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引借: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项反思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1.gif)
![方法引借: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项反思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2.gif)
![方法引借: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项反思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513392ec5ec6e5a0f27b566f41698adc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法引借: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项反思在将近百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一个不断被检视、被讨论的话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在新又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争辩。为什么一碰到恰当机会,我们就要“旧话重提〞?由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是一个用西方哲学方法诠释、重构中国思想史料的经过。在这一经过中,“方法引借〞似乎必定导致“真谛缺失〞一、“方法引借〞的必定选择与“借用〞得失弄清“〞研究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关系,是进入讨论的前提。在逻辑上,先有“哲学〞才有“哲学史〞,“哲学史〞是对“哲学〞发展历史的研究。但只要当“哲学〞一词在1902年被引入中国后,用它来研究、梳理中国传统的思想史料,才开始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它自己就包括了对“中国哲学〞〔更恰当的说是“思想〞〕的研究。能够说,二者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与质上的不同。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在学理上,我们还是把“中国哲学〞的研究区分为两个条理“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与“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又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对原来存有的“中国哲学〞的建构,二是“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建构。就方法而言,在“哲学史〞书写与对原来存有的“中国哲学〞建构中,方法能够是“借用的〞、可以以是“自己的〞“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建构,则要求从“方法〞到“思想〞的全部创新。在最初连基本概念————“哲学〞都是借用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方法引借〞就成了根本策略,它决定了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时隐时现。回首中国哲学的研究进程,“方法引借〞贯穿始终。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借用英美的经历体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借用西方的唯理论与着实论,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萧養父和李锦全的〔中国哲学史〕则以主义为指点。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借用柏拉图的理念论、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借用康德哲学,金岳霖的〔知识论〕同样遭到罗素和穆尔两位分析哲学家的影响。借用分析哲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的思想史料,成为“普遍性〞的方法论,以至成了一种有效而时髦的学风。始于近代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引借〞有其必定性。一是“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学习西方〞无疑是达致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文化、观念文化渐次传入中国。“救亡图存〞上升为文化需求,“方法引借〞就是在这种主旋律中慨然出场的。二是“转向现代〞的文化自发。近代中国遭受的是“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型问题日益凸显。西方的现代学科分类,好像其发达的物质文化,在中国学术急需现代化的语境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加之知识分子构建现代学术的企望,使得打破“经史子集〞的学术话语系统,给传统学术以科学形式成为必定。无法在传统资源中找到“内援〞,寻求“外援〞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如刘梦溪所讲“中国现代学术这个概念,重要指学者对学术自己的价值已经有所认定,产生了学术独立的自发要求,而且在方法上吸收了上流行的新观念,中西学术开始沟通对话。三是“反传统〞的文人心态。“反传统〞在政治、外交节节失利的催化中成为近代文化运动的一大主题。而“反传统〞的思路,就是把落后的“罪状〞清算在“传统文化〞的头上。对传统文化的极度不满,把“传统〞等于“落后〞、“西方〞等于“先进〞的简单化约法,是“方法引借〞得以盛行的又一诱因。四是“白话文〞兴起的工具增援。“白话文〞运动的兴起,颠覆了“文言文〞的表述方式,引起了诠释方式的大变更。传统的学术研究,由于圣人贤哲的思想凝结在“文言文〞里,其承传也大都采用“述而不作〞的方式。运用“白话文〞进行“述而不作〞的研究,无异于对“古文〞进行现代汉语的翻译,它过于简单以至不能叫做“研究〞,这就必定要求适应于“白话文〞的科学方法出炉。就与西方文化的会通而言,“文言文〞在与其对接中,难以找到恰当词语,翻译者老是力不从心,“白话文〞能够说解决了这一沟通难题,促进了现代学术研究对西方方法的“借用〞“方法引借〞使“中国哲学〞以现代学科形态面世。