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课件_第1页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课件_第2页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课件_第3页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课件_第4页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竞争优势与

段培君

开放战略新布局竞争优势与开放战略新布局1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2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在传统战略中的意义▲当代优势类型转向竞争优势的原因▲重点争取竞争优势,善于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3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竞争优势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4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1、开放战略新布局:——开放型经济体系新目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新高地:沿海内陆沿边—东部沿海战略——贸易新结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企业新发展:世界水平跨国公司——地区新战略:自由贸易区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1、开放战略新布局:5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1)能源、资本和技术的“全球统筹战略”

—战略和政策体系的调整(2)非零和博弈的“伙伴战略”—已有模式的评估:海尔—联想—中海油

—合作伙伴模式:中石化、北德州(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的新尝试:中建巴哈马项目和纽约汉密尔顿大桥—“华裔桥”战略

:“走出去”战略华裔咨询委员会

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6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在经典战略中的意义▲当代优势类型转向竞争优势的原因▲重点争取竞争优势,善于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7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利用固有的条件和选择一定的方法所形成的相对于对手的优势。这一优势在长期的战略实践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优势类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指导朋友田忌赛马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利用固有的条件和选择一定的方法所形成8比较优势:军事和经济▲克劳塞维茨论专门讨论“空间与时间中的兵力集中”的问题,强调“在战略中的最重要和最简单的法则莫过于使兵力保持集中。除非有某种迫切的需要,否则绝不应分散兵力。”▲亚当•斯密将不同的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的生产成本低就具有某种优势,因而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易中获益。比较优势:军事和经济▲克劳塞维茨论专门讨论“空间与时间中的兵9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l7)中提出:一个国家如果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H-O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l710▲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出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而我则力主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思考重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11竞争优势的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1-2002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当今提高竞争力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十年前国家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结构调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竞争优势的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1-2002年发布的《全球12从要素看●在18至19世纪产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天然资源、地理环境、非技术或半技术工人等,因而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比较优势显得重要。进入现代以后,产业精细化,技术含量高,支撑它们的生产要素是现代通信的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大学和研究所等,这时来自于创新的竞争优势就特别重要。从要素看●在18至19世纪产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时,主要的生13年代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高值化)(资本)(知识)进步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年代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高值化)(资本)(知识14从理论分析看,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经济增长的要素首先涉及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其次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经济增长;●第三是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没有创新,资本的不断积累就会面临边际效益的递减,也不会有新的产业部门出现。自主创新通过生产方式的突破性转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它所推动的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也间接提升了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理论分析看,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经济增长的15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抢占新产业链中的制高点●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制高点●在争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抢占新产业链中的制高点●避免落入中等16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竞争优势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7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产业化1977年提出信息经济1982年建立了互联网1994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提出数字经济1999年推出21世纪信息技术2000年提出新经济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产业化1977年提出信息经济1982年建立18全球信息网络2010年11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亿2010年6月全球网民总量为19.7亿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56亿,固话用户为13.2亿。/news_html/201105/20110525/news_20110525_1328653.shtml全球信息网络2010年11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亿2010年19第二阶段: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美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达380亿美元/年,仅次于军事科学。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0%用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收入首次超过了IT产业。第二阶段: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20《财富》全球500强研发强度排名CompanyR&D强度R&DR&D增长率销售增长率部门£bn1yr1yr1.BiogenIdec,USA30.90%0.4410%10%生物制药2.ElectronicArts,USA25.70%0.4420%-6%服务业3.Broadcom,USA24.40%0.3818%11%技术硬件4.EliLilly,USA20.70%1.7612%6%制药5.AdvancedMicroDevices,USA19.60%0.6722%17%技术硬件6.Schering-Plough,USA19.60%1.0916%15%制药7.AdobeSystems,USA18.60%0.2117%18%软件8.Amgen,USA18.60%1.3514%18%制药9.Qualcomm,USA17.80%0.5940%16%技术硬件10.Genzyme,USA17.60%0.2827%24%制药11.Merck,USA17.50%2.24-4%-4%制药12.STMicroelectronics,Netherlands17.50%0.917%1%技术硬件13.Ericsson,Sweden16.90%1.8816%15%技术硬件14.Symantec,USA16.50%0.4104%60%软件15.Roche,Switzerland16.10%2.5212%14%制药《财富》全球500强研发强度排名CompanyR&DR&21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加拿大:进入21世纪提出“加拿大创新战略”,要通过10年时间把加拿大创新能力提高到世界前列法国2005年出台“竞争点”计划,确定66个竞争点,其中6个定位于世界前列巴西2004年出台《创新法》韩国2004年提出转变“模仿、追赶”型的研发模式为“创新”型模式,争取10年进入世界科技8强和经济10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加拿大:进入21世纪提出“加拿大创新22第三阶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经济将是美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造一个新的美国能源经济”。——2009年奥巴马国情咨文●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子则会屹立不倒。美国经济就像着火的房子,要重振经济,除了尽快灭火之外,还需要重建经济基础,打造一个“岩上之屋”。——奥巴马2009年4月演讲第三阶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经济将是美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23A、新能源开发500亿美元用来提高能效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美国《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未来3年内,美国计划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计划到2012年,可再生资源发电量比例将达到10%,2025年提高到25%。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A、新能源开发500亿美元用来提高能效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24B、发展节能汽车产业

