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课件_第1页
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课件_第2页
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课件_第3页
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课件_第4页
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贸易条件§5.1贸易条件的涵义§5贸易条件§5.1贸易条件的涵义1一、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物物交换价格表示(自由结汇)出口产品能够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指数上升,贸易条件改善一、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2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商品贸易条件指数NBTT要素贸易条件指数FTT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TT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3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以PX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意义: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问题实质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4例题:假定1980年为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也是100。1990年底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0%,计算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并说明含义。T=(95/110)×100=86.36意味着1980-1990年间该国的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约15个百分点,贸易条件恶化了。例题:假定1980年为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商51、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2、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反映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它不能表示贸易条件是否合理。3、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必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关于商品贸易条件的几点说明:4、商品进出口结构不发生变动的一段时间计算的结果才有效。1、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26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7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1)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Z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8例题:假定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况与前例相同,而该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从1980年的100上升到1990年的130,则该国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为:S=(95/110)×130=112.27意味着尽管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因在这期间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幅度,从要素贸易条件看还是改善了。当然,其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共同分享了它的出口部门生产率增加的部分。例题:假定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况与前例相同,而该国出口9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ZM代表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假定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和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仍按前例,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1980年到1990年期间从100上升到105,则该国的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为:D=(95/110)(130/105)×100=106.92反映了进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这一现实。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10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I代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X代表出口量指数。式中PX与QX的乘积表示一国的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显然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第一例中,如果出口量急剧上升了20%,则I=86.36×120%=103.63。尽管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能力的提高和出口收入的增加,该国1990年的进口能力还是比1980年提高了3.63%,也就是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了。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111980—2001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这种依靠贸易量的增长来弥补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局面能否长期地保持下去,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1980—2001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1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意义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意义13贸易条件指数统计贸易条件指数统计14贸易条件比较贸易条件比较15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16“增量不增价”从一般贸易上看,我国出口的产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这些产品大都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这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等,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例如,

在我国

的主要出口商品中

,

蔬菜、干豆、煤、丝织物、无线电话机、录象机、放象机等产品的数量增长比例

,

均明显超过了金额的增长比例。从加工贸易看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

外国资本、企业不断涌入

,

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急剧上升,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增量不增价”从一般贸易上看,我国出口的产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劳17“关税水平名不副实”虽然我国自1994年以来进行了系统的关税体制改革,对进出口税率做出大幅调整,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关税税率已下调至目前的10.4%,但是,我国关税的实际征收率明显低于名义征收率。1994-2002年期间,在关税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实际征收率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只占到平均名义关税税率的7.5

-30.7%

。这种“虚保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关税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的,而走私的猖獗、有关部门的腐败也使我国关税形同虚设。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了将近一半,因而对一些原材料、机器设备、中间产品进口所规定的高额征税,必然导致进口的高价;招商引资中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名目繁多,进口减免税、出口退税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这一高一低,客观上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关税水平名不副实”虽然我国自1994年以来进行了系统的关税18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19贸易条件指数还可以从一定的地区或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进行考察。从二战后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一直趋于恶化。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率提高快,而初级产品的生产率提高较慢。另一方面,初级产品的需求又相对下降。贸易条件指数还可以从一定的地区或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进行考察。20§5贸易条件§5.2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5贸易条件§5.2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21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回顾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回顾22JohnStuartMill(1806-1873)“相互需求理论”JohnStuartMill“相互需求理论”23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学说的发展比较成本理论只是论证了互利性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而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并且它没有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而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贸易条件问题)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学说的发展比较成本理论只是论证了互利24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三段论)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穆勒的例子:毛呢麻布国内交换比例英国10码15码10:15德国10码20码10:20以毛呢计算,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为:10码毛呢换回的麻布数量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三段论)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252、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当英德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即双方的国际收支正好趋于平衡时,交换比例就被现实地确定了。这就是所谓“国际需求方程式”——国际交换比价必须等于两国对对方产品数量的需求之比。如果相互需求不均衡,那双方就要调整需求量和交换比例以达到新的均衡。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到均衡状态的贸易条件。2、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当英德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26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相互需求原理认为,相互需求强度影响到贸易利益的分割。均衡贸易条件对哪一方更有利,要看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愈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就愈是对本国有利。——约翰·穆勒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相互需求原理认为,相互需27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指出了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性因素,回答了李嘉图没有解释的问题,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必要的补充。局限性:1.陷入了循环论证。国际交换比例与相互需求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很难断定谁是主导因素。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只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予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以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相径庭。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指出了国际贸易条件的28§5贸易条件§5.3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5贸易条件§5.3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29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变化所有国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增长比率相同(中性增长)

