药库左岸临建15.5415.54左岸上游临建10.4410.44左岸供水0.040.04右岸供水0.030.03枢纽临时施工12.695.6918.38转运站1.511.51小计27.8912.725.6946.30交通道路区永久道路9.309.30临时道路11.0011.00小计合计9612.3.3.2水土保持设施损坏数量的预测以水利部《关于对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水利部[1996]393号)以及《吉林省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吉林省物价局、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吉水保字[1995]136号)的有关规定,同时结合本阶段主体工程设计文件及征占地实际情况,预测水土保持设施损坏的数量,对水保方案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预测结果进行复核。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主要为林地,复核结果:共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6hm2。见表12.3-2。表12.3-2坝区枢纽工程区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统计表单位hm2防治分区数量主体工程区4料场区暂存场区施工临建区交通道路区合计612.3.3.3坝区枢纽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15×104m3(自然方),土石方填筑总量为2×104m3(实方)。×104m3(自然方),其中直接利用量为为减少围堰拆除和基坑开挖料的占地,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过多的影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源,根据场地条件和就近弃渣的原则,经本阶段施工组织设计论证,二期围堰基础开挖及拆除不能被直接利用部分被用于加宽土坝上游弃料压重平台,该部分用料量为×104m3(松12.3.3.项目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水蚀现象。由于各单元工程对地表、植被的扰动程度不同,不同时段土壤侵蚀模数也不同,本次设计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设计成果,详见表12.3-3。

表12.3-3土壤侵蚀模数表单位:t/km2.a预测范围土地利用类型原有地表施工期自然恢复期坝区枢纽工程区耕地80032001000林地5002000600沼泽地5002000600河滩地6002400800荒草盐碱地100040001200其它80032001000本阶段由于主体工程征地范围的调整,预测量相应发生变化。(1)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复核工程施工期,大量土方开挖、施工临时用地改变原有地表,对植被造成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是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增加,施工期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段。经过计算得出施工期水土流失量为13778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0334t。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见表12.3-4。(2)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自然恢复期随着工程的完工和林草等水保措施发挥作用,施工对项目区的扰动大大减轻,水土流失也大为减少。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为1353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81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见表12.3-5。

表12.3-4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区土地类型占地面积(hm2)扰动面积(hm2)侵蚀模数(t/km2.a)时段水土流失量(t)原生扰动后a原有地表扰动后新增枢纽工程区耕地4.524.5280032003109434326林地5.345.345002000380320240河滩地19.4319.436002400335013991049小计29.2929.2953821531615料场区耕地43.7843.7880032003105142023152林地50020003河滩地60024003小计43.7843.78105142023152暂存场耕地80032003林地50020003河滩地19.7022.556002400340616241218小计19.7022.5540616241218施工临建耕地27.8927.898003200366926772008林地12.7212.7250020003191763572河滩地5.695.6960024003102409307小计46.3046.3096238502887交通道路耕地20.3020.308003200348719491462林地50020003河滩地60024003小计20.3020.3048719491462合计162.2134451377810334注:暂存场扰动面积为渣体表面积。表12.3-5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项目区土地类型占地面积(hm2)扰动面积(hm2)侵蚀模数(t/km2.a)时段水土流失量(t)原生扰动后a原有地表扰动后新增枢纽工程区耕地4.524.528001000136459林地5.345.34500600127325河滩地19.4319.43600800111715539小计29.2917923353料场区耕地43.7843.788001000135043888林地5006001河滩地6008001小计43.7843.7835043888暂存场耕地80010001林地5006001河滩地6008001597920小计9.84597920施工临建耕地27.8927.898001000122327956林地12.7212.725006001647613河滩地5.695.696008001344511小计46.3046.3032140180交通道路耕地20.3020.308001000116220341林地5006001河滩地6008001小计20.3020.3016220341合计139.66139.6610821353281注:#1、#3暂存场位于水库淹没区的死水位以下,因此,不计流失量。