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理论课件_第1页
全球治理理论课件_第2页
全球治理理论课件_第3页
全球治理理论课件_第4页
全球治理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一:全球治理理论概述一、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界定詹姆斯.罗西瑙:治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规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罗茨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主题一:全球治理理论概述一、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界定1库伊曼和范.弗利埃: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全球治理委员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库伊曼和范.弗利埃:2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3全球治理委员会:从全球角度来说,治理事务过去主要被视为处理政府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必须作如下理解:它还涉及非政府组织、公民的迁移、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性资本市场。伴随着这些变化,全球性的大众媒体的影响大大加强了。罗西瑙:全球治理可以被认为包括通过控制、追求目标以及产生跨国影响的各层次人类活动一从家庭到国际组织一的规则系统,甚至包括被卷入更加相互依赖的、急剧增加的世界网络的大量规则系统。。全球治理委员会:4芬克尔斯坦:球治理就是超越国界的关系,就是治理而没有主权。全球治理就是在国际上做政府在国内做的事。塞纳克伦斯:在国际关系领域,治理首先是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议与惯例的产物。既涵盖了政府的规章制度,也包括非政府性规制。芬克尔斯坦:5治理被视为由多数协议形成的一种规范系统,它可以在没有政府的正式授权和具体批准的情况下贯彻实施某些集体行动项目。各种政府间组织以及由非政府组织或跨国公司推动的非正式调节程序也都包括在这种治理之内。所以,全球治理既是各国参加的国际谈判的产物,也是由个人、团体、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形成的混杂联合的结果。治理被视为由多数协议形成的一种规范系统,它可以在没有政府的正6我们认为:全球治理是国际行为体通过非强制方式管理全球问题的过程。特征:主体多元化方式非强制化对象扩大化结果?我们认为:全球治理是国际行为体通过非强制方式管理全球问题的过7二、全球治理产生的背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全球化非传统安全二、全球治理产生的背景8专题二、联合国与国际政治冲突一、联合国成立过程大西洋宪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以及同它结戍军事同盟的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家气焰极其器张。法西斯国家的暴行激起了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利人民的愤慨。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国际反法斯联盟。1941年8月初,美国总统罗斯柄邪英国酋相丘吉尔秘密商定,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港举行战时第一一次会僻。罗斯福一行于8月9日乘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到达该地;第二天,丘吉尔乘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进人阿金夏。双方在军舰上就有关对德政策问题进行了商讨和争论,最后于8月18日签摇了一项联合声明,14日正式公布,史称大西洋宪章。专题二、联合国与国际政治冲突一、联合国成立过程9宪章芦明;"待纳粹娘政被圾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粗士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旗匝乏的保证,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梢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宪章希望世界终将能建立一个"厂…g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大西洋宪章中有关尊重主权、领土究拙、蹲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的权利,有关希望促进一切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关重建和平以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井使人类悉有四大自由的保证,有关解除侵略国家的军备,必须放弃健略和侵略威胁,必须放弃使用武力等诸多条款,都为后来制订联合国宪章提供了思想依据。宪章芦明;"待纳粹娘政被圾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10这是最初播下的联合国的种子。同年9月24日,苏联政府代表在伦敦发表声明,宣布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并强调指出:"各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迅速而坚决地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建立一种使子孙后代摆脱罪恶的纳粹主义的战后和平体制。"O随后,苏联政府又明确提出,战后"只有通过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组织,将各民主国家联合在一个持久同盟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持久和正义的和平。"Q这是最初播下的联合国的种子。同年9月24日,苏联政府代表在11《联合国家宣言》19蛇年1月i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Q在共同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一致宣布赞同以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同盟的共同纲领。各签字国郑重宣告,“1、每-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正在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不论是军事的或经济的全部资源。2、每-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且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盟国接受了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就等于赞同要以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作为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盟国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是采纳了罗斯福的建议:它当时代表反法西斯联盟。据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回忆,罗斯福向正在美国访问的丘吉尔首相提议,将共同宣言定名为联合国家宣言,丘吉尔赞同。"联合国家"一词遂告成立,联合国的名称即渊源于此。《联合国家宣言》121943年10月l9日至80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议。出席会议的分别是美国国务卿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会议的议题中有广项是关于战后维护和千的国际组织问题。美国建议签署一项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经过三国协商,I0月80日三国外长与中国驻苏大使在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了字。宣言强调,四国政府"共同遵照1942年1月1日《联合犀家宜高》以及以后历次宣言,一致决心对它们现正与之分别作战的轴心国继续采取敌对军事行动,直至各轴心国在无条件投降的基础上放下茁器为止"。宣言在谈到建立战后国际组织时宜称,四国政府"承认有必要在尽可能短的期限内,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圃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遮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圆欺无论大小均得加人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遮姑辩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大盟国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在饿括触立一个普遮性的国际组织。1943年10月l9日至80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外13德黑兰举行会议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史称德黑兰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配合苏德战场;分割战败后的德国,防止其东山再起;一些国家的领土变更,特别是有关波兰疆界的规定。关于未来国际组织问题,三国首脑间也交涣了意见。会议开始不久,罗斯福便向斯大林详细介绍了他对未来国际组织基本体制的构思。他在纸上画了三个圆圈。左边的圆圈写着"40个联合国家"。罗斯福解释说,这40个国家的代表可以开会讨论世界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中间的一个圆囤标明"执行委员会",这个机构将由苏、美、英、中以及两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和南美、中东、远东、英属自治领的各一名代表组成,负贾处理经济、粮食、卫生等一切非军事性的问题。德黑兰举行会议14第三个圆圈上写着"四警察",就是苏、美、英、中,这是一个行使权力的机构。罗斯福举例说,1985年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时,当时的"国联"没有立即作出反应。如果那时就有"四警察v,便能迅速行动,封锁苏伊士运河,从而阻止意大利的侵略。斯大林最初并不同意罗斯福的设想,他和丘吉尔一样,倾向于成立欧洲委员会、远东委员会和美洲委员会等地区性组织。到会议临结柬前,斯大林才表示同意罗斯福的意见。第三个圆圈上写着"四警察",就是苏、美、英、中,这是一个行使15敦巴顿橡树园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苏、英四国在美国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第一阶段,从8月21日到9月z8日,在苏、美、英三国间进行。三国首席代表分别为美国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和苏联驻美国大使葛罗米柯。在讨论中,三国代表都认为,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所有成员国代表出席的大会、由大国担任常任理事和大会选出的较小国家担任非常任理事组戍的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保证大国之间的合作是新的国际组织成败的关键。敦巴顿橡树园16三国代表经过磋商,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例如,它们都同意新的国际组织的重要决议只要得到会员国的2尸3多数票就可以通过,无需全体一致同意;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力在安理会,安理会中大国有常任理事,并对安理会决议有否决权;所有会员国都要接受安理会决议的约柬并予以执行。-会上,三国间对有些问题存在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安理会的表决程序。美、英代表主张安理会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一方时不应参加投票,主要想限制苏联使用否决权,而苏联则担心西方国家利用多数票通过对自己不利的决议,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应是安理会采取行动的必需条件。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决定把这些间题留待以后解决。三国代表经过磋商,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例如,它们都同意新17敦巴顿橡树团会议的第二阶段于9月29日到10月7日在美、英、中三国代表间举行。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任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中万对美、英、苏在第一阶段会议达成的协议捉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由于与会各方合作愿望强烈,再加上对各自观点比较了解和对新组织的许多看法都比较接近,故整个会议进展颇为顺利。除在两个问题上,即关于新组织的创始会员国问题和关于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发生争论没有得到解决外,其他问题均取得了一致。10月9日,作为两个阶段会议的共同成果,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敦巴顿橡树团会议的第二阶段于9月29日到10月7日在美、英、18共有12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即将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宗旨与原则、会员国资格、主要机构及其职权、关于维护国际和千与安全以及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各种安排。安全理事会是这个组织的主要机构之一·其责任是维护国际和干与安全,美、英、苏、中以及相当时抑以后的法国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关于未来国际组织的名称,建议沿用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儿定名为"联合国"。这项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廊和内容,绘此了联合国的蓝图,为旧金山制宪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有12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即将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宗旨与原则、会19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由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腑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得到了顺利的解决。在此之前,罗斯福己致书斯大林和丘吉尔,挺出了-·个有关安理会表决程序的方案:"一: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二,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可决票表决之。三,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争端的和平解决和依区域办法和平解决争端内各事项之决议,争论当事国不得投票。"对美国的方案和说明,英国首先表示同意。丘吉尔表示,应该允许别国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国应受否决权的保护。苏联万面在得到联合国的权力不能用来反对三大国的明确和肯定的答复之后,接受了美国的这一方案。这就是"大国一致原则"·又称"雅尔塔公式"。雅尔塔会议20旧金山制宪会议1945年4月z5日,旧金山制宪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国际关系史上和世界外交史上一次著名的盛会。出席会议的各国代表282名。各代表团的顾问、专家、秘书及其他工作人员达I726名。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有1058人。到会采访的记者达2636名。美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国务卿斯退丁纽斯,苏联首席代表为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英国首席代表是外交大臣艾登,中国首席代表是代理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代表团的代表之一参加了会议,法国首席代表是外交部长皮杜尔。制宪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旧金山制宪会议21从4月25日到5月2日,为第一阶段,即大会一般性辩论阶段。从5月8日至6月20日,为第二阶段,亦称"委员会阶段",专门讨论和制订宪章,是会议最长、履重耍的一个阶段。从6月21日至z6日,为制宪会议的最后阶段。6月25口晚,全体大会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院规约。1945年6月26曰,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从此被正式确立。从4月25日到5月2日,为第一阶段,即大会一般性辩论阶段。从22|二、联合国管理国际政治冲突的法律依据