联邦政府资金40亿美元支持汽车制造商组装节能新汽车2015年力争实现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00万辆2012年前实现联邦政府购买的一半车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B、发展节能汽车产业

联邦政府资金40亿美元支持汽车制造商组25C.发展绿色建筑产业50亿美元用于增强家庭住房越冬防寒性能计划45亿美元用于联邦政府建筑提高能效为200万低收入家庭修缮房屋和75%的联邦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012年后新建成建筑的能效提高30%,2016年后提高50%。——《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C.发展绿色建筑产业50亿美元用于增强家庭住房越冬防寒性能计26一点结论在当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也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要求,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需要在当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意义上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机制。

——段培君〈沪港经济〉2009年第7期一点结论在当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27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以质的特殊形态出现,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进行重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的劳动力与美国资本的结合,表现为比较优势的战略形态。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7亿劳动力,从业者约5亿。由于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廉,因而能够利用这一条件参与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发展加工贸易,形成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美国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因而美元具有独一无二的发行空间。美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其货币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以质的特殊形态出28全球需求拉动模式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货币的比较优势。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商品和货币的循环流动:中国商品流向美国,美国的货币流向中国。流动的结果是提高了世界的产出水平。这种经济机制是:当美元大量供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时,中国商品不断流向美国而吸纳美元,遏制了可能发生的通胀;当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时,用剩余的货币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等,维持了国际收支的某种平衡,美国又依靠这样的资本流入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全球需求拉动模式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货币的比29竞争优势作为必要条件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形成和维持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条件:全球创新驱动的演进情况。它直接影响生产率和回报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美国投资环境和美元的回流态势。也就是说,它是这一模式中美元循环和需求拉动模式长期维持的重要条件。创新带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有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全球各主要股指涨幅均在100%以上。竞争优势作为必要条件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形成和维持有一个极其重30创新驱动作为波动条件创新驱动的波动性使得这一模式运行的平衡条件发生变化。作为全球需求模式循环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本向美国的回流。这一回流的情况与创新驱动的阶段性表现密切相关。创新驱动以新技术的出现为前提,而这一前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创新驱动处于高涨时期,生产率高,经济增长是所谓有质量的增长,美国的投资环境为全球看好,则资本向美国汇聚,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循环不会发生问题。但是,当创新驱动处于低潮阶段,资本循环的关键利好条件失去,为维持模式的平衡运行就需要用其他的举措,例如资本运作借以维持。创新驱动作为波动条件创新驱动的波动性使得这一模式运行的平衡条31创新驱动二重性:必要性和波动性如果长期依赖这种资本运作而没有创新驱动的支持,或者说如果没有生产率的提高而一味推动经济的增长,则经济的泡沫将导致危机,从而使全球需求拉动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造成模式运行的困难甚至逐步的解体。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开始打破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循环过程,表明仅仅依靠资本运作和资产价格上涨来拉动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创新驱动在近期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降低通胀压力,资源的价格因素和劳动力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将成为制约投资和出口增长的基本因素。全球需求拉动的模式从中国一方看也难以持续。创新驱动二重性:必要性和波动性如果长期依赖这种资本运作而没有32创新驱动的关键调节作用该事实表明,创新驱动实际上在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运行中发挥了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其周期性表现以及人们对这一表现的认知和把握,实际上直接影响了需求拉动模式的可持续性。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说明全球在一段时期内高增长、低通胀的秘密,才能说明需求拉动模式的秘密。创新驱动的关键调节作用该事实表明,创新驱动实际上在全球需求拉33三条件: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全球需求拉动模式本质上类似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可以称为似耗散结构。劳动力、创新和流入的资本,是使远离平衡态的经济系统走向耗散结构的重要变量。巨量的劳动力、巨大的货币发行能力(制度安排)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国际收支和汇率)的不平衡、以及创新驱动表现,本身都是经济极不均匀的状态,是一种远离平衡态。但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非线性作用,使得经济开放系统又走向某种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三条件: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全球需求拉动模式本质上类似一种远34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三者共同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巨量的劳动力提供了经济系统的低成本,创新成为阶段性生产率提高的能量提供者,而资本也为资金低成本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提供了能量和条件。创新成为涨落的重要原因。资本能量在系统的运行中具有二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负熵的提供者;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又是熵的提供者。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创新驱动的涨落作用,使劳动力、特定形式的资本和创新驱动为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提供了负熵,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发展状态,形成了某种似耗散结构。