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阅读批注(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咼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乙)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1)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我选第个义项,原因: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我选第个义项,原因:(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晏子:弦章:【答案】(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2)①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数"是"计算"。②句“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服”是“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故答案为: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⑵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⑶①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②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2.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元方入门不顾②学而不思则罔三军可夺帅也④传不习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身亡所寄因往晓之若屈伸呼吸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答案】(1)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2)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3)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解析】【分析】(1)注意:①自己无处存身。亡:通“无”,没有。④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舍:通“释”,解除,消除。(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坠:掉下。终日:整天;奈何:怎么。(3)根据重点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和“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明确杞人怕天会塌下来而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故答案为:⑴无,没有;告知,开导;你;通“释”,解除,消除;⑵①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到人。②你跨步、跳跃(或踩在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⑶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林道人诣谢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发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与儿女讲论文义与林公讲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流涕抱儿以归左将军王凝之妻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且三省吾身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即《林道人诣谢公》中的"东阳"。《咏雪》文末的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是对谢道韫的赞赏。《林道人诣谢公》文末谢公所说的话,是对王夫人的赞颂。从选文可见,《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人物言谈轶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传神。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请结合(甲)(乙)两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王夫人)两次派传信的人去让(他)回来,但是太傅谢安却把他留住。(4)C(5)①《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区分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②谢太傅一家,寒雪日家庭聚会的内容也是“讲论文义”,谢朗大病初愈,也要待客并与客辩论,体现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成才的重要性。③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这样溺爱的方式,又为培养名士提供了一个反例。【解析】【分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谈论/谈论;B.趁、乘/于是,就;C.“王凝之"是人名/代词;D.天/每天。故选A。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可以根据句意停顿。“再”“遣”“留”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C项有误,不是“赞叹”,而是“遗憾”。(5)甲文写了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氛围;乙文中谢公多次阻止王夫人接儿是为了让谢朗与客交谈,王夫人接儿以归并非表现其母爱,谢公也并非赞颂,而是无奈、气恼。故答案为:⑴A;⑵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⑶(王夫人)两次派传信的人去让(他)回来,但是太傅谢安却把他留住;⑷C;⑸①《世说新语》内记录的大多是士人的言谈举止,而且喜欢品评人物,以此区分人物的品行的优劣高下。②谢太傅一家,寒雪日家庭聚会的内容也是“讲论文义”,谢朗大病初愈,也要待客并与客辩论,体现了学习与锻炼对于成才的重要性。③王夫人把一生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大病初愈,身体不堪劳累,最终亲自阻止谢朗待客及与林道人的辩论。这样溺爱的方式,又为培养名士提供了一个反例。【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像;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僧人支遁去拜见谢公(谢安)。东阳(谢朗)那时还是小孩,病刚好身体不堪劳顿。他和林公讲谈,说得很累。东阳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听他们辩论,两次让人叫东阳回去,都被谢太傅留住。于是王夫人亲自出来,说道:“我早年守寡,一生的寄托,都在这个孩子身上。”就哭着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公对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感人,实在值得称颂,遗憾不能让朝中官员一见!”5.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解释划线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翻译下列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突出表现了颜回怎样的精神品质?《论语》这本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结合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说出一点即可【答案】(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同“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斯”:这。“舍”:停止。“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说颜回“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品质。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解读。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任选角度来谈即可。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故答案为:⑴①锐同悦”愉快;②生气,恼怒⑵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⑶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⑷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附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6.文言文阅读任末①年十四时,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⑥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注释】①任末:东汉蜀郡人。②芨(Q: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⑥门徒:指一同求学的人。(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人若不学未若柳絮因风起负笈从师必有我师焉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为师矣丕惧险阻尊君在丕请你用7"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邙限断两处)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感受,写出你对任末的评价。【答案】(1)B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丕视,只读有益的书籍。【解析】【分析】(1)A假如/比作;B老师;C用来/凭借;D和“是"相反/通假字,通“否"。这句话的大意是: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3)结合文段具体内容分析,从“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从“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丕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以看出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故答案为:⑴B;⑵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⑶①任末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他不惧艰险到处去求学;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读书;②任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看书有领悟到的地方,就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养成了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任末是一个读书有选择的人。他非圣人之言不视,只读有益的书籍。【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参考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王敦①有废明帝②意,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之不孝,皆云温太真③所说。及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使温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正色曰:钩透致远④,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注释】①王敦:东晋大臣,有谋权纂位之心。②明帝:司马绍,即后文的太子。③温太真:东晋政治家,曾任太子的近侍官。④钩透致远:指学识广博精深。解释文中的加下划线词及温来欲使温从己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物没法估量君子德行。B•我没有资格估量君子的德行。C.小人物无法测量君子德行。D•我没有凭借测量君子的德行。文中能体现温太真有胆识的语句是“”【答案】(1)等到;听从,跟从B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及:等到。梳通文字,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各译句的不同点即“小人”以“”两词的理解不同,根据文意判断。小人:自称的谦辞,以:估量。故选B。在文中找到关键词“正色”,据此摘引相关句子“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提取即可。故答案为:⑴等到;听从,跟从;⑵B;⑶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王敦想废掉明帝,想借不孝的罪名废掉他。每次说到明帝不孝的情况,都说这是温太真说的。等到温太真来了,王敦便摆出他的威严的神色,问太真:“皇太子为人怎么样?”温太真回答说:“小人没法儿估量君子。”王敦声色俱厉,想靠威力来迫使对方顺从自己,便重新问道:“根据什么称颂太子好?”温太真说:“太子才识的广博精深,似乎不是我这种认识肤浅的人所能估量的;可是能按照礼法来侍奉双亲,这可以称为孝。”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博学面笃志(2)翻译下列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周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请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章,井说说其对你学习方面的启发。【答案】(1)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②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4)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愠“在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信”“传”“焉”等字的翻译。