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 (含答案)及解析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U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A.盐和盐的反应 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C.酸与碱的反应 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A.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C.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D.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 D正确;故选:B.【点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2.物质间的转化需要考虑反应实质、条件以及物质的用量,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①Si+SiO2H2°H2siO3②S品SOH2QH2SO③CS5C°2Na0HNa2C°3一 A 通电④NaCl溶放 NaCI晶体熔融Na⑤Na/ Na2OH2°NaOH⑥HCI(浓)KCIO3CI2 石灰乳漂白粉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①硅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①错误;②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过氧化氢氧化: SQ+H2O2=H2SO4,生成硫酸,②正确;③在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i+2COT,③错误;2C+SIOSi+2COT,③错误;2C+SIO2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电解熔融的氯电解化钠可以生成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熔融)^=2Na+C2T,生成钠单质,④正确;⑤钠和氧气常温反应生成氧化钠: 4Na+O2=2Na2O,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Na2O+H2O=2NaOH,⑤正确;⑥氯化氢和氯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KC1Q+6HC1脓尸KC1+3C2T+3H2O,生成氯气,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2Cl2+2Ca(OH片CaC2+Ca(ClO2+2H2O,因此可以用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⑥正确;综上所述可知说法合理的是②④⑤⑥,答案选 D。.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Na盛 Na2O2 CO2 Na2CO3②MgOHCl MgCl2溶液 电解Mg③Fe,蓝 Fe2O3H2SO4 Fa(SQ)3SiO2NaHONa2SiQHCl H2SiO3HCHOO2 HCOOHCHaOHHCOOC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①2Na+O2^=Na2O2,2Na2O2+2CO2=2Na2CQ+O2,故可以实现转化;②MgO+2HCl=MgCl2+H2O,电解MgCl2溶液,不能得到Mg,故不能实现转化;③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故不能实现转化;④SiO2+2NaOH=Na2SiO3+H2O,Na2SQ+2HCl=2NaCl+H2SQJ,故可以实现转化;⑤2HCHO+O2△2HCOOH,HCOOH和CH3OH反应的条件是浓H2SQ并加热,条件错误;综上所述可知不能实现转化的是②③⑤,答案选 Q.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反应过程

A.将饱和A.将饱和FeC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利HCI1D.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答案】B【解析】【分析】注意二氧化硫和氯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硫酸和盐酸,硝酸的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注意根据关系式分析图像的正误。【详解】A,将饱和FeC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A1O2+H2O=Al(OH)3J、Al(OH)3+3H+=Al3++3H2O,故图象中上升与下降段对应的横坐标长度之比应为 1:3,故B错误;C.反应的方程式为C12+SQ+2H2O=2C「+4H++SQ2「,随着二氧化硫的通入, pH会降低,直到氯气反应完全,pH不变,故C正确;D.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故D正确;答案选B。.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径为1.3x10m的钻酬:菁”分子分散在水中能形成胶体,则该分子的直径比 Na+大B.煮沸饱和FeCB溶液可以制得Fe(OH)3胶体C.丁达尔现象可以用来区别胶体和溶液D.明矶净水利用了胶体的性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直径为1.3x10m的钻酬:菁”分子处于胶体粒子的范围,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 Na+溶液分散系粒子直径小于1nm,即钻酬:菁”分子的直径比Na+大,A正确;B.制得Fe(OH)3胶体为向沸水中滴加5-6滴FeC3饱和溶液,不是加热饱和 FeC3溶液,B错误;C.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征现象,会产生一条明亮的光路,能与溶液进行区分, C正确;D.明矶净水是铝离子水解产生了氢氧化铝胶体,利用了胶体的聚沉的性质, D正确;答案为 B。【点睛】本题易错点为B,煮沸饱和氯化铁溶液易得到氢氧化铁沉淀,而不是胶体。6.生活环境逐渐恶化,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 2.5 (1m=106科m=10nm)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C.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D.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焚烧还田,以增加土壤肥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资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无磷洗衣粉,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故A正确;B.胶体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 1〜100nm,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X16m的颗粒物,直径大于 100nm,则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胶体,故 B错误;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污染水和土壤,应合理使用,故 C错误;D.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故D错误;故答案为 A。7.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③有六种分别含 Na+、Mg2+、Al3+、Fe2+、Fe3+、NH4+阳离子的溶液,不能用 NaOH溶液鉴别;④用稀硝酸清洗做附着在试管表面的Ag单质;⑤如果皮肤上不慎沾有浓硫酸,应立即用大量的 NaOH稀溶液冲洗;⑥用瓷塔期高温熔融Fe(CrO2)2和NazCQ的固体混合物;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⑧某溶液加入NaOH并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含 NH4+。A.①⑤⑦ B.③④⑦⑧ C.①②④⑧ D.②③⑤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①石灰水是 Ca(OH)2溶液,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①正确;②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所以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②正确;③Na+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Mg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Al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沉淀溶解, Fe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逐渐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Fe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NH4+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混合后现象不同,可用NaOH溶液鉴别,③错误;④稀硝酸可与银发生反应,所以可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④正确;⑤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大量的 NaOH稀溶液冲洗,如果皮肤上不慎沾有浓硫酸,先用干抹布抹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 3%~5%碳酸氢钠冲洗,⑤错误;⑥瓷塔竭的成分里含有二氧化硅,高温下会与碳酸钠反应: Na2CO3+SiO=Na2SiO3+CO2T,会腐蚀瓷塔蜗,所以不能用瓷塔蜗,应用铁塔蜗,⑥错误;⑦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储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⑦错误;⑧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某溶液中加入 NaOH并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是氨气,原溶液中含 NH4+,⑧正确,故答案为:C。.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答案】B【解析】【分析】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依据胶体的特征和性质分析判断问题。【详解】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具有介稳性,不生成沉淀,②③④正确;故合理选项是B。