(一)《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联合国对国际政治冲突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法律依据包括《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系列有关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决议和宣言两大部分。

《联合国宪章》作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基本的法律基础。在其正文部分开宗明艾确定了联合国的宗旨:“1、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联合国管理国际政治冲突的法律依据23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宪章》第1章第1条)《宪章》为联合国确定了四项宗旨,而其中直接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就占了两项,这足以表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主要宗旨。

《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全体会员国应当遵循的七项具体原则,其内容包括:(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3)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应危及和平、安全和正义;(4)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5)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24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宪章》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行动或强制行动时,各会员国不得协助该国;(6)联合国在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宪章》第l章第2条)这七项原则是联合国安全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同时,这些原则特别是第(1)、(2)、(3)、(4)、(7)项,都是国际社会全体接受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从《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宗旨和原则中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有权采取相关维护和平的行动和措施,因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联合国完全有权采取包括维持和平行动在内的、必要的国际行动。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宪章》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25《联合国宪章》的某些条款还明文规定了联合国有关维护世界和平的权力,这些规定构成了联合国相关行动的直接法律依据。这主要体现在对联合国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的规定上。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主要有两类方式:一是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二是‘‘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①。第一种方式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联合国的安全机制中是优先的选择。《联合国宪章》的某些条款还明文规定了联合国有关维护世界和平的26《联合国宪章》第6章第33条明确规定: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时,应优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这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后为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相关决议多次加以确认和重申,成为一般国际法上的一项原则和各国应当遵循的一项国际义务。《联合国宪章》第6章第33条明确规定: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27《联合国宪章》除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优先性外,还确定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另一种“有效的集体办法”,即如果国际争端在当事国之间得不到和平解决,而且已发展到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甚至出现侵略行为时,联合国可以作出采取强制行动的决定。《联合国宪章》第7章专门对这些应付办法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其规定中包括对“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是否发生的断定(第39条),“为防止情势之恶化”而“促请当事国遵循安全理事会所认为必要或合宜之临时办法”(第40条)《联合国宪章》除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优先性外,还确定了解决28“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及“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第41、42条),“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需之军队、协助及便利”(第43、44、45条),武力使用计划的组织(第46、47条)等。其中第42条规定尤为重要,因为它赋予了联合国可采用强有力的行动,包括使用“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以制止侵略。