12.3.3.5水土流失总通过对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15131t,新增水土流失量10615t,其中施工期水土流失量13778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1353t。扰动后水土流失总量见表12.3-6,新增水土流失量见表12.3-7。表12.3-6扰动后水土流失量表项目区施工期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坝区枢纽工程区13778135315131表12.3-7新增水土流失量表项目区施工期自然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坝区枢纽工程区1033428110615根据预测结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破坏将大大增加水土流失量,如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内将新增水土流失总量10615t。因此,***水利枢纽坝区工程部分在建设中及时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12.3.本次设计根据施工布置及坝区建筑物占地面积变化,坝区枢纽工程区水土流失量与方案报告书中数值有微小变化,经复核后认为方案中结论正确,即: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程度。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必然会给当地的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本工程施工扰动地表面积hm29hm2,其中部分为工程永久占地,将永久改变其利用形式;部分为临时占地,在施工过程中,原地貌形态、土壤结构、地表植物都不同程度受到改变和损坏,使得经过多年自然和人为改造形成的地表耕作层或植被生长土层土壤被挖损、剥离和压埋,造成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的迅速降低。若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将使项目区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2)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损坏植被和地表,给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区大环境隶属于风沙盐碱区域,地面平缓,地表物资粗糙,土壤结构差,土壤盐碱含量高,地表植被一经破坏,就会加剧水土流失及沙化、盐碱,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甚至会使土壤表层部分流失,给种植业、林业及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表土危害。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林地、河滩地面m2,使项目区原有的覆盖良好植被必然遭受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大大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区的生态环境。(3)工程施工弃渣对周边环境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松散土方,且由于项目区临近河道、渠道,若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容易受雨水和地表径流冲刷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泥沙入河、入渠,引起河道、渠道、排水沟堵塞,既影响农田耕作,又给下游的防洪带来一些危害。综上所述,虽然***水利枢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不会对主体工程的稳定安全运行构成威胁。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可使上述影响因素避免发生或影响程度降低。12.3本工程施工扰动地表面积hm2,6hm2,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5131t,其中施工期水土流失量13778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1353t;新增水土流失量10615t,其中施工期水土流失量10334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281t。12.4水土流失防治总则12.4.(1)“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2)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3)预防为主、尽量减少扰动地表面积的原则;(4)生态优先的原则;(5)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6)综合防治的原则;(7)突出重点的原则;(8)经济合理原则。12.4.2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08),坝区枢纽工程为建设类一级标准。具体防治目标如下:★扰动土地治理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5%;★★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25%。12.4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规定,结合本项目建设及运行可能影响的水土流失范围特点,本项目水土保持设计中,将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划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总面积hm2。项目建设区包括主体工程区、料场区、弃渣场区、施工临时占地区及交通道路区。经设计复核,项目建设区总面积为hm2。本次设计复核,直接影响区总面积2hm2。其中交通道路因征地宽度为20m~30m,方案中道路两侧按划定直接影响区含在征地范围内,故交通道路无直接影响区。其余分区按方案中占地边界外延2m确定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见表12.4-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见图201-CH7-12-1。