详细来讲:第一,它解脱了“经史子集〞的传统学科划分,使“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作为新的学术概念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现代学科的基础,成就了一批“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作。蔡元培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序言里说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没有西方的“形式〞便难以成就系统的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第二,它解脱了传统的治学方式。传统思想史料等同于现代“哲学〞的可能只要“经学〞与“子学〞,二者的流传通过解经达成,走的是“述而不作〞的治学之路。借用西方“哲学〞方法从新诠释,给予一定的价值评判,突破了“圣人之言不可非议〞的樊篱,开了思想评价、定性研究的学术风气。第三,它使“哲学体系〞的构建成为学术自发。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固然原创性哲学少之又少,但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体系、借用其范畴和观念进行哲学建构、重释元典的努力连续至今。关于这一点,贺麟在〔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中就提出“欲了解我们近几十年来的哲学思想,必需十分留意:〔一)推翻传统权威和从新解释哲学思想之处;〔二〕承受并融会西方哲学思想之处;〔三〕应用哲学思想以改革社会政治之处。〞[2](P2)能够说,没有“方法引借〞就没有“中国哲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独立的“中国哲学〞学科,它成了“普遍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使如此,“方法引借〞也不是万能的,正因其饰演着主角而使我们的研究丧失了“方法的创造〞进而造成了“中国哲学〞的真谛缺失。二、“真谛缺失〞的“方法〞原由与“缺失〞内涵一般以为,中国古代虽没有“哲学〞之名,但有“哲学〞之实。本已有之的“中国哲学〞在元典文本里,只是一些不成系统的“语录式〞思想史料,要理出规范、系统的“中国哲学〞只要用现代学科体系对其进行重构。“方法引借〞就成了重要工具,它造成了中国哲学在研究中的“失真〞现象。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对“方法引借〞的极端依靠具体表现出在下面几点。第一,把“方法引借〞当作研究的唯一途径,以至当作“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致胜法宝。邓晓芒就指出“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新的思想被迫不及待地从异域引进了,热闹了一阵子,马上就被更新的热门取代了。……反倒是西方学术界跟不上我们血盆大口的需求。P“方法引借〞已然成了一种“方法主义〞只重视方法、讲求形式,忽略了“方法〞能否真正合适元典文本。第二,把“方法〞当“真谛〞。不假思考地“借用〞西方的各种方法来观照中国传统史料和现实经历体验,在分析中,把原来是解释工具的“方法〞当作比较中的“真谛〞,也就有了众多不恰当的比附。最典型的就是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比较哲学中的某些极端例子,只要是年代大致一样,或是思想家的某些观念相近,就进行随意比照,为中国思想家找出“先进〞的西方思想。第三,把“方法〞当“判据〞。在现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结果中,“贴标签〞的方法俯拾皆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实证论〞、“经历体验主义〞、“理性主义〞等等,都成了中国思想家头上“定性的帽子〞。以“方法〞为绳尺,任意剪裁史料、随意评价思想,必定是对“真谛〞的轻率解读。“方法引借〞在研究中的偏向,在于它违犯了解释学常理。“方法〞在通向“真谛〞的途中,是以文本为根据的,对文本的解释要遵守“视域融合〞原则,寻求原初意义才是“方法〞的目的;把“方法〞凌驾于“材料〞之上,以“方法〞本身的讲解评说代替对史料的详细分析,“真谛缺失〞也就在所难免。中国哲学的“真谛缺失〞重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学意义上的“真谛缺失〞。元典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其解读“方法〞则不是唯一的。因而,未必非要“以中释中〞,“以西释中〞也未尝不可。但是,“视域融合〞的最少要求是对“元典〞与“方法〞的精确把握以致“了如指掌〞结果却往往如陈少明指出的:现代学者是用西学解释中学,开始的时候,由于那些留洋的学者本来有较好的古典文化涵养,在诠释传统时仍留意对象的完好性。后来则是两种训诂都不足的一代,用自以为了解的西学去解释变得生疏了的古典。当两种思路不吻合时,被肢解的必定是古典。4(P“方法〞虽然主要,“元典〞却是它的根基,过分强调“方法引借〞而不深切进入元典,必定会“牛头不对马嘴〞既歪曲了“方法〞更缺失了“真谛〞。“文本〞的可开放性诠释并不料味着“过渡诠释〞以至是“误读〞。二是“中国哲学〞的缺失,即哲学的“中国〞特征缺失。哲学的“中国〞特征在对西方“形式〞、“方法〞的过分借用中,只剩几句残存的“史料〞罢了。彭永捷曾尖锐地指出“这种‘汉话胡说’的形式,固然获得了看似辉煌的学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为难后果:经过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着实论、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PW)似乎只要引借西方“方法〞,“中国〞特征就会被取而代之。应该说,“方法〞自己并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对“方法〞以及它与“中国〞史料契合的把握与运用。“真谛缺失〞是中国哲学研究在形式上引借西学“方法〞的偏向所致,它与如今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问题亲密相关。“方法引借〞能够说是“合法性危机〞的学理因素,即使如此,它能否能够颠覆一个将近百年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存在历史?难道说这个学科从开始就是“非法〞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一个时常引起争议的哲学元问题恐怕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中国哲学研究道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就不得不把焦点放置在对“合法性危机〞的深层解读上。