(二)联合国关于维护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决议和宣言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维护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决议和宣言包括:1949年通过的题为“和平要素”的决议,1950年11月通过的“联合一致共策和平”的决议,1957年通过的关于各国间和平、睦邻关系的决议,1965年12月通过的《关于不容许干涉各国内政和保护各国独立与主权的宣言》,“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及“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第41、42条291970年10月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之宣言》,1974年12月通过的《关于侵略的定义的决议》,1977年12月通过的《加强和巩固国际缓和》宣言,1978年12月发布的《为各国社会共享和平生活做好准备的宣言》,1982年11月通过的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马尼拉宣言》,1984年11月通过的《人民享有和平权利宣言》,1987年11月通过的《在国际关系中不得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的宣言,1992年12月通过的秘书长加利提出的《和平纲领》以及1995年1月加利秘书长发表的《和平纲领》补编。1970年10月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30二、联合国对国际政治冲突管理的决策机制在联合国组织体系内,除了国际法院,承担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任务的机构主要有三个: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秘书处。

(一)决策核心——安理会安理会在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宪章》第25条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同意依《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安理会作出的决议对于所有的会员国均具有约束力。二、联合国对国际政治冲突管理的决策机制31

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优先地位,其职能和权限是联合国大会不能干涉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维持和平与安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的职能和权力包括:促请当事各方利用现有各种和平程序解决争端(第6章第33条);“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或惹起争端之任何情势,以断定该项争端或情势继续存在是否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第34条);向当事各方建议适当程序或调整方法(第38条);在争端未能由当事各方依《宪章》第33条所示方法解决时,建议其认为适当之解决条件(第37条);安理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优先地位,其职能和权限是32在断定有对和平之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提出建议以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第34条);有权采取包括强制要求各会员国对侵略者实施经济制裁和除武力以外其他措施在内的强制措施,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第39~42条)。一旦有武装冲突或重大事件发生,安理会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可以开会处理。在安理会表决机制中,五大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而在常任理事国中实行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真正的实权。

(二)决策顾问:军事参谋团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军事参谋团由安理会各常任理事国的参谋总长或其代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1)对于安理会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军事需要问题,贡献意见并予以协助。在断定有对和平之威胁、破坏或侵略行为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提出建33这里的“军事需要”主要指安理会为制止侵略而使用武力计划的需要。安理会需要军事部门协助。军事参谋团作为安理会的下属机构,是安理会的军事机关并起军事顾问的作用。(2)军事参谋团在安理会权力之下,对于受该会所支配之任何军队,负战略上之指挥责任。(3)对军备管制和裁军问题,军事参谋团协助安理会,负责拟具方案,提交联合国会员国,以建立军备管制制度。可以说,军事参谋团相当于五大国军事政策、共同制定强制实现和平计划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这里的“军事需要”主要指安理会为制止侵略而使用武力计划的需要34。

(三)决策监督与配合: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宪章》规定,大会“讨论本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联合国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建议(第lO条);大会“得考虑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合作的普通原则,包括军缩及军备管制的原则,并得向……安理会提出对于该项原则的建议”;大会可以提请安理会注意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情势,讨论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任何问题,并作出决议;大会对安理会行使监督职能,受收安全理事会所送之常年及特别报告”。35《宪章》在给予大会广泛权力的同时,又对其作了限制。《宪章》规定,对于安理会管辖的事项,大会不得侵犯和妨碍其履行“主要责任”。就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而言,大会的权力明显弱于安理会。大会在联合国的安全机制中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大会提出的原则和通过的决议体现成员国的主动性和意志,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第二,大会可以配合并支持安理会的工作;第三,大会对安理会有监督作用。特别是在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使用否决权而陷入瘫痪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大会继续其无法进行的工作。《宪章》在给予大会广泛权力的同时,又对其作了限制。《宪章》规36(四)至关重要的秘书长在联合国的决策机制中,秘书长的地位十分独特。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秘书长不仅是秘书处的行政首长,又是整个联合国组织的行政首长,实际上“他也代表联合国组织执行政治任务,起一定的政治作用’一。秘书长在维护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吁双方以谈判的协商方式解决争端。