生产要素的增长不平衡☺?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经30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生产格局的影响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1、理论说明: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但Y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2、图形证明:见文件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生产格局的影响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31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假设情况1)劳动力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减少。

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这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产品即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这个国家的相对劣势产品即进口竞争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该国增加出口而引起价格下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该国增加进口而引起价格上涨,那就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结论:替代进口的经济增长会改善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而扩大出口的增长会使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假设情况1)劳动力增加32贫困化增长,即悲惨的增长(immiserizinggrowth)含义: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JagdishBhagwati(1934-)贫困化增长,即悲惨的增长(immiserizinggrow33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偏向性

出口偏向型增长进口偏向型增长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有利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不利一般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进口偏向型的,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多是出口偏向型的,容易恶化贸易条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偏34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约翰-希克斯(JOHNR.HICKS)(1904-1989),英国人,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J.ARROW)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约翰-希克斯(JOHNR.HI35劳动资本曲线1:中性技术进步曲线2: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曲线3: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定义劳动资本曲线1: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定义36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就如同生产要素禀赋量的增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样。(假设情况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增加出口而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恶化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就如同生产要素禀赋量的增加37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影响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一国出口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贸易条件趋向改善;而一国出口结构过分依赖于初级产品,则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而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使得两种产品的价格出现反向变化。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影38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为什么占到了绝大多数?1、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导致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原料2、原料首先在发展中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本货物的进口也会相应增加3、战后合成原料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4、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农产品的“贸易战”使得谷物等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5、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的变化导致制造业结构的变化,纺织工业等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为什么占到了绝大多数?1、发达国家的科39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

一国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进出口价格的比率,从而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出口卡特尔、跨国公司

政府购买,优先本国商品关税、非关税壁垒

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一国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40征收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对于贸易小国而言,该国的进口量变化不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这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承担,贸易条件不发生变化。2、对于贸易大国而言,征收关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同时,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价格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加在一起才等于进口关税税额;即大国向出口国转移了部分关税。并且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3、一般而言,小国从征收关税中遭受的福利损失,永远等于保护成本;大国则要综合考虑关税成本和贸易条件的改善。4、最适当关税——指这样一种关税,它能通过改善贸易条件,克服由于减少贸易量而产生的负效应而使净福利达到最大化。征收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对于贸易小国而言,该国的进口量变41技术贸易(用于出口部门)与贸易条件引进的如果是偏向劳动密集型的技术,那么为了支付进口技术设备的费用,势必要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势必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和贸易条件恶化。引进的是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为支付进口技术及设备的费用,就要相应地增加出口。一般说来,与之相联系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或者相应地减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改善贸易条件。技术贸易(用于出口部门)与贸易条件引进的如果是偏向劳动密集型42国际收入转移与贸易条件

俄林与凯恩斯的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巨额的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究竟有多大影响?为了对外赔款,德国必然要多出口少进口,这将压低其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恶化德国的贸易条件。凯恩斯VS俄林赔款使德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各国的赔款收入会增加对德国产品的进口。德国在贸易条件不恶化的情况下,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国际收入转移与贸易条件俄林与凯恩斯的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43克鲁格曼运用边际支出倾向来说明收入变动导致的对不同产品需求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高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低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改善。如果两国这种边际支出倾向的不同仅仅是因为消费偏好的不同,则上述推论不能成立。克鲁格曼认为,各国消费者都有偏好本国产品的习惯。克鲁格曼运用边际支出倾向来说明收入变动导致的对不同产品需求及44§5贸易条件§5.4不平等交换理论§5贸易条件§5.4不平等交换理论45“中心-外围”论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

西方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非工业化国家畸形工业化国家“中心存在以外围的存在为前提,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

