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课件_第1页
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课件_第2页
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课件_第3页
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课件_第4页
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1自我控制的内涵自我控制是个体有意识控制冲动行为、抵制满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执行能带来长期利益的目标指向的行为。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监控:2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早期研究2.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将良心和规则的内化作为儿童自我控制获得的重要机制,并且强调个体的自我控制就是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控制(见张文新,1999)。2.2认知发展学派的观点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以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柯尔伯格从社会性互动的角度强调儿童道德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主要不是由恐惧、羞愧或内疚的情感所调节的,儿童通过采择他人的观点,能够作出判断,这种判断以同情、移情、尊重、爱和依恋这类情感为基础(见Eisenberg,)。

这种理论强调认知成熟的重要性(不能自我控制的个体有怎样的认知不成熟呢?)。2.3行为主义学派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探讨强调条件反射机制的重要性。

(班杜拉,2001)强调,过去自我控制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这又会影响个体进一步目标的确立和作出的努力。(条件反射机制和自我效能的概念强调积累的效果,怎样考察积累呢?)3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模型3.1A.Gifford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论述

Gifford(2002)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在此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的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的动机系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主要机制,两种系统通过给可供选择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赋值来发挥作用。这种理论强调,选择不同行为的原因是两种行为的不同赋值。更具体地说,是赋值的抽象程度。

工作记忆系统以抽象的方式考虑行为的价值,情绪系统倾向于以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基础赋予行为相应的价值,其影响深远。(其实,是不是还是因为条件反射?可以实验检验)时间不一致偏好现象(time-inconsistentpreference)的解释。

(赋值与knowing和doing有矛盾)

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指有助于个体实现目标的认知和注意机制。为了论证认知和注意在自我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Mischel等人(1999)提出了自我控制过程中的双系统启动模型,指出在个体自我调节过程中有两种控制系统:热系统和冷系统。

个体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取决于冷系统的激活程度以及能否抑制热系统的活动以降低情绪唤醒水平。

Mischel,etal.(2002)的理论尤其强调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在糖果延迟满足情境中,个体的注意分配和控制策略会直接影响热系统和冷系统的激活程度。

(怎样具体测量?)Kuhl(1996,1998)区分了两种模式的意志过程: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其中自我调节是以民主方式为主要风格的自我整合过程,而自我控制则是强调权力的自我管制过程。两种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目标的确立、行为所伴随的情绪体验和解决冲突所使用的不同策略等三个方面。

首先,偏好自我调节模式的个体倾向于追求自我设定的目标,而偏好自我控制模式的个体则倾向于忽略自身的喜好而自愿地接受由他人提出的目标。其次,自我调节者更多使用与积极情绪相联系的奖赏系统,而自我控制者则更多使用与消极情绪相联系的惩罚系统。第三,在行为控制过程中,自我调节者和自我控制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Kuhl的理论强调自我控制者的目标不能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他就不得不努力压抑这些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念头(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目标),也强调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抵制诱惑而且同时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给出路)。3.4自我控制的过程:自我控制的两阶段模型

Myrseth和Fishbach(2009)提出了自我控制过程的两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依赖两个阶段的加工。阶段一为识别出与自我控制有关的矛盾,个体首先要鉴别当前的放纵和高阶目标的追寻之间是否存在矛盾。阶段二为调用有效地自我控制策略。实验:两种日历实验:胡萝卜和巧克力,Fishbach和Zhang(2008)3.4.2矛盾解决可以将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自我控制策略总结为两类:直接影响诱惑和目标选择的行为策略以及影响诱惑和目标表征的心理策略第一,冲动系统。该系统是冲动行为产生的原因,在面对诱惑是会自动激起一个相应的冲动行为,包括正向的归因于诱惑刺激的享乐评价以及接近诱惑的行为图式,及自动情感反应和自动接近—回避反应。冲动加工是随时间逐渐形成的自动形式,不需要注意资源参与,主要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3.6自我控制的能量损耗: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

Baumeister和Heatherton(1994)最先提出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theStrengthModelSelf-control),该模型主张,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资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一个自控任务都会消耗这种资源,从而影响随后自我控制任务的成绩;但是自我控制对这种资源的消耗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休息或放松使其得以恢复。能量模型的扩展。4自我控制的脑机制

Hare,Camerer和Rangel(2009)的研究表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与长期目标(节食目标)的执行相关,当被试针对暂时诱惑进行自我控制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增加并且与腹内侧前叶皮层的激活水平有关。

Demos,Kelley和Heatherton(2011)的研究表明,对暂时诱惑控制的失败(诱惑的满足)和伏隔核的激活关系密切。5简评5.1小结(1)都不反对每个人都有一个能量有限的能量系统。

(双系统模型、能量模型)(2)都承认每个自我控制过程都有一个热系统和冷系统的竞争。(

A.Gifford

的理论、W.Mischel

的启动假说、双系统模型)(3)都承认自我控制前期认知的重要性。(认知发展学派、A.Gifford

的理论、两阶段模型、双系统模型)5.2简评(1)能量系统的个别差异如何?有没有正能量和负能量?(2)热系统和冷系统的工作机制如何?对两者的研究不够,只有双系统模型有研究。(3)自我控制中负性情感和正性情感的本质区别如何?(J.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Kagan和柯尔伯格的矛盾)(4)认知的复杂作用机制如何?只揭示基础知识。(5)应考虑个体差异如成瘾型的人与一般人的差异、懒惰者与一般人的差异、节食者与一般人的差异。(6)应重视条件反射原理的重要性。▲懒惰者的认知特点研究参考文献[1]VaughBE,KoppCB,KrakowJB.Theemergenceandconsolidationofself-controlfromeighteentothirtymonthsofage:normativetrendsandindividualdifferences.Childdevelopment,1984,55:990~1004[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EisenbergN.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Social,Emotion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FifthEdition.NewYork[4]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GiffordA.Emotionandself-control.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9:113~130[6]RollsET,Precisofthebrainandemotion.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000,23:117~233[7]O’DonoghueT,RabinM.Doingitnowordoingitlater.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89:103~124[8]MischelW,AydukO.Self-regulationinacognitive-affectivepersonalitysystem:attentionalcontrolintheserviceoftheself.SelfandIdentify,2002,1:113~120[9]MetcalfeJ,MischelW.Ahot/coolsystemanalysisofdelayofgratification:dynamicsofwillpower.PsychologicalReview,1999,106:3~19[10]DerryberryD,RothbartM.Reactiveandeffortfulprocessesintheorganizationoftemperament.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7,9:633~652[11]SethiA,MischelW,AberL.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ategicattentiondeploymentandself-regulation:predictingpreschoolers’delayofgratificationfrommother-toddlerinteraction.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0,6:767~777[12]KehrHM,BlesP,RodenstielLv:Self-regulation,self-control,andmanagementtrainingtransfer.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1999,31:487~498[13]KuhlJ,KazenM.Self-discriminationandmemory:StateOrientationandfalseself-ascriptionofassignedactiviti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4,66:1103~1115[14]KokkonenM,PulkkinenL.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inre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