(2)对争端双方进行斡旋和调停。

(3)派代表调查情况。

(4)建议联合国派驻维和部队。(四)至关重要的秘书长37三、如何认识联合国(一)联合国不是超国家的政府联合国宪章为战后世界勾勒了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即用集体安全制度取代传统的军事结盟政策,用大国一致以维护国际和平与防止战争,用国际组织保证小国安全以及实行大小国家平等的民主原则。宪章置“主权平等原则”为其首要原则。也就是说,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性组织,尽管它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和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进行于预的合法权利行为能力,但它毕竟不是超国家的政府,无权干预其成员国主权范围的内部事务,也不能越权处理其成员国的内部事务。三、如何认识联合国38因为根据国际关系准则,主权观念意味着民族国家主体的某种不容置疑的至上性。它的核心原则是,作为特定区域内民众之统治者的国家当局,是处理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切内外事务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享有其他任何行为主体不具有的权利和职责;它可以自由地和独立地规定其领土范围内的国体和政府形式,它的内部组织和外交政策以及合法使用暴力的手段。因为根据国际关系准则,主权观念意味着民族国家主体的某种不容置39(二)联合国不可能成为世界政府过去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联合国以往和现在在某些方面遭受的挫折或失败,并非它的宪章所造成,而恰恰在于联合国的某些决策和它的某些会员国特别是某些大国违背了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现在有些人主张允许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经济力量以正式成员的身份参加联合国,这就等于改变了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性质。也有人认为,今后的联合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政府或类似世界政府的机构。理由是:1.世界的相互依存至今已发展到正在进人无国界的时代,国家的安全边界己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传统的国家主权己经过时。2.由于苏联的解体,联合国内美苏对抗的历史己经结束,因此联合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代表,行使相关的职能。(二)联合国不可能成为世界政府403.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正朝着建立一种以法律条文为基础的全球文明社会的方向迈进。如果我们能把文明的法律与秩序的适当要素移到一种旨在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模式上去,我们也许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种世界新秩序。为此,他们主张建立联合国常设部队,强化联合国的职能,使之逐步向世界政府的万向发展。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期间就声称:"我们主张建立一文联合国快速反应志愿部队,用以遏制对小国的侵略"。1992年4月克林顿还说:要组织一支国际部队"部署到受到侵略威胁的国家边界上,以防止对干民百姓施行大规模的暴力,帮助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运送,反对恐怖主义活动"。3.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正朝着建立一种以法律条文为基础的全球41但现实表明,联合国要成为世界政府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由于:1.冷战后的联合国依然是一个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性组织,尽管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能发挥更大和更多的作用,但仍无权干预其成员国主权范围的内部事务,也不能越权处理其成员国的内部事务,包括内部冲突。2.尽管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高度发展已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其他国家,国际经济安全已具有国际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民族国家、国家主权的存在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事实。但现实表明,联合国要成为世界政府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由于:142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坡基本的行为角色,世界毕竟还没有发展到各个国家不必首先考虑本国利益的时代。3.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都只能依靠其国家内部的力量来解决,外国的干涉、代办都是不行的。今天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遭受殖民主义压迫惨痛的历史回忆,因而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特别敏感,这是不难理解的。即使它们陷大内乱之中,也不会因此而麻木不仁。因此,冷战后的联合国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政府。它作为世界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的性质和基本宗旨将不会变化。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坡基本的行为角色,世界毕竟还没有发展到43四、联合国管理国际政治冲突的方式(一)召开会议“促请当事各方利用现有各种和平程序解决争端”(第6章第33条)(二)调查“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或惹起争端之任何情势,以断定该项争端或情势继续存在是否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第34条)(三)斡旋和调停

四、联合国管理国际政治冲突的方式44(四)强制措施和军事行动有权采取包括强制要求各会员国对侵略者实施经济制裁和除武力以外其他措施在内的强制措施,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第39~42条)。一旦有武装冲突或重大事件发生,安理会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可以开会处理。五、联合国的改革联合国的改革(一)联合国改革的提出世界领导人在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上要求提出几份的报告。第一份报告于2006年3月提出:“着力改革联合国:构建一个更强有力的世界性组织”。这份报告勾勒出今后三年至五年秘书处管理改革的宏大愿景。(四)强制措施和军事行动45一个由公共行政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7月向秘书长提交了全面审查治理和监督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所建议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将会在今后若干年中对现有的管理和治理结构产生影响。许多建议,包括设立一个强有力的独立审计咨询委员会,和增强内部监督事务厅的业务独立性——具有深远影响,需要由联大第六十一届会议进行缜密审议。也是在2006年7月,由外部司法专家组成的“重新设计小组”提交了联合国内部司法系统审查报告。重新设计小组认为,现有的内部司法系统“不合时宜,运作不良,效力低下,缺乏独立性”,所以建议设计一个“全新的司法系统”,要使它“具有专业水平,具有独立性,实行分权制”。秘书长对这一报告表示欢迎,于2007年向联大第一次续会提交对这一报告的回应。

一个由公共行政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746(二)联合国改革理论依据世界国家论此观点认为政治全球化将导致世界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已经过时、消亡或萎缩,应当限制乃至取消国家主权。奥雷利奥·佩西在《人类的素质》一书中指出,“在人类全球帝国时代,通向人类解放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国家主权原则,它作为人类政治制度的基础,根深蒂固,已成为文化发展停滞和因此陷入困境的典型病症。”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在国家间强求一致并且限制主权,必然是导致新纠纷和战火的根源!(二)联合国改革理论依据47新帝国主义论美国华盛顿国防学院教授特里·戴贝尔认为,“禁止干涉内政已成为国家主权基础上的旧制度因素”,公然主张“美国和国际组织应该参与被人们通常认为是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另一位美国学者主张,一个国家的内部冲突“理所当然地涉及到国际安全问题”,因此,“积极的国际干预是冷战后建立世界秩序所必须的”,“而主权不再是建立国际秩序的工具,而是对国际行动的一种政治上的限制”。新帝国主义论48全球治理论