“中心-外围”论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阿根廷著46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如以1876~1880年间世界原材料和制成品价格之比为100的话,此后绝大部分时间里该比价一直呈递减趋势,到1936~1938年间已降到64,即表明同量制成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初级产品,即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来越不利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价格低,反之则高;相应地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的商品价格应该下降得快,反之则慢。根据这一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之比应该上升才对,为什么不升反降呢?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47普雷维什的解释:1、中心国家工会力量强大,工资具有刚性,有利于转移经济危机的压力。2、发达国家有强大的垄断组织,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从而保持价格的高水平。3、从需求弹性的角度来看,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较小(小于1),随着发达国家收入的提高,他们对初级产品的相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率的增长又迅速扩大了初级产品的供给。普雷维什的解释:1、中心国家工会力量强大,工资具有刚性,有利48“在这一新阶段,中心国家是通过如下渠道继续榨取外围国家的财富:一、不平等交换。这主要是因为各资本主义中心国的垄断集团控制着全球市场,并控制着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渠道而形成的。二、服务费用吞占。服务费主要是指运费、保险费、技术服务费和专利费,这些费用实际上是现代形式的地租,是向真正的生产参与者征收租税的纯法律上的权利。三、资本输出。这是对外围国家劳动力的直接剥削,更是迫使外围国家放弃进口替代战略的手段。四、国际“援助”。由于外围国家的财富通过上述几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心国家,使外围国家逆差不断增大,不得已只能求贷于中心国家,从而使外围国家卷入到国际债务还本付息的深渊。”————普雷维什“剥削”的具体形式:“在这一新阶段,中心国家是通过如下渠道继续榨取外围国家的财富49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一条出路——实行工业化,为早期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评价: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具有理论上的局限性。实际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本国初级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一条出路——实行50辛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全面恶化论”结论: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条件恶化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初级产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而且表现在初级产品对初级产品、制成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全面恶化了。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甚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也甚于发达国家。辛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全面恶化论”结论:发展中国家51贸易条件全面恶化的原因:债务危机发展中债务国纷纷增加出口出口商品结构相似,供过于求,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大恶性循环贸易条件全面恶化的原因:债务危机发展中债务国纷纷增加出口出口52评价:更加揭露了“中心”国家剥削“外围”国家的事实。辛格等人将贸易条件恶化的范围从初级产品扩大到制成品,进一步强化了贫困化增长的概念。并指出,将边缘地区(南方)的出口产品更多地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并不能为相对于中心地区(北方)的贸易条件恶化提供一条真正的出路。局限性:过于悲观,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带来的动态利益:专业化、规模经济、技术的扩散等。因此无法解释那些积极走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绩。评价:更加揭露了“中心”国家剥削“外围”国家的事实。辛格等人53伊曼纽尔的不平等工资理论

理论的基本内容1.假定国际间资本能够自由流动,而劳动力不流动,则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国际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利润率的国际平均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2.各国的工资水平是由制度等因素决定的,国际间劳动力不流动,使国民工资差异持久化,富国的工资率高于穷国。3.国民工资率的差异和剩余价值率差异产生了国际不平等交换。因此,在国际交换中,富国剥削穷国。结论:由于工资不平等,所以才会导致交换不平等。因为发达国家的工资高,所以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格就高;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就低,最终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解决办法:为了改变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发展中国家应对出口产品征税,人为地提高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伊曼纽尔的不平等工资理论理论的基本内容结论:由于工资不平等54芬德利的不平等交换与发展理论

从短期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决定于经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调整过的“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则依赖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价,即贸易条件。若短期内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其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可快速增长。反之,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恶化,经济增长率也要下降。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或投资增长均能增加北方人民的人均收入,且不影响其贸易条件。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投资增长却会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最终导致人均收入下降。结论:发达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为其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自然增长率。而发展中国家为改善贸易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应采取出口加税、征收进口关税等措施。

芬德利的不平等交换与发展理论从短期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55克鲁格曼的递增规模经济与南北不平衡发展理论

建立了一个2×2×2的模型,以劳动与资本为投入的制造业有着由外部经济所引起的递增规模经济效益,而仅以劳动为投入的农业则为常数规模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入相对较多,因而多生产制成品。因规模经济的作用,发达国家因此会获得较高的利润。利润向投资的转化又使发达国家不断扩大生产和出口。而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生产则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自身的资本不足,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制成品进口的竞争。这样的生产过程不断循环,最后形成不利的生产与贸易格局。(1)发展中国家仅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制成品和部分农产品,出口制成品。(2)发展中国家仅生产与出口农产品,发达国家仅生产与出口制成品。(3)发达国家生产与出口制成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农产品与部分制成品。不管哪种都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克鲁格曼的递增规模经济与南北不平衡发展理论建立了一个2×256不平等交换的结果: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1.从收入角度来看,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十分突出。2.南北差距还突出地反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3.非洲国家的贫困化问题。不平等交换的结果: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57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基尼系数的含义: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中国目前统计数据为0.46-0.53。1、中国贫富差距大与中国的区域差异大和城乡差异大密切相关。例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过多等等。