表12.4-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表单位:hm2防治分区单元工程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耕地林地河滩地小计耕地林地河滩地小计主体工程区坝区5.3419.4324.770.180.350.54枢纽管理区4.524.520.170.17小计4.525.3419.4329.290.170.180.350.71料场区A1料场37.3737.370.490.49B1料场6.416.410.200.20小计43.7843.780.690.69暂存场区#1暂存场7.437.430.220.22#2暂存场5.645.640.190.19#3暂存场2.432.430.120.12#4暂存场4.204.200.160.16小计19.7019.700.700.70施工临建区炸药库0.360.360.050.05左岸临建15.5415.540.320.32左岸上游10.4410.440.260.26左岸供水0.040.040.020.02右岸供水0.030.030.010.01枢纽施工12.695.6918.380.290.190.48转运站1.511.510.100.10小计27.8912.725.6946.300.740.300.191.23交通道路区永久道路9.309.30临时道路11.0011.00小计20.3020.30小计96.4918.0644.821.600.481.243.32合计162.69注:表中数据不含移民安置区及水库淹没区数据。12.4.12.4(1)地面建筑物本工程的地面建筑物有大坝、厂房、开关站;此外,还有现场办公设施、仓库、门卫、消防站、泵房、车库、及职工住宅楼、调度综合楼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挖填地基及场地平整的土方量较大,并会形成大面积裸露的堆土边坡,主体设计未考虑防护措施的部位,水土保持设计宜对其作出补充设计。如:临时土堆、地面建筑物周边开挖边坡的土坡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坝为土石坝,坝面采用石笼护坡及干砌石护坡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地面建筑物区的绿化主要以园林式绿化为主,展现现代化企业文明生产、环境优美的企业形象。(2)交通运输公路工程布设了永久公路,主体设计中已考虑了开挖边坡的工程防护及排水设施,未考虑覆盖层集堆暂存及道路两侧的植物措施,水土保持宜进行补充设计。(3)暂存场本阶段设计新增暂存场区,位于河床内的河滩地,暂存场区主要用于存放坝基开挖料及二期围堰拆除料。共布设4处暂存场。本次水土保持对其实际情况做出水保设计。(4)料场主体工程对料场进行了设计。料场包括A1粘土料场及B1砂砾料场,采料期间采取了临时防护措施,用料结束后进行回填复耕,设计合理可行,满足水土保持要求。(5)围堰工程本工程采用二期导流方案,围堰堰顶可作为施工道路,减少了道路占地。同时一期围堰拆除量用于二期围堰填筑,减少了料场开采量和弃渣占地;堰体迎水侧为护坡块石和编制袋土。该项施工方法满足水土保持要求。(6)施工临建设施临建设施工程包括:转运站、施工工厂、施工仓库及施工福利生活区。场地平整已考虑覆盖层集堆暂存和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亦有恢复耕地及响应防护措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12.4.4.2对主体工程(1)永久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新建场内永久公路,对外新建永久公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宽度20m,混凝土路面硬化后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2)厂区左侧排水沟电站厂房为河床式电站,厂区坝段位于坝段位于左岸,厂房右侧为溢流坝,左侧为混凝土重力坝。厂区左侧砬子设有排水沟,具有水土保持工程。(3)土坝护坡工程粘土均质土坝上游、下游布置绿化石笼护坡。坝坡设置60cm厚干砌石护坡,干砌石层下为30cm碎石护坡。上述护坡工程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12.4.4.通过以上分析,主体工程上述防护措施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7)),工程措施布设合理,设计标准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本次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表土剥离及临时防护措施、暂存场防护措施设计、交通道路的临时防护、临时施工的防护措施设计、地面建筑物基础开挖及周边开挖补充设计。12.4.5根据水土保持法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的规定,拦挡、护坡、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措施应作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并作为水土保持设计内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施工辅助工程措施三大部分组成。工程措施主要有排水沟、边坡防护、表土剥离、临建拆除和场地清理等;植物措施主要有乔、灌、草种植;辅助工程措施主要有临时拦挡措施等。12..1水土保持方案中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1)枢纽进场公路硬化水泥路面(含排水沟);(2)土坝和厂区块石护坡;(3)土坝和厂区碎石护坡;.2本次水土保持设计新增防护措施(1)工程措施①暂存场边坡防护措施;=2\*GB3②施工场地拆除后的场地清理。=3\*GB3③交通道路、施工临建设施及料场的回填、平整及复耕。