〔英〕托尼·麦克格鲁在他的《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一书中指出:“(多层)全球治理指的是,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构之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或跨国的规范、原则、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美〕迈克尔·爱得华兹则在《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中的论点是:“应由各国政府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负责制定跨国政策并维持国际规制。”全球治理论49人本国际论张荣寰认为,政治全球化将导致人本国际的和平发展,因此要维护国家主权,并且将国家间的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如他在《人的尊严》中认为,国家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其美好程度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人格,是新人格新生态和谐共进的结果。在人类解放与发展的道路上,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国家和现代社会人高智慧的社会存在是完全需要的,它代表各国家在协调与和平中求发展趋势。人本国际论50(四)改革的内容安理会的构成问题对于安理会的构成问题,联合国早在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就已经开始审议一项题为“安全理事会席位公平分配和增加成员数目的问题”的议案。安理会构成问题的核心是扩大安理会的规模或增加其代表性。近年来,各国对于安理会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基本一致。但对于如何增加与分配席位,各国看法则有较大分歧。是否增加常任理事国,不仅仅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权力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整个改革的过程是一场争夺政治大国地位的斗争。曾经是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以及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地区性大国如埃及、巴西、印度、尼日利亚等,都在尽各种努力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便在整个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成为政治大国。(四)改革的内容51否决权问题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至今,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都曾或多或少地使用手中掌握的否决权。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否决权问题上长期面临巨大压力。最初否决权制度的构思是,联合国会员国中的大国必须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担负主要责任。但是许多中小国家认为否决权是对联合国应当遵循的民主原则的否定,是与《宪章》规定的“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这一根本原则背道而驰的。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取消或限制否决权。如果联合国废弃否决权体制的话,安理会成员国的大多数意见就将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很有可能安理会会通过更多的决议,判定哪些动荡可能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大多数国家认为该受批评和制裁的国家也就会受到应得的批评或制裁。否决权问题52专题三:美国与国际政治冲突管理一、美国参与国际冲突管理的理论支撑(一)理想主义论

理想主义的内核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主要论点以西方政治学中理想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依托,强调人性的本质、人类环境的作用和普遍的道德观念。理想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理性的。人具有良知,良知又是人思维、判断、决定和行为的向导。具有良知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人的良知使人聚集而成的社会有着和谐的本质。所以,在人类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应该是和谐、幸福、自由、博爱,而不是冲突、悲惨、专制、敌视。国际社会也是一样,国家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根本的相似之处,它是基于和谐和各国不断完善自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客观的和谐是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在和谐与合作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国际关系本身决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互动。

