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民生案件课件_第1页
郑民生案件课件_第2页
郑民生案件课件_第3页
郑民生案件课件_第4页
郑民生案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民生案件讨论主题犯罪的心理学因素有哪些?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是一种什么关系?犯罪行为有哪些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有哪些?媒体与犯罪有关系吗?家庭与犯罪有关系吗?预防犯罪的工作应如何开展?视频一福建南平校园凶杀案尘埃落定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学因素,是指与个人心理的变化及其结果有关的犯因性因素。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一、本能因素

人类的本能是指一些遗传而来的、几乎不用学习就产生的内在行为倾向。本能因素本能因素与犯罪由于人类的本能行为大多数是不高尚的,进行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构成犯罪。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犯罪来源于人类的本能。因此,本能与犯罪之间有一定关系。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二、人格因素人格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行为和心理反应模式。人格的构成成分则称为“人格特质”或“人格特征”。人格因素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它是指由于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而使个人形成的反映其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广义的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无情型、分裂型、情感型、爆发型、强迫型、癔病型、衰弱型、冲动型等人格障碍;狭义的人格障碍仅指无情型人格障碍这一种情况而言。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三、感情因素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合称。情绪是指与人的生物性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短暂而剧烈的态度体验。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有四种: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通常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感情因素与犯罪心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自卑感缺乏移情意味着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对别人的痛苦和悲伤无动于衷,甚至冷酷无情、残忍。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四、智力因素智力是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在中国,通常把智力理解为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因素智力与犯罪的关系1、智力与犯罪的确有关系2、智力与犯罪的关系是有限的智力与犯罪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仅仅低智商本身并不能足以使个人进行反社会行为。低智商与犯罪之间的这种联系,是一项第三方中介因素——学业成绩差的结果。3、智力过高和智力过低都会影响犯罪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五、能力因素能力是与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相联系的心理特征。犯罪心理的产生和犯罪行为的实施,与个人某些能力的缺乏有关。能力因素犯罪人所缺乏的能力1、象征化能力象征化能力是指个人使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象征的能力。象征又称为“符号”,它是指用来暗示某一抽象意义的言语和动作等具体形式。2、事先思考能力指人们在行动之前能够预见到行动后果的能力。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六、认知发展因素指与个人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有关的因素。与犯罪有关的认知发展因素:1、道德发展低下2、不恰当的思维模式(1)过分自我中心倾向。(2)高度的自我服务偏向。(3)自我评价偏向。(4)偏颇的合理化方式。3、学习能力缺失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七、社会适应不良因素指个人未能与周围社会环境形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与状态。作为犯因性因素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下列形式:1、人际关系不良2、不良行为习惯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颅脑损伤和流行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病、癫痫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酒精中毒与药物依赖、短暂性精神障碍等,都很容易导致危害社会行为的产生。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与癔症相关的各种精神症状容易导致危害社会的行为。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精神疾病变态人格无情型、癔病型、偏执型及易变型变态人格者更容易发生犯罪行为,并且有屡犯倾向,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精神疾病性变态露阴癖、窥淫癖、恋童癖、恋物癖、施虐癖等,更易引起犯罪问题。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的概念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犯罪动机的概念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促使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动机的类型反社会性犯罪动机这是指本身就具有反社会性质的一类犯罪动机。中性犯罪动机这是很难用社会规范进行好与坏的评价的一类犯罪动机。积极犯罪动机这是指本身就具有亲社会性质的一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犯罪人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诱因犯罪动机犯罪人的需要犯罪诱因

犯罪动机(典型模式)