(2)植物措施①大坝右岸回车场周边防护措施;=2\*GB3②坝下游测迹地草坪绿化措施;(3)施工辅助工程措施①基础开挖、交通道路工程弃覆盖层暂存挡护措施;②临建设施场地平整表土集堆挡护措施;12.4.6水土流失防治分区.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本次水土保持设计依据主体工程设计文件,经对水保方案中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及总体布局认真复核,确认布局合理,但根据本阶段的设计深度对其防治体系作一些局部调整和修正。在充分考虑主体工程建设的类别、性质、建设时序和不同的工艺流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体系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本着“区内相同、区间相异”的原则将项目划分5个区,即主体工程防治区、料场防治区、暂存场防治区、施工临建防治区、交通道路防治区。.2防治措施总体布局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项目施工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的基础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使区内水土流失从“点、线、面”上均得到有效治理。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将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地利用、恢复植被等各种措施相结合,从而实现项目开发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针对本工程建设的特点,新增水土流失防治,以弃渣场区、施工临时占地区、交通道路及地面建筑物等施工区为重点防治区域。临时措施与永久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措施实施进度安排上,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根据不同部位的施工特点,建立分区防治措施体系;(2)根据主体工程总体布局、施工工艺及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优化布局的原则,将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制定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做到措施布设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3)在暂存场等“点”状位置,以工程措施先导,土地整治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通过建立综合的防治体系使料场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4)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兼顾项目区景观改善,合理布设植物措施。在交通道路等“线”状位置,结合道路施工的特点进行分段防护,根据各个路段的不同情况布设工程和植物防护措施,使沿线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5)在整个建设项目“面”上,土地整治、植物绿化美化与工程防护措施相配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系统工程原则,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单项与综合、当前与长期的关系,提高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减少工程投资,改善生态环境。12.4.6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分区防治与整体布局、单向措施与综合措施相协调、兼顾社会生态效益等原则制定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措施、治理措施和监测措施等三部分构成,其中预防措施包括优化设计、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后期管理和健全管理制度;监测措施包括流失量监测、危害监测和效益监测;治理措施各分区有所不同,具体在分区防治措施中加以阐述。水土保持设计依据主体工程的实际对方案中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正和调整,防治措施体系详见图12.4-1。水土保持措施总布置图见图201-CH7-12-2

图12.4-1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框图12.5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在本次设计中,工程措施有:排水工程、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植物措施有:植物防护工程、植物恢复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有:表土剥离集堆及临时挡护措施。(1)工程措施设计要求根据主体工程优化设计成果,复核水保方案中的工程设计标准,说明采用的防洪标准、稳定性标准及主要工程设计变化与调整情况,并对各项工程措施进行详细设计,计算工程量。(2)植物措施设计要求复核水保方案中的树种、草种的种子苗木标准,选定树种、草种,提供相应的备选材料,并对各项植物工程措施进行详细设计,计算工程量。了能直观地反映所采用的植物措施的树种组成、混交比例、造林密度、苗木年龄和规格、造林方法和时间、幼抚方法、时间及次数,以及整地方法、规格,草种撒播用量及要求等,编制了植物措施用量说明,其内容见表12.5-1。表12.5-1植物措施技术指标代号适应范围植物种类整地方式及规格(cm)株行距或种植密度苗龄、规格及种子用量插播时间、幼抚及管护方法1防风固沙及护坡胡枝子紫穗槐沙棘穴状40×40×40株距m行距m2年生小苗2年生小苗2年生萌蘖苗1.胡枝子、紫穗槐春季种植,第3年平茬2.沙棘10年后每年抚育一次,冬季修枝。2护坡及保护新生地表早熟禾紫羊茅白三叶覆表土30cm,播种深小于cm混种比例:60%、30%、10%均匀撒播种子15g/m1、春季播种,入夏后适时修剪;2、适时喷洒消毒药;3、上冻前灌一次水。