专题三:美国与国际政治冲突管理一、美国参与国际冲突管理的理论53人的良知和理性是传统理想主义的基本论点。但是,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的根本和谐并非意味着跨时空、超环境的和平和无冲突状态。实际上,冲突现象处处存在,主要原因并不是人性的邪恶,而是环境的作用。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卢梭曾说过,社会既是净化心灵的圣境,也是败坏道德的力量。在环境之中,政治理想主义又强调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认为政治环境有着特别重要的催化意义。善的政府受人民控制,反映了人的良知,反过来又可以造就善的公民。恶的政府控制人民,扼杀人的良知,故而使人邪恶。这样,尽管人的本性向善,但环境却可以造就善恶两类人。将这一论断推延至国际社会,理想主义也认为有善与恶两种国际势力存在。民主代表了前者,给人民带来和平与繁荣;极权代表了后者,给人民带来了战争与贫困。人的良知和理性是传统理想主义的基本论点。但是,人与人之间根本54理想的国际社会因而应该是一个民主的世界。这方面的一个极好的例证是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市场的民主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理论的核心命题是民主国家间无战争。它的主要论点有两个: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它们极少威胁要使用暴力,因为这样做是非法的。以上两个命题的成立在于一下三点:一是战争费用是公民以鲜血和财富来支付的,民主制政府之所以不情愿进行战争,是因为它们必须向公民负责。二是在民主国家,有战争风险的外交决策是公开讨论的,这意味着战争的代价对于公众和决策者来说都是敏感的。理想的国际社会因而应该是一个民主的世界。这方面的一个极好的例55三是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诸如行政选择、政治竞争和外交决策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制衡作用,会使国家受到较大制约。四是民主制的政治文化,诸如民主规范、惯例、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等,最终会使适用于国内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美国的理想主义者认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和自由社会,承担着扬善伐恶的重大道义责任。这样,美国对外政策和国际行为就包含了一种超越国家疆界的强烈使命感,一种传播美国梦和美国价值观的义务,一种依照美国模式建立世界文明的冲动。美国是代表善与正义的国度,美国的方式是上帝的选择,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民主制政治结构的特征,诸如行政选择、政治竞争和外交决策过56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意识深深根植于“上帝所命,'(ManifestDestiny)的思想里,反映在一战之后的威尔逊主义中。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并没有超出善恶两大势力对抗这一观念。威尔逊认为,在政治与社会中,民族自决、民主体制、个人自由是善的表现。威尔逊在解释美国参与一战的理由时说:“……正义比和平更加宝贵。我们为之而战的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民主。我们为那些处于极权统治之下的人民参与政府的权利而战,为弱小国家的权利与自由而战。”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意识深深根植于“上帝所命,'(57也就是说,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正义与邪恶、民主与极权之战,美国人的使命自然是帮助前者消灭后者,建立国际社会的自由与和平,使世界成为民主的乐园。根据这种推理,美国干预欧洲事务、卷人欧洲战争,并非为了“成为世界之霸主”,而是为了“把一种这个世界尚未清楚地看见的光芒带给世界,这就是自由、原则和正义的光芒。”因此,威尔逊主义的两个重要遗产:一是世界是由正义与邪恶两个水火不相容的部分组成的;二是美国肩负伸张正义、消灭邪恶的神圣使命。这就使得对外干预、使用武力、支持善良、反对邪恶成为道德原则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美国这个民主国家对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正义与邪恶、民主与极权之战,58因此,整个人类、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就是美国最高的国家利益,世界人民的福社就是美国人民的福社,普遍的道德准则就是美国社会的最高准则。更有甚者,逆定理同样成立。反对美国方式无异于反对上帝的旨意,如果这种势力存在,就应该坚决摧毁。如果必要,可以用武力摧毁之。由于普遍道德原则是没有时空概念的,因此美国的最高国家利益也是亘古不变的。根据这种逻辑的推理,美国对国际政治冲突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历史的延续性。支撑这种延续性的中心主题则是上帝、自然和历史赋予美国的道德使命。理想主义的积极干预意识也就成为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理想信念。因此,整个人类、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就是美国最高的国家利益,世59二、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模式的倡导者主要是西方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或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新马克思主义者声称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本人在其著作中主要是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没有做过结论性的阐述。所以,使用这个模式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根据自己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来诊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干预行为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做过资本主义产生以来最深刻的批判和人木三分的分析。在其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一度把国家当作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现象,认为国家主要是国家官僚阶层的财产。在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中,国家则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社会中经济主导阶级的工具,是依附于经济关系的。二、帝国主义论60马克思认为国家、国家法律、国家机器反映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东西。由于马克思采用了辩证法的方式来研究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就被定义为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国家和国家机器则反映了在以所有权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法律和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基于经济基础而又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阶级斗争的核心作用、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国家是一种附带现象,是自在自足的经济基础的表层反映。马克思认为国家、国家法律、国家机器反映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关系,61恩格斯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这种观点。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政治机构,国家机器的建立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阶级剥削的需要。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把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置于少数人的控制之下。资产阶级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代表资产阶级通过镇压和管理的方式来调节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国家帮助资产阶级维持其对无产阶级的统治,保证持续的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这样,资本主义国家就既不是只考虑意识形态的哲学现象,也不是只顾及国家利益的主权实体。它是资产阶级的工具,对于阶级矛盾的调节是在不影响占经济主导地位阶级根本利益的条件下进行的,目的在于继续现有的生产关系。恩格斯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这种观点。恩格斯认62。恩格斯在其名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国家“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认为国家是与经济剥削共生的制度,国家的功能是调节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并为其服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当代国家的领导层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日常事务的委员会。”西方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资产阶级国家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国家附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面,突出了国家在资本主义系统结构框架中的相对独立作用。一方面,他们承认社会经济阶级不仅仅具有经济的内在性质,独立于国家并能够操纵国家、把国家作为自己的简单工具。另一方面,他们更认为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恩格斯在其名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63这样,国家和社会就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国家因而就更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主权实体,一个可以干预经济事务的仲裁人,一个可以通过国家干预行为推进或阻碍某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政治行为体,新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了国家的独立作用,但并没有像一些国家理论学派学者走得那样远,认为国家是一个完全自在的政治实体。新马克思主义者所界定的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机制,既不会限制资产阶级的需要,也不会制约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自在的,也没有完全独立的自我利益。国家较为独立的作用只是为了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尼克斯·普兰查斯(NicoSPoulantzas)认为作为个人的资本家可以并且应该不参与政府,国家是一个理想模式的集体资本利益,这样,国家和社会就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国家因而就更是一个64它的作用是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资本家或几个资本家的个人利益服务。