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句中的提取即可。(4)首先要理解好文句的大意。最好用现代汉语先翻译出来,并联系自己的亲身实际谈体会。一定要谈感悟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章,这样写出来才深刻,也有话可说。故答案为:⑴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⑵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②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⑶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⑷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与友期行()②去后乃至()③相委而去()(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答案】(1)约定;才;舍弃(2)陈太丘;朋友(或太丘;友)(3)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4)不是失礼;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要简单说一下)【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委”是“舍弃”;“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2)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是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和省略介词的情况。语句“去后乃至”省略了两个主语,“去后”前省略了主语“陈太丘”;“乃至”前省略了主语“友人”。据此可填写作答。(3)在此题中,要注意“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从文章叙写的,友人与元方的对话内容看: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点。而元方对这样一个“失信且傲慢”之人采取“入门不顾”的方式,不是失礼。从元方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懂得诚信,有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①约定;②才;③舍弃⑵陈太丘;朋友(或太丘;友)⑶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⑷不是失礼;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要简单说一下)【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句子的省略,注意结合句意,明确省略内容。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一问解答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经历看法,谈谈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可通过阅读短文,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概括。【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血)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诒③能倍④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③迨:等到。④倍:通“背"。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幼年丧父经济困难身体不适勤奋好学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②只,只有。③句首语气词。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答案】(1)C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惟”为只、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欧阳修读书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读书的情形。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从欧阳修读书时的“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我们学习他的专心致志;从司马光读书时的吟诵文章、熟读成诵、思考其含义,我们要学习他读书多背诵,多思考;从欧阳修忘寝废食读书和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勤奋好学。【解析】【分析】(1)“欧阳公四岁而孤”意思是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家贫无资”意思是家庭贫困,无钱购买纸比,说明经济困难;“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体现了欧阳修勤奋好学,文章没有介绍他的身体状况。排除法,应选C。(2)注意题干要求: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意思是(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故断句: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3)“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意思是: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惟”:只,只有,这个词体现了欧阳修读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4)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独:独自;下帷绝编:运用典故,表示专心刻苦地读书;迨:等到;倍:通“背”。句意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放下帷幕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5)甲文讲述了欧阳修自有丧父,家贫,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学习,待长大后,借书、抄书、背书,勤奋好学,读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结合这些给我们启示要创造一切条件读书,并且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乙文讲述了司马光用心背书,半夜睡不着时,咏其文,思其义,这些启示我们读书要善于背诵,善于思考。要抓住一切零碎时间吟诵,并且要思考意义。他们两个人在读书学习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故答案为:⑴C⑵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⑶“惟”为只、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欧阳修读书时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读书的情形。⑷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⑸从欧阳修读书时的“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我们学习他的专心致志;从司马光读书时的吟诵文章、熟读成诵、思考其含义,我们要学习他读书多背诵,多思考;从欧阳修忘寝废食读书和司马光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共同点:勤奋好学。【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⑶本题考查汉字的赏析,注意参考字典解释,结合语境明确句中意思。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甲)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家庭贫困,无钱购买纸比,他母亲就用芦杆当笔,在地上划着,教他写字。他读了很多古人的文章,母亲又教他写诗,待他渐渐长大后,便渴望获得能多的知识,可是家中无书可读,就到邻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读,有时见好的诗文,便抄录下来,边抄边背,没等抄写完竟能背诵出来了。他如痴如醉地博览群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心致力于读书。他写的诗赋文章,已经达到了一般成年人的水平。(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i):猪。(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答案】(1)D(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只;停止。B.攻击;敌人。C.走;行为。D.从;从。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径,直接。去,离开。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于,在。前,前面。(3)结合“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可知:(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里运用反问的手法,肯定的表达屠户能想到这个方法,但没有说其他人想不到这个方法,D选项的“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过于绝对,故错误,故选Do故答案为:⑴D⑵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⑶D【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译文】【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楚庄王欲伐陈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庄王听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兴兵伐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怨上矣/子在川上曰遂取陈焉/杀鸡取卵(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A(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3)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解析】【分析】(1)A.代词,代宁国的建议;代词,善者。B.派;振兴。C.君主;方位名词。D.攻下;拿。故选Ao(2)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夫陈小国也”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应停顿;"而蓄积多”,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后面应断句。“赋敛重也”,也是一个判断句。据此分析答题即可。(3)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短文中使者只看到陈国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没有去根据陈国的实际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去分析深层的东西。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虽然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老百姓赋敛沉重,陈国国君根本不关心民生,不明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道理,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故答案为:⑴A⑵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⑶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参考译文】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八哥与蝉对话①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注释)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jyu):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能效人言甚善(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你能跟我一起鸣唱自己的心意吗?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为什么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得意呢?(3)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效仿;好(2)B(3)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能效人言:它能像人一样说话。效,效仿。②甚善:非常好。善,好。(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曷,怎么。若,像。鸣,鸣唱。其,自己的。意,意思。哉,语气词。故选Bo(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它知道蝉说的是对的,蝉批评它虽然学了人的话,但是没有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像没说一样。故其“俯首而惭”的原因是: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2)结合“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可知这个故事通过蝉批评八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鹦鹉学舌。故答案为:⑴①效仿;②好⑵B⑶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附参考译文】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14.课外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