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三者共同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巨量的劳动力提供35保尔森观点的实质美国财政部长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信贷危机部分归因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实际上只是把危机归结于远离平衡态而不是系统的层面上。他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因不同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倾向不同造成的,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巨额的经常帐赤字和盈余。由此就引出了下述试图改变远离平衡态的不同观点:——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国际收支不平衡才能得到纠正。——人民币必须升值。保尔森观点的实质美国财政部长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信贷危机部分36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37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双引擎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38双引擎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双引擎战略依据背景: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倾斜的。这种结构的倾斜表现在投资与消费的需求结构上,表现在主要依靠物资资源而不是知识资源的投入上,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上,表现在城乡区域差距的结构上,等等。因为这种倾斜,我们说经济结构是不平衡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双引擎战略依据背景:39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年份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投资率消费率200098749.061516.034842.82390.235.362.32001108972.466878.339769.42324.736.561.42002120350.371691.245565.03094.137.959.62003136398.877449.555963.02986.341.056.82004160280.487032.969168.4402005188692.197822.780646.310223.142.751.82006221651.3110595.394402.016654.042.649.92007263093.8128793.8110919.423380.642.249.02008306859.8149112.6133612.324134.943.548.6消费投资出口结构年份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投40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2000100.015.145.940.45.639.02001100.014.440.52002100.013.744.839.45.441.52003100.012.846.040.55.541.22004100.013.440.42005100.012.247.742.25.540.12006100.011.348.743.15.640.02007100.011.148.543.05.540.42008100.011.348.642.95.740.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年份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41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42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43高技术产业情况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下(from12.5in2002to18.6in2008);高技术产品附加值占GDP比重在5%以下(from3.1in2002to4.5in2008);税收和利润占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在8%以下(7.7in2002to7.1in2008).高技术产业情况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下44经济结构调整:双引擎战略内涵需求引擎:通过需求结构的调整,将以投资为首要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首位的、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具有比较合理结构的发展模式。供给引擎:通过要素结构的调整,实施创新战略,使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双引擎战略是以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为重点,结合其他结构的调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双引擎战略内涵需求引擎:通过需求结构的调整,将45双引擎战略的思想从经济学背景看是需求拉动与供给驱动的结合从全球背景看是国内定位与全球定位的结合从区域角度看是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定位的结合从战略思想看,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双引擎战略的思想从经济学背景看是需求拉动与供给驱动的结合46竞争优势的获得: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美国《财富》杂志戴维、斯蒂普说:

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将更多地取决于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设计一些仿造的、或者稍微比别人好一点的产品上。要与美、欧、日竞争,至少还要十年。竞争优势的获得: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美国《财富》杂志戴维、斯蒂普47竞争优势的获得:自主创新

从研发投入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己占国家研发投入的60%以上;从研发产出来看,企业得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己超过50%。据统计,2001年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76%。竞争优势的获得:自主创新从研发投入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己占国48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利奥纳多·巴顿(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49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1、开放战略新布局:——开放型经济体系新目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新高地:沿海内陆沿边—东部沿海战略——贸易新结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企业新发展:世界水平跨国公司——地区新战略:自由贸易区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1、开放战略新布局:50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1)能源、资本和技术的“全球统筹战略”

—战略和政策体系的调整(2)非零和博弈的“伙伴战略”—已有模式的评估:海尔—联想—中海油

—合作伙伴模式:中石化、北德州(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的新尝试:中建巴哈马项目和纽约汉密尔顿大桥—“华裔桥”战略

:“走出去”战略华裔咨询委员会

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51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52▲能源、资本和技术“全球统筹战略1、全球经济再平衡—哈佛全球化论坛2、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18大3、全球资本战略布局:金边战略4、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和全球能源战略布局▲能源、资本和技术“全球统筹战略1、全球经济再平衡—哈佛全53▲非零和博弈的“伙伴战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使用武力所带来的结果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赢我输。一方所赢,恰为一方所输,即所谓的零和博弈。

