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_第1页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_第2页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_第3页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_第4页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页共21页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合集8篇〕篇1: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开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传统的头。《诗经·周南》第九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这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译文及注释译文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注释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错薪:杂乱的柴草。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⑦秣(mò):喂马。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鉴赏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缺乏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表达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络起来。从外部构造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认其恋情诗的本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根据,也是符合劳动经历的。其次,从构造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局部严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绝望、由梦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绝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绝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假如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梦想境界。二、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仍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陈启《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拟,那么显得一空灵象征,一详细写实。《蒹葭》全篇没有详细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那么相对要详细写实得多,有详细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绝望到梦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详细的。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详细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另。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甲》,引《说文》等,证“薪”为“草薪”,而非“木薪”。录此备考。如此,那么“薪”之“楚”、“蒌”可以秣马、秣驹。篇2: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汉广朝代:先秦原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译文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注释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错薪:杂乱的柴草。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⑦秣(mò):喂马。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鉴赏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缺乏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表达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络起来。从外部构造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认其恋情诗的本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根据,也是符合劳动经历的。其次,从构造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局部严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绝望、由梦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绝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绝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假如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梦想境界。二、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仍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陈启《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拟,那么显得一空灵象征,一详细写实。《蒹葭》全篇没有详细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那么相对要详细写实得多,有详细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绝望到梦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详细的。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详细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钟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另。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甲》,引《说文》等,证“薪”为“草薪”,而非“木薪”。录此备考。如此,那么“薪”之“楚”、“蒌”可以秣马、秣驹。篇3:诗经名句——《诗经·周南·汉广》《诗经·周南·汉广》原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翻译有颗高树南方生,高高树下少凉阴。汉江女郎水上游,要想追求枉费心。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丛丛杂树一颗高,砍树要砍荆树条。有朝那人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杂草丛丛谁高大,打柴要把芦柴打。有朝那人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篇4:诗经名句——《诗经·周南·汉广》《诗经·周南·汉广》原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作者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局部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局部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根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局部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芒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挖苦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季节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对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诗经·周南·汉广》简介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关于此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缺乏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表达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后颇有从者,这给此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络起来。从外部构造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认其恋情诗的本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根据,也是符合劳动经历的。其次,从构造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局部严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绝望、由梦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绝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绝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假如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梦想境界。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仍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篇5:《诗经·周南·汉广》赏析有颗高树南方生,高高树下少凉阴。汉江女郎水上游,要想追求枉费心。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丛丛杂树一颗高,砍树要砍荆树条。有朝那人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杂草丛丛谁高大,打柴要把芦柴打。有朝那人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好比汉水宽又宽,游过难似上青天。好比江水长又长,要想绕过是枉然。篇6:《诗经·周南·汉广》赏析1、乔木:高耸的树。2、休:庥〔休xiū〕荫之“庥”,“休”与“庥”本是一字。“不可庥”言不能得到它的覆荫,形容树的高耸。思:语尾助词,无实义。下同。3、汉:水名。出今陕西宁羌县北,东流入今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潜行水中为“游”。游女:指汉水的。乔木不可休,游女不可求,都是喻所求之女不可得。4、泳:古读如“养”。5、江:长江,长江在古时专称江,或江水。6、方:训“周匝”,就是环绕。遇小水可以绕到上游浅狭处渡过去,江水太长,不能绕匝而渡。“不可泳”、“不可方”也是喻彼女不可求得。7、翘翘:高大貌。错薪:杂乱的柴草。刈〔yì〕:割。8、楚:植物名,落叶灌木,又名荆。以上两句似以“错薪”比喻一般女子,“楚”比喻所求女子9、之子:犹言“那人”,指彼女。于:往。归:女子出嫁叫做“归”。10、秣〔莫mò〕:喂牲口。“马”字古读“姥”,即“暮”字的上声。上两句和末章的三、四句是设想和彼女结婚,喂马是为了驾车亲迎。11、蒌〔楼lóu〕:蒌蒿,菊科植物。一说“蒌”为“芦”字的假借。也是喻所求女子。12、驹:五尺至六尺的马。篇7:《诗经·周南·汉广》赏析南方有树多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水游女好美貌,只是不能追求到。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长江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大树枝条杂又多,我斩荆棘受折磨。女子假如愿出嫁,喂饱马儿去接她。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长江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大树枝条杂又多,我斩萎蒿一垛垛。女子假如愿出嫁,喂饱马驹接回家。汉水波涌江面宽,怎么游水到岸边!长江远又流长,如何并行结成双!篇8:《诗经·周南·汉广》赏析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缺乏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表达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络起来。从外部构造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认其恋情诗的本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根据,也是符合劳动经历的。其次,从构造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局部严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绝望、由梦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绝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