【点睛】本题考查了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性质的应用,注意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都属于胶体②氯水、次氯酸都属于弱电解质③Na2。、MgO、AI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④明矶、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不是混合物⑤电解熔融的AI2O3、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⑥葡萄糖、油脂都不属于有机高分子A.①② B.②④ C.③⑤ D.④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①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稀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硅酸是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故①错误;②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次氯酸属于弱电解质,故②错误;③Na2。、MgO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均为碱性氧化物,AI2O3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两性氧化物,故③错误;④明矶是硫酸铝钾晶体属于化合物、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四氧化三铁是化合物,都不是混合物,故④正确;⑤12C转化为14C是核反应,既不属于物理变化又不属于化学变化,故⑤错误;⑥葡萄糖、油脂属于有机物,但是相对分子质量不大,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⑥正确;故选D。【点晴】基础考查,侧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 1-100nm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是化合物;碱性氧化物是指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10.下列物质的分类依据正确的是物质类别分类依据A酸电离时能否产生氢离子B碱性氧化物是否属于金属氧化物C胶体能否发生丁达尔现象D强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酸的分离依据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仅仅是能产生氢离子, A错误;B、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B错误;G胶体的划分是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 1-100nm之间的分散系,C错误;D、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 D正确。答案选Do11.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合硫酸铝[Al2(OH)x(SO4)y]n是新型絮凝剂,可用来杀灭水中病菌B.杜甫的诗句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中的柳絮富含高分子糖类C.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 凡火药,硫为纯阳”中硫为浓硫酸D.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且发生丁达尔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聚合硫酸铝在水中水解得到 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作絮凝剂,但不能杀灭水中病菌,A选项错误;B.柳絮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高分子糖类, B选项正确;C.火药中含硫物质为硫单质,不是浓硫酸, C选项错误;D.高压电除尘,是因为烟尘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带电的胶粒在电场中发生电泳, D选项错误;答案选Bo【点睛】电泳: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因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所以胶体粒子可在电场中定向移动。.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磷酸铁锂(LiFePQ)是一种锂电池高效正极材料。它属于A.酸 B.碱 C.盐 D.单质【答案】C【解析】【详解】磷酸铁锂(LiFePQ)是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所以是盐,故选: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iQ、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Na2。、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的产物相同SQ、NO、CO2都是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HCl、HNO3都是强酸,和FeO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钠盐和水, A正确;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C2反应的产物不相同,后者还有氧气生成, B错误;S。、NO都是大气污染物,CO2不是大气污染物,其中NO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易被氧化为NO2,C错误;HCl、HNO3都是强酸,盐酸和FeO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氧化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错误。答案选Ao【点晴】该题的易错选项是D,有关硝酸参与的化学反应,除了要明确硝酸的强酸性以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硝酸的强氧化性,尤其时与还原性物质反应时,常见的考点有与氧化亚铁,与四氧化三铁,与硫化亚铁等有关反应的方程式判断。△14.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3+3H2。—Fe(OH)3(胶体)+3HC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I、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 FeC3溶液;n、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出、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 ,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 。(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 (填“是”或“不是”)。(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 (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 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的操作名称是。【答案】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不是甲、丙正加电解质,胶体聚沉 2Fe(OH)3+3H2SO4=Fe2(SC4)3+6H2O渗析【解析】【分析】(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2)Fe(OH)3胶体是混合物,电解质是纯净物;(3)直接加热饱和FeC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4)胶体粒子带电荷,通电后发生电泳;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发生聚沉,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详解】(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电解质是纯净物,Fe(OH)3胶体是混合物,所以Fe(OH)3胶体不是电解质;(3)直接加热饱和FeC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所以甲、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氢氧化铁胶体离子移向阴极,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加电解质,胶体聚沉;继续滴加,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Fe(OH)3+3H2SQ=Fe2(Sd)3+6H2O;③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用渗析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点睛】本题考查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常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15.I.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试回答:⑴上述变化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n.下图是H2(g)+l2(g)?2HI(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3)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键能(填>\之”或者“=”生成物的总键能。(4)已知1molH2与1moll2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热量,且拆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U^的能量为 436kJ、299kJ。则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kJ的热量。(5)1molH2和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 286kJ、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J;等质量的H2和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填化学式)放出的热量多。【答案】化学 红磷v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