▲非零和博弈的“伙伴战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54非零和博弈▲从战略到大战略的转变则表明,大战略强调手段的选择首要的是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用孙子的话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发展的人文目标要求发展不应以排斥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目标。解决发展进程中矛盾的首选模式不应是零和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从战略到大战略的转变则表明,大战略强调手段的选择55发展成为主线◆二战后的前20年时间,发达国家的产品超过过去200多年的产品总和。◆二次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发达国家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发展成为解决人类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发展成为主线◆二战后的前20年时间,发达国家的产品超过过去256转向非零和博弈的原因▲零和博弈的成本高。与使用武力和战争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的成本比较低。▲双方都不能实现零和博弈的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零和博弈的后果远远超出博弈双方的范围。▲技术和博弈手段的发展,使得人类必须放弃决战式的求胜选择。转向非零和博弈的原因▲零和博弈的成本高。与使用武力和战争相比57非零和博弈▲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战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减少,推动非零和博弈能够成为战略竞争方的首要选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各种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全球性协调机制日益增多,使非零和博弈可以成为战略竞争方的首要选择。非零和博弈▲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战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减少,58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中国外交所提出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台关系中所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具有零和博弈色彩的征服自然的口号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口号所取代。▲在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某种封闭条件下,零和博弈仍然存在,但从基本趋势看,非零和博弈的战略模式是首要的选择。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中国外交所提出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59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的实践意义◆全球经济从产品和生产率看取得了空前成就;◆全球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乃至世界大战;◆全球创新成为主导性趋势;◆全球化:全球的经济要素、规则、活动形成全球性体系;◆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有实现发展的可能和事例;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的实践意义◆全球经济从产品和生产率看取得60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创新发展是主导性发展路径◆自组织发展是基础性机制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1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的未来◆是否延续战略形态的文明转型,对于全球未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如果发生重大逆转,整个世界都将陷于噩运。正如奥运会的精神和规则高于每个项目的比赛结果,这种全球范围的战略形态的文明转型高于某一方面的战略结果。◆从整体看,影响全球战略形态文明转型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在哈佛全球化论坛上一些美国学者一再从历史角度强调要警惕落入某种陷阱。——修昔底德霸权战略论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的未来◆是否延续战略形态的文明转型,对于62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面临的挑战◆如果各方选择贸易、货币和技术保护主义的零和博弈的模式,那将无法形成全球治理的平台,全球经济也难以走向再平衡。◆如果动摇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不能以非零和博弈的模式解决各国之间关于领土和资源的矛盾,将可能使二战以来的战略形态文明转型发生逆转。战略思维形态文明转型面临的挑战◆如果各方选择贸易、货币和技术63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64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的首尔峰会前夕发出警告,认为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回到贸易保护主义。OntheeveofthesummitinSeoulin2010,German

ChancellorAngelaMerkelwarnedthatoneofthe

greatestdangerfacingtheglobaleconomyisto

returntotradeprotectionism.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发布金融危机以来第七份G20国家贸易投资限制措施报告:各国政府施加贸易投资限制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全球进口额的3%、G20国家贸易额的4%65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的首尔峰会前夕发出警告,认为全球经

货币保护主义

Monetaryprotectionism

通过汇率或量化宽松等资本流动干预措施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导致国际汇率战争。

InterventionCapitalFlowsExchangeRateWar如果英美进一步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的诱惑可能上升。—《华尔街日报》

IftheAnglo-Americanfurtherimplementationofquantitativeeasingofmonetarypolicy,thetemptationto"beggarthyneighborcompetitivedevaluation"mayrise.-"WallStreetJournal66

货币保护主义

Monetaryprotec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美元只需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就可以让美元升值或贬值。TheproportionoftheU.S.dollaringlob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upto60%morethanthedollarjustneedtoadjustthemoneysupplycanletthedollarappreciationordepreciation.奥巴马:各国领导人必须采取行动稳定全球金融系统,避免保护主义——2012.6.19Obama:leadersmusttakeactiontostabilizetheglobalfinancialsystem,toavoidprotectionism-2012.6.1967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美元只需要通技术保护主义