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1.犯罪人需要的产生与犯罪动机的形成有关的犯罪人的主要需要包括:犯罪人的主要需要物质需要性的需要摆脱心理困境的需要自我确认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充实生活的需要征服他人的需要爱的需要报复欲望实现自己志向的需要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2.犯罪意向的萌发所谓犯罪意向,就是指犯罪人模糊地意识到需要的心理状态,即实施犯罪的冲动与意图。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3.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动机冲突是指犯罪动机与非犯罪动机以及不同犯罪动机之间产生争斗和较量的过程或现象。犯罪动机冲突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犯罪动机冲突的模式•双趋式冲突指在两种犯罪利益不能同时获取时产生的冲突。一是良知冲突二是角色冲突三是利益冲突犯罪动机冲突的模式•双避式冲突指在两种活动都很难避免时发生的动机冲突。一是犯罪前的双避式冲突二是犯罪中的双避式冲突三是犯罪后的双避式冲突犯罪动机冲突的模式•趋避式冲突指在既想犯罪又怕犯罪不顺利或犯罪后受惩罚时产生的动机冲突。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的关系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而犯罪行为则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人犯罪工具行为方式犯罪时间1.犯罪行为时段时段划分:凌晨(午夜0时—6时)、上午(6时—12时)、下午(12时—18时)、夜晚(18时—午夜0时)为统计方便,可将时段临界点归入后一时段。2.犯罪行为季节犯罪空间空间可分为六类:•人员相对稳定的封闭型空间•人员流动频繁的封闭型空间•人员流动频繁的开放型空间•居民住宅•空旷环境•交通工具犯罪空间影响犯罪人选择犯罪空间的因素:•该空间的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被害人的状态•犯罪空间周边治安监控情况——决定性因素•周围人员活动情况人包括犯罪人和被害人•被害人的色情挑逗,会引发对方的强奸暴行•被害人的肆意漫骂、侮辱,会引发对方的伤害犯罪犯罪工具犯罪工具可分为:•一般工具•专业工具•代用工具•自制工具行为方式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下列六种:•秘密方式•公开方式(公然方式)•欺骗方式•暴力方式•教唆方式•协议方式指在得到被害人同意的情况下与被害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一、犯罪决意指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向。包括:预谋犯罪决意即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犯罪决意。机会犯罪决意即恰逢某种时机当即形成的犯罪决意。激情犯罪决意即受突如其来的、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形成的犯罪决意。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二、犯罪准备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包括: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犯罪情报制定犯罪计划犯罪准备促使犯罪人放弃犯罪行为准备的因素主要有:主观方面失望恐惧悔悟客观方面共同犯罪人之间产生分裂实施犯罪的障碍难以排除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犯罪实施犯罪实施是要追求犯罪的结果;而犯罪准备则是为犯罪实施创造条件犯罪实施三种特殊情况:1、犯罪行为的实施遇到阻碍,包括:可以克服的阻碍无法克服的阻碍2、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突发新的动机(第二犯罪动机)3.犯罪行为的过剩指犯罪人在达到既定目标后,继续对被害对象进行攻击。犯罪行为的过剩,是既遂的过剩。犯罪中止犯罪未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可区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可区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讨论:案例讨论:广西警察出警遭围攻,朝天鸣枪误杀5楼围观者意外事件是指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无罪过的客观损害事件,对此不认为是犯罪。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念即故意犯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能够构成犯罪的、实现犯罪程度不同的几种状态。类型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齐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这是犯罪既遂的唯一标准。换言之,不能纯粹以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否达到(如:诬告陷害罪)或者以犯罪结果是否发生(如:诽谤罪)为标准,而应以是否齐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预备就是行为人为实现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的形态。犯罪未遂是指犯罪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关系:一个过程、两个阶段、三个点犯罪过程预备阶段实行阶段预备着手完成(预备、中止)(未遂、中止)(既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讨论:劫财劫色“爱”上受害者,“花痴男”因痴情落网