三、对“合法性危机〞的解读与反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终究是指什么?从学术界的讨论来看,它是由“中国有无哲学〞这个老话题演变而来的。对这一问题的争辩来历已久。如今这个老话题又以新的表述方式出现。如彭永捷对它的定义:是指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所导致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意义的丧失。*PW)“学科范式〞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方法〞问题,根据这样的逻辑推理,“合法性危机〞的出如今于“方法〞、在于“方法引借〞。但“合法性危机〞的现代出场原因远不止此,它应该包含这样三个条理。第一,“方法〞引借者造成的“合法性危机〞。如前所述,“方法引借〞的确给初始阶段的中国哲学研究带来生机,使之以现代形态面世。之所以产生中国哲学能否“合法〞的问题,重要在于引借者运用“方法〞的偏向。“方法〞只是解释的工具,它的“有效性〞就是“合法性〞“合法〞是合元典文本的“意义之法〞。在实际研究中,“方法引借〞使得“合法〞成了合西方哲学之“法〞“中国〞特征、“中国〞之“法〞在运用“方法〞进行解释中丧失。第二,中国哲学研究现在状况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重建要求下的“合法性危机〞。一方面,中国哲学研究现在状况不尽人意,原创性的哲学建构几乎没有,由胡适创始的“借用西方的形式研究中国史料〞的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就中国哲学研究的逻辑进程来讲,“哲学史的书写〞必将要发展到“哲学建构〞尤其是原创性的哲学建构,这就一定要解脱西方的“形式〞、“框架〞确立“中国〞特征的学科范式。在中国哲学学科规范化与创新性的要求下,“合法性危机〞就凸显出来。第三,文化上诉求自负、自立形象所彰显出来的“合法性危机〞。用“中国有无哲学〞来断定中国哲学能否“合法〞是一个伪证,由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历程表示清楚,中国是有“哲学〞的。“合法〞与否在于“方法〞选择,“中国哲学〞创立之初借用西方“方法〞有明显的颠覆传统的文化心理原因,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撞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卑的情绪,它支配了我们对西方文化全盘接纳的意识。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一种趋势,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要求日益凸显,西方文化在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大行其道,使得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怎样拆解西方文化的攻势,确立民族文化的地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这种时代担当感、学术自发意识详细表现为对学术现在状况的焦虑与反思,也就有了“合法性危机〞的出场。“合法性危机〞的再次提出,使中国哲学进行创新性的学科范式转换成为必定,它不仅仅是学者的自发意识,更是时代发展对学术研究的迫切要求,对它的合理解决也就成了燃眉之急。首先,不能“西云亦云〞跟着西方的脚步走。在方法选择上,不要一味地引借西方的哲学方法。以往的对西学唯恐不知道,急于翻译借用,却不肯站在原地,深切进入研究元典文本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价值趋向上,要解脱西方思想家观念的影响。很多西方大思想家对“中国有无哲学〞持否认态度,如黑格尔、文德尔班等,这种有先在立场的质疑在很大水平上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界。就拿新一轮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来说,假如不是德里达的一句话,也许我们对“哲学学科范式〞的反思不会这么及时,难道说这仅仅仅是偶合?所以,要解决“合法性危机〞,先要“立乎其大者〞要坚决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能再是西方学术或思想家一有“风吹草动〞我们的研究就“闻风起舞〞。其次,要领悟“方法〞与“真谛〞的内在玄机。“方法〞不是通向“真谛〞的唯一坦途,但它与“真谛〞亲密相关,这从中国思想的研究转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斜板(管)沉淀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戒指袋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封杀灵可湿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口腔数字图像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炉家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油套管接箍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百天誓师大会》课件
- 物资定级考试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考研英语单词复习试题有答案
- 企业培训师练习测试题附答案
- 2025节后复工安全工作重点(培训课件)
- 员工之爱岗敬业培训课件1
-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护理技术课件
- 《宗教与文化》课件
-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
- 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需求
- 《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 江苏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中组)考试题及答案
- 生活垃圾我知道(课件)二年级下册劳动
- 2020-2024年五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14 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原卷版)
-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医疗卫生类E类)试卷及答案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