TechnologyProtectionism201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一批出口便利化措施修改意见,调整了164个出口目的地国家的控制程序,但名单上排除了中国。中国坚持两国贸易不平衡的症结在于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过严,中国希望进口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Chinainsiststhatthetwocountriesliesinthetrade

imbalanceofAmericatoChinahigh-techexport

controloverstrict.Chinawantstoimportofhigh-

techproducts.68技术保护主义

TechnologyProtectioni联想收购IBM2004年12月,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公司股票收购IBM在全球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包括所有与IBM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有关的研发、制造、销售渠道、客户、品牌和专利,以及位于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发中心。战略与文化沟通问题联想收购IBM2004年12月,联想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69海尔收购美泰1、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只好中途放弃。如果海尔收购美泰,将面临在美国境内推广两大品牌的问题,为推广美泰品牌注入资金。

2、牵涉政治因素海尔目前虽由私人管理,但仍然由国家控股。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海尔被描述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渴望从美国买家手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而与海尔并购案同时间的中石油并购案也被认为政治到因素,这成为收购失败的另一原因。海尔收购美泰1、整合美泰的工作过于艰难:70美国优尼科并购中国以国企主导的大型企业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美国的并购受到围剿,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价高却失败。Chinaledtostate-ownedlargeenterprisesintheinternationalarena,particularlymergersandacquisitionsintheUnitedStatesbythesiege,2005,CNOOCbidforU.S.oilcompanyUnocal,thehighestbidandfailed美国优尼科并购中国以国企主导的大型企业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美国71加拿大尼克森收购中海油(0883)12月20日就收购加拿大油企尼克森(Nexen)发出股东通函。收购不仅使集团的净产量增加20%,还将带来在油砂、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方面的宝贵经验。集团总资产增加32.8%至5500亿元人民币。收购将使集团的总负债增加一倍,从1300亿元人民币增至约2662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负债比率将从31.4%增至48.4%。加拿大尼克森收购中海油(0883)12月20日就收购加拿大油72加拿大尼克森收购该交易加强了其在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墨西哥湾的业务,并进入资源丰富的英国北海地区,使其发展平台更多元化。保留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层和员工,并同意董事会和管理层至少有50%由加拿大人出任,承诺要投入资金用于长期开发加拿大的油气资源并在多伦多交易所挂牌交易其股份。完成收购后,中海油面临的协同效应最大化、资产整合以及文化融合等问题,将更具挑战。加拿大尼克森收购该交易加强了其在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墨西哥湾的73例外的结束12月7日17时许,加拿大总理哈珀在渥太华宣布,该国政府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购尼克森公司。哈珀在宣布上述两条消息后旋即表示,“这非但不是一个趋势的开始,反而是一个例外的结束。”未来外国国企如欲收购加拿大企业,将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核,尤其涉及自然资源的收购,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获得考虑。在加拿大向外国国资关闭收购本国资源的大门之前,中海油从门缝里挤了进去。例外的结束12月7日17时许,加拿大总理哈珀在渥太华宣布,该74北德州BarnettShale页岩油田项目1、总面积约-14,454英亩,可开采200口水平井,油和气总价值约29亿美元;该公司所拥有处地是属于核心地段;总储存量如下:8,700,000(桶)的油(us$90/barrel)22,000,000(桶);天然气液体油(US$50/barrel)149,000,000(立方英寸);天然气(US$3.40/MCF)(目前价格);预计2013到2014,以45口井的钻探计划平均生产(总值)为251036桶油,2851512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429538桶天然气液体油;北德州BarnettShale页岩油田项目1、总面积约-75北德州BarnettShale页岩油田项目2、水平开采,2011-2012期间,已成功开采12口井;地理地貌条件比较好,相对低廉的开采成本(南德州的一半)。3、目前寻求融资规模为1亿美元,合作模式:股份合资(JointVenture)。计划2013-2014年开采45口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后面更多、更大的合作空间。目前,中海油、中石化已以类似的合作方式进入该地区。4、因目前引入的资金较小,且与美方私营企业合作,因此,不易引起所在国政府的关注和阻挠。北德州BarnettShale页岩油田项目2、水平开采76CrudeOilProduction

andPurchasingArrangement

theUSPartnerprovidesthecrudeoilreservesintheUnitedStates,togetherwiththetechnologyrequiredtoexploittheseandtheChinaPartnerprovidesthecapitalrequiredtobringtheoilreservoir(s)intoproductionandgetreimbursedforitsinvestmentattheagreedquantitiesincrudeoil.CrudeOilProduction

andPurc77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创新研究省部级(第52期)“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研究专题一支部二组指导教师:段培君组长:官庆执笔人:官庆学员:曹小红、李晓鹏、叶冬松、王胜明、张锦、秦保中、唐一军鸣谢:吴焰