所以,国家权力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一致的。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和新葛兰西理论家也认为国家通过其相对独立的地位,能够在资产阶级由于资本内部竞争所产生分裂的时候发挥组织和团结资产阶级的重要作用。他们甚至更强调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资产阶级国家不仅为垄断资本服务,而且,由于资本的高度集中,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实。当垄断资本控制了经济生活,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更需要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扩大对经济的干预。这种现象既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之中,也明显地反映在国家官僚机构人事关系的阶级背景和阶级联系上。它的作用是为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整体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65加布里埃尔·科尔克(GabrielKolko)从各阶级权力分配的角度调查了美国国家结构中的成员组成。他的调查发现,在美国各级行政机构中,垄断资本的势力占据了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对于国家决策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新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否认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简单工具,强调了国家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并不认为国家是中立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为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的。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受资产阶级的代表控制的状况、垄断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对国家的操纵仍然是新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核心和要素。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是资本运动的产物,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它反映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整体阶级利益。加布里埃尔·科尔克(GabrielKolko)从66新马克思主义的讨论范畴仍然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国际关系领域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或多或少要归因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霍布森在对帝国主义这个主要是国际关系领域问题的讨论中,把马克思主义对于资产阶级特征和资本主义国家特征的某些分析扩展到国际关系领域之中,成为对于帝国主义政策的一种理论解释。霍布森对剩余价值的讨论阐明了帝国主义模式的一些基本问题。霍布森认为,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有着两种形式,一是剩余产品,二是剩余财富。他进一步总结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资本主义问题,即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生产过剩,资产阶级剩余财富过多,工人和社会较低阶层人民群众的消费不足。新马克思主义的讨论范畴仍然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67霍布森在其《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实际财富积累率,加上对于现有资本比较经济的使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超出国民对制成品的消费能力,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实际消费能力……”霍布森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归结于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因而也就对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做了明确的定义,这就是:为了消费在资本主义国内因生产过剩而积压的大量产品和将大量剩余财富用于新的投资,资产阶级在为解决国内消费不足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寻求海外市场。在这一寻求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基本做法就是以军事为主要手段的帝国主义政策。霍布森在其《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实际财富68国际关系领域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霍布森关于资产阶级国内社会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观点,但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由少数超级金融资本家代表的金融资本和由少数超级制造业资本家代表的工业资本的联合。垄断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向海外市场扩张,以求剩余生产和财富得以消化。这种扩张会刺激资本生产,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原材料作为生产投人,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的扩张具有双重目的:获取市场和获取原料基地。以经济利益为国家首要利益、以帝国主义政策为经济利益服务的观点在战后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里至少受到两种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在不同程度上的支持和影响。国际关系领域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霍布森关于资产阶级国内社会69一是拉丁美洲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学者提出的依附理论,二是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批判了西方主流派政治学理论忽视经济因素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的做法,反驳了西方学者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状况完全归咎于第三世界国家自身政治和社会进程的说法,强调了经济因素和国际环境对第三世界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依附理论的学者认为产生于殖民主义时代的不平等国际劳动分工使世界分成了两大部分:核心地带和边缘地带。对于提倡和信奉依附理论的学者和政治家来说,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世界的核心地带,也是世界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的中心;一是拉丁美洲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学者提出的依附理论,二是美国学者70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边缘,主要从事原料、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资本积累服务。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仍然不得不依附于发达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正如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西奥托尼奥·德·桑托斯(ThcotoniodesSantos)所说的那样,依附状态是“一种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另一些国家的发展和扩张的状态,……这就使依附国家处于被那些主导国家剥削的落后地位。”虽然依附理论把跨国公司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主要工具,因此并没有把剥削关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军事为手段的帝国主义政策直接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理论像其他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一样,强调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边缘,主要从事原料、农产品71处于世界核心地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力图确保已经形成的不平等国际分工结构,目的是保护它们的国际市场和原料基地,继续历史延续下来的剥削关系。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一个宏大的全球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也从经济角度出发,强调了世界的不平等分工和因之出现的核心、半边缘、边缘三大地带。中心部分是世界经济活动的心脏,是资本密集型生产活动的所在,边缘部分是原料和农产品的供应者,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高价位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低价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使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势力获得了边缘部分的大量剩余价值。半边缘部分是区域经济活中心,既从事中心型生产剥削边缘部分,又从事边缘型生产被全球资本主义中心所剥削。处于世界核心地带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力图确72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所不同,因为在世界体系理论中,国家已经不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个世界只有一个系统,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系统的中心、半边缘和边缘部分是依照整个系统中的劳动分工确定的。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聚集在纽约、伦敦等全球性金融中心城市或曰资本首都的大资产阶级。国际关系的焦点不是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而是以经济地位划分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沃勒斯坦强调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之间为各自的财富积累所进行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之中,国家是重要的,但国家的作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国家力量可以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只是经济统治阶级的工具,因而失去了独立和自在的地位。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有所不同,因为在世界体系理论中,国家已73