2、只重效率不重公平。改革之初邓小平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事实上我们却是“只惟效率,鲜顾公平”。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人为地极大的阻碍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使得一些信用差、品质差、道德差的个人与企业大发横财,而一些信用高、品质好、道德高的个人与企业则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原则,导致了人为地贫富分化。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基尼系数的含义: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58解决方案其一,将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硬道理”。其二,调整城乡关系,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其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下岗,以缓解贫困。其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是调节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渠道。其五,通过税金调整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多种调节手段。其六,推进基础教育。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与贫富差距成反比例关系,所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方案其一,将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是硬道理59小结——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概念各种贸易条件指数的意义相互需求理论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多种不平等交换理论小结——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概念60谢谢12月-2212:18:4212:1812:1812月-2212月-2212:1812:1812:18:4212月-2212月-2212:18:422022/12/2612:18:42谢谢12月-2200:43:2300:4300:4312§5贸易条件§5.1贸易条件的涵义§5贸易条件§5.1贸易条件的涵义62一、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物物交换价格表示(自由结汇)出口产品能够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贸易条件改善贸易条件指数上升,贸易条件改善一、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63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商品贸易条件指数NBTT要素贸易条件指数FTT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TT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64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以PX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为:

意义: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问题实质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65例题:假定1980年为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也是100。1990年底该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了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了10%,计算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并说明含义。T=(95/110)×100=86.36意味着1980-1990年间该国的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约15个百分点,贸易条件恶化了。例题:假定1980年为基准年(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商661、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2、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反映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它不能表示贸易条件是否合理。3、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必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关于商品贸易条件的几点说明:4、商品进出口结构不发生变动的一段时间计算的结果才有效。1、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动,并不能表示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总量。267某公司国际贸易及管理知识涵义68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1)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Z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69例题:假定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况与前例相同,而该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从1980年的100上升到1990年的130,则该国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为:S=(95/110)×130=112.27意味着尽管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因在这期间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幅度,从要素贸易条件看还是改善了。当然,其他贸易伙伴国与该国共同分享了它的出口部门生产率增加的部分。例题:假定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况与前例相同,而该国出口70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ZM代表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假定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和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仍按前例,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1980年到1990年期间从100上升到105,则该国的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为:D=(95/110)(130/105)×100=106.92反映了进出口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这一现实。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71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I代表收入贸易条件指数,QX代表出口量指数。式中PX与QX的乘积表示一国的出口总收入指数,再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显然表示一国进口支付能力。第一例中,如果出口量急剧上升了20%,则I=86.36×120%=103.63。尽管该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能力的提高和出口收入的增加,该国1990年的进口能力还是比1980年提高了3.63%,也就是说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了。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721980—2001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这种依靠贸易量的增长来弥补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的局面能否长期地保持下去,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1980—2001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73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意义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及意义74贸易条件指数统计贸易条件指数统计75贸易条件比较贸易条件比较76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77“增量不增价”从一般贸易上看,我国出口的产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这些产品大都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这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等,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例如,

在我国

的主要出口商品中

,

蔬菜、干豆、煤、丝织物、无线电话机、录象机、放象机等产品的数量增长比例

,

均明显超过了金额的增长比例。从加工贸易看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

外国资本、企业不断涌入

,

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急剧上升,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增量不增价”从一般贸易上看,我国出口的产品是以低附加值的劳78“关税水平名不副实”虽然我国自1994年以来进行了系统的关税体制改革,对进出口税率做出大幅调整,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关税税率已下调至目前的10.4%,但是,我国关税的实际征收率明显低于名义征收率。1994-2002年期间,在关税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实际征收率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只占到平均名义关税税率的7.5