居伟民

张建国

沈南宁

诸鑫强78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创新研究省部级(第52期)“战略内容摘要本报告通过研究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传统模式的内外部环境演变,在肯定传统模式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分析近年来传统模式在效率、效益、风险方面遇到的问题,结合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以及我国国家经济、企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提出在全球经济危机后的新历史时期,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应通过产融结合等模式创新,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并提出相关政策方面的建议。79内容摘要本报告通过研究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传统模式的内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一、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传统模式分析(一)“走出去”战略的形成与发展(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动因(三)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来源(四)传统模式取得的成绩二、“走出去”创新模式探索(一)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二)企业经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业务结构单一(三)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造成冲击(四)风险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经营损失80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一、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传统模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五)当前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1.国力增长为“走出去”创造了条件2.一大批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3.西方对中国资本的需求(六)新形势下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选择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积极创新“走出去”的模式,与国内金融机构互动,实现产融结合,通过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等创新模式,培育自身“造项目”的能力,实现高端突破,同时采取企业联合的方式共同出海,打通产业链,拉动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中建巴哈马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成功范例。81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五)当前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面三、相关政策建议(一)建议进一步完善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金融支持(二)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保障机制(三)制定更优惠的税收政策,理顺现有配套政策。(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对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业务的引导和管理。(五)建议完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政府应设立用于海外工程承包的专项基金82三、相关政策建议82—“华裔桥”战略一、中国“走出去”战略(项目)理事会二、中国“走出去”战略(项目)咨询委员会83—“华裔桥”战略一、中国“走出去”战略(项目)理事会83关于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省部A班(第50期)“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研究方向二支部一组

指导教师:段培君教授执笔人:孙来燕、魏家福、徐建一张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魏家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沈何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徐建一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柏继民

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于国华

国防大学科研部部长胡海岩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苟仲文

北京市副市长孙来燕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仇鸿

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84关于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省部A班(第50期)“战略思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进入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时期。本报告从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三方面出发,理解和把握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统筹规划“走出去”战略,二是建立完善“走出去”支撑体系,三是着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85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一)统筹规划“走出去”战略1、加强谋划,制定中国经济全球战略规划2、围绕中心,国家政治外交积极为经济服务

3、积极主动,参与制定未来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4、用好外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建立完善“走出去”支撑体系1、优化审批程序2、完善配套措施3、建立咨询机制加强信息服务4、强化协调机制5、加强监督和风险防范预警86(一)统筹规划“走出去”战略86(三)着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一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二是加强人才交流三是就地取材87(三)着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87

010-6280837313601118941duanpj@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88竞争优势与

段培君

开放战略新布局竞争优势与开放战略新布局89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开放战略、国际竞争与博弈90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在传统战略中的意义▲当代优势类型转向竞争优势的原因▲重点争取竞争优势,善于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91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竞争优势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92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1、开放战略新布局:——开放型经济体系新目标: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新高地:沿海内陆沿边—东部沿海战略——贸易新结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企业新发展:世界水平跨国公司——地区新战略:自由贸易区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1、开放战略新布局:93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

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1)能源、资本和技术的“全球统筹战略”

—战略和政策体系的调整(2)非零和博弈的“伙伴战略”—已有模式的评估:海尔—联想—中海油

—合作伙伴模式:中石化、北德州(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桥战略”—“产融结合战略”的新尝试:中建巴哈马项目和纽约汉密尔顿大桥—“华裔桥”战略

:“走出去”战略华裔咨询委员会

三、大战略视野中的开放战略新布局2、中国企业海外战略94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在经典战略中的意义▲当代优势类型转向竞争优势的原因▲重点争取竞争优势,善于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一、当代战略形态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95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利用固有的条件和选择一定的方法所形成的相对于对手的优势。这一优势在长期的战略实践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优势类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指导朋友田忌赛马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利用固有的条件和选择一定的方法所形成96比较优势:军事和经济▲克劳塞维茨论专门讨论“空间与时间中的兵力集中”的问题,强调“在战略中的最重要和最简单的法则莫过于使兵力保持集中。除非有某种迫切的需要,否则绝不应分散兵力。”▲亚当•斯密将不同的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的生产成本低就具有某种优势,因而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能从交易中获益。比较优势:军事和经济▲克劳塞维茨论专门讨论“空间与时间中的兵97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l7)中提出:一个国家如果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H-O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l798▲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出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而我则力主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列为思考重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99竞争优势的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1-2002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当今提高竞争力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十年前国家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结构调整、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今天,竞争优势必须来自于创新并迅速将它们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它们的创新。

