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私立华星学校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参考答案:D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或以家法处治”信息可知,宗族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法律的不足,起到了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2.唐代诗人王维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确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正确答案为D。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辛丑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驻扎军队。”故此题应选B项;《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中均没有反映出材料所述的核心内容,排除A、C、D。4.康德指出“人之所以能够做某事,乃由于他意识到他应当做某事。”这表明他A.主张人放弃自律B.强调理性的力量C.认为行为须规范D.认可人有选择性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意识到他应当做某事”说明要独立思考自主、自主判断,即运用理性的力量,故选B;既然崇尚理性,必然重视个人自律,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为规范问题,排除C;D只是表面现象,排除。5.《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泰地己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春秋战国已出现B.由秦王赢政创立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参考答案:A6.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参考答案:C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汉族官员李鸿章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重用汉族官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缓和民族矛盾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政府权威性仍然存在而非逐步丧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巴黎公社成立后,当时巴黎有不少报刊敌视公社并且攻击诽谤公社政策,这些报刊的行为使公社失去了中间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政权的力量。”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新闻政策过于宽松B.缺乏农民支持C.政权基础相对弱小D.资产阶级篡夺了领导权参考答案:D8.明末清初,“经世致用”说曾悄然流行于主流思想界,下列言论不属于经世致用思想范围的是A.“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C.“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D.“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参考答案:D9.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发展大一统事业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经济参考答案:B10.1492年,一位欧洲航海家带着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向西艰苦航行,终于看到了陆地——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这位把“割裂的世界连接在一起”的航海家是(

)A.达迦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迪亚士参考答案:C11.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所强调的是(

)A、文章必须记载历史

B、文学艺术必须真实C、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

D、希望得到皇帝赏识参考答案:B古代的文学。“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意思是作品应该言之有物,贴合实际,真实反应现实,故选B。12.最能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成就的是A.首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二号”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D.为外国培训技术专家参考答案:C1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参考答案:D14.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下列有关兵马俑的评说最为正确的是A.1980年冬天,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农民偶尔发现兵马俑坑的存在B.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命人设计兵马俑建筑群C.兵马俑为秦始皇陵中的一组陪葬坑,为坑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D.兵马俑坑出土大量青铜兵器,釆用不同的铜、铅合金比例锻造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皇陵兵马俑。1974年,杨村农民偶尔发现兵马俑坑的存在,A项错误。兵马俑是修筑秦始皇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的,B项错误。青铜兵器都由青铜铸造,D项错误。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C项正确。15.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到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①《南京条约》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参考答案:D16.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导致了社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的是A.职业经理人员B.国家公职人员C.第二产业从业人员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参考答案:C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生继续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故选C。AB项与材料无关。17.《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C.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参考答案:C18.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D.-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参考答案:知识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收,在东南沿海广泛流通”,这体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对币值改革的需求,故C项正确;A、B项夸大了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产生的影响;近代中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外国的银行势力也开始向中国扩张,并试图控制中国金融市场,这并不会不会减轻清政府的外债压力,故D项错误。1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参考答案:A2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参考答案:A21.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A.迫求个人独立自由B.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C.倡导依法治国理念D.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启蒙运动中对核心思想的态度问题,启蒙运动提出观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还对这些思想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所以体现出理念的制度化,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停留在理念层面;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点。2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参考答案:C23.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但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其表现有①在20世纪20年代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波兰等民族国家的独立

③是建立在欧洲大国势力均衡基础上的

④成立了旨在维护国际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参考答案:D2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参考答案:A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购。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25.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参考答案:B26.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可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D.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参考答案:C根据所学可知,在秉持传统夷夏观的清王朝统治者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蛮夷,理应万国来朝、表示臣服。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依照国际惯例提出要派遣公使进驻北京,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极为正常的外交行为,但是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这却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甚至是最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就意味着清王朝与这些蛮夷之地处于同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意味着外国公使也就不必向皇帝磕头跪拜,这对“天朝上国”来说简直就是颜面扫地,因而对此最感到愤愤不平,故C符合题意;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缺乏爱国意识和缺少外交意识,不能说明“不平”的实质,排除ABD。27.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参考答案:B28.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步,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④错误。其它选项说法都正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9.凯末尔曾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反映其理论的措施包括(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

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③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④推行文化教育改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30.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剪断了一些枝叶”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BD;“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事件是指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C;“动摇树墩”的史实是指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学习“民主、科学”思想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封建的传统文化,因此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所以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司马光的不朽贡献,在于编基《资治通鉴》一书,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讲《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常欲取其要,为编年一书”。但他编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是想通过“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来总结统治经验,供统治者借鉴,为巩固当时封建王朝服务,所以这部书得到神宗的赞扬,以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且亲自为它作序。《资治通鉴》的作者,虽然只署司马光一人,但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则是由司马光一人完成的,《资治通鉴》于哲宗元祜七年刊成,据说成书以后,贮积在洛阳的草稿,竟有两间房子之多,黄庭坚曾阅过原稿,没有见到一字草书——摘编自范兆琪《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简析司马光能够编撰出《资治通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参考答案:(1)原因: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2)品质:以天下为己任;严谨治学;集体协作。【详解】(1)材料“司马光从小就聪教好学,其酷爱史学,七岁时就喜欢听人家讲《左传》,走上仕途以后,仍旧治史不懈,他感当时缺乏一部比较明完整的通史著作,使学习历史的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可见司马光个人的史学功底和努力;“神宗的赞扬”可见宋神宗的赞扬和支持;“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可见编纂成员的集体努力。(2)“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可见”以天下为己任;“由多人分工协修,最后整理删定”可见严谨治学,集体协作。32.【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大战起因,因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纷杂。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等各有解读;当时的分析与后来的研究,不

尽相同。一战导火索,清晰简单。1914年6月28日早晨,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

迪南和夫人索菲访问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谁点燃了一战导火索?哪个因素解释力最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材料二、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关注的核心问题,当今的世界确实比冷战时期复杂得多,但2014年不是1914年,把现在简单地与1914年相比较,认为现在与一战前的情况相似,担心重演一战的悲剧,不符合实际。首先,现在没有一战前那样对立的两大集团;其次,现代世界也与一战前群雄争霸、缺少矛盾协调机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国际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左凤荣《2014不是1914:战争不应是政治的继续》(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战后的和平为何更为持久。(9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19世纪后半叶,统一后的德意志保留了强大的军国主义传统,为对外扩张埋下了隐患;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相对实力发生变化,政治与经济不平衡的矛盾不断激化;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爆发。(6分,答出三点即可)(2)二战中的残酷使世界各国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战后,联合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两极格局的对峙和隐忍利于世界的稳定;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利益链组建形成;世界多极力量的不断发展,对世界霸权起到了牵制作用。(9分)试题分析:(1)“德皇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还要打仗?”指的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材料一中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被塞尔维亚青年用左轮枪射杀反映的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后的德意志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为对外扩张埋下隐患;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相对实力发生变化,政治与经济不平衡,是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是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中“现在没有一战前那样对立的两大集团”反映出世界多极力量的不断发展,对世界霸权起到了牵制作用;“现代世界也与一战前群雄争霸、缺少矛盾协调机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国际机制有效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反映出联合国的作用,一定程度协调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另外再从历史教训、美苏争霸的客观影响、全国化与经济联系加强等角度思考。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背景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6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10分)(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10分)(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4分)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征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哥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