-30.7%

。这种“虚保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关税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的,而走私的猖獗、有关部门的腐败也使我国关税形同虚设。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了将近一半,因而对一些原材料、机器设备、中间产品进口所规定的高额征税,必然导致进口的高价;招商引资中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名目繁多,进口减免税、出口退税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这一高一低,客观上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关税水平名不副实”虽然我国自1994年以来进行了系统的关税79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建议80贸易条件指数还可以从一定的地区或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进行考察。从二战后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一直趋于恶化。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率提高快,而初级产品的生产率提高较慢。另一方面,初级产品的需求又相对下降。贸易条件指数还可以从一定的地区或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进行考察。81§5贸易条件§5.2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5贸易条件§5.2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82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回顾关于贸易条件决定的理论回顾83JohnStuartMill(1806-1873)“相互需求理论”JohnStuartMill“相互需求理论”84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学说的发展比较成本理论只是论证了互利性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而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并且它没有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而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约翰·穆勒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题(贸易条件问题)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学说的发展比较成本理论只是论证了互利85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三段论)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穆勒的例子:毛呢麻布国内交换比例英国10码15码10:15德国10码20码10:20以毛呢计算,国际交换比例的范围为:10码毛呢换回的麻布数量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三段论)1、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862、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当英德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贸易双方的总出口恰好支付其总进口,即双方的国际收支正好趋于平衡时,交换比例就被现实地确定了。这就是所谓“国际需求方程式”——国际交换比价必须等于两国对对方产品数量的需求之比。如果相互需求不均衡,那双方就要调整需求量和交换比例以达到新的均衡。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实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强度进行调整的,调整到双方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到均衡状态的贸易条件。2、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当英德两国的相互需求能使87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相互需求原理认为,相互需求强度影响到贸易利益的分割。均衡贸易条件对哪一方更有利,要看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愈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就愈是对本国有利。——约翰·穆勒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相互需求原理认为,相互需88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指出了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性因素,回答了李嘉图没有解释的问题,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必要的补充。局限性:1.陷入了循环论证。国际交换比例与相互需求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很难断定谁是主导因素。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只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予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相互需求均衡以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相径庭。对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指出了国际贸易条件的89§5贸易条件§5.3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5贸易条件§5.3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的变动90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经济增长贸易条件变化所有国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增长比率相同(中性增长)

生产要素的增长不平衡☺?一、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经91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生产格局的影响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1、理论说明: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但Y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2、图形证明:见文件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生产格局的影响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92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假设情况1)劳动力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绝对量就会减少。

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这个国家的相对优势产品即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是这个国家的相对劣势产品即进口竞争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该国增加出口而引起价格下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该国增加进口而引起价格上涨,那就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结论:替代进口的经济增长会改善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而扩大出口的增长会使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假设情况1)劳动力增加93贫困化增长,即悲惨的增长(immiserizinggrowth)含义: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JagdishBhagwati(1934-)贫困化增长,即悲惨的增长(immiserizinggrow94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偏向性

出口偏向型增长进口偏向型增长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有利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不利一般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进口偏向型的,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多是出口偏向型的,容易恶化贸易条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偏95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约翰-希克斯(JOHNR.HICKS)(1904-1989),英国人,他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J.ARROW)共同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约翰-希克斯(JOHNR.HI96劳动资本曲线1:中性技术进步曲线2: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曲线3: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定义劳动资本曲线1: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定义97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就如同生产要素禀赋量的增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样。(假设情况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增加出口而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贸易条件趋向恶化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就如同生产要素禀赋量的增加98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影响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一国出口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贸易条件趋向改善;而一国出口结构过分依赖于初级产品,则贸易条件趋向恶化.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而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使得两种产品的价格出现反向变化。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影99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为什么占到了绝大多数?1、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导致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原料2、原料首先在发展中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本货物的进口也会相应增加3、战后合成原料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4、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农产品的“贸易战”使得谷物等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5、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的变化导致制造业结构的变化,纺织工业等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为什么占到了绝大多数?1、发达国家的科100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

一国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进出口价格的比率,从而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出口卡特尔、跨国公司