竞争优势的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1-2002年发布的《全球100从要素看●在18至19世纪产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天然资源、地理环境、非技术或半技术工人等,因而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比较优势显得重要。进入现代以后,产业精细化,技术含量高,支撑它们的生产要素是现代通信的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大学和研究所等,这时来自于创新的竞争优势就特别重要。从要素看●在18至19世纪产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时,主要的生101年代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高值化)(资本)(知识)进步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年代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高值化)(资本)(知识102从理论分析看,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经济增长的要素首先涉及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其次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导致经济增长;●第三是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没有创新,资本的不断积累就会面临边际效益的递减,也不会有新的产业部门出现。自主创新通过生产方式的突破性转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它所推动的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也间接提升了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理论分析看,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经济增长的103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抢占新产业链中的制高点●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国家战略层面上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竞争优势,抢占高技术产业链中的制高点●在争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互补,抢占新产业链中的制高点●避免落入中等104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竞争优势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二、竞争优势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105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产业化1977年提出信息经济1982年建立了互联网1994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提出数字经济1999年推出21世纪信息技术2000年提出新经济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产业化1977年提出信息经济1982年建立106全球信息网络2010年11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亿2010年6月全球网民总量为19.7亿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56亿,固话用户为13.2亿。/news_html/201105/20110525/news_20110525_1328653.shtml全球信息网络2010年11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亿2010年107第二阶段: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美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费用达380亿美元/年,仅次于军事科学。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0%用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收入首次超过了IT产业。第二阶段:生物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108《财富》全球500强研发强度排名CompanyR&D强度R&DR&D增长率销售增长率部门£bn1yr1yr1.BiogenIdec,USA30.90%0.4410%10%生物制药2.ElectronicArts,USA25.70%0.4420%-6%服务业3.Broadcom,USA24.40%0.3818%11%技术硬件4.EliLilly,USA20.70%1.7612%6%制药5.AdvancedMicroDevices,USA19.60%0.6722%17%技术硬件6.Schering-Plough,USA19.60%1.0916%15%制药7.AdobeSystems,USA18.60%0.2117%18%软件8.Amgen,USA18.60%1.3514%18%制药9.Qualcomm,USA17.80%0.5940%16%技术硬件10.Genzyme,USA17.60%0.2827%24%制药11.Merck,USA17.50%2.24-4%-4%制药12.STMicroelectronics,Netherlands17.50%0.917%1%技术硬件13.Ericsson,Sweden16.90%1.8816%15%技术硬件14.Symantec,USA16.50%0.4104%60%软件15.Roche,Switzerland16.10%2.5212%14%制药《财富》全球500强研发强度排名CompanyR&DR&109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加拿大:进入21世纪提出“加拿大创新战略”,要通过10年时间把加拿大创新能力提高到世界前列法国2005年出台“竞争点”计划,确定66个竞争点,其中6个定位于世界前列巴西2004年出台《创新法》韩国2004年提出转变“模仿、追赶”型的研发模式为“创新”型模式,争取10年进入世界科技8强和经济10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加拿大:进入21世纪提出“加拿大创新110第三阶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经济将是美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创造一个新的美国能源经济”。——2009年奥巴马国情咨文●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子则会屹立不倒。美国经济就像着火的房子,要重振经济,除了尽快灭火之外,还需要重建经济基础,打造一个“岩上之屋”。——奥巴马2009年4月演讲第三阶段: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经济将是美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111A、新能源开发500亿美元用来提高能效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美国《2009年恢复与再投资法》未来3年内,美国计划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计划到2012年,可再生资源发电量比例将达到10%,2025年提高到25%。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A、新能源开发500亿美元用来提高能效和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112B、发展节能汽车产业

联邦政府资金40亿美元支持汽车制造商组装节能新汽车2015年力争实现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00万辆2012年前实现联邦政府购买的一半车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B、发展节能汽车产业

联邦政府资金40亿美元支持汽车制造商组113C.发展绿色建筑产业50亿美元用于增强家庭住房越冬防寒性能计划45亿美元用于联邦政府建筑提高能效为200万低收入家庭修缮房屋和75%的联邦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012年后新建成建筑的能效提高30%,2016年后提高50%。——《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C.发展绿色建筑产业50亿美元用于增强家庭住房越冬防寒性能计114一点结论在当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也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要求,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需要在当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意义上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机制。