虽然世界体系理论淡化了国家的作用,但是沃勒斯坦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却与依附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因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基本互动关系是剥削。根据这种基本剥削关系的推理,世界体系理论像其他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认为开拓海外市场、保障原料基地、寻找投资机会是资本主义的重要国际活动,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是这种活动的重要工具。虽然世界体系理论比较淡化国家的概念,较少涉及军事因素和干预行为,对于帝国主义扩张的解释也大大超出传统帝国主义理论的解释,50但是世界体系理论高度重视经济因素,认为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根本关系,也是驱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动力。虽然世界体系理论淡化了国家的作用,但是沃勒斯坦对于资本主义74加之世界体系理论对国家的定义,实际上仍然是把国家的利益等同于在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阶级的利益。从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体系基本矛盾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可以得以实现。第一,不断寻求新的投资和商品市场可以吸收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第二,不断保护和开发原料基地可以维持资本主义机器的高效率运转。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原料供应不足时,资本利益自然会转向国际社会,寻求市场和原料基地。在一个主要由主权国家构成的世界上,资产阶级自身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它必须依靠资产阶级的国家为其阶级利益服务。帝国主义正是利用国家权力,尤其是国家的军事力量,达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加之世界体系理论对国家的定义,实际上仍然是把国家的利益等同于75帝国主义政策也就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进行对外干预的有效工具,而帝国主义本身也成为资本主义为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政策。因此,帝国主义的对外干预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这一基本职能决定的。自从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在国外采取了许多重大军事行动,帝国主义模式认为这些行动的动机仍然是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创建了所谓的积极干预国家,利用国家合法使用武力的主权原则取得经济利益。所以,根据帝国主义模式的推理,美国的总体对外政策都是由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帝国主义政策也就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进行对外干预76三、现实主义论政治现实主义不同于理想主义,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出于自私目的的考虑才称之为利益,行为的动机正是这种个人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Rationalism)对于人的基本行为动机的认识是相同的,因而完全不同于理想主义以价值观念和普遍道德解释行为的做法。政治现实主义也不同于帝国主义模式,认为个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国家也不仅仅是经济阶级的简单代言人。国家的根本利益包括政治独立、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一系列因素。现实主义模式对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解释首先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定义。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解释来源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现实主义者认为政治的规律来自人亘古不变的本性,人的本性中最核心的成分是生存。三、现实主义论77人的第一需要既不是道德准则也不是经济财富,而是人的生存本能。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在其名著《利维坦》中描述了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竞争,都在担心他人的进攻,都在对死亡的不断恐惧中生活,每个人都极力保护自己,为此,每个人也就不断地、永远地处于和其他人的争斗之中。由于一个人保护自我安全的行为总是威胁到他人的安全,所以,人内在的生之欲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状况,这种敌对状况就是美国现实主义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ainhoklNiebuhr)所说的“互相竞争中的生存冲动所创造的冲突”,亦即现代意义上的安全困境。人的第一需要既不是道德准则也不是经济财富,而是人的生存本能。78如果没有一种强加的秩序,没有一个利维坦式的政治权威,人们就无法摆脱这种相互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所以,个人的生存安全成为霍布斯自然状态中每个人的第一需求和最实质的目标,也是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探讨的起点。霍布斯对人际关系的悲观观点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直接有关,因为国际体系中没有利维坦式的政治权威,所以体系中的国家处于近似于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标志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建立,从此之后,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无政府状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政策和行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民族国家的主权特征决定了国际系统的自助特点,也表明在国际系统中没有有效的权威能够限制相互竞争的系统单位的行为,也没有世界性的约束性机制能够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如果没有一种强加的秩序,没有一个利维坦式的政治权威,人们就无79在这样的国际系统中,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中央政府管理国际事务,没有超国家力量强行建立国际秩序,也没有利维坦强制国家以某种方式规范自己的国际行为。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必然会使其成员(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生存和安全―不断受到威胁,结果,当今的世界仍然是霍布斯笔下的国际竞技场:“国王、君主享有独立的权力。他们像角斗士一样,不断地相互猜忌。他们剑拔弩张,他们逼视对方,他们的堡垒、军队、武器聚集于边疆,他们不断地窥测邻国的一举一动。这就是战争的姿态。”二战以后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继承了古典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汉斯·J.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到亨利·A.基辛格(Heliry入Kissinger)都详细讨论了冲突四起的国际社会及其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系统中,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中央政府管理国际事务80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对于当代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本质做过最系统的分析。他认为国际系统从根本上不同于国内系统。国内系统的实质是中央权力下的秩序,系统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等级式的管辖和被管辖关系。而国际系统是没有中央政府的系统,系统中单位(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独立关系。民族国家这种享有主权的系统单位具有相似的功能,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竞争、相互对立。在这种国际系统中,权力呈分散状态,由系统单位所掌握,权力关系由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位置所决定。国际系统的无政府状态、国际系统单位职能的相似性以及国际权力的分散分布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三大实质性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社会必然是自助系统,必然以竞争为基本互动关系。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对于当代国际社会的无政府81自助系统要求系统中每一个成员谋求自我保护,保证自我生存。国家安全因之成为所有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利益。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基于国家力量的国家权力。对于华尔兹等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家权力是区别国际系统中单位的唯一因素,因为除了各国权力是一个变数之外,国家的其他重要特征都是相似的,亦即国家体系中的常数。这样一来,国家权力就成为国家自我保护的唯一可依赖的力量,也就成为国际冲突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而,在一个权力分散于各系统单位而不是集中在系统中心、一个系统单位使用权力达到目的是合法和有效的环境中,作为系统单位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权力欲望。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这种权力欲望表现为系统中国家无限制地寻求国家权力。自助系统要求系统中每一个成员谋求自我保护,保证自我生存。国家82各国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增大自己的权力,结果导致了互动中的国家之间的竞争,竞争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国家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在国际冲突中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权力。摩根索就国家对权力的渴求做过极端的论述。他认为人生而渴求权力,权力欲望是人本性中的东西。权力本身就是目的,人的满足欲来自占有和使用权力。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权力是与国家同生共存的东西,国家利益是以权力而界定的,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获得权力、保持权力和增强权力。尽管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如传统现实主义者雷蒙·阿隆(Ra”卫ondAron)和新现实主义者肯尼思·华尔兹均认为,应该区别目的和手段,并把权力基本划归为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各国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增大自己的权力,结果导83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自我保护的最可靠手段和国际关系中的最高仲裁这一观点。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具有不可避免和不可协调的特性,世界只能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竞技场,在这种环境中,国家的安全威胁时刻存在,国家的生存无法得到根本保障,所以,国家的权力也就永远是一种稀缺物资。但是,国际关系中十分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就是国家对权力的不断追求不能增加国家的安全感。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自我保护的最可靠手84各国相互增强权力的竞争导致了所谓的安全困境:一个国家加强其权力的行为,不论其意图是侵略还是自卫,都会被其他国家视为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因素,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这些国家也谋求加强自己的权力。这种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各国竞相争夺权力的过程。由于现实主义认为军事力量是权力的首要因素,所以,军备竞赛就成为权力竞争的核心。军备竞赛的结果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库,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都拥有重兵,都发展最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家因此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整个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所以,从出现国家体系开始,国家安全就一直受到威胁,就一直需要自我保护,因此也就成为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国相互增强权力的竞争导致了所谓的安全困境:一个国家加强其权85现实主义关于人性和国家特性、国际体系特征和国家权力的重要功能等一系列系统论述使它得出了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现实主义基本假说,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现实主义对国家对外干预行为的解释和预测。现实主义模式认为,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在自助的国际系统中,一个国家支持谁、反对谁,是根据这个国家的安全利益而定的。无论什么国家和势力,只要能够为这个国家的利益服务、满足其安全需求,就应该给予支持。反之,一旦一个国家的自身利益得以确定,这个国家的支持行为就是国家利益的函数。美国作为国际系统中的一个单位,具有系统单位的一切基本特征,所以也不例外。现实主义关于人性和国家特性、国际体系特征和国家权力的重要功能86专题四:我国在国际政治冲突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一、我国参与国际政治冲突管理的原则1、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包含了两个内容:独立和自主。独立,就是国家保持独立,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不与任何国家结盟。自主,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邓小平同时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专题四:我国在国际政治冲突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一、我国参与国际政87总之,我国参与国际政治冲突管理,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另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进而加剧国际政治冲突。总之,我国参与国际政治冲突管理,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882、反对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治特征:搞以多种方式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这是霸权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其他特征则是这一特征的延伸和体现。邓小平同志指出:“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总是欺侮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中国也是这样.有的大国的议会今天通过这样一个决议,明天通过那样一个决议,干涉我们的内政.”2、反对霸权主义。霸权主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治特征:搞以多89他们还经常利用人权、西藏、台湾、香港等问题对我发难,无理干涉我国内政.邓小平同志严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二是经济特征:动辄给别的国家以制裁.对那些不按西方意图行事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就以各种名义和方式给予制裁.他们对中国也同样如此,多次进行过目的在于遏制我国发展的“经济制裁”。他们还经常利用人权、西藏、台湾、香港等问题对我发难,无理干涉90邓小平同志针锋相对地指出:“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伯制裁的就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