3护坡及保护新生地表紫花苜蓿覆表土30cm,均匀撒播均匀撒播种子5g/m1、春季播种,入夏后适时修剪;2、适时喷洒消毒药;3、上冻前灌一次水。4护路、绿化及防止水土流失樟子松穴状80×80×80行间混交株距4m行距2苗木高2m同上5护岸、护坡、防风固沙杨旱柳穴状80×80×80株距5m、4m、单行高>2md≥5cm1、春季植树,秋季补植;2、第2年春整形、修枝。6观赏性灌木连翘红瑞木榆叶梅红王子穴状40×40×40各树种单植或与针叶树混交株(墩)距32年生小苗1、春季植树,秋季补植;2、第2年春整形、修枝。7防护陡坡及绿花美化环境三叶地锦穴状40×40×40单行纯林株距11年生小苗每穴2株1.穴内增施农稼肥,适时整形修蔓。注:植物措施补植量按12%计算。12.5.本区包括坝区、工程管理区。该区水土保持的特点是对工程安全防护措施以外的开挖边坡进行防护和保护新生地表。12.5.1本区包括右岸回车场、土坝下游侧、大坝左侧、水库右岸沙丘。1)右岸回车场右岸坝头岸坡为土坡。回车场(尺寸为20m×20m)布置在坝头与库岸连接处,其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水土保持方案中未对回车场周边进行设计,本次设计是在回车场周边种植4排灌木红王子锦带,株行距40cm×40cm。右岸回车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12.表-2右岸回车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植物措施红王子锦带株717腐殖土m336工程措施反滤层砂砾料m360侧缘石m312φ15PVC排水孔m132)土坝下游侧枢纽工程为大(I)型,根据《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及《***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报告》的设计成果,土石坝轴线至下游200m下游为土坝管理范围。因土坝附近区域受土石坝施工影响,原地貌受到损坏,因此,需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具体措施为:在坝脚排水沟至下游50m宽范围内,按10g/m2撒播缀花草坪草籽,即以早熟禾、紫羊茅、白三叶草种混播形成观赏绿地,草种混种比例分别为60%、30%、10%;宿根花卉为麻绣线菊,按9株/m2栽植;并按每5m2栽植一株花灌木,即将2年生红瑞木与榆叶梅交叉品型栽植,在起到水土保持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绿化、美化环境表12.5-3土坝下游侧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植物措施早熟禾kg756紫羊矛kg378白三叶kg126宿根花卉株756000红瑞木株5600榆叶梅株5600连翘株5600腐殖土m322500工程措施场地平整m2750003)大坝左侧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对左岸上游800m至下游200m陡砬处底部与顶部栽植三叶地锦,形成观赏绿色立面,起到绿化美化环境和水土保持的作用。本次水土保持设计对陡砬侧与厂房左侧排水沟之间回填区(面积2200m2)采取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方式,以形成观赏绿地,树种为樟子松,株行距4m×4m。灌木为榆叶梅,按1株/5m2计。草坪草采用早熟禾、紫羊茅、白三叶草种混播方式,草种混种比例:60%、30%、10%,草籽用量按15g/m2计。,厂区内周边沿排水沟栽植双行榆叶梅,间距2m×表12.5-4大坝左侧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植物措施三叶地锦株21000腐殖土m31332工程措施早熟禾kg22紫羊矛kg11白三叶kg4樟子松株310榆叶梅株4934)水库右岸沙丘水库右岸长5km范围为风砂覆盖的台地,是地表被风积砂丘、砂垄覆盖后形成的地貌单元,沙洲多呈菱形或椭圆形顺河延伸,长20~300m,为河流所携带泥沙堆积而成,部分风砂已土壤化。地面高程150m左右,为了防止风砂砂丘淤积水库,方案中在距水库右岸50m处设置长4000m的旱柳防沙栅栏进行沙障固沙,旱柳株行距1m×m,备选灌木为沙棘。水库右岸沙丘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12.5-5表12.5-5水库右岸沙丘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防沙栅栏长度(m)行数行间距(m)高度(m)旱柳(株)4000622400012.5.1.***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永久生活区)位于左岸,包括办公楼、职工宿舍、调度楼、车库、门卫及附属设施等。在该区采用绿化措施,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绿化美化环境,m2,树种采用樟子松,工程管理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12.5-6。表12.5-6工程管理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植物措施樟子松株1600工程措施场地平整hm2人行踏步m21060路缘石m345砂垫层m353主体工程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12.4-7,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见201-CH7-12-4-1~3-7主体工程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植物措施早熟禾kg778紫羊矛kg389白三叶kg130宿根花卉株756000红瑞木株5600榆叶梅株6093连翘株5600红王子株717三叶地锦株21000柳株24000樟子松株1910腐蚀土m323868工程措施反滤层m360砂垫层m353侧缘石m393φ15PVC排水管m13场地平整m29310012.5.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本着“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把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放在首位。通过设置截排水沟等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本工程设有土料场、砂砾料场、二期围堰戗堤料场、混凝土粗骨料场及块石料。