——段培君〈沪港经济〉2009年第7期一点结论在当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115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以质的特殊形态出现,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进行重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的劳动力与美国资本的结合,表现为比较优势的战略形态。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7亿劳动力,从业者约5亿。由于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廉,因而能够利用这一条件参与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发展加工贸易,形成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美国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因而美元具有独一无二的发行空间。美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其货币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2、竞争优势对全球需求模式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以质的特殊形态出116全球需求拉动模式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货币的比较优势。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商品和货币的循环流动:中国商品流向美国,美国的货币流向中国。流动的结果是提高了世界的产出水平。这种经济机制是:当美元大量供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时,中国商品不断流向美国而吸纳美元,遏制了可能发生的通胀;当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时,用剩余的货币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等,维持了国际收支的某种平衡,美国又依靠这样的资本流入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全球需求拉动模式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货币的比117竞争优势作为必要条件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形成和维持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条件:全球创新驱动的演进情况。它直接影响生产率和回报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美国投资环境和美元的回流态势。也就是说,它是这一模式中美元循环和需求拉动模式长期维持的重要条件。创新带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有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全球各主要股指涨幅均在100%以上。竞争优势作为必要条件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形成和维持有一个极其重118创新驱动作为波动条件创新驱动的波动性使得这一模式运行的平衡条件发生变化。作为全球需求模式循环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本向美国的回流。这一回流的情况与创新驱动的阶段性表现密切相关。创新驱动以新技术的出现为前提,而这一前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创新驱动处于高涨时期,生产率高,经济增长是所谓有质量的增长,美国的投资环境为全球看好,则资本向美国汇聚,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循环不会发生问题。但是,当创新驱动处于低潮阶段,资本循环的关键利好条件失去,为维持模式的平衡运行就需要用其他的举措,例如资本运作借以维持。创新驱动作为波动条件创新驱动的波动性使得这一模式运行的平衡条119创新驱动二重性:必要性和波动性如果长期依赖这种资本运作而没有创新驱动的支持,或者说如果没有生产率的提高而一味推动经济的增长,则经济的泡沫将导致危机,从而使全球需求拉动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造成模式运行的困难甚至逐步的解体。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开始打破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循环过程,表明仅仅依靠资本运作和资产价格上涨来拉动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创新驱动在近期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降低通胀压力,资源的价格因素和劳动力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将成为制约投资和出口增长的基本因素。全球需求拉动的模式从中国一方看也难以持续。创新驱动二重性:必要性和波动性如果长期依赖这种资本运作而没有120创新驱动的关键调节作用该事实表明,创新驱动实际上在全球需求拉动模式的运行中发挥了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其周期性表现以及人们对这一表现的认知和把握,实际上直接影响了需求拉动模式的可持续性。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说明全球在一段时期内高增长、低通胀的秘密,才能说明需求拉动模式的秘密。创新驱动的关键调节作用该事实表明,创新驱动实际上在全球需求拉121三条件: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全球需求拉动模式本质上类似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可以称为似耗散结构。劳动力、创新和流入的资本,是使远离平衡态的经济系统走向耗散结构的重要变量。巨量的劳动力、巨大的货币发行能力(制度安排)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国际收支和汇率)的不平衡、以及创新驱动表现,本身都是经济极不均匀的状态,是一种远离平衡态。但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非线性作用,使得经济开放系统又走向某种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三条件: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全球需求拉动模式本质上类似一种远122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三者共同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巨量的劳动力提供了经济系统的低成本,创新成为阶段性生产率提高的能量提供者,而资本也为资金低成本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循环提供了能量和条件。创新成为涨落的重要原因。资本能量在系统的运行中具有二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负熵的提供者;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又是熵的提供者。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创新驱动的涨落作用,使劳动力、特定形式的资本和创新驱动为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提供了负熵,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发展状态,形成了某种似耗散结构。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三者共同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巨量的劳动力提供123保尔森观点的实质美国财政部长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信贷危机部分归因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实际上只是把危机归结于远离平衡态而不是系统的层面上。他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因不同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倾向不同造成的,表现为全球范围内巨额的经常帐赤字和盈余。由此就引出了下述试图改变远离平衡态的不同观点:——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国际收支不平衡才能得到纠正。——人民币必须升值。保尔森观点的实质美国财政部长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信贷危机部分124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1253、竞争优势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地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双引擎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126双引擎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双引擎战略依据背景: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倾斜的。这种结构的倾斜表现在投资与消费的需求结构上,表现在主要依靠物资资源而不是知识资源的投入上,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上,表现在城乡区域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