讨论:案例传媒的定义及类型传媒的定义传媒,是一个缩略语,即“传播”与“媒介”(或媒体)的合称。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物质实体。传媒的构成要素1、物体2、符号3、信息传媒的类型第一媒体是报纸、杂志,也就是平面媒体;第二媒体是无线电媒体,最先出现的是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第五媒体是手机。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的分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的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要使用机器,而且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传媒信息的种类及负面表现传媒信息的种类意见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果分析和理性选择,着重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事实性信息是对客观事物所作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和反映,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情绪性信息是对社会生活中大众的情感体验、精神状态所作的真实、直观的表达和陈述。传媒信息的负面表现1、粗俗信息2、色情信息3、暴力信息受众的概念受众(Audience,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的选择性理解类似于一种过滤器。这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或作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1)歪曲性理解如果受众对自己的思维惯性和某种情绪不予合理控制,就会导致对信息本义的胡乱引申和肆意歪曲,影响信息的正常传播和准确理解。2)卷入性理解一些受众往往混淆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把符号世界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对其做出现实的卷入性的反应和理解。传媒的积极功能宣传激励功能警戒抑制功能平衡抚慰功能教育预防功能传媒的消极作用破坏腐蚀功能刺激煽动功能启示诱导功能选择仿效功能家庭因素与犯罪(一)家庭概说1.家庭的定义指基于两性结合而形成的社会细胞,是人们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2.人类历史上家庭的不同发展形式(1)原始血亲杂交阶段特征:男子与女子互为所有。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母权能起较大作用。距今50-60万年前,我国境内的陕西蓝田人、云南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过着没有家庭的生活。2.人类历史上家庭的不同发展形式(2)血缘家庭——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式特征:禁止父母辈与子女辈、长辈与晚辈的性交。此时的人们仍然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我国境内处于原始人群晚期的(广东曲江县)马坝古人、(湖北)长阳古人、(山西襄汾)丁村古人,就处在该阶段。2.人类历史上家庭的不同发展形式(3)普那路亚家庭——族外群婚特征:不仅排除父母与子女通婚,也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而且推行了集团之间的群婚,即两个集团之间的男子与女子互为所有。在4-5万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我国境内的广西柳江人、麒麟山人、四川的资阳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均处于母系社会的早期,开始了普那路亚氏族群婚的生活。2.人类历史上家庭的不同发展形式(4)对偶家庭特征: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每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都有一个主要的丈夫;每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都有一个主要的妻子。此时的对偶家庭已从女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社会,母系家庭也逐渐开始演变为父系家庭,即开始了女子“从夫居”的时代。我国境内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婚姻状态。2.人类历史上家庭的不同发展形式(5)一夫一妻制家庭此时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是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而是“一夫多妻”。3.家庭的功能包括:生产、消费、生育、教育、赡养、抚育、闲暇、感情满足等。梁衡:《你不能没有家》摘录一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梁衡:《你不能没有家》摘录二在人生的众多缘分中,情缘是最基本的,因情缘而进一步结成家庭就有了血缘,进而使民族、社会得到延续。一个人没有爱过人或被人爱,就少了一大缘,是一悲哀;有爱而无家,又少了第二大缘,又是一悲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家庭这个细胞它将无缘发展。梁衡:《你不能没有家》摘录三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身、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家庭结构指家庭的组成方式。主要有:•完全家庭(核心家庭、基础家庭):指由一对已婚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不完全家庭(含单亲家庭):指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父母双亡的家庭。•再婚家庭:指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婚后重新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指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家庭。家庭结构残缺自然解组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人为解组即:离异家庭民主性别民主代际民主家庭不当的教育方法溺爱型

粗暴型

放任型矛盾型溺爱放纵不良行为犯罪打骂出逃结伙犯罪父母强制显性的“棍棒式”强制如:成绩不理想就非打即骂隐性的“温柔式”强制如:全权代孩子选择兴趣和爱好家庭暴力概念指行为人在家庭内部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遗弃或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在精神上、身体上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就构成了虐待。家庭暴力类型•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经济制裁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危害饮食、睡眠失去规律;性情忧郁;变得懦弱或残暴;学习成绩下降;有自杀倾向;长大后大多有家庭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的比例也较高。视频三:不堪家庭暴力,女子毒死丈夫视频四:[新闻1+1]校园安全:揪心!用心!安心!犯罪预防的概念指国家、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慑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策略和措施的总和。犯罪预防的分类根据犯罪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一)罪前预防指在犯罪未发生之前进行积极的预防工作,防止犯罪发生。二)罪中预防指对正在发生的犯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三)罪后预防指对已经实施犯罪的人的事后干预和介入。(先其未然谓之防,防为上)(发而止之谓之救,救次之)(行而责之谓之戒,戒为下)犯罪预防的分类根据刑罚目的一)一般预防指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警诫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二)特殊预防指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使其内心受到自我谴责或体验到服刑的痛苦,从而预防罪犯重新犯罪。犯罪预防的分类根据犯罪预防的具体方法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惩戒性预防改造性预防一)保护性预防即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行政和法律等方面,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条件和保障,使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消除犯罪的诱因和条件。二)疏导性预防即针对人们的错误观念、不良心理因素和社会上容易引发犯罪的种种实际问题(如失学、辍学、待业、刑满释放后的安置等),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帮助、解释,疏缓矛盾,消除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预防和减少犯罪。三)堵塞性预防即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针对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明文规定一些限制性的行为规范,以堵塞漏洞,消除犯罪诱因,预防犯罪发生。四)惩戒性预防即国家政法机关依照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给予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已儆效尤,预防社会上的危险分子违法犯罪,并预防受惩戒者再犯。五)改造性预防即通过监所内的惩罚改造、劳动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