政府购买,优先本国商品关税、非关税壁垒

贸易政策与贸易条件一国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101征收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对于贸易小国而言,该国的进口量变化不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这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承担,贸易条件不发生变化。2、对于贸易大国而言,征收关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同时,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价格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加在一起才等于进口关税税额;即大国向出口国转移了部分关税。并且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3、一般而言,小国从征收关税中遭受的福利损失,永远等于保护成本;大国则要综合考虑关税成本和贸易条件的改善。4、最适当关税——指这样一种关税,它能通过改善贸易条件,克服由于减少贸易量而产生的负效应而使净福利达到最大化。征收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1、对于贸易小国而言,该国的进口量变102技术贸易(用于出口部门)与贸易条件引进的如果是偏向劳动密集型的技术,那么为了支付进口技术设备的费用,势必要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势必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下降和贸易条件恶化。引进的是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为支付进口技术及设备的费用,就要相应地增加出口。一般说来,与之相联系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或者相应地减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改善贸易条件。技术贸易(用于出口部门)与贸易条件引进的如果是偏向劳动密集型103国际收入转移与贸易条件

俄林与凯恩斯的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巨额的战争赔款对德国经济究竟有多大影响?为了对外赔款,德国必然要多出口少进口,这将压低其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恶化德国的贸易条件。凯恩斯VS俄林赔款使德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各国的赔款收入会增加对德国产品的进口。德国在贸易条件不恶化的情况下,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国际收入转移与贸易条件俄林与凯恩斯的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104克鲁格曼运用边际支出倾向来说明收入变动导致的对不同产品需求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高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恶化。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低于收入转入国,那么收入转移将使收入转出国贸易条件改善。如果两国这种边际支出倾向的不同仅仅是因为消费偏好的不同,则上述推论不能成立。克鲁格曼认为,各国消费者都有偏好本国产品的习惯。克鲁格曼运用边际支出倾向来说明收入变动导致的对不同产品需求及105§5贸易条件§5.4不平等交换理论§5贸易条件§5.4不平等交换理论106“中心-外围”论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

西方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非工业化国家畸形工业化国家“中心存在以外围的存在为前提,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

“中心-外围”论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阿根廷著107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如以1876~1880年间世界原材料和制成品价格之比为100的话,此后绝大部分时间里该比价一直呈递减趋势,到1936~1938年间已降到64,即表明同量制成品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初级产品,即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来越不利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按照“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价格低,反之则高;相应地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的商品价格应该下降得快,反之则慢。根据这一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之比应该上升才对,为什么不升反降呢?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108普雷维什的解释:1、中心国家工会力量强大,工资具有刚性,有利于转移经济危机的压力。2、发达国家有强大的垄断组织,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从而保持价格的高水平。3、从需求弹性的角度来看,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较小(小于1),随着发达国家收入的提高,他们对初级产品的相对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率的增长又迅速扩大了初级产品的供给。普雷维什的解释:1、中心国家工会力量强大,工资具有刚性,有利109“在这一新阶段,中心国家是通过如下渠道继续榨取外围国家的财富:一、不平等交换。这主要是因为各资本主义中心国的垄断集团控制着全球市场,并控制着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渠道而形成的。二、服务费用吞占。服务费主要是指运费、保险费、技术服务费和专利费,这些费用实际上是现代形式的地租,是向真正的生产参与者征收租税的纯法律上的权利。三、资本输出。这是对外围国家劳动力的直接剥削,更是迫使外围国家放弃进口替代战略的手段。四、国际“援助”。由于外围国家的财富通过上述几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心国家,使外围国家逆差不断增大,不得已只能求贷于中心国家,从而使外围国家卷入到国际债务还本付息的深渊。”————普雷维什“剥削”的具体形式:“在这一新阶段,中心国家是通过如下渠道继续榨取外围国家的财富110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一条出路——实行工业化,为早期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评价: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具有理论上的局限性。实际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本国初级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一条出路——实行111辛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全面恶化论”结论: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条件恶化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初级产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而且表现在初级产品对初级产品、制成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全面恶化了。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甚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也甚于发达国家。辛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全面恶化论”结论:发展中国家112贸易条件全面恶化的原因:债务危机发展中债务国纷纷增加出口出口商品结构相似,供过于求,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大恶性循环贸易条件全面恶化的原因:债务危机发展中债务国纷纷增加出口出口113评价:更加揭露了“中心”国家剥削“外围”国家的事实。辛格等人将贸易条件恶化的范围从初级产品扩大到制成品,进一步强化了贫困化增长的概念。并指出,将边缘地区(南方)的出口产品更多地由初级产品转变为制成品并不能为相对于中心地区(北方)的贸易条件恶化提供一条真正的出路。局限性: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