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610新闻传播基础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2012年苏州大学610新闻与传播基础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边。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格赛纳见陈霖那本新闻学中新媒体文化目前学界对新媒体较流行的定义是②: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新媒介。文化。而新媒体文化则是指在这些新媒体中所传播和体现出来的文化。奇观文化【参考答案】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诸如麦当劳、乔丹和耐克、辛普森杀人案、X档案、美国总统政治及“9?11”事件。作为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媒体的介入引发了全球媒介奇观效应,建构公众世界认知观。二、简答题1、简述文化工业主要内容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概念,他们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如流行歌曲、畅销书、娱乐性电影、肥皂剧等。该理论认为:①大众文化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具有商品性、标准性、批发性、伪个性化,既非大众自发创造也非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它遵循市场逻辑,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媚俗文化。②文化工业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控制,隐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在大众文化的包装下的精神麻醉剂,具有隐蔽的欺骗性,是异化劳动的延伸,让人顺从现状。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是商品社会中的一种政治经济霸权,政治上是意识形态的操作工具,文化上是异化潮流的吹鼓手。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工具理性,关注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但它是一种精英文化观,对大众文化过于悲观。我国关于新闻与传播的五种法律见《新闻的选择》那章最后一节新闻时效性的相对性见陈霖那本新闻学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参见陈龙的媒介文化研究那本书涵化理论(cultivationanalysis/theory),一种适度效果理论,起源于G.格伯纳60年代主持的一个“文化指标”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观、现实观。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是超越不同的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稳定的认知效果。其中“卑鄙”世界指数、暴力研究都是其子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一是长期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内容分析,二是实验法,测试长期观看电视的观众的认知和价值观,是调查法,对大量看电视和少量看电视的人的比较调查。培养理论一方面肯定了“共识”作为社会这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一一批判学派。1.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观点。直接思想起源是芒福德(LewisMumford)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传播技艺是人的延伸和技术变化是文明史的核心的观点。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延伸视觉,广播延伸听觉,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他借用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提出“感觉的平衡”概念,认为不同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合,改变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一一分化一一再综合的历史。(部落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而印刷媒介则把视觉从整体中分化出来,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现代人的“感觉总体”和感觉平衡状态重新恢复。新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媒介延伸论也是强调本身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说明不同媒介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三、论述1.“扒粪运动”这类文风为何不能大力倡导?“扒粪者”本是指那些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他们盯着种种不公与腐败现象,凭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将丑恶的事实真相拖到公众视野一一曝光,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言人,是新闻正义的践行者。此词语出自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之口,他把那些专门揭丑的记者称之为“扒粪者”。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场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先简单阐述一下新闻职业人员应该遵守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然后再结合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谈新媒体环境下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些例子,最后谈应该如何在新媒体新的特点的环境下建设新闻职业道德。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试谈“限娱令”该理论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也是一种适度效果理论,传播学家E.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是该理论的代表作。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媒介必须与满足受众需要的其他源泉相竞争。该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认为受众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使用与满足”研究是站在受众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该研究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40年代赫卓格对知识竞赛、广播剧,贝雷尔森对书籍、报纸等媒介的效用的考察等。这些研究揭示了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获得的满足的一些基本类型。60年代以后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更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和食品合作协议书
- 无纸化商户签约协议书
- 课程置换协议书
- 联通授权协议书
- 自驾免责协议书
- 药厂授权协议书
- 平台店铺代运营协议书
- 药品三方协议书
- 豪车合成协议书
- 旧房屋顶翻合同协议书
- 病假医疗期申请单(新修订)
- 钻孔桩钻孔记录表(旋挖钻)
- 660MW机组金属监督项目
- JBK-698CX淬火机数控系统
- ZJUTTOP100理工类学术期刊目录(2018年版)
- 心理学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JJF(鄂) 90-2021 电子辊道秤校准规范(高清版)
- 超星尔雅学习通《今天的日本》章节测试含答案
- 餐饮量化分级
- 三一重工SCC2000履带吊履带式起重机技术参数
- [精品]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