其中二期围堰戗堤料场在二期围堰填筑后被淹没,混凝土粗骨料及块石料外购,因此,对这两个料场不做水土保持设计。12.5土料场、砂砾料场开采水土保持要求如下:①严格按工程设计进行开挖,要根据需要量开采,不得提前大量开采;②土石渣为丰富的水土流失源,为防止遇暴雨冲刷土石渣,应严禁乱采、滥弃;③在开采过程中,应在开采区设置临时截排水沟和集水井;④采料过程中要求分区进行,尽量做到挖完一片回填覆土恢复一片⑤开采结束后,对开采迹地进行清理,要使开采迹地尽可能边界整齐、无弃渣。土料场A1粘性土料场位于坝址上游,距坝址km。料场占地均为耕地,占地面积为×10×104m3工程措施为防止施工料场采挖过程中加剧水土流失,在料场周边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浆砌石厚30cm,下铺设15cm的碎石垫层。采料结束后,进行场地平整,然后复耕。临时防护措施料场开采前,先将表土剥离堆放在料场征地范围内,放缓边坡1:2,为防治水土流失,坡脚采用草袋土防护,在土堆表面撒播紫花苜蓿种子(按5g/m2b)砂砾料场(2)砂砾料(混凝土细骨料、反滤料和振冲料)B1料场位于河流左岸,距坝址。无效层体积78×104m3,有用层厚度14.0~。料场占地为耕地,占地面积6.41×10砂砾料场开采前,先将表土剥离堆放料场征地范围内,边坡1:2,底部采用草袋土挡护。坡面和顶面撒播紫花苜蓿种子(按5g/m2)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12.5-8,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见201-CH7-12-5-表12.5-8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合计土料临时渣堆土料场(A1)砂料临时渣堆砂料场(B1)植物措施紫花苜蓿kg16937206工程措施浆砌石m3823823碎石垫层m3412412开挖m310751075场地平整hm237.376.4143.78土地复耕hm237.376.4143.78临时防护措施表土剥离10表土回填10草袋土m3990528151812.5.根据本工程弃渣规划,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为15×104m3(自然方),设计利用量为1×104m3(自然方),其中直接利用量为×104m3(自然方),二次倒运部分利用料在暂存渣场堆×104m3(松方)。土石方开挖料不能被利用部分被用于加宽土坝上游弃料压重平台,该部分×104m3(松方)。暂存渣场共设四处,即#I、#II、#III、#IV12.5.3渣料主要来源于基坑开挖和围堰的拆除料,由块石、粗砂、土及部分有机质组成。随着渣料的风化和降水的侵蚀,凝聚力将会有所提高,这将提高渣体的整体稳定性。将暂存堆渣与土坝填筑相结合,即将二期围堰拆除弃料用于坝前压重填筑,其渣料成分与原弃料压重的渣料成分一致,原压重填筑利用一期围堰拆除料,一、二期围堰均为土石围堰。由于坝前填筑压重的渣料成分一致,填筑后不会出现分层现象,对于渣体稳定有利。渣体不同于水工建筑中经过层层碾压的土石坝。在堆积过程中只经过运输汽车和推土机械的初步碾压,因而渣体的密实性低,孔隙率高,对维持渣体稳定不利。但随着时间推移,在自重及渗透水作用下会逐渐固结沉降,密实性会有所提高,这对渣体的稳定有利。根据主体工程进度安排,在施工过程中逐层逐级堆放渣体,堆渣边坡为1:2。施工结束后,修整渣体边界。.3.2防治措施1.按稳定边坡坡度堆置由于渣料多为土石混合松散料,因此要求渣料分层堆置,暂存渣场堆放边坡为1:2。2、坡面防护为防止水土流失,#I和#II暂存渣场的坡面采用干砌石护坡,干砌石厚度,下设厚度的反滤层。#III和#IV暂存渣场的堆渣坡面采取植物绿化措施,撒播紫花苜蓿种子。渣料取用后,进行场地平整,在#II和#IV暂存渣场采取灌草防护方式,种植紫穗槐撒播紫花苜蓿种子(按5g/m2)3、坡脚拦渣为防止堆渣料滑塌或散落,沿暂存渣场外缘坡脚处采用草袋土拦挡,顶宽1m,底宽2m,高度为1m,边坡1:0.5。护坡、护脚块石及风化料、反滤料均来源于自身暂存暂存场防治区水土保持工程量见表12.5-9。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见201-CH7-12表12.5-9 暂存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 措施类型内容单位数量#I暂存渣场#II暂存渣场#III暂存渣场#IV暂存渣场合计植物措施紫花苜蓿kg4096661584841717紫穗槐株493293669786026工程措施砂砾石垫层m3204813203368干砌石m3409526406735草袋土m3167813277769334714场地平整hm27.435.642.434.20.4施工临建防治该防治区包括施工工厂、施工仓库、办公生活区以及施工供水、供电线路等占地。施工临建设施大部分布置于左岸,供水系统布设在右岸。本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是对临建设施拆除后的裸露地表进行场地平整、恢复原地表,修复原有生态环境功能。(1)临时防护措施先将表土(厚度0.5m左右)剥离,堆放在该区征地范围内,放缓边坡1:2,坡脚周边采用草袋土挡护,在(2)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对临建设施及时拆除,将建筑垃圾运至附近弃渣场。场地清运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内容包括削凸填凹,翻地30cm,并将原土过筛回填,平整压实;覆表土回填,恢复原地貌。将原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区域进行复耕。原占用林地的部位采用乔、灌、草结合防护措施,乔木采用杨树,品字型栽植,株行距3m×3m,胸径大于等于2cm。灌木采用紫穗槐,株行距×m,草类采用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种子均匀撒播,用量为5g/m2。施工临建防治区水土保持工程量见表12.5-10。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见201-CH7-12-5表12.5-10施工临建防治区水土保持工程量措施内容单位左岸临建右岸供水枢纽临时施工转运站合计植物措施紫花苜蓿kg2226897281153紫穗槐株1436216862311杨树株934013040223工程措施场地平整hm21土地复耕hm21临时防护措施表土剥离101表土回填101草袋土m33040210810429448912.5本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是防止施工道路开挖产生的水土流失,加剧周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