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笔记整理_第1页
传播学笔记整理_第2页
传播学笔记整理_第3页
传播学笔记整理_第4页
传播学笔记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传播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都是通过符号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人类传播的信息、符号与意义一、符号学符号的特征:①符号是在特定指代关系中产生的②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符号的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④传播以符号为介质,但本质的意义的交流和互动二、体态符号①表述和说明传递与传达③引发思维①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的自然的因果性②①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除了表达事物,还能表达抽象概念③象征符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来使用④象征符不需要和所指对象有必然联系1)象征符的自由和随意性:一种象征符可表达多种事物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2)象征符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同一种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随着时代变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例:美女、帅哥、同志、红卫兵三、意义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①传者的意义:未必能正确表达本意②受者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③情境的意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四、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符=表面意义+类比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次意义转化2)象征性互动=符号互动意义互动互影响的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接受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2.1“5W模式”反馈渠道)编码:将信息编辑成符号化的讯息用以传播5、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6、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7、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8、社会化媒体传播的蒲公英模式9、传播过程的特点:②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因素有先后次序,按照信息流向依次执行,环环相扣③结构性传播过程中的各因素的逻辑关联,以及内部的层次结构1.大众和大众社会的产生不代表数量级,而是一种社会组织模式:劳动分工、科层制、不同人口的不同消费方式,导致社会差异不断增大;心理异化造成的不信任,公开的简单传播活动变得更加困难;2.大众传播的定义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活动递信息的过程组织说:现代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会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①政党和政论报刊(19世纪30行对象,发行量低,订阅费用高昂②廉价“便士报”的出现是报刊大众化的标志:内容以新闻和社会事件为主发行量大;3.3广播电视3.4互联网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实时性;节目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第二部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1.大众传播的特点1.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传播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活动。1.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是现代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1.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有着广泛的跨阶层、跨群体的社会属性。1.4大众传播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有着鲜明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烙印,与普通的物质产品有着显著区别。1.4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各自的制度和体系。组织化的有机整体,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3.1舆论的组织和规范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播经济功能:收集关于资源和买卖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收集关于社会规范的信息、协调公众的意愿,行驶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施拉姆的分类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同时其本身就是信息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社会强制规范第一部分大众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④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接近真理的唯一的方法是保证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人们意见不可能相同,应承认他人权利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权益见最终能够产生一般人所能承认的一般意见“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意义: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后来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今天则进—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者的权利:到作为私有企业盈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德和文化的堕落。4、民主参与理论产生背景:的信息和直接联系;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少;①任何民主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垄断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5、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6媒介的多义性1)工具和技术手段: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社会组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1.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1媒介即是讯息1.2媒介:人多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3热媒介与冷媒介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释人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一)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须关注媒介的现实社会问题,可以从媒介内容和媒介工具特性等因素来分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二)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受众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受众的个性或人格。2.1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2.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强制性组织: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为实现组织目标通常采用强制性手段功利性组织:企业和盈利机构,从事物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以金钱和物质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规范性组织:宗教、教育机构、科学团体,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是宣传、传授、研究,具有自发性。传媒的经济效益来自于两个方面:广告收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意味着传媒面对的市场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广告主和广大受众。非经济收益目标,即宣传目标: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有两种途径:言论活动和报道活动。2.3大众传媒的公益性与公共性所提供的信息和传播活动影响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3.传媒组织中的“把关人”4.拟态环境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学历等等2.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等三)IPP指数分析(IndexofPolitical)1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2.“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3.“选择性接触:依据①个人兴趣爱好;②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受众的选择机制(一)选择性注意接受者往往只注意那些同接受定向、接受期待、接受需要和接受个性等接受图式相吻合的接收对象,以保持心理平衡。3、卷入性理解:在实际接受活动中,一些受众往往混淆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把符号世界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对其作出现实的卷入性的反应和理解。三)选择性记忆记忆上的主动筛选、取舍,就是信息接受内在机制中的所谓选择性记忆。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三类:23播媒介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受传者增强选择性记忆的效果和信息的传通。1.经营性——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出售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2.商品性——3.竞争性——个传媒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大众这个市场。二)“市场”的受众观点的局限性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2.着眼于大众的消费特点,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4.把受众视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1.传播权:传播权,即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社会成员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知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包括大众传播渠道,加以传播。2.知晓权:广义:知晓权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力的基本内容。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3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一、何谓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andgratificationsapproach)过程。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尽管对同一个广播节目,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收听。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对书籍的普遍性的阅读动机1.实用动机:追求书籍对生产生活的参考价值;2.休憩动机:通过阅读活动消解疲劳获得休息;3.夸示动机:通过谈论读书获得他人夸奖;4.逃避动机:通过读书转移日常生活烦恼;5.社交动机:提供丰富话题,活跃社交活动;6.习惯化:获得充实感。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心绪转换:暂且释放日常生活的压力;2.人际关系:把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剧情角色当作熟人;通过谈论电视节目内容获得与他人交谈的话题;3.自我确认:通过电视节目确认自己的社会认知符合主流;4.环境监测: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检测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一)“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脱离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虑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它仅局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的变化。它指传播活动尤其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社会效果: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二)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长期预期的、短期期非预期的、长期非预期的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行为的科学认识。①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传播政策②媒介制定报道方针和从事媒体经营③新闻工作者采编新闻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直观性、零碎性)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业务主义、商业主义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行动。“魔弹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传播流”研究——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2.“选择性接触”——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结晶——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1.《个人影响》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其他领域是否适用。“中介因素”概念: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对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5.)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说服性传播”生的变化。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传播流研究的缺陷“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效果。(3)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可信性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二)“休眠”效果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上升的趋势。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定义: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社交性2.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范”。①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②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③一般可说服性1、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2、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大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12、考察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暗示了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相似观点理论(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二)不同类型的议题的深入研究(三)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意义与问题韦弗1、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报纸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2、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新闻报道则挑选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1、揭示了传媒对大众认知的有力影响,摆脱了有限效果论的束缚2、强调媒介是从事再构成作业的机构。重新把媒介控制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媒介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累积)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普遍)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共鸣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局限: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