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公孙丑_第1页
文化经典阅读公孙丑_第2页
文化经典阅读公孙丑_第3页
文化经典阅读公孙丑_第4页
文化经典阅读公孙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阅读(《公孙丑》)1、阅读下面《孟子2.2》选段,回答问题。(6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①?”(孟子)曰:“我知言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③也。是集义所生者④,非义袭而取之也⑤。行有不愫⑥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⑧;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⑦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⑨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愫(qie):足。⑦闵:忧虑。⑧正:中止。⑨芒芒然:疲倦的样子。(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3分)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2)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2、阅读下面《孟子2.4》选段,回答问题。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平!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尊荣,不遭受耻辱,就要崇尚道德,勤政爱民,尊重士人,让贤人在位做官,让能人在职办事。B.孔子对创作“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这首诗的人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一个懂得治理国家的人。C.孔子认为如果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候寻欢作乐,怠惰傲慢,这是自找灾祸啊。祸与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D.选段内容主要阐明君子要重视人才,勤政爱民,才能使国家强盛,贪图享乐、违背“天命”,不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只会招来祸端这个道理。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简要谈谈你对“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的理解。(3分)C(这是孟子的观点)(2)上天降下灾祸,还可以原谅;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别想再活。3、阅读下面《孟子2.6》选段,回答问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了不忍别人受害的心,有了施行不忍别人受害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好像可以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B、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孟子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C孟子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是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不忍人之心”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D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能扩充这四个善端,就能够用来侍奉父母,就足够用来保有天下。(2)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B(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不忍人这心”即为“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4、阅读下面《孟子2.6》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注]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B、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C孟子此章主旨在于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D孟子认为人有“四端”若不能充之,则会自我伤害,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结合上面的选段,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谈谈你的认识。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一一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1)孟子把“口、口、口、口”“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口□”。(1)仁义礼智充之5、阅读下面《孟子2.8》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C.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做一大幸事。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2)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D(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2)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例如做好事是好品德,但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好事,那社会会更美好。6、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2.8》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也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判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要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1)D(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孟子2.9》选段,回答问题。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根裸程于我侧,尔焉能涣(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1)C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8、阅读下面《孟子2.10》选段,回答问题。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观点鲜明,他认为,三者之中“人和”最重要,起着决定作用。B.孟子认为,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C.孟子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指向“仁政”的话题。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至今还在很多领域广为传诵,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而深刻的。(2)孟子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章句上》)这句话包含了讲道义的道理,请把这句话和上面的选段结合起来,简要说明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B“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2)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民心,失去道义,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警示为政者要顺乎民心,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9、阅读下面《孟子2.11》选段,回答问题。(6分)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B如果有事情商量,应屈尊亲自去拜访请教。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1)D"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10、阅读下面《孟子2.13》选段,回答问题。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C.如果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D(2)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11、阅读下面《